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邻避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和量化分析法对2007-2014年发表在CSSCI上的54篇有关邻避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变量统计,分析了关于邻避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邻避问题研究存在以下問题:缺乏以多学科交叉为前提的多重视角分析;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主题比例分配不均,概念、理论体系、逻辑范畴、演化规律的基础性研究比例较低;研究规范性不足,对基础理论建构不重视,研究阶段多停留在问题描述层面,较少进行深入变量分析;交叉研究文献较少,研究方法上多为规范研究而少定量分析等。研究表明:深化邻避问题研究需要以学科融合为前提进行深入的交叉研究,以深化应用性研究主题为导向强化理论基础主题研究,以研究范式的变革为基础谋求邻避问题研究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邻避问题;邻避冲突;社会治理;CSSCI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2.0005
邻避问题,是指一类设施会对其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外部性,而由于地理位置远近的差异,不同居民为之承担的成本与收益不均,从而激发设施附近居民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有关邻避问题研究的关键词有“邻避设施”、“邻避情结”或称“邻避效应”和“邻避冲突”。邻避设施是邻避情结的根源,在邻避问题研究中,界定人们抵抗和反对的对象(即邻避设施)十分重要。国家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需要建立一些设施,这类设施能够带来社会福利,但是却产生一定的负外部性,这些具有潜在危险的设施就是邻避设施。邻避设施的特点导致了周围居民的抗拒心态和反对行动,这就形成了建设方和居民之间的邻避冲突,也被称为“邻避效应”或“邻避情结”[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邻避设施范围不断扩大,邻避冲突也日趋激烈,冲突事件的主体扩展到居民、项目投资人、社区、政府等治理主体,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冲突对国家治理能力形成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政府治理失灵。
邻避效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公民意识觉醒的反映,有利于公民社会的构建、社会自治体系的形成及政治民主化。如若处置不当,邻避冲突将对政府公信力、公共管理有效性及社会稳定形成挑战,也会威胁到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及公民权益的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预期与邻避问题的出现形成社会治理悖论,引起了学界对邻避问题研究的广泛重视。近年来,国内邻避问题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基于概念界定、问题描述以及案例分析进行治理对策研究,但是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构建与反思存在明显不足[2]。为了避免邻避问题研究在学科间的交流互动不够、理论反思不足、重复研究过多等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变量分析,利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编码,在总结现有邻避问题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力求促进学术界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以期推进邻避问题治理体系的完善、研究体系的健全与共通性学术话语的达成。
一、样本来源与研究设计
数据来源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代表性[3]。近年来,关于邻避研究的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考虑到文献的代表性以及样本规模适度等因素,本研究以国内最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文献作为样本数据,以期所得的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效度。笔者以“邻避”为检索词,截止日期为2014年12 月10日,排除新闻报道、笔谈、书评等文献项,获取54篇有效文献。这54篇样本的分布情况为:2007年1篇,2008年0篇,2009年1篇,2000年和2001年均为3篇,2012年6篇,2013年23篇,2014年17篇(考虑到文献入网的滞后性,2014年实际刊发的文献应该更多)。根据论文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2012-2014年,约占总量的85.18%。最早的一篇以“邻避”为题的论文刊载在2007年的《当代财经》上,是由学者金通撰写的《垃圾处理厂中的邻避现象探析》一文。这篇文献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对邻避现象作了概念界定,分析了邻避现象的内涵、本质及出现的原因。该文对邻避现象作了初步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为相关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文在截至作者检索时已被引用30次。2009年刊载的有关邻避问题研究的唯一一篇论文是学者何艳玲发表在《开放时代》的《“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该文通过分析具体事件而对“邻避冲突”概念进行了本土化界定,截至统计时间为止该文被引用次数已高达68次。邻避问题的研究文献在最近两年迅猛增长,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引发的群体性反抗事件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主要是受宁波PX事件、厦门PX事件、上海磁悬浮事件等典型环境型群体抗争事件影响所致。一方面经济增长引致邻避设施的建设热潮,另一方面邻避冲突事件频发也促使了科学选址、风险沟通、政府治理等活动成为社会治理常态。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关于邻避问题的研究也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化。
为了清晰完整地呈现国内关于邻避问题研究的概况,这里选取9个变量来分析样本文献,这些变量的意义及取值如下:a为作者单位来源,主要反映该研究领域内学者的来源,并将其分为4个类别,即高等院校、社科院、政府机构及其他;b为邻避问题研究论文刊载的主要期刊,识别出重点关注邻避问题的期刊;c为第一作者身份特征,反映本领域研究群体的身份结构,本文将其划分为正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他几个等级;d为研究阶段,反映邻避问题研究的领域的学术范式与思考。结合当前国内邻避问题研究实际,我们将邻避问题研究阶段划分为概念界定、问题描述、变量分析(包括阐明变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三个阶段[4]。e为研究规范性,反映研究的规范性及其研究层次,具体从是否具有理论预设、是否具有文献述评、是否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三个方面判断[5];f为研究主题与内容,反映邻避问题研究的侧重点及热点,结合样本文献的实际情况,从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角度将研究主题概括为邻避问题基础性研究、邻避问题形成机制研究、邻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邻避问题中政府行为研究、邻避冲突研究、邻避风险管理研究、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研究共7类主题(因大量的文章属于交叉学科内容,我们很难将其精确到某一类主题,故按照近似原则进行归类);g为研究视角,反映邻避问题研究的学科领域,根据样本文献内容,主要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新闻与传播学等研究视角来进行样本分类;h为资料来源,反映研究资料的质量、来源途径,分为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已有);i为研究方法,反映邻避问题研究的方法特征,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就是利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或者说研究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等这一类问题,它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实证研究可分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 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邻避问题研究是一项涉及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课题,属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领域。准确把握我国目前邻避问题研究主导性范式学科、研究主题和发展脉络,是深化邻避问题研究和构建中国特色的邻避问题化解机制理论体系的前提。本研究按照上述9个变量对样本文献进行了分类编排,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邻避问题研究的趋势、研究视角、研究主题、研究范式、研究质量进行探析。
(一)邻避问题研究主流期刊与议题分析
邻避问题研究的样本文献零散地分布在不同学科的41种CSSCI期刊上,其中《城市问题》刊载数量为5篇,《城市规划》和《中国行政管理》刊载数量为4篇,《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刊载数量各为2篇,剩下的35种期刊刊载数量各为1篇,涵盖了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经济地理、新闻学与传播学、环境科学、法学、高校综合性学报、综合性社科期刊等若干类期刊种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类和人文经济地理类是介绍邻避问题的主流期刊,邻避问题领域研究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性质。
邻避问题研究议题广泛、视角多维且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本研究根据样本内容特点大致将其归纳为7个研究主题:邻避问题基础性研究(包括邻避现象属性、本质、理论反思、文献综述、经验启示等)、邻避问题形成機制研究(包括对邻避现象形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邻避问题中的政府行为(包括对社区治理、城市管理的研究等)、邻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包括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研究等)、邻避问题风险管理研究(包括对风险认知、风险传播、风险沟通的研究等)、邻避冲突研究(包括对群体性事件和集体抗争行为事件的研究等)、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研究(包括“环境正义”视角研究、对利益博弈、利益补偿的研究等)。邻避冲突研究文献约占16.7%,凸显了该领域研究者有较广泛的问题意识,其致力于分析冲突及探析冲突化解机制,也显示了邻避冲突问题对于邻避问题研究领域的重要性。邻避问题基础性研究、邻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邻避风险管理研究、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的研究,均分别占总样本量的14.8%。所占比例最小的是邻避问题中政府行为研究,占总样本的11.1%,隶属于邻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但考虑到在邻避问题化解中政府会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相关研究文献亦有一定比例,遂在此专门列出。
目前国内邻避问题业已形成了涵盖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大层次的7个主题,由于不同单位机构关注群体、服务对象、研究经费等的差异,高等院校、社科院、政府机构和其他单位在各个研究主题比例分配上呈现出不同态势,具体内容见表1。高校研究者研究主题多元且分布均匀,其发文数量占据了样本总量的87%。对于邻避问题基础性研究,高等院校的研究者显示了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关注,邻避问题对策及风险管理等应用性研究也受到了社科院及其他机构研究者相当程度的重视,此外社科院还较关注邻避冲突研究,政府及其机构则对邻避问题形成及公民权益研究主题有所关注。样本中理论性较强的邻避基础性研究全部分布在高校。总体上看,目前邻避问题研究大多是应用性研究,政府行为研究、治理对策研究、风险管理研究、邻避冲突研究、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研究等主题研究均属对策层面,对邻避问题的概念、理论体系、逻辑范畴、演化规律的基础性研究、对邻避问题形成影响因素的变量分析较少。从公共政策、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等管理学角度分析治理对策的成果颇丰,而从法学、新闻与传播学、制度角度进行的危机预防研究较为缺乏。
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主要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研究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各个研究主题都有相应文献发布,政治学集中于关注治理对策研究、邻避冲突研究以及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研究,这与政治学学科性质紧密相关。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涉及利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邻避问题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冲突形成及影响因素、公民权益中利益博弈、利益补偿等问题。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侧重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主题有邻避问题形成机制研究、邻避问题相关治理主体研究、邻避问题风险管理及邻避冲突研究。法学视角研究则注重于法治对风险管理及政府依法行政行为的影响研究。新闻与传播学主要从新闻报道范式及风险沟通与传播的角度分析了邻避问题。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祥见表2。
(二)邻避问题研究范式分析
1.研究的科学化要求加强方法论意识。邻避问题研究属于交叉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因此研究方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案例研究、规范研究是常用的方法,自然科学则注重量化实验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准确性。这里为了更好地呈现不同学科对邻避问题研究范式的偏好,对样本文献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进行关联数量统计,见表3。由表3可知,各学科都曾经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从该领域学术发展走向来看,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互补是学术研究的大趋势,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因此,研究和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深化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样本文献中属规范研究的较多,定量研究及案例研究都偏少,定量研究最少。由表3可以看出,关于规范研究及案例研究的文献统计中,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所占比例较大,这主要由于这三种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其学科范式侧重于定性分析的“书房内”研究。在定量研究文献中,经济学与社会学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主要从宏观层面上作问题描述,缺乏量化研究;而社会学与经济学则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及建立数据模型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此外,基于法学、新闻与传媒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多囿于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研究方法,这与法学学科较强的理论性、新闻与传播学浓郁的时代感息息相关。
2.研究阶段可以反映邻避问题的研究进展。通过将样本文献的“第一作者身份特征”与“研究阶段”进行关联数量统计(见表4),可以发现:近年来邻避冲突事件频繁发生,相关案例研究受到不同学者的关注,对于邻避问题的认识也取得很大进展。样本文献集中于中级阶段的问题描述上,占比达74.1%,其中来自讲师(助教、助研)的文献数量最多,达11篇,来自教授文献数量为9篇,副教授7篇,博士研究生9篇,硕士研究生1篇,其他(政府官员、职员)3篇,这表明邻避问题研究问题意识已在学界广泛形成。在初级阶段的概念界定上,学术贡献最大当属副教授,频次为3篇,教授1篇,讲师(助教、助研)2篇。这表明博士、硕士及其他机构因其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对于邻避问题基础理论建构给予较少关注,其研究偏向案例分析及事件描述。即使考虑到第一作者为教授的文献可能为硕博研究生所撰写,也不能说明教授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不足。在对问题把握层次较高的变量分析上,而其主要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研、助教)及博士研究者构成,硕士研究生及其他部门研究者所占比例相当少。其中贡献最大当属讲师(助教、助研),频次为14,其次是教授与博士研究生,频次均为12。值得注意的是,讲师(助研、助教)与博士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数据上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说明接受更多学术训练、具有较大上升空间的年轻学者及博士研究生都有巨大研究潜力。 (三)邻避问题研究质量分析
当前邻避问题研究质量如何?研究规范性如何?这是关于邻避问题研究必须关注的变量。邻避问题研究質量评估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衡量,本研究结合当前邻避问题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从研究规范性和研究资料来源判断文献研究质量。对于邻避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应该以邻避问题文献和邻避冲突事件治理经验为研究基点,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理论框架下分析问题并提出预设,探索问题的发生机理与解决途径。参考学者们对于研究规范性评价指标的设计,本研究认为规范的邻避问题研究应该包括理论假设、文献述评、问题意识和分析框架,并据此标准对样本文献进行分类分析。从表5“第一作者身份特征”与“研究规范性”关联数量统计表中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文献中53.7%没有理论预设,即54篇样本文献中有29篇没有理论预设,只有部分教授、讲师(助研、助教)、博士研究生对研究进行了严密的理论预设。表中也显见大部分研究者对于文献综述的重视不足,这可能与邻避问题研究通常表现出较强时代性特点有关。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文献中具有问题意识的文献占比达到了87.4%,可见,不同作者、不同单位来源研究者皆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
目前,国内邻避问题研究大多偏重于案例研究和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应该直接针对事件涉及主体的言论,并对案情描述进行提炼,选取最能反映事件真实情况的数据和材料进行相关分析。因此,文献材料来源也是判断文献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研究资料来源方式某种意义上影响着研究质量。量化统计显示,样本文献研究数据(包括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定量研究)主要来自二次文献或者现有材料,其占据总样本的76.0%(见表6),而科学规范的研究要求更多地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一手数据进行收集,为邻避问题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资料。
三、关于邻避问题的研究展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体系的现代化,邻避问题的解决程度则是衡量政策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从2007-2014年,国内邻避问题的研究在短短7年间取得了长足进展,并逐渐呈现三大趋势:研究视角趋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主题趋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补;研究方法趋于多元研究方法的结合。由此可知,邻避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一个环境抗争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问题。邻避问题研究的深化需要将应用性研究与理论基础研究相结合,学者们在进行大量实证研究的同时应逐渐展开对已有研究的理论反思与综述。通过本文的文献梳理,结合当前邻避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我国邻避问题研究的前景:未来深化该领域学术成果需要以学科融合为前提,深入发展交叉研究,以深化邻避问题应用性研究为导向强化理论研究,以研究范式的变革为基础着力谋求邻避问题研究质量的提升。
第一,邻避问题研究视角应以学科融合为前提,深入开展交叉研究。邻避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时代热点,陈宝胜指出,邻避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多重视域进行解读:一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成长——邻避抗争的主体思想基础;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邻避冲突形成发展的政治空间;三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邻避冲突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四是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邻避冲突形成的知识动力[6],这充分说明了邻避问题的复杂性。然而尽管学科视域多重,但我们从样本的分析中发现:学术界对邻避问题研究跨学科合作研究仍相对较少,学科协同和系统化理论成果也较匮乏。因此,该领域应融合各学科的相关理论,以推动知识交流,打破“唯学科化”的瓶颈,擅于运用多学科融合方法,开展以问题为主导或无学科隔阂的研究,以交叉学科视角和方法对当下邻避问题的研究难点进行探索,借鉴多学科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吸收来自不同学科的营养成分,为邻避研究的深化拓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
第二,邻避问题的研究主题应以深化应用性研究为导向以强化理论基础研究。各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的最终指向是服务实践。根据研究规范性以及研究阶段的研究发现,邻避问题研究者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对邻避事件分析研究较多,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相关文献述评较少,且应用性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基础理论研究是研究的前提,应用性研究是其拓展与落脚点,是目标取向,基础理论研究最终要服务于邻避问题治理的应用性研究。邻避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须在夯实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各个研究主题的理论建构,理清邻避问题研究理论基础与学科归属,把握好研究的逻辑起点、内部结构及中心线索,同时不断深化策略及应用层面的研究,提出更多的问题治理新机制与新策略,从而破解实践中的诸多困境。
第三,邻避问题研究应以研究范式变革为基础以谋求研究质量的提升。实现邻避问题研究转型,必须采用科学规范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根据我们对54个样本文献的研究方法、学科视角、材料来源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国内关于邻避问题研究的案例分析较多,大多学者只是通过对邻避事件的深入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也有部分学者从现有文献出发,进行了文献综述,但是鲜有学者进行定量研究;另外,无论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对于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显然不够重视。关于邻避研究的深化需要方法上的突破:一要依据研究对象使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得邻避研究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注重第一手材料的使用,以提高研究材料质量;三要重视本领域内基础理论的建构,并在此前提下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既要注重从邻避问题的现有案例分析中进行理论总结与反思,也要注重对现有特定邻避事件进行纵向动态的全程式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佃利.邻避冲突的属性分析与治理之道:基于邻避研究综述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83-88.
[2]盛明科.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8):190-195.
[3]盛明科.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CSSCI期刊论文数据[J].甘肃社会科学,2013(2):63-67.
[4]何艳玲.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J].政治学研究,2007(1):93-103.
[5]肖唐镖,郑传贵.主题、类型和规范:国内政治学研究的状况分析:以近十年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中的论文为对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11-17.
[6]陈宝胜.邻避冲突基本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81-88.
(责任编辑 王婷婷)
关键词:邻避问题;邻避冲突;社会治理;CSSCI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2.0005
邻避问题,是指一类设施会对其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外部性,而由于地理位置远近的差异,不同居民为之承担的成本与收益不均,从而激发设施附近居民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有关邻避问题研究的关键词有“邻避设施”、“邻避情结”或称“邻避效应”和“邻避冲突”。邻避设施是邻避情结的根源,在邻避问题研究中,界定人们抵抗和反对的对象(即邻避设施)十分重要。国家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需要建立一些设施,这类设施能够带来社会福利,但是却产生一定的负外部性,这些具有潜在危险的设施就是邻避设施。邻避设施的特点导致了周围居民的抗拒心态和反对行动,这就形成了建设方和居民之间的邻避冲突,也被称为“邻避效应”或“邻避情结”[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邻避设施范围不断扩大,邻避冲突也日趋激烈,冲突事件的主体扩展到居民、项目投资人、社区、政府等治理主体,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冲突对国家治理能力形成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政府治理失灵。
邻避效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公民意识觉醒的反映,有利于公民社会的构建、社会自治体系的形成及政治民主化。如若处置不当,邻避冲突将对政府公信力、公共管理有效性及社会稳定形成挑战,也会威胁到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及公民权益的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预期与邻避问题的出现形成社会治理悖论,引起了学界对邻避问题研究的广泛重视。近年来,国内邻避问题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基于概念界定、问题描述以及案例分析进行治理对策研究,但是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构建与反思存在明显不足[2]。为了避免邻避问题研究在学科间的交流互动不够、理论反思不足、重复研究过多等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变量分析,利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编码,在总结现有邻避问题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力求促进学术界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以期推进邻避问题治理体系的完善、研究体系的健全与共通性学术话语的达成。
一、样本来源与研究设计
数据来源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代表性[3]。近年来,关于邻避研究的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考虑到文献的代表性以及样本规模适度等因素,本研究以国内最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文献作为样本数据,以期所得的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效度。笔者以“邻避”为检索词,截止日期为2014年12 月10日,排除新闻报道、笔谈、书评等文献项,获取54篇有效文献。这54篇样本的分布情况为:2007年1篇,2008年0篇,2009年1篇,2000年和2001年均为3篇,2012年6篇,2013年23篇,2014年17篇(考虑到文献入网的滞后性,2014年实际刊发的文献应该更多)。根据论文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2012-2014年,约占总量的85.18%。最早的一篇以“邻避”为题的论文刊载在2007年的《当代财经》上,是由学者金通撰写的《垃圾处理厂中的邻避现象探析》一文。这篇文献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对邻避现象作了概念界定,分析了邻避现象的内涵、本质及出现的原因。该文对邻避现象作了初步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为相关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文在截至作者检索时已被引用30次。2009年刊载的有关邻避问题研究的唯一一篇论文是学者何艳玲发表在《开放时代》的《“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该文通过分析具体事件而对“邻避冲突”概念进行了本土化界定,截至统计时间为止该文被引用次数已高达68次。邻避问题的研究文献在最近两年迅猛增长,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引发的群体性反抗事件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主要是受宁波PX事件、厦门PX事件、上海磁悬浮事件等典型环境型群体抗争事件影响所致。一方面经济增长引致邻避设施的建设热潮,另一方面邻避冲突事件频发也促使了科学选址、风险沟通、政府治理等活动成为社会治理常态。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关于邻避问题的研究也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化。
为了清晰完整地呈现国内关于邻避问题研究的概况,这里选取9个变量来分析样本文献,这些变量的意义及取值如下:a为作者单位来源,主要反映该研究领域内学者的来源,并将其分为4个类别,即高等院校、社科院、政府机构及其他;b为邻避问题研究论文刊载的主要期刊,识别出重点关注邻避问题的期刊;c为第一作者身份特征,反映本领域研究群体的身份结构,本文将其划分为正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他几个等级;d为研究阶段,反映邻避问题研究的领域的学术范式与思考。结合当前国内邻避问题研究实际,我们将邻避问题研究阶段划分为概念界定、问题描述、变量分析(包括阐明变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三个阶段[4]。e为研究规范性,反映研究的规范性及其研究层次,具体从是否具有理论预设、是否具有文献述评、是否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三个方面判断[5];f为研究主题与内容,反映邻避问题研究的侧重点及热点,结合样本文献的实际情况,从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角度将研究主题概括为邻避问题基础性研究、邻避问题形成机制研究、邻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邻避问题中政府行为研究、邻避冲突研究、邻避风险管理研究、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研究共7类主题(因大量的文章属于交叉学科内容,我们很难将其精确到某一类主题,故按照近似原则进行归类);g为研究视角,反映邻避问题研究的学科领域,根据样本文献内容,主要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新闻与传播学等研究视角来进行样本分类;h为资料来源,反映研究资料的质量、来源途径,分为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已有);i为研究方法,反映邻避问题研究的方法特征,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就是利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或者说研究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等这一类问题,它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实证研究可分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 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邻避问题研究是一项涉及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课题,属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领域。准确把握我国目前邻避问题研究主导性范式学科、研究主题和发展脉络,是深化邻避问题研究和构建中国特色的邻避问题化解机制理论体系的前提。本研究按照上述9个变量对样本文献进行了分类编排,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邻避问题研究的趋势、研究视角、研究主题、研究范式、研究质量进行探析。
(一)邻避问题研究主流期刊与议题分析
邻避问题研究的样本文献零散地分布在不同学科的41种CSSCI期刊上,其中《城市问题》刊载数量为5篇,《城市规划》和《中国行政管理》刊载数量为4篇,《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刊载数量各为2篇,剩下的35种期刊刊载数量各为1篇,涵盖了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经济地理、新闻学与传播学、环境科学、法学、高校综合性学报、综合性社科期刊等若干类期刊种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类和人文经济地理类是介绍邻避问题的主流期刊,邻避问题领域研究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性质。
邻避问题研究议题广泛、视角多维且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本研究根据样本内容特点大致将其归纳为7个研究主题:邻避问题基础性研究(包括邻避现象属性、本质、理论反思、文献综述、经验启示等)、邻避问题形成機制研究(包括对邻避现象形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邻避问题中的政府行为(包括对社区治理、城市管理的研究等)、邻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包括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研究等)、邻避问题风险管理研究(包括对风险认知、风险传播、风险沟通的研究等)、邻避冲突研究(包括对群体性事件和集体抗争行为事件的研究等)、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研究(包括“环境正义”视角研究、对利益博弈、利益补偿的研究等)。邻避冲突研究文献约占16.7%,凸显了该领域研究者有较广泛的问题意识,其致力于分析冲突及探析冲突化解机制,也显示了邻避冲突问题对于邻避问题研究领域的重要性。邻避问题基础性研究、邻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邻避风险管理研究、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的研究,均分别占总样本量的14.8%。所占比例最小的是邻避问题中政府行为研究,占总样本的11.1%,隶属于邻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但考虑到在邻避问题化解中政府会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相关研究文献亦有一定比例,遂在此专门列出。
目前国内邻避问题业已形成了涵盖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大层次的7个主题,由于不同单位机构关注群体、服务对象、研究经费等的差异,高等院校、社科院、政府机构和其他单位在各个研究主题比例分配上呈现出不同态势,具体内容见表1。高校研究者研究主题多元且分布均匀,其发文数量占据了样本总量的87%。对于邻避问题基础性研究,高等院校的研究者显示了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关注,邻避问题对策及风险管理等应用性研究也受到了社科院及其他机构研究者相当程度的重视,此外社科院还较关注邻避冲突研究,政府及其机构则对邻避问题形成及公民权益研究主题有所关注。样本中理论性较强的邻避基础性研究全部分布在高校。总体上看,目前邻避问题研究大多是应用性研究,政府行为研究、治理对策研究、风险管理研究、邻避冲突研究、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研究等主题研究均属对策层面,对邻避问题的概念、理论体系、逻辑范畴、演化规律的基础性研究、对邻避问题形成影响因素的变量分析较少。从公共政策、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等管理学角度分析治理对策的成果颇丰,而从法学、新闻与传播学、制度角度进行的危机预防研究较为缺乏。
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主要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研究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各个研究主题都有相应文献发布,政治学集中于关注治理对策研究、邻避冲突研究以及邻避问题中公民权益研究,这与政治学学科性质紧密相关。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涉及利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邻避问题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冲突形成及影响因素、公民权益中利益博弈、利益补偿等问题。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侧重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究主题有邻避问题形成机制研究、邻避问题相关治理主体研究、邻避问题风险管理及邻避冲突研究。法学视角研究则注重于法治对风险管理及政府依法行政行为的影响研究。新闻与传播学主要从新闻报道范式及风险沟通与传播的角度分析了邻避问题。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祥见表2。
(二)邻避问题研究范式分析
1.研究的科学化要求加强方法论意识。邻避问题研究属于交叉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因此研究方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案例研究、规范研究是常用的方法,自然科学则注重量化实验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准确性。这里为了更好地呈现不同学科对邻避问题研究范式的偏好,对样本文献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进行关联数量统计,见表3。由表3可知,各学科都曾经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从该领域学术发展走向来看,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互补是学术研究的大趋势,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因此,研究和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深化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样本文献中属规范研究的较多,定量研究及案例研究都偏少,定量研究最少。由表3可以看出,关于规范研究及案例研究的文献统计中,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所占比例较大,这主要由于这三种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其学科范式侧重于定性分析的“书房内”研究。在定量研究文献中,经济学与社会学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主要从宏观层面上作问题描述,缺乏量化研究;而社会学与经济学则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及建立数据模型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此外,基于法学、新闻与传媒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多囿于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研究方法,这与法学学科较强的理论性、新闻与传播学浓郁的时代感息息相关。
2.研究阶段可以反映邻避问题的研究进展。通过将样本文献的“第一作者身份特征”与“研究阶段”进行关联数量统计(见表4),可以发现:近年来邻避冲突事件频繁发生,相关案例研究受到不同学者的关注,对于邻避问题的认识也取得很大进展。样本文献集中于中级阶段的问题描述上,占比达74.1%,其中来自讲师(助教、助研)的文献数量最多,达11篇,来自教授文献数量为9篇,副教授7篇,博士研究生9篇,硕士研究生1篇,其他(政府官员、职员)3篇,这表明邻避问题研究问题意识已在学界广泛形成。在初级阶段的概念界定上,学术贡献最大当属副教授,频次为3篇,教授1篇,讲师(助教、助研)2篇。这表明博士、硕士及其他机构因其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对于邻避问题基础理论建构给予较少关注,其研究偏向案例分析及事件描述。即使考虑到第一作者为教授的文献可能为硕博研究生所撰写,也不能说明教授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不足。在对问题把握层次较高的变量分析上,而其主要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研、助教)及博士研究者构成,硕士研究生及其他部门研究者所占比例相当少。其中贡献最大当属讲师(助教、助研),频次为14,其次是教授与博士研究生,频次均为12。值得注意的是,讲师(助研、助教)与博士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数据上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说明接受更多学术训练、具有较大上升空间的年轻学者及博士研究生都有巨大研究潜力。 (三)邻避问题研究质量分析
当前邻避问题研究质量如何?研究规范性如何?这是关于邻避问题研究必须关注的变量。邻避问题研究質量评估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衡量,本研究结合当前邻避问题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从研究规范性和研究资料来源判断文献研究质量。对于邻避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应该以邻避问题文献和邻避冲突事件治理经验为研究基点,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理论框架下分析问题并提出预设,探索问题的发生机理与解决途径。参考学者们对于研究规范性评价指标的设计,本研究认为规范的邻避问题研究应该包括理论假设、文献述评、问题意识和分析框架,并据此标准对样本文献进行分类分析。从表5“第一作者身份特征”与“研究规范性”关联数量统计表中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文献中53.7%没有理论预设,即54篇样本文献中有29篇没有理论预设,只有部分教授、讲师(助研、助教)、博士研究生对研究进行了严密的理论预设。表中也显见大部分研究者对于文献综述的重视不足,这可能与邻避问题研究通常表现出较强时代性特点有关。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文献中具有问题意识的文献占比达到了87.4%,可见,不同作者、不同单位来源研究者皆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
目前,国内邻避问题研究大多偏重于案例研究和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应该直接针对事件涉及主体的言论,并对案情描述进行提炼,选取最能反映事件真实情况的数据和材料进行相关分析。因此,文献材料来源也是判断文献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研究资料来源方式某种意义上影响着研究质量。量化统计显示,样本文献研究数据(包括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定量研究)主要来自二次文献或者现有材料,其占据总样本的76.0%(见表6),而科学规范的研究要求更多地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一手数据进行收集,为邻避问题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资料。
三、关于邻避问题的研究展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体系的现代化,邻避问题的解决程度则是衡量政策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从2007-2014年,国内邻避问题的研究在短短7年间取得了长足进展,并逐渐呈现三大趋势:研究视角趋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主题趋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补;研究方法趋于多元研究方法的结合。由此可知,邻避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一个环境抗争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问题。邻避问题研究的深化需要将应用性研究与理论基础研究相结合,学者们在进行大量实证研究的同时应逐渐展开对已有研究的理论反思与综述。通过本文的文献梳理,结合当前邻避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我国邻避问题研究的前景:未来深化该领域学术成果需要以学科融合为前提,深入发展交叉研究,以深化邻避问题应用性研究为导向强化理论研究,以研究范式的变革为基础着力谋求邻避问题研究质量的提升。
第一,邻避问题研究视角应以学科融合为前提,深入开展交叉研究。邻避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时代热点,陈宝胜指出,邻避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多重视域进行解读:一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成长——邻避抗争的主体思想基础;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邻避冲突形成发展的政治空间;三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邻避冲突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四是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邻避冲突形成的知识动力[6],这充分说明了邻避问题的复杂性。然而尽管学科视域多重,但我们从样本的分析中发现:学术界对邻避问题研究跨学科合作研究仍相对较少,学科协同和系统化理论成果也较匮乏。因此,该领域应融合各学科的相关理论,以推动知识交流,打破“唯学科化”的瓶颈,擅于运用多学科融合方法,开展以问题为主导或无学科隔阂的研究,以交叉学科视角和方法对当下邻避问题的研究难点进行探索,借鉴多学科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吸收来自不同学科的营养成分,为邻避研究的深化拓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
第二,邻避问题的研究主题应以深化应用性研究为导向以强化理论基础研究。各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的最终指向是服务实践。根据研究规范性以及研究阶段的研究发现,邻避问题研究者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对邻避事件分析研究较多,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相关文献述评较少,且应用性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基础理论研究是研究的前提,应用性研究是其拓展与落脚点,是目标取向,基础理论研究最终要服务于邻避问题治理的应用性研究。邻避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须在夯实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各个研究主题的理论建构,理清邻避问题研究理论基础与学科归属,把握好研究的逻辑起点、内部结构及中心线索,同时不断深化策略及应用层面的研究,提出更多的问题治理新机制与新策略,从而破解实践中的诸多困境。
第三,邻避问题研究应以研究范式变革为基础以谋求研究质量的提升。实现邻避问题研究转型,必须采用科学规范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根据我们对54个样本文献的研究方法、学科视角、材料来源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国内关于邻避问题研究的案例分析较多,大多学者只是通过对邻避事件的深入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也有部分学者从现有文献出发,进行了文献综述,但是鲜有学者进行定量研究;另外,无论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对于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显然不够重视。关于邻避研究的深化需要方法上的突破:一要依据研究对象使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得邻避研究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注重第一手材料的使用,以提高研究材料质量;三要重视本领域内基础理论的建构,并在此前提下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既要注重从邻避问题的现有案例分析中进行理论总结与反思,也要注重对现有特定邻避事件进行纵向动态的全程式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佃利.邻避冲突的属性分析与治理之道:基于邻避研究综述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83-88.
[2]盛明科.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8):190-195.
[3]盛明科.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CSSCI期刊论文数据[J].甘肃社会科学,2013(2):63-67.
[4]何艳玲.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J].政治学研究,2007(1):93-103.
[5]肖唐镖,郑传贵.主题、类型和规范:国内政治学研究的状况分析:以近十年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中的论文为对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11-17.
[6]陈宝胜.邻避冲突基本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81-88.
(责任编辑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