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学校德育是一项带有明显目的性和强烈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实践,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 抓队伍,增强德育工作的原动力
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还要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它迫切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与业务素质。首先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雕心灵则要心灵美,正品德更需品德高。” 其次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另一方面坚持用良好的形象建设教师。最后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创新精神的培养。
2 拓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
2.1 寓德育于校园建设中。人能改造环境,环境更能育人。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雨润物。通过美化校园,名言警句、宣传版块、等环境因素,以新的教育内涵,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团结友爱、合作好学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使置身其中学生能受到一种熏陶,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2.2 寓德育于校风建设中。要以制度建设和强化管理为突破口,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文明素质的提高、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切入点,努力创设一种“尊师爱生、团结互助、文明守纪、明理诚信、刻苦学习、蓬勃向上”的优良校风。
2.3 寓德育于师德建设中。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教师良好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2.4 寓德育于学科教育中。首先是落实德育课程教育。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组织开展好主题班会,利用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其次是渗透学科课程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实现教书育人双丰收的喜人格局。
2.5 寓德育于养成教育中。认真贯彻落实《守则》、《规范》,扎实开展“文明班级”等评比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树立典型等形式,定期、反复地进行守则规范教育,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6 寓德育于领域建设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开展家访活动、创办家长学校、亲子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现身说教、建立德育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净化德育环境,拓宽德育领域,创新德育形式。
3 建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约束力
要树立评价发展的观念,采取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评价形式,健全多元化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3.1 在内容评价上讲求多元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证明了现实中有很多途径能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更强烈要求我们要采取多元评价内容,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3.2 在主体评价上采取多元化。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由学校的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承担,实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评价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
3.3 在标准评价上注重多元化。我们应拓宽教育思路,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使学生身上被忽略的潜能得到关注,未发展的潜能得以激发,已发展的智能得以完善,最终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3.4 在方式评价上实施多元化。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激励性评价是首选。更多的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是教师个性化教育风格的有益尝试。当然根据不同的需要,也可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运用。
4 谋科研,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4.1 加强德育课程改革。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德育课程,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思想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4.2 强化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地域人文优势,注重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倡导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立足校本,开创德育特色。
4.3 注重德育课题研究。围绕“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与方法”这一主题,大力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积极构筑大德育体系,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倡导道德领导,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团结在一起,把学校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学校无小事,事事受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的目标,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收稿日期:2011-12-17
1 抓队伍,增强德育工作的原动力
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还要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它迫切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与业务素质。首先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雕心灵则要心灵美,正品德更需品德高。” 其次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另一方面坚持用良好的形象建设教师。最后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创新精神的培养。
2 拓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
2.1 寓德育于校园建设中。人能改造环境,环境更能育人。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雨润物。通过美化校园,名言警句、宣传版块、等环境因素,以新的教育内涵,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团结友爱、合作好学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使置身其中学生能受到一种熏陶,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2.2 寓德育于校风建设中。要以制度建设和强化管理为突破口,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文明素质的提高、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切入点,努力创设一种“尊师爱生、团结互助、文明守纪、明理诚信、刻苦学习、蓬勃向上”的优良校风。
2.3 寓德育于师德建设中。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教师良好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2.4 寓德育于学科教育中。首先是落实德育课程教育。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组织开展好主题班会,利用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其次是渗透学科课程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实现教书育人双丰收的喜人格局。
2.5 寓德育于养成教育中。认真贯彻落实《守则》、《规范》,扎实开展“文明班级”等评比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树立典型等形式,定期、反复地进行守则规范教育,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6 寓德育于领域建设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开展家访活动、创办家长学校、亲子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现身说教、建立德育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净化德育环境,拓宽德育领域,创新德育形式。
3 建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约束力
要树立评价发展的观念,采取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评价形式,健全多元化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3.1 在内容评价上讲求多元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证明了现实中有很多途径能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更强烈要求我们要采取多元评价内容,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3.2 在主体评价上采取多元化。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由学校的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承担,实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评价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
3.3 在标准评价上注重多元化。我们应拓宽教育思路,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使学生身上被忽略的潜能得到关注,未发展的潜能得以激发,已发展的智能得以完善,最终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3.4 在方式评价上实施多元化。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激励性评价是首选。更多的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是教师个性化教育风格的有益尝试。当然根据不同的需要,也可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运用。
4 谋科研,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4.1 加强德育课程改革。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德育课程,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思想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4.2 强化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地域人文优势,注重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倡导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立足校本,开创德育特色。
4.3 注重德育课题研究。围绕“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与方法”这一主题,大力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积极构筑大德育体系,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倡导道德领导,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团结在一起,把学校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学校无小事,事事受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的目标,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收稿日期:20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