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用的最多的教学模式之一。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达到了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的,从而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普及与深入应用,关于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为根本的理念得到广大教师认同,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但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特别是协作知识建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那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协作知识建构理念,从而使两者有效整合,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呢?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呈现任务一明确任务一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四个阶段教学过程。
(1)呈现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并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有趣味的任务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境,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移极性。
(2)明确任务。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设计时对任务进一步剖析,将整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使学生对任务更加明确。
(3)完成任务。学生根据对任务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在此阶段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4)任务评价。任务完成后,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多方结合的方式及时对学习结果,即任务完成情况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进—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协作知识建构及其过程
协作知识建构是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协作知识建构过程由输入、协作和输出三个阶段组成。输入是指输入学习共同目标;协作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包括组内和组与组之间;输出是指结果,即完成集体知识的建构,共享学习成果。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环节。(1)共享。学习者通过陈述个人观点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这些观点包括对讨论主题的描述、提出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等。
(2)论证。学习者通过比较信息,分析观点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之处,识别有争论的地方,提出并回答问题从而对观点进行论证。同时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阐述自己原有的观点,在讨论中纠正、完善个人观点。
(3)协商。学习者在论证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修正完善了个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者进行协商,形成更为完善的小组观点,也就是协作知识。
(4)创作。学习者在协作知识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形式把知识表现出来,创作出作品。
(5)反思。教师和学生对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如在论证的过程中注意讨论的主题是否偏离,一旦出现偏离就要及时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
在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用何种策略来实现协作知识建构呢?
策略一:利用“任务”搭建协作知识建构平台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要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任务的布置就是学生协作学习活动平台的搭建,共享、协商、论证及创作等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体现。
(1)任务包含知识内容。巧妙将学生学习内容融于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当中,是任务驱动教学首先要做到的。例如,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荷塘月色”文档任务,其中就包含汉字输入、标点、复制、粘贴、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排版、页面设置等知识点。学生完成了任务,就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2)任务适当分解。布置的任务往往是一个大的任务,其中包含若干知识点。这往往会让自主学习的学生无从下手,不知该从哪儿切入。把大的任务分解为若干小的任务,方便学生学习。例如,PowerPoint模块的学习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为我们的班级制作珍藏纪念册”的任务。这个任务很大,学习周期也很长。配合课堂教学,可以把它分解为几个子任务,让学生渐渐地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技巧。
(3)任务设计有趣易行。生动有趣的任务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协作学习的动力。比如“查找文件”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先找一些小巧的游戏程序,然后将某个游戏程序事先(或者随时通过网络传递)深藏于学生电脑的某个文件夹中。教师先演示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将该程序的文件名告诉学生,但不告诉他们文件的位置,使之形成一个如何查找的问题。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找,找到后就可以玩那个游戏。不同的知识点可以设置成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解决。
策略二:用自主协作学习策略实施协作知识建构活动
协作学习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比如,让学生在学完Word以后,设计制作一份小报,我们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学生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的认识后,即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报。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是协作知识建构协商的过程。
策略三: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以保障协作知识建构顺利开展
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指导学生做网页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FrontPage,有的学生用Word;处理图片时,有的学生用照片编辑器,有的用PhotoShop,还有的喜欢使用Cool3D等。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提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以往无法比拟的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性,对其协作知识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策略四:采用及时评价来促进协作知识建构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及时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将任务完成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修改不足之处。然后聘请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拨。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点,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并适当对其成果加以点拨,对学生建构知识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好”、“错了”、“你再想想其它方法”之类的话语简单给予评价,而是要明确说出学生的认知好在哪里,如果错了还要指出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同化顺应知识过程中的偏差,为下一步知识的建构打好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呈现任务一明确任务一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四个阶段教学过程。
(1)呈现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并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有趣味的任务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境,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移极性。
(2)明确任务。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设计时对任务进一步剖析,将整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使学生对任务更加明确。
(3)完成任务。学生根据对任务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在此阶段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4)任务评价。任务完成后,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多方结合的方式及时对学习结果,即任务完成情况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进—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协作知识建构及其过程
协作知识建构是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协作知识建构过程由输入、协作和输出三个阶段组成。输入是指输入学习共同目标;协作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包括组内和组与组之间;输出是指结果,即完成集体知识的建构,共享学习成果。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环节。(1)共享。学习者通过陈述个人观点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这些观点包括对讨论主题的描述、提出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等。
(2)论证。学习者通过比较信息,分析观点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之处,识别有争论的地方,提出并回答问题从而对观点进行论证。同时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阐述自己原有的观点,在讨论中纠正、完善个人观点。
(3)协商。学习者在论证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修正完善了个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者进行协商,形成更为完善的小组观点,也就是协作知识。
(4)创作。学习者在协作知识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形式把知识表现出来,创作出作品。
(5)反思。教师和学生对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如在论证的过程中注意讨论的主题是否偏离,一旦出现偏离就要及时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
在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用何种策略来实现协作知识建构呢?
策略一:利用“任务”搭建协作知识建构平台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要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任务的布置就是学生协作学习活动平台的搭建,共享、协商、论证及创作等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体现。
(1)任务包含知识内容。巧妙将学生学习内容融于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当中,是任务驱动教学首先要做到的。例如,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荷塘月色”文档任务,其中就包含汉字输入、标点、复制、粘贴、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排版、页面设置等知识点。学生完成了任务,就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2)任务适当分解。布置的任务往往是一个大的任务,其中包含若干知识点。这往往会让自主学习的学生无从下手,不知该从哪儿切入。把大的任务分解为若干小的任务,方便学生学习。例如,PowerPoint模块的学习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为我们的班级制作珍藏纪念册”的任务。这个任务很大,学习周期也很长。配合课堂教学,可以把它分解为几个子任务,让学生渐渐地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技巧。
(3)任务设计有趣易行。生动有趣的任务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协作学习的动力。比如“查找文件”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先找一些小巧的游戏程序,然后将某个游戏程序事先(或者随时通过网络传递)深藏于学生电脑的某个文件夹中。教师先演示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将该程序的文件名告诉学生,但不告诉他们文件的位置,使之形成一个如何查找的问题。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找,找到后就可以玩那个游戏。不同的知识点可以设置成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解决。
策略二:用自主协作学习策略实施协作知识建构活动
协作学习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比如,让学生在学完Word以后,设计制作一份小报,我们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学生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的认识后,即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报。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是协作知识建构协商的过程。
策略三: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以保障协作知识建构顺利开展
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指导学生做网页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FrontPage,有的学生用Word;处理图片时,有的学生用照片编辑器,有的用PhotoShop,还有的喜欢使用Cool3D等。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提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以往无法比拟的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性,对其协作知识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策略四:采用及时评价来促进协作知识建构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及时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将任务完成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修改不足之处。然后聘请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拨。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点,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并适当对其成果加以点拨,对学生建构知识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好”、“错了”、“你再想想其它方法”之类的话语简单给予评价,而是要明确说出学生的认知好在哪里,如果错了还要指出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同化顺应知识过程中的偏差,为下一步知识的建构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