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前概念”的来源及其影响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并不是一片空白地走进课堂,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的学习,已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对学生学习化学影响很大。由于初三年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第一年,因此前概念对其科学概念形成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下面结合本人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实例,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前概念”的来源及其影响。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影响这方面知识的前概念主要是由于受到某些反应条件、不熟悉物质之间的反应和物质的性质等造成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用“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能闻到樟脑丸的气味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樟脑丸发生了升华,升华是物理变化。但由于初三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有限,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日常生活经验来判断。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般如果没加以分析的话,很多人会觉得是物理变化,但实质上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了氧气,而植物的呼吸作用则是吸收了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灯泡通电发光”,总有部分人会根据化学变化常伴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从而得出它是化学变化。而事实上,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和放热(摩擦)的现象。所以,综上所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根据这点判断万无一失。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受这方面前概念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
  2、“溶液的知识”。在教学初期,影响这个知识点的前概念很多,大部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如“颜色深的、气味强的溶液浓度大”“浓溶液是饱和溶液,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等。如“液态氧是由氧气和水混合而成的溶液”,有很多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是学生错误推理和望文生义造成的,学生之所以认为液态氧是氧气和水的混合物,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液态的物质都是某物质与水的混合物,依此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到的结论就发生了错误。另外,学生看到“液态”,潜意识就作怪了,然而液态只是一种状态,不一定就是水,几乎任何物质都有液态。液态氧是指达到液化点的氧气,是单质。“凡是均匀、澄清、无色、透明、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有很多的学生判断它是正确的,这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概念理解偏差造成的,因为平常见到的很多溶液都是无色的,但我们书本有三种溶液,像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液体,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液体,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液体,教师如果以实物让学生看到,相信“溶液无色”这个前概念会很快在学生头脑里消除。再者,溶液的定义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而上面那句话只提到液体,而不是混合物,那举个例子,“水”符合上面那句话,但是水并不是溶液。所以,溶液的定义中,应注意,“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浓度都一样、性质都相同;“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液不会分离,不会产生分层或沉淀的现象。
  3、“质量守恒定律”。在学生头脑里存在的前概念有认为“变化前后质量相等就是质量守恒,而如果质量增加或减少就质量不守恒”,经常会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理解偏了,如“适量的水的质量与全部蒸发后所生成的水蒸气的质量相等,因此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判断这句话是正确的,判断依据是因为它变化前后质量相等,还有“铁生锈后质量会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判断依据是因为它反应后质量增加了,这都是单纯从字面判断,而没有深入去分析。像第一句,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在运用质量守恒时,要注意它只运用于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前后質量变化的问题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释。而第二句,铁生锈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的质量之和与反应后生成铁锈的质量相等。铁锈的质量当然比铁的质量要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应弄清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根据其质量变化进行解答。
  4、“物质的构成”。关于这个知识点,正确率都很低,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较多的化学前概念,如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章讲到分子的时候,为了说明水分子的大小,教师会做类比,把一滴水放大到地球那么大,那么一个水分子就只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这样,学生就会很单纯地认为分子是圆球形的。如“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H2和O2,是因为水中含有H2和O2.”电解水实验不能证明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水是一种物质,一种纯净物,由H2O分子构成,水里只含有水分子,不含有氢气和氧气。这种前概念对化学概念学习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学生习惯通过文字阅读来理解文字表面的东西,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字面看似乎很合理,可是氧化物是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而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含氧化合物。
  5、“初中基本常识”。因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前概念与本概念重合点比较多,所以这个知识点学生的正确率比较高。如“CO和CO2均为有毒气体”,学习了CO和CO2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了,但是一般学生潜意识里会觉得CO2会使人窒息死亡,所以CO2有毒,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二氧化碳吸入少量是不会造成人死亡的,尤其是在有氧气的条件下一般是不会死人的,但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氧气重,会把空气中的氧气和其他所有的气体者挤走或者冲稀,让人得不到人所需要的正常的氧气含量,让人吸不到足够的氧气,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窒息死亡,虽然人照常在呼吸,但吸进去的全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当然会窒息死亡。“所有的盐都能食用”,我们日常生活食用的盐和化学概念中的盐是不一样的,日常生活食用的盐是指食盐,化学概念中的盐是指金属阳离子+酸根离子组成的物质。综上可知对学生学习化学影响较大的前概念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⑴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
  ⑵化学知识的缺乏或旧知识的影响作用
  ⑶错误的阅读习惯或对化学用语的错误理解
  ⑷将认识宏观世界的方法套用在微观世界上
  ⑸对书本例题的死记硬背
  ⑹教师上课时不恰当的比喻
  ⑺传播媒体的误导
  前概念对我们的教学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只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本质及来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有利武器。而前概念的多样性,决定了针对前概念的教学也应是不拘一格,只要能达到我们的目的,都应该去尝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大部分的学生多不喜欢这一学科,为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学习;提高;积极性;能动性;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所谓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究它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注意它、接近
小学数学课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的教育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作业显现出来的,在此本人略谈数学作业的几大功能,和大家分享探讨:  一、有效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客观地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落实和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作业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它注定要去承载这样一种功能。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虽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抓“双基”,但也绝不
期刊
摘要:如何培养出社会欢迎、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素质实用技术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课题。本文就目前服装专业实习教学中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的情景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学校式培训向“企业订单式”培训发展,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和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服装实习;教学情景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整个就业市场日趋成熟,社会、企业对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目前学校教育教
【摘要】在小学诸多学科中,最具理性的学科就是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上好数学课,让学生喜爱这门学科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教学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爱数学学科  1.无限爱心唤醒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崇高而神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及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学生的乐学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