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课程的社会与实践价值,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正确的定位,改革教材,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实施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价值 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何进军(1965- ),男,湖北罗田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广东 江门 529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135-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院开设的高职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它对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保证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任何别的课程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可不研究和探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结合我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试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实践上的初步探讨。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的认识
课程定位是一门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有效的课程定位能展示课程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能有效发挥其功效,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大视野中,从提高学生心理的内源性特质——心理素质水平这一新视野出发,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之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素质培养,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属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在各專业培养目标中定位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上,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卫生习惯;调节心理机能,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开发心理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从知识学习目标上看,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知识,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并掌握心理健康的自助方法与途径。从能力培养上讲,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与设计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并有效开发自身发展的潜能。从情感行为目标上看,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改革教材,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遴选教材内容。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时代的急剧转变,给大学生带来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矛盾和困惑,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态度行为与需要上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发展有其独特性,因此,我们采用自编出版的适合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整合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课程体系,内容安排更具针对性。课程教材依次分为走进心理健康、新生心理适应、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概念与发展、恋爱与性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人际交往心理、休闲与消费心理、网络心理、情绪与挫折应对、就业与职业规划、心理危机干预共十二章。十二章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每一章内容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困扰,是他们在成长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教材的编写突出高职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特点。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理论性太强,不能突出高职学生心理的现实特点与知识技能学习特点,在编写形式上过于呆板,缺乏创新性、可读性,不利于发挥教材应有的功效与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内容遴选的基础上,对于教材的体例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主要表现在:教材各章节的编写贯彻“理论简要介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困惑、对策”这一主线,具体做到:图文并茂,增强形象性;案例新颖,提高现实性;心理测量,加强实用性;心理训练,落实体验性;短文阅读,展示趣味性;技能指导,贯彻可操作性。这样的编写使教材改变了过去纯理论的编写与学生不愿读的弊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形象性,适合高职学生学习阅读的心理特点,学生愿读乐读,便于师生教与学的实践训练、体验反思和总结提高,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教育功效。
三、课程安排注重实效性和连贯性
课程开设的价值性体现在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带给学生的受益性以及自身目标的实现性上。根据我院实施“2+1”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各行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有计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以自编教材为依据,精心制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设计,建构了发展性的以专题教学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发展,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学会能用,从而使课程价值的功效性最大化。具体设计为:教学课时共18节,其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各9节,连续三个学期,每学期各6节。9个主要专题内容依次为:新生心理适应、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概念与发展、人际关系心理、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健康与塑造、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危机干预与就业心理辅导等。
课程的实施围绕9个专题展开,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课程的学术性,也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和系统,而是根据高职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如:大一上侧重于新生适应,内容包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消费观,正确看待网络,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正确认识自我,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一下侧重于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塑造,注重人格和谐与完善。大二上强调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危机干预与应对、关爱生命、学会调适就业心态等方面。这种专题教学的安排,把课程内容安排与学生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能有效联系学生的现实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课程重在预防与发展的价值,能突出课程价值实现的实效性。对于学生在大学后期学习包括实习实训中的问题,我们采用其他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专题讲座或辅导”“电话或网络咨询”等来解决,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网络与教师资源的后续作用,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顺利完成学业目标服务。
四、明确课程教学理念,运用发展性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1.运用发展性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性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课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基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现实问题需要(针对性)与未来实际工作需要(实用性)采用专题式教学,突出各种自助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发展性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和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形式,即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案例引入),以活动课(测验、经验交流、对话讨论等)或心理训练(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辅以心理知识的讲述与学生课外实践(心理社团活动)开展教学。
我们应把心理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即从学生面临和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活动课或心理训练为课程支点。体现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充分活动,或者通过专门心理训练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经验和心理体验。辅以心理知识的讲述与学生课外实践。强调知识的领会性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突出示范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注重行为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加强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突出教学方法的示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程的教育价值。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式方法。(1)讲授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讲述、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心理教育中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原理,形成学生心理教育的初步知识。如心理学理论流派、挫折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都可以采用此法教学,但同时要结合其他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进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心理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 (2)讨论交流法:通过引入的话题或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澄清观念,分享各自过去的经历与经验感受,研讨以后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法,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释放与良好的人际和谐,建立积极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除了课堂交流,还可以借助网络、黑板报、校园期刊等为学生搭建更多的交流活动平台。(3)活动训练法:通过精心的主题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掌握并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纠正并消除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通过人际沟通、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盲行、人生拍卖等活动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认知策略及思维方式,积极调整应对;通过松弛、系统脱敏、冲击和厌恶等训练法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障碍。(4)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创设某种情境指导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用表演方式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在扮演结束后组织大家展开讨论,以各自对某一个扮演角色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启发学生对一些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自我状况等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5)案例教学法: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案例导入、小组讨论交流、引导总结”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心理测评法:心理测评可以在课堂内外进行,教师向学生介绍自我测评的方法,并提供心理健康测验(SCL-90)、适应性测验、自卑或抑郁测验、职业个性与兴趣测验等,学生可以随时检测自己,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开展自我分析,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调整与改进。
五、建设开放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1.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在运用好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要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课件制作,收集大量音像资料。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如心理电影、自己拍摄的教学录像、电视台所拍的教育类专题节目节选以及影视剧中相关片段,通过剪辑和使用,定期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甚至造成一定的震撼力,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2.建立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系统。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的独特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影响,提升该课程的教育教学作用和效果,根据学生学习和学科特点,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成为我院的首批精品课程,建立了课程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进行网上学习
与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
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的重要保证,尤其是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能使课程的价值功效最大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我们组建了以专业教师为主、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的专兼教学队伍,加强对兼任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努力提高知识与能力素养,满足课程教学的原则性需求,打造“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团队。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凝聚力强,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较高,师生关系密切,教书育人使命感、责任感强烈的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所有任课教师既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又具有丰富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能很好地将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团队开展了经常性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还定期对兼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培训,尤其是教学上的培训与评估。课程主要负责人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亲自上示范课、教改课,并组织安排相关授课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开展教学观摩,多渠道与兄弟院校开展校际交流,探讨好的教学经验和做法;还经常组织学生召开学习座谈会,交流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有效监控,有效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七、改革考核方式,实行综合性考核
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上的变化做出评估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不同,考核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体验型的活动课程,它的绩效不是依赖知识的接受和认知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个体内在的知、情、行的协同作用。考核不能再是知识性的记忆考试,因为这种考试,学生得到分数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学生在心理素质水平上是对等的。为此,我们出台新的考核方案,對考核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更新,按照教学目标实行分段和多形式的综合性考核,采用心理测评、课堂学习、实践作业相结合,依据个人成长报告,用等级评定来确定课程结业成绩。考核侧重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度、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教育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廖壮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8(5).
[3]李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价值 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何进军(1965- ),男,湖北罗田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广东 江门 529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135-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院开设的高职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它对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保证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任何别的课程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可不研究和探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结合我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试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实践上的初步探讨。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的认识
课程定位是一门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有效的课程定位能展示课程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能有效发挥其功效,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大视野中,从提高学生心理的内源性特质——心理素质水平这一新视野出发,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之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素质培养,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属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在各專业培养目标中定位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上,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卫生习惯;调节心理机能,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开发心理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从知识学习目标上看,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知识,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并掌握心理健康的自助方法与途径。从能力培养上讲,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与设计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并有效开发自身发展的潜能。从情感行为目标上看,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改革教材,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遴选教材内容。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时代的急剧转变,给大学生带来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矛盾和困惑,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态度行为与需要上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发展有其独特性,因此,我们采用自编出版的适合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整合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课程体系,内容安排更具针对性。课程教材依次分为走进心理健康、新生心理适应、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概念与发展、恋爱与性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人际交往心理、休闲与消费心理、网络心理、情绪与挫折应对、就业与职业规划、心理危机干预共十二章。十二章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每一章内容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困扰,是他们在成长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教材的编写突出高职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特点。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理论性太强,不能突出高职学生心理的现实特点与知识技能学习特点,在编写形式上过于呆板,缺乏创新性、可读性,不利于发挥教材应有的功效与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内容遴选的基础上,对于教材的体例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主要表现在:教材各章节的编写贯彻“理论简要介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困惑、对策”这一主线,具体做到:图文并茂,增强形象性;案例新颖,提高现实性;心理测量,加强实用性;心理训练,落实体验性;短文阅读,展示趣味性;技能指导,贯彻可操作性。这样的编写使教材改变了过去纯理论的编写与学生不愿读的弊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形象性,适合高职学生学习阅读的心理特点,学生愿读乐读,便于师生教与学的实践训练、体验反思和总结提高,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教育功效。
三、课程安排注重实效性和连贯性
课程开设的价值性体现在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带给学生的受益性以及自身目标的实现性上。根据我院实施“2+1”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各行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有计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以自编教材为依据,精心制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设计,建构了发展性的以专题教学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发展,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学会能用,从而使课程价值的功效性最大化。具体设计为:教学课时共18节,其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各9节,连续三个学期,每学期各6节。9个主要专题内容依次为:新生心理适应、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概念与发展、人际关系心理、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健康与塑造、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危机干预与就业心理辅导等。
课程的实施围绕9个专题展开,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课程的学术性,也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和系统,而是根据高职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如:大一上侧重于新生适应,内容包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消费观,正确看待网络,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正确认识自我,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一下侧重于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塑造,注重人格和谐与完善。大二上强调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危机干预与应对、关爱生命、学会调适就业心态等方面。这种专题教学的安排,把课程内容安排与学生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能有效联系学生的现实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课程重在预防与发展的价值,能突出课程价值实现的实效性。对于学生在大学后期学习包括实习实训中的问题,我们采用其他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专题讲座或辅导”“电话或网络咨询”等来解决,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网络与教师资源的后续作用,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顺利完成学业目标服务。
四、明确课程教学理念,运用发展性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1.运用发展性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性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课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基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现实问题需要(针对性)与未来实际工作需要(实用性)采用专题式教学,突出各种自助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发展性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和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形式,即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案例引入),以活动课(测验、经验交流、对话讨论等)或心理训练(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辅以心理知识的讲述与学生课外实践(心理社团活动)开展教学。
我们应把心理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即从学生面临和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活动课或心理训练为课程支点。体现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充分活动,或者通过专门心理训练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经验和心理体验。辅以心理知识的讲述与学生课外实践。强调知识的领会性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突出示范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注重行为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加强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突出教学方法的示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程的教育价值。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式方法。(1)讲授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讲述、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心理教育中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原理,形成学生心理教育的初步知识。如心理学理论流派、挫折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都可以采用此法教学,但同时要结合其他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进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心理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 (2)讨论交流法:通过引入的话题或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澄清观念,分享各自过去的经历与经验感受,研讨以后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法,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释放与良好的人际和谐,建立积极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除了课堂交流,还可以借助网络、黑板报、校园期刊等为学生搭建更多的交流活动平台。(3)活动训练法:通过精心的主题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掌握并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纠正并消除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通过人际沟通、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盲行、人生拍卖等活动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认知策略及思维方式,积极调整应对;通过松弛、系统脱敏、冲击和厌恶等训练法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障碍。(4)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创设某种情境指导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用表演方式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在扮演结束后组织大家展开讨论,以各自对某一个扮演角色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启发学生对一些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自我状况等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5)案例教学法: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案例导入、小组讨论交流、引导总结”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心理测评法:心理测评可以在课堂内外进行,教师向学生介绍自我测评的方法,并提供心理健康测验(SCL-90)、适应性测验、自卑或抑郁测验、职业个性与兴趣测验等,学生可以随时检测自己,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开展自我分析,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调整与改进。
五、建设开放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1.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在运用好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要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课件制作,收集大量音像资料。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如心理电影、自己拍摄的教学录像、电视台所拍的教育类专题节目节选以及影视剧中相关片段,通过剪辑和使用,定期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甚至造成一定的震撼力,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2.建立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系统。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的独特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影响,提升该课程的教育教学作用和效果,根据学生学习和学科特点,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成为我院的首批精品课程,建立了课程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进行网上学习
与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
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的重要保证,尤其是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能使课程的价值功效最大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我们组建了以专业教师为主、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的专兼教学队伍,加强对兼任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努力提高知识与能力素养,满足课程教学的原则性需求,打造“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团队。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凝聚力强,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较高,师生关系密切,教书育人使命感、责任感强烈的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所有任课教师既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又具有丰富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能很好地将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团队开展了经常性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还定期对兼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培训,尤其是教学上的培训与评估。课程主要负责人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亲自上示范课、教改课,并组织安排相关授课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开展教学观摩,多渠道与兄弟院校开展校际交流,探讨好的教学经验和做法;还经常组织学生召开学习座谈会,交流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有效监控,有效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七、改革考核方式,实行综合性考核
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上的变化做出评估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不同,考核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体验型的活动课程,它的绩效不是依赖知识的接受和认知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个体内在的知、情、行的协同作用。考核不能再是知识性的记忆考试,因为这种考试,学生得到分数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学生在心理素质水平上是对等的。为此,我们出台新的考核方案,對考核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更新,按照教学目标实行分段和多形式的综合性考核,采用心理测评、课堂学习、实践作业相结合,依据个人成长报告,用等级评定来确定课程结业成绩。考核侧重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度、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教育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廖壮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8(5).
[3]李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