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计划”是为社会培养造就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大项目。本文围绕纺织工程本科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从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诉求、培养模式的更新、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纺织 工程实践 创新
2009年底,教育部计划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体现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纺织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纺织工程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设计型纺织工程人才在硕士阶段培养。本文主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讨论。
一、应用型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诉求
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或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从知识与能力结构看,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基础科学知识;(2)纺织核心工程基础知识;(3)纺织高级工程基础知识;(4)解决纺织专业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5)实验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阅的能力;(6)创新精神与职业道德;(7)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能力;(8)交流能力;(9)项目的构思、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上述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除学校内部所提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现场真实环境下,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进行实战训练。必须分析和评价企业实践教育与传统校内教育的差异,提取和形成企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图1为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获取路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专业能力进阶”的培养方式,多维度、交错融合、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进行高度融合。可根据每学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同,配套安排各类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遵循纺织工程专业工程师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将工程实践分为工程基础实践(第一学年)、工程专项实践(第二学年)、工程综合实践(第三学年)和工程创新实践(第四学年)4个阶段,各阶段逐年为难度和要求提升关系[1]。
三、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
在“專业能力进阶”模式下,实践课程的设置以时间为主线,在不同学年,根据校内课程教学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进行。工程实践课程与校内课程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相互衔接,彼此互补,不能逆向、重复和缺损,如图2所示。
四、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加以改革,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2]。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一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低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低于学术型人才。此类的认识不仅存在于部分教师,也存在于部分学生,更有很大部分企业人员持类似的观点。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师生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认同,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需要进一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对每年长时间接收多名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和产品设计开发存在顾虑。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相应实习过的企业工作,所以企业担心生产技术和产品秘密外流,而且,企业在该项目实施中基本上付出较多,收益较少,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从税收政策的减免、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政策方面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真正有效落实。
除此之外,企业导师指导能力的认定存在难度和不确定性,在学生多、企业导师缺乏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强企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严雪峰,黄晓梅.基于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改革[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86-88.
[2]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3-4.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纺织 工程实践 创新
2009年底,教育部计划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体现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纺织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纺织工程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设计型纺织工程人才在硕士阶段培养。本文主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讨论。
一、应用型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诉求
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或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从知识与能力结构看,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基础科学知识;(2)纺织核心工程基础知识;(3)纺织高级工程基础知识;(4)解决纺织专业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5)实验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阅的能力;(6)创新精神与职业道德;(7)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能力;(8)交流能力;(9)项目的构思、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上述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除学校内部所提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现场真实环境下,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进行实战训练。必须分析和评价企业实践教育与传统校内教育的差异,提取和形成企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图1为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获取路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专业能力进阶”的培养方式,多维度、交错融合、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进行高度融合。可根据每学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同,配套安排各类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遵循纺织工程专业工程师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将工程实践分为工程基础实践(第一学年)、工程专项实践(第二学年)、工程综合实践(第三学年)和工程创新实践(第四学年)4个阶段,各阶段逐年为难度和要求提升关系[1]。
三、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
在“專业能力进阶”模式下,实践课程的设置以时间为主线,在不同学年,根据校内课程教学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进行。工程实践课程与校内课程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相互衔接,彼此互补,不能逆向、重复和缺损,如图2所示。
四、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加以改革,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2]。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一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低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低于学术型人才。此类的认识不仅存在于部分教师,也存在于部分学生,更有很大部分企业人员持类似的观点。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师生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认同,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需要进一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对每年长时间接收多名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和产品设计开发存在顾虑。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相应实习过的企业工作,所以企业担心生产技术和产品秘密外流,而且,企业在该项目实施中基本上付出较多,收益较少,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从税收政策的减免、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政策方面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真正有效落实。
除此之外,企业导师指导能力的认定存在难度和不确定性,在学生多、企业导师缺乏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强企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严雪峰,黄晓梅.基于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改革[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86-88.
[2]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3-4.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