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接近和探索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激趣”一直是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问题。就初中历史课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激趣 学生
激趣,即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初中的历史课,可以上得让学生兴致盎然,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激趣”的教学过程
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就要有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知识要点的骨架,又有趣味例子作血肉,这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一节生动的历史课。
1.挖掘趣味性材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从而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2.处理好内容间的衔接
内容间的衔接不仅指课内各知识要点的衔接,还包括这节课与前后课时内容的联系。处理好这些衔接点,既可使学生清楚历史的前后联系,又可刺激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追寻更多问题的答案。
3.巧设问题,引起争疑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且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愿意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中。可就问题本身的趣味性或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或者猜测事物未来发展提问。
二、注意讲授的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本人的精神状态、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和学习效果,因而教师要以精神饱满、声音清晰、语调抑扬顿挫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同时,作为历史老师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投入,感情表现适当
历史犹如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事都先后在这里上演过,或豪气万丈或哀伤落泪或悲愤或激昂,教师在讲述时如能配以相应的感情,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染和共鸣。老师饱含激情的叙述,学生有如临其境的体验,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爱国主义教育。
2.语言要通俗、口语化
单是自学课本,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如果教师也是照本宣科地讲或讲得太深奥抽象,也会使学生觉得无味和茫然。教师如果能以通俗的例子、口语化的语言,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讲述,将使学生觉得亲切而乐于接受,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直观教学,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人们认识规律,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要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尤甚。而创造历史情境,则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历史,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学生的学习性往往来源于兴趣,兴趣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思维活跃。研究表明,人的左脑主要是抽象思维,右脑则主要是形象思维。初中生的思维中,形象识记占主导地位,抽象识记在发展中。初中生的精神容易分散,要保持初中生热烈的、持久的情绪,更要注重历史的形象性。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但要注意,创设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切忌喧宾夺主。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比如,新版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图案形象、鲜明,在讲课时,可以图助文、以图颂善。第四册《中国历史》彩图《百万雄师过大江》再现了人民解放军过江的壮烈。命令一下达,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图中信号弹划破天空,红旗招展,千帆相竞,鼓角相闻。渡过长江,直捣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覆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气势再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再适时引导:蒋介石反动政府的灭亡,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直观教学的激趣,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学生会不喜欢。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我给这种教法命名为“现实参与法”,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让历史“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
历史教学中要抓住时代脉搏,把学生关心的事情拉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当然,并不是让教师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离题万丈乱说一番,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可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比如,初中第三册《中国历史》讲到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就可联系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一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轰炸大使馆一事,说明了美国的什么狼子野心,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本来对轰炸一事非常关注,这样一来,积极性更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然后,教师总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应居安思危,刻苦学习,不让被压迫的历史重演。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谈到有人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表示反对,于是我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与现实这么接近,让历史走进学生,学生还会对历史陌生吗?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气氛轻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挥学生主动性,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纪念活动举办故事会,让学生讲英雄故事,英雄的爱国壮举被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可召开“乡土历史”讲座,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可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寓知识于娱乐中;可举办历史辩论赛,如我校近期就举办了“项羽自刎——英雄?懦夫?”的辯论赛,反响热烈,使广大师生眼界大开。
历史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五、走出校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
上述所说都是在校内进行的。我们可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即带学生走出校门,拓宽视野,感受历史。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更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激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怎样使用,历史课都不能单纯为激趣而去“激趣”。要“趣”得有内容、有价值,能让学生上课始终保持着积极兴奋的精神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最佳效果,这才是使用“激趣”方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激趣 学生
激趣,即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初中的历史课,可以上得让学生兴致盎然,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激趣”的教学过程
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就要有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知识要点的骨架,又有趣味例子作血肉,这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一节生动的历史课。
1.挖掘趣味性材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从而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2.处理好内容间的衔接
内容间的衔接不仅指课内各知识要点的衔接,还包括这节课与前后课时内容的联系。处理好这些衔接点,既可使学生清楚历史的前后联系,又可刺激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追寻更多问题的答案。
3.巧设问题,引起争疑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且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愿意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中。可就问题本身的趣味性或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或者猜测事物未来发展提问。
二、注意讲授的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本人的精神状态、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和学习效果,因而教师要以精神饱满、声音清晰、语调抑扬顿挫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同时,作为历史老师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投入,感情表现适当
历史犹如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事都先后在这里上演过,或豪气万丈或哀伤落泪或悲愤或激昂,教师在讲述时如能配以相应的感情,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染和共鸣。老师饱含激情的叙述,学生有如临其境的体验,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爱国主义教育。
2.语言要通俗、口语化
单是自学课本,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如果教师也是照本宣科地讲或讲得太深奥抽象,也会使学生觉得无味和茫然。教师如果能以通俗的例子、口语化的语言,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讲述,将使学生觉得亲切而乐于接受,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直观教学,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人们认识规律,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要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尤甚。而创造历史情境,则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历史,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学生的学习性往往来源于兴趣,兴趣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思维活跃。研究表明,人的左脑主要是抽象思维,右脑则主要是形象思维。初中生的思维中,形象识记占主导地位,抽象识记在发展中。初中生的精神容易分散,要保持初中生热烈的、持久的情绪,更要注重历史的形象性。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但要注意,创设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切忌喧宾夺主。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比如,新版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图案形象、鲜明,在讲课时,可以图助文、以图颂善。第四册《中国历史》彩图《百万雄师过大江》再现了人民解放军过江的壮烈。命令一下达,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图中信号弹划破天空,红旗招展,千帆相竞,鼓角相闻。渡过长江,直捣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覆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气势再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再适时引导:蒋介石反动政府的灭亡,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直观教学的激趣,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学生会不喜欢。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我给这种教法命名为“现实参与法”,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让历史“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
历史教学中要抓住时代脉搏,把学生关心的事情拉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当然,并不是让教师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离题万丈乱说一番,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可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比如,初中第三册《中国历史》讲到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就可联系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一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轰炸大使馆一事,说明了美国的什么狼子野心,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本来对轰炸一事非常关注,这样一来,积极性更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然后,教师总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应居安思危,刻苦学习,不让被压迫的历史重演。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谈到有人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表示反对,于是我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与现实这么接近,让历史走进学生,学生还会对历史陌生吗?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气氛轻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挥学生主动性,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纪念活动举办故事会,让学生讲英雄故事,英雄的爱国壮举被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可召开“乡土历史”讲座,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可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寓知识于娱乐中;可举办历史辩论赛,如我校近期就举办了“项羽自刎——英雄?懦夫?”的辯论赛,反响热烈,使广大师生眼界大开。
历史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五、走出校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
上述所说都是在校内进行的。我们可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即带学生走出校门,拓宽视野,感受历史。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更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激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怎样使用,历史课都不能单纯为激趣而去“激趣”。要“趣”得有内容、有价值,能让学生上课始终保持着积极兴奋的精神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最佳效果,这才是使用“激趣”方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