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都保安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603469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安,在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保安之名始于宋,宋之前无建置。西周属狄。春秋属白狄。战国时地处北地郡与上郡交界处。秦汉时仍由北地郡和上郡分制。三国两晋属匈奴地。唐武德二年置永安县,不久并入金明县。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置保安军,寓永保安宁之意。公元1130年保安地归于金,金废保安军置县,后又升为州,1269年元降保安州为保安县。明、清、民国仍沿旧制……”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率部东征抗日,牺牲于山西中阳县三交镇,为纪念刘志丹将军中共中央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同年7月,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将志丹县确立为红都,志丹县是继江西瑞金之后中国革命的第二个红色首都。当时的保安,山大沟深、梁峁纵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城里没有一家商号,也没有一个店铺。日用品奇缺,就连柴、米、油、盐、酱、醋、火柴这些生活必须品也难以买到,老百姓要吃盐,就得赶上毛驴,冒着生命危险,到几百里的宁夏盐池县拉回来。能按时吃饱肚子,在当时来说是很高的生活标准了,很令人神往。
  辛丑年六月下旬的一天,我与好友永明一块走进保安革命旧址重温我党在这里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回荡,不断地激发我内心奋斗的激情。


  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十几孔在炮楼山下不成规则的石崖窑洞和一棵古垂槐,当我们进到毛泽东主席的旧居时,看到的是一盘土炕,一床被褥,一个八角桌,一把椅子,一盏油灯,一个暖壶,一个水杯,几本样书,几封电报信件,地下四个圆木墩在一个小炭盆周围,仿佛当年毛泽东与中央政治局的主要领导在商讨抗日战争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场景再现。我看了在墙上装裱好的《毛泽东在保安大事记》,毛泽东于1936年7月11日来到红都保安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1次,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重要文献,发出重要的作战命令、指示及各类批示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在想就是这么小小的一孔石窑洞研究出这么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力挽狂澜的大事,让革命者充满信心,让世界刮目相看。
  就在这孔窑洞内,毛泽东主席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行彻夜长谈,写出了著名的长篇报告文学《西行漫记》,从此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他还给毛泽东照下了戴着红星八角帽,主席一生最为满意的照片。也就是在这孔窑洞里为著名作家丁玲题写了《临江仙》不朽的诗篇。
  接着我们走进贺子珍住室、中央机关灶房、王稼祥旧居、警卫室、叶子龙办公室、军委机要科、工作人员办公室、军委会议室、周恩来旧居、博古旧居、张闻天旧居、李维汉旧居,看着这些旧居,让我深思,让我激动,让我充满信心,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就是在这样一种艰苦环境中磨练成一个坚强的、勇敢的、光荣的、正确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我站在这棵古老的槐树下,看着下垂的枝条,一般槐树树枝是张开的向四周伸展,唯独这棵槐树的枝条是向下垂吊的,陪同的讲解员说是从法国引进的一棵槐树,她说原先是直立向上的树枝,我说:“现在为什么下垂呢?”她说:“1976年在這里住过的三位伟人去世后就成这样了”。
  听着、看着这些历史的惊心动魄的动人故事,让人从内心感到我们党从艰难走向辉煌,从弱小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在志丹党中央居住了6个月零7天。这段历史让我们铭记,让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保安,这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人杰地灵的土地,既是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又是指挥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今天豪迈跨入新征程的地方。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初中生,在属于他的那个年代,应该算是比较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了。可惜的是,父亲没能走出农村。父亲勤劳朴实,思想开明,和我沟通起来完全没有年龄的代沟。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外面看看世界。改革开放以后,父亲先后到过成都、重庆、西安、云南,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广东。2002年,也就是我在番禺新世纪商业大厦上班的那一年,父亲最终熬不过我和大妹的再三邀请,终于放
期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以男女之间最为相吸,乃至有人把异性间的这种特殊感觉总结为“痒”。按“痒”的理论说,男女之间的很多事情就如同这“痒”:第一眼的怦然心动是痒;辗转无眠的惦念是痒;求之不得的欲望是痒……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以男女之间最为敏感,不管当事人如何,外人常常会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周围的男女交往。甚至有好事者不惜捕风捉影,制造是非。  然而,有这样一个令人回味的真实故事。一列从西藏驶往内地
期刊
母亲,无疑是我亏欠最多的一个人。不相干的人,我自然亏欠不了他。同事、同学、朋友,也很难对他们有所亏欠,一方面我不好意思亏欠他们,另一方面他们对我多少会有疑心和提防。有可能亏欠的人大多是家人,而母亲则是最容易亏欠的一个。我有什么高兴的事,一般不会选择跟母亲分享,因为不在一起,母亲侧面知晓的可能性也不大;可遇到麻烦,外人面前可能依然保持着微笑的我,在母亲面前则会自然流露出愁眉苦脸,即使忍着不告诉母亲,
期刊
走在乡间的田埂上,便自然亲近起来。这时太阳正在升起,半轮红日,从地平线上犹如一朵硕大的金色蘑菇正在破土而出。豌豆花与油菜花、麦田互为相隔,天底下,白一片,绿一片,黄一片,气钧无穷。一片生机,一片肃穆,我在这个境界里流连往返。这是多么奇异的植物,豌豆的茎太小,太嫩,太柔弱。它的叶如瓣瓣破裂的心。还有一根根游丝的触须,看看它不由得心中泛起一股淡谈的酸楚与伤感。,它匍匐的模样也是惹人心疼的那种,在黄黄的
期刊
初夏,清澈碧绿的扎萨克水库与蓝天、流云、草原、沙漠、田野、村庄融为一体,包茂高速公路从它身边穿越而过。浩瀚的苍穹下,不见撒野的牛羊,只见树木的枝桠上高筑着一窝窝鸦巢。虫蝉燕莺,吟唱婉啼。那广袤起伏的草波,绿浪翻滚,红柳在猎猎风中摇曳,如火燃烧、似霞流泻,五彩斑斓的草原风情,渲染着一个季节的葳蕤气象。我被大自然的永恒、旷古,所陶醉与震撼。游走在儿时熟悉的路上,鄂尔多斯高原苍翠雄浑、深邃幽远,神奇造化
期刊
去年开始的疫情,于每个人而言都改变了太多本质的东西,包括我们平素的日常生活与内里的精神世界。感恩伟大的国家,在世界疫情及其他因素的动荡之下,我们仍有机缘有坐在一起,在隆冬的青海高原,在温暖和煦的空间,真诚倾听彼此的文学心声。这已不仅仅是奢侈,几乎就是时代的神话,且这神话,足以成为当下每个作家最为深刻的时代精神认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细数起来,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丰富而独
期刊
开始了解苦瓜,是我在7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跟爷爷和小嬢生活在乡下老家,我从未见过奶奶,听爷爷说她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因病去世了。  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爷爷要去地里干活,我吵着嚷着要跟着他去玩,爷爷拗不过我,只好带着我一起去。  菜地里用竹竿搭的瓜架上,爬满了藤蔓植物,藤蔓上挂着一种青白色的瓜,它们的形状、大小、长短跟黄瓜差不多,只是两端比黄瓜更尖一些。爷爷说那是苦瓜,让我去摘几个大的拿回家炒着吃
期刊
怎么活才最精彩?  说话前几日扁桃体发炎,因病情来势凶猛,我连喝口水都很难,因为嗓子疼得厉害。对于丰盛的菜肴,也只能望而兴叹了。这时,二成才感到平时没有病痛时,一个正常人的快乐和舒心了,闻着喷香的东西咽不下,虽已饥肠辘辘但仍无法把美食送至胃肠。  身体好转后,再次吃到可口饭菜,自然会感慨万千,平时人们不会特别珍惜平凡岁月,只认为这一天天才平凡了,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但是反过来
期刊
那年那夜,我在阿根廷一个小镇金黄的沙滩上驻足,参与一个当地的探戈派对。玫瑰色落日余晖中,洋溢欢乐的探戈与碎冰碰撞酒杯的清脆氤氲着独属于南美洲的迷人风光。夜色微醺中,我偶然听见边上两位英国人用英语说:“这就是人生。”蓦然间,比夜色中的海更令人捉摸不透的问题向我抛来。  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我想拥有怎样的人生?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决心留在人生的竞技场中,必须努力拼搏,学会对付人生。”同样是
期刊
在陕北神木有一个叫圪丑沟的村子,那是我祖辈生活的地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和这里的人来往很多,这里的人每到夏天就来我们那里盖房子、做家具等营生,往返时总要住上几天。一直以来陕北的人爱走北草地(陕北人对内蒙的称呼)挣钱,一是蒙地匠人少,二是挣钱的意识老家人还是活络的;也有在婚丧嫁娶事务中经常说来了老家的亲戚,看到了感觉很亲切,因为这段时间跟着他们也可以蹭好多可口的饭,精明强干受人敬重的小脚奶奶总是领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