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又要针对教学目标,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由浅入深,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让学生体会音乐学科的美。
一、欣赏——感受音乐之美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如,学习蒙古歌曲《草原赞歌》时,我播放了反映“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视频,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充分感受歌曲与歌词中所表现的草原美景。学生心灵被音乐触动和震撼,自然而然地带着兴趣去学习,教学效果明显事半功倍。
二、提问——演绎思考之美
高明的老师不是拉着学生走,更不是背着学生走,而是在下一个路口呼唤着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的到来。
让学生初次聆听《彼得与狼》一曲时,我先让学生聆听各种乐器的声音,然后再带着问题分段欣赏:黑板上出示乐器和动物的卡片,听完后请配对,你觉得这个乐器的音色比较适合表现哪种动物?再次聆听《彼得与狼》时,我问:你认为该这个音色有何特点?它最适合表现怎样的场景?最后总结一下,看看我们的配对与曲作者的构思安排差别有多少?……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在聆听中找答案,在聆听中理解乐曲。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火花。可以说,教师几句簡短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感,使教学难点的掌握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三、畅谈——表达“自主”之美
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的反映,另一方面对学生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戏谑曲》的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回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有文字、图片、音乐等。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感受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强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理解。教师耐心地倾听,适时地点拔,恰当地评价,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里,融洽了师生关系,使教学目标更易轻松达成。
倾听学生,智慧地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在课堂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师生共同演绎精彩的课堂。这样的音乐课堂饱含师生关怀,让学生时时刻刻有着“成功的体验”。
四、想象——创设情境之美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产生“内心画面”,发动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学习《草原英雄小姐妹》选段《草原放牧》,教师在充分讲解故事情节以后,让学生听音乐,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大草原、草原小姐妹、飞奔的骏马、太阳和一群小绵羊等。在“动”中,学生忘记了教室,忘记了课堂,完全融入了草原放牧的音乐氛围中。这样的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所表达不同的音乐画面,比起教师单纯地用语言反复阐述草原的情景效果要好多了。
五、律动——体验活动之美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在欣赏钢琴曲《花鼓》时,学生已经有了民歌《凤阳花鼓》的演唱基础,为了让学生感受乐曲段落之间不同的情绪变化,我让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轻摇身体或做一些击鼓的动作,从动作的变化中感受乐曲段落之间的速度、力度变化,同时运用找骨干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歌对创作的影响,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总之,音乐的美是无处不在的,音乐课堂也应该在“美”的享受中达“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体验,激发学生认知美、思考美、自主学习美、体验美的欲望,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者单位: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
一、欣赏——感受音乐之美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如,学习蒙古歌曲《草原赞歌》时,我播放了反映“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视频,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充分感受歌曲与歌词中所表现的草原美景。学生心灵被音乐触动和震撼,自然而然地带着兴趣去学习,教学效果明显事半功倍。
二、提问——演绎思考之美
高明的老师不是拉着学生走,更不是背着学生走,而是在下一个路口呼唤着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的到来。
让学生初次聆听《彼得与狼》一曲时,我先让学生聆听各种乐器的声音,然后再带着问题分段欣赏:黑板上出示乐器和动物的卡片,听完后请配对,你觉得这个乐器的音色比较适合表现哪种动物?再次聆听《彼得与狼》时,我问:你认为该这个音色有何特点?它最适合表现怎样的场景?最后总结一下,看看我们的配对与曲作者的构思安排差别有多少?……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在聆听中找答案,在聆听中理解乐曲。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火花。可以说,教师几句簡短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感,使教学难点的掌握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三、畅谈——表达“自主”之美
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的反映,另一方面对学生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戏谑曲》的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回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有文字、图片、音乐等。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感受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强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理解。教师耐心地倾听,适时地点拔,恰当地评价,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里,融洽了师生关系,使教学目标更易轻松达成。
倾听学生,智慧地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在课堂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师生共同演绎精彩的课堂。这样的音乐课堂饱含师生关怀,让学生时时刻刻有着“成功的体验”。
四、想象——创设情境之美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产生“内心画面”,发动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学习《草原英雄小姐妹》选段《草原放牧》,教师在充分讲解故事情节以后,让学生听音乐,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大草原、草原小姐妹、飞奔的骏马、太阳和一群小绵羊等。在“动”中,学生忘记了教室,忘记了课堂,完全融入了草原放牧的音乐氛围中。这样的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所表达不同的音乐画面,比起教师单纯地用语言反复阐述草原的情景效果要好多了。
五、律动——体验活动之美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在欣赏钢琴曲《花鼓》时,学生已经有了民歌《凤阳花鼓》的演唱基础,为了让学生感受乐曲段落之间不同的情绪变化,我让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轻摇身体或做一些击鼓的动作,从动作的变化中感受乐曲段落之间的速度、力度变化,同时运用找骨干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歌对创作的影响,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总之,音乐的美是无处不在的,音乐课堂也应该在“美”的享受中达“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体验,激发学生认知美、思考美、自主学习美、体验美的欲望,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者单位: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