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已成为制约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和“拦路虎”。本文试从企业、银行、政府等角度探析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困境、门槛及存在的若干难点和热点,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以切实有效地促进中小型微型企业健康生存与发展。对当前市场呼吁的银行金融生态环境及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 融资困境 成因 对策
据统计资料,我国非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5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7%左右,几乎涵盖了生产、服务领域的各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到了75%和50%,提供了大约四分之三还要多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型企业不但在市场活跃度、就业面广度、技术创新深度及出口创汇增长度等诸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拉动竞争机会均等、增强合理分配经济资源的活力上,没有人再会质疑它们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助推器。
然而,目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约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因素依然不少,最为突出、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融资困难,不着手解决中小型微型企业资金不足、资金周转贫乏的问题,强调促进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上台阶将是一句空话。由于资金短缺,部分企业陷入难以维计,设备更新、技术创新等更是束手无策,只有在解决资金融资畅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逐步突破,寻求发展。
一、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权威调研数据显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2年2月发布中国企业家系统调查结果,认为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中型企业为74.7%,小型企业为82%。认为从银行贷款“有难度、比较难、非常难”选项中,中型企业回答为30.7%、19.9%、17.4%,小型企业回答为28.8%、27.9%、25.3%。另外据统计,占企业数总量0.5%的大型企业实质拥有55%以上贷款份额,并且只升不降,近九成的中小型企业贷款份额不足20%。又过一年多了,这一调研结论虽有所改观,但仍不十分明显,即大格局没有太多变化。
我国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小型微型企业本身在创业阶段与发展阶段存在许多先天性不足,随之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中留下了先天性的缺陷。加上我国的融资服务体系尚未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措施得当、创新服务模式的配套政策出台,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政策不到位,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理念跟不上,加上市场经济需求等综合性因素叠加而成。
(一)融资难的影响因素
1、生存周期。产品周期或新产品研发周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始终在挣扎中求发展,想突围的中小型微型企业更是如此。产品周期即为中小型微型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直接、直观衡量和评估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数。据权威数据调查,中小型企业5年将大量更替或淘汰,且高达70%的淘汰率,折射出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稳定性差的特点。就这两点,任何一家银行在贷款操作时,都会慎之又慎。
2、“亚健康”状态。根据2009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报告评价,全国中小型企业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满分10分),诊断称为“亚健康”状态不为过分。事隔3年多,客观上部分中型企业向前发展,扩充或步入大型企业。中小型微型企业总数量是动态指数,有进有出,总趋势升多降少。通过这几年综合治理、管理改善,但总体上还不能有足够理由或有足够数据来判定为健康指数。
3、“草根”管理。中小型微型企业管理存在法人治理框架不完善、不健全,普遍内控机制不尽合理,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低下,习惯于传统型、家族型、家庭型的管理模式,体现是“家长”式、“武断”式管理作风和办事风格。大多数企业还未涉及或谈不上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4、信用薄弱。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融资的核心环节,是必须现场查看和账本查阅企业财务管理现况,核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会计科目的完整性、资金管理与运行状态。相当部分中小型微型企业财务是传统型、家族型,甚至有的企业是家庭型家长式的单一管理模式。当然,其中部分企业生存、发展前景看好,也有扩张、拓展的空间,但“草根”式劣性依然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和健全会计科目,提供规范、真实的财务报表还是一件难事。所以,要重视对企业信用建设,一是要求企业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的财务运作,会计科目清晰;二是要体现法人诚信记录。假设连最基本的、最起码的信用都无法体现或提供,就严重削弱了甚至无法证实企业的诚信经营,没有难以令人信服的法人信用度,企业融资能力必然受阻。
5、管理粗放。一是缺乏法人治理。中小型微型企业明显存在法人治理不健全、不完善,尤其小型微型企业更加突出,不少是家族型、家庭型企业,其管理方式是独裁型、家长型模式,管理手段和方式单一、粗放;二是股权结构单一。企业的股权构成不清晰,产权不清晰,无法得到金融有效扶植,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几经折腾企业稳定性减弱;三是交叉经营模式。中小型微型企业中采用家庭型、家族型生产和经营,或者部分企业产权和经营又渗透上合伙经营方式,其产权结构与关系模糊,且理不清,说不清楚。在扩展、扩张上带来自身上的先天性发展阻力,这样企业管理水平在诊断“亚健康”层面上,而实际情况还显得更“虚弱”,几乎属于“带病”管理,“带病”运行。
6、抵押缺乏。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的担保条件,一是常常受限于先天性缺陷或“病根”存在,发展规模受限;二是可供评估的固定资产比重偏小偏低;三是部分企业地处偏远,其资产的流动性偏弱,可置换、可转让性偏差;四是能完全符合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明显缺乏。
7、担保缺位。就目前能为中小型微型企业担保的机构不多,也不普及,并没有形成金融全方位服务的大气候。绝大多数企业存在担保难,可抵押物又难于出手,作为大型企业来说,一般不愿意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提供实责担保。
(二)融资难的门槛 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在融资贷款操作中“审了又审、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慎之又慎”,经常是“争大弃小”,这是银行家本能反应,无可指责。但仔细研究、换位思考,应属于一种很“无奈”的抉择。讨论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所分析的见解恰恰都是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的眼里所紧盯的主要方向、主要审题,甚至各专业银行毫不客气将其一一“对号入座”,对号分析,逐一解剖、逐点判定。这样,谨慎的琢磨分析得出结论,应属于比较客观、中肯的意见。
1、企业发展前景。中小型微型企业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生命力如何、生命周期多长、企业前景展望且价值估值多少、现有产品销路前景、市场占有率和客户分布状态,通过这些综合数据评估归纳后,就得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试结论。
2、规范的财务运作。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通常要求精细化、规范化的财务报表,且符合会计科目要求等,这多数恰是中小型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运行中的硬伤。因为资金紧缺是生存发展的“瓶颈”,有时出现难于维计,为了企业正常运转,这部分企业就铤而走险向民间借高利贷。现实一点看,这部分企业有时无法一切都按“条条框框”办事,他们要真实面对生存,现实面对困难。这与规范地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相差甚远,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日趋要求的法规化、规范化、精细化财务管理之间存在莫大的差距。
3、资产拥有能力。中小型微型企业都要有一定规模、一定程度上的资产积累。多数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量无法达到专业银行在传统上对公授信的准入门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受限于融资难的最大困惑所在。
4、专项服务缺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处在不断完善,不断充实、不断创新阶段,金融市场体制改革也很难一蹴而就。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始终紧盯央企、国有资产控股大型企业,尤其追随股本结构完善、产权清晰的企业,非常习惯于“求大、求强、求全”。这一现象不奇怪,不只是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运作模式,也是国际银行投资家的普遍性思维惯性,是银行的天性决定的。我们只是强调和呼吁,中小型微型企业数已经占了企业的绝大多数,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中,它们的生存发展直接涉及社会就业面,税收贡献率也不低,又事关社会稳定和谐等诸多因素。因此,社会舆论、新闻媒体一直呼吁,积极扶植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关心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质量,这也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但从全国银行业看,没有成立针对性、专项性的商业银行或基金组织,出台能为中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服务的整套设计和配套政策,仅有少量商业银行有处于试验试点阶段的安排,如果商业银行积极性高一点就多做一点业务,热情不高的宁可少做少碰,有的个别银行则选择放弃。就目前状况看,金融体制改革还不是很到位,全方位服务于中小型微型企业金融项目、金融产品是明显的缺失、缺位。
5、追求最大利润。中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数量小、时效强、周转快、工作量大,与央企、大企业、大财团比,手续来往量大、繁琐,这对于银行而言贷款平均成本高、数量小、风险高,且稳定性差。那么,由于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不断追寻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常常戴着“有色”墨镜看企业是正常的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央银行一定要做到,特别要为中小型微型企业设立贷款指标,有独特的监管指标、监控模式,要有专门、专项的设计和配套政策,专用指标用之专项扶持。只有不能缺位的政府政令以及进一步完善、健全的一整套专门扶持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才能使广大中小型微型企业在市场经济搏杀中,再不会被“卡死”、“淹死”。
二、当前市场呼唤金融生态环境
当前市场经济一直呼唤金融系统在良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发挥更好、更大、更突出的作用。在这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
(一)银行经营环境严峻
也许不少业内人还没察觉,银行业经营环境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主要有:
1、资本约束严格化。经济资本管理已被推广应用到我国商业银行,对各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资本约束限定。一是随着资本监管条例和标准日趋严格,不再可能出现过去承载特大型客户或大型客户的巨资融资需求;二是中央调控,逐步限制各地方债发行量和融资平台,彻底改变原来这类客户群工程项目和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原来所依赖的这一经营方向,至关重要客户群彻底化解了、改变了;三是房地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融资规模动辄成百上千亿,原来客户和项目对商业银行意义大,在受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严格限制,且经济资本系数较高,经济资本占用额大,贷款期限长,资本回报率相应比以前偏低;其次,“金融脱媒”加快。我国“金融脱媒”加快总趋势已不可逆转,明显受到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冲击,迫使调整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第三,客户群体质量下降。所有专业银行客户群体数量和质量难免逐年逐步下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随之带来的是风险加剧;第四,来自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冲击。一旦激发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社会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逐一替代了原来商业银行核心客户的优质资产,而优质企业流动资金或需求资金已绕开了原来的银行系统,这彻底动摇了银企间的“铁交椅”,并带头砸掉银行的“铁饭碗”是不争的事实;第五,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崛起,有相当惊人的资产规模,具备调配能力,其发展趋势有增无减,直接冲击对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贷款结构的稳定性,逐步替代银行融资数量的计划安排,来自这部分财团型企业的冲击是致命的。
2、利率市场化压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国际金融大背景下的总趋势,中央银行只对利率进行宏观掌控,将分步扩大贷款利率的弹性空间,这就从根本上颠覆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中小银行实际利润率会下降更多。通过银行之间比价轮动,自然形成多层次的利率级差,以规模扩张、业务范围的大小决胜负。
3、促使战略调整。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单纯依靠“大财团、大客户、大项目”的盈利模式已受到冲击和挑战,必须转轨向市场有相当空间、相当潜力需求的中小型微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用不了太长时间,商业银行将从根本上扭转原来对这层面的市场不感兴趣或视而不见的传统偏见。现在乃至今后,商业银行可能就得主动去靠近、去发掘这一市场需求量,这是我国金融改革方向的大势所趋,是大战略上的转移与抉择的时候。 (二)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
我国资本市场正朝着逐步完善,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去满足广大投资者需求的方向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决策必须对客户群结构做出战略性、方向性大调整,在银企博弈中要认真思考金融服务的全方位战略和战术,那种“不愁没米下锅”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商业银行要改变“坐、等、靠”客户主动上门的习惯做法。要彻底扭转、打破传统业务旧模式,推行全方位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群体。应积极倡导走出去、蹲基层、找对“户”、开“闸门”,进而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满足市场空间广阔的中小型微型企业市场业务需求。
市场的需求就是金融业服务的对象。特别,针对中小型微型企业需求期限短、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分布散、风险大的特点,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能主动服务于有急切资金需求的客户大群体。近几年,中国银行福建分行曾试点“典石通宝”、“木艺通宝”等创新产品,根据地理、经济区域的特色、特点,针对企业具体产品特征,设计适应性强、针对性强又有产品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受到客户群体的好评,助推了区域经济腾飞,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义乌通宝”产品很有代表性,非常生动有效地解决义乌商户遭遇融资难问题,使义乌货郎的“小买卖”转变为举世闻名的“大市场”,体现了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由“官风”、“官商”、“官企”服务转变为“民风”、“民商”、“民企”服务。这些金融改革启迪我们,若再不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再不努力挖掘金融新产品,将被日益发展的资本市场所围困、所困惑。
(三)注重全新金融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前,国外学者将企业管理工程理论广泛地推广于现代金融银行,提出了银行流程再造概念,即在为获取管理成本、质量、效能等引入银行业考核机制,以流程为核心进行根本性变革,这对大胆地改革我国传统银行管理模式,是一大冲击、一大促进。
虽然,我国金融银行业绝大部分推行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但对“信贷工厂”模式的推广还处于试验阶段,不少人对新型管理模式持有偏见,总是对金融市场出现新鲜事物理解慢、反应迟钝,观望情绪浓厚,直呼对银行实施中小型微型企业业务的规模化、精细化、流程化的类似“工厂车间”的操作模块看不懂,对开拓信贷业务的“蓝海领域”更是有忧虑。当今金融市场一定要彻底摆脱现代化金融银行业传统的、沿袭的经营管理模式,金融产品导向必须向客户导向转轨,这才是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 五年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情况与2008年工作重点[J].中小企业简报,2008(1)
[2]周天勇. 中国究竟有多少中小企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3—10—14
[3]池仁勇.2005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综述[J].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06
[4]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课题组.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调研报告[J].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06
[5]王永鸿.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际启示[J]. 大经贸,2006(6)
[6]申义,糜仲春. 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徐洪水,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与政策路径[J]. 金融研究,2001(11)
[8]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体系的研究[J].金融论坛,2003(12)
(黄冰容,福州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 融资困境 成因 对策
据统计资料,我国非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5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7%左右,几乎涵盖了生产、服务领域的各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到了75%和50%,提供了大约四分之三还要多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型企业不但在市场活跃度、就业面广度、技术创新深度及出口创汇增长度等诸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拉动竞争机会均等、增强合理分配经济资源的活力上,没有人再会质疑它们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助推器。
然而,目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约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因素依然不少,最为突出、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融资困难,不着手解决中小型微型企业资金不足、资金周转贫乏的问题,强调促进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上台阶将是一句空话。由于资金短缺,部分企业陷入难以维计,设备更新、技术创新等更是束手无策,只有在解决资金融资畅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逐步突破,寻求发展。
一、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权威调研数据显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2年2月发布中国企业家系统调查结果,认为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中型企业为74.7%,小型企业为82%。认为从银行贷款“有难度、比较难、非常难”选项中,中型企业回答为30.7%、19.9%、17.4%,小型企业回答为28.8%、27.9%、25.3%。另外据统计,占企业数总量0.5%的大型企业实质拥有55%以上贷款份额,并且只升不降,近九成的中小型企业贷款份额不足20%。又过一年多了,这一调研结论虽有所改观,但仍不十分明显,即大格局没有太多变化。
我国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小型微型企业本身在创业阶段与发展阶段存在许多先天性不足,随之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中留下了先天性的缺陷。加上我国的融资服务体系尚未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措施得当、创新服务模式的配套政策出台,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政策不到位,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理念跟不上,加上市场经济需求等综合性因素叠加而成。
(一)融资难的影响因素
1、生存周期。产品周期或新产品研发周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始终在挣扎中求发展,想突围的中小型微型企业更是如此。产品周期即为中小型微型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直接、直观衡量和评估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数。据权威数据调查,中小型企业5年将大量更替或淘汰,且高达70%的淘汰率,折射出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稳定性差的特点。就这两点,任何一家银行在贷款操作时,都会慎之又慎。
2、“亚健康”状态。根据2009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报告评价,全国中小型企业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满分10分),诊断称为“亚健康”状态不为过分。事隔3年多,客观上部分中型企业向前发展,扩充或步入大型企业。中小型微型企业总数量是动态指数,有进有出,总趋势升多降少。通过这几年综合治理、管理改善,但总体上还不能有足够理由或有足够数据来判定为健康指数。
3、“草根”管理。中小型微型企业管理存在法人治理框架不完善、不健全,普遍内控机制不尽合理,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低下,习惯于传统型、家族型、家庭型的管理模式,体现是“家长”式、“武断”式管理作风和办事风格。大多数企业还未涉及或谈不上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4、信用薄弱。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融资的核心环节,是必须现场查看和账本查阅企业财务管理现况,核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会计科目的完整性、资金管理与运行状态。相当部分中小型微型企业财务是传统型、家族型,甚至有的企业是家庭型家长式的单一管理模式。当然,其中部分企业生存、发展前景看好,也有扩张、拓展的空间,但“草根”式劣性依然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和健全会计科目,提供规范、真实的财务报表还是一件难事。所以,要重视对企业信用建设,一是要求企业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的财务运作,会计科目清晰;二是要体现法人诚信记录。假设连最基本的、最起码的信用都无法体现或提供,就严重削弱了甚至无法证实企业的诚信经营,没有难以令人信服的法人信用度,企业融资能力必然受阻。
5、管理粗放。一是缺乏法人治理。中小型微型企业明显存在法人治理不健全、不完善,尤其小型微型企业更加突出,不少是家族型、家庭型企业,其管理方式是独裁型、家长型模式,管理手段和方式单一、粗放;二是股权结构单一。企业的股权构成不清晰,产权不清晰,无法得到金融有效扶植,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几经折腾企业稳定性减弱;三是交叉经营模式。中小型微型企业中采用家庭型、家族型生产和经营,或者部分企业产权和经营又渗透上合伙经营方式,其产权结构与关系模糊,且理不清,说不清楚。在扩展、扩张上带来自身上的先天性发展阻力,这样企业管理水平在诊断“亚健康”层面上,而实际情况还显得更“虚弱”,几乎属于“带病”管理,“带病”运行。
6、抵押缺乏。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的担保条件,一是常常受限于先天性缺陷或“病根”存在,发展规模受限;二是可供评估的固定资产比重偏小偏低;三是部分企业地处偏远,其资产的流动性偏弱,可置换、可转让性偏差;四是能完全符合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明显缺乏。
7、担保缺位。就目前能为中小型微型企业担保的机构不多,也不普及,并没有形成金融全方位服务的大气候。绝大多数企业存在担保难,可抵押物又难于出手,作为大型企业来说,一般不愿意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提供实责担保。
(二)融资难的门槛 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在融资贷款操作中“审了又审、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慎之又慎”,经常是“争大弃小”,这是银行家本能反应,无可指责。但仔细研究、换位思考,应属于一种很“无奈”的抉择。讨论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所分析的见解恰恰都是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的眼里所紧盯的主要方向、主要审题,甚至各专业银行毫不客气将其一一“对号入座”,对号分析,逐一解剖、逐点判定。这样,谨慎的琢磨分析得出结论,应属于比较客观、中肯的意见。
1、企业发展前景。中小型微型企业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生命力如何、生命周期多长、企业前景展望且价值估值多少、现有产品销路前景、市场占有率和客户分布状态,通过这些综合数据评估归纳后,就得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试结论。
2、规范的财务运作。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通常要求精细化、规范化的财务报表,且符合会计科目要求等,这多数恰是中小型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运行中的硬伤。因为资金紧缺是生存发展的“瓶颈”,有时出现难于维计,为了企业正常运转,这部分企业就铤而走险向民间借高利贷。现实一点看,这部分企业有时无法一切都按“条条框框”办事,他们要真实面对生存,现实面对困难。这与规范地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相差甚远,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日趋要求的法规化、规范化、精细化财务管理之间存在莫大的差距。
3、资产拥有能力。中小型微型企业都要有一定规模、一定程度上的资产积累。多数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量无法达到专业银行在传统上对公授信的准入门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受限于融资难的最大困惑所在。
4、专项服务缺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处在不断完善,不断充实、不断创新阶段,金融市场体制改革也很难一蹴而就。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始终紧盯央企、国有资产控股大型企业,尤其追随股本结构完善、产权清晰的企业,非常习惯于“求大、求强、求全”。这一现象不奇怪,不只是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运作模式,也是国际银行投资家的普遍性思维惯性,是银行的天性决定的。我们只是强调和呼吁,中小型微型企业数已经占了企业的绝大多数,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中,它们的生存发展直接涉及社会就业面,税收贡献率也不低,又事关社会稳定和谐等诸多因素。因此,社会舆论、新闻媒体一直呼吁,积极扶植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关心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质量,这也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但从全国银行业看,没有成立针对性、专项性的商业银行或基金组织,出台能为中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服务的整套设计和配套政策,仅有少量商业银行有处于试验试点阶段的安排,如果商业银行积极性高一点就多做一点业务,热情不高的宁可少做少碰,有的个别银行则选择放弃。就目前状况看,金融体制改革还不是很到位,全方位服务于中小型微型企业金融项目、金融产品是明显的缺失、缺位。
5、追求最大利润。中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数量小、时效强、周转快、工作量大,与央企、大企业、大财团比,手续来往量大、繁琐,这对于银行而言贷款平均成本高、数量小、风险高,且稳定性差。那么,由于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不断追寻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常常戴着“有色”墨镜看企业是正常的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央银行一定要做到,特别要为中小型微型企业设立贷款指标,有独特的监管指标、监控模式,要有专门、专项的设计和配套政策,专用指标用之专项扶持。只有不能缺位的政府政令以及进一步完善、健全的一整套专门扶持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才能使广大中小型微型企业在市场经济搏杀中,再不会被“卡死”、“淹死”。
二、当前市场呼唤金融生态环境
当前市场经济一直呼唤金融系统在良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发挥更好、更大、更突出的作用。在这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
(一)银行经营环境严峻
也许不少业内人还没察觉,银行业经营环境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主要有:
1、资本约束严格化。经济资本管理已被推广应用到我国商业银行,对各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资本约束限定。一是随着资本监管条例和标准日趋严格,不再可能出现过去承载特大型客户或大型客户的巨资融资需求;二是中央调控,逐步限制各地方债发行量和融资平台,彻底改变原来这类客户群工程项目和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原来所依赖的这一经营方向,至关重要客户群彻底化解了、改变了;三是房地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融资规模动辄成百上千亿,原来客户和项目对商业银行意义大,在受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严格限制,且经济资本系数较高,经济资本占用额大,贷款期限长,资本回报率相应比以前偏低;其次,“金融脱媒”加快。我国“金融脱媒”加快总趋势已不可逆转,明显受到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冲击,迫使调整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第三,客户群体质量下降。所有专业银行客户群体数量和质量难免逐年逐步下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随之带来的是风险加剧;第四,来自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冲击。一旦激发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社会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逐一替代了原来商业银行核心客户的优质资产,而优质企业流动资金或需求资金已绕开了原来的银行系统,这彻底动摇了银企间的“铁交椅”,并带头砸掉银行的“铁饭碗”是不争的事实;第五,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崛起,有相当惊人的资产规模,具备调配能力,其发展趋势有增无减,直接冲击对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贷款结构的稳定性,逐步替代银行融资数量的计划安排,来自这部分财团型企业的冲击是致命的。
2、利率市场化压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国际金融大背景下的总趋势,中央银行只对利率进行宏观掌控,将分步扩大贷款利率的弹性空间,这就从根本上颠覆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中小银行实际利润率会下降更多。通过银行之间比价轮动,自然形成多层次的利率级差,以规模扩张、业务范围的大小决胜负。
3、促使战略调整。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单纯依靠“大财团、大客户、大项目”的盈利模式已受到冲击和挑战,必须转轨向市场有相当空间、相当潜力需求的中小型微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用不了太长时间,商业银行将从根本上扭转原来对这层面的市场不感兴趣或视而不见的传统偏见。现在乃至今后,商业银行可能就得主动去靠近、去发掘这一市场需求量,这是我国金融改革方向的大势所趋,是大战略上的转移与抉择的时候。 (二)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
我国资本市场正朝着逐步完善,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去满足广大投资者需求的方向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决策必须对客户群结构做出战略性、方向性大调整,在银企博弈中要认真思考金融服务的全方位战略和战术,那种“不愁没米下锅”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商业银行要改变“坐、等、靠”客户主动上门的习惯做法。要彻底扭转、打破传统业务旧模式,推行全方位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群体。应积极倡导走出去、蹲基层、找对“户”、开“闸门”,进而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满足市场空间广阔的中小型微型企业市场业务需求。
市场的需求就是金融业服务的对象。特别,针对中小型微型企业需求期限短、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分布散、风险大的特点,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能主动服务于有急切资金需求的客户大群体。近几年,中国银行福建分行曾试点“典石通宝”、“木艺通宝”等创新产品,根据地理、经济区域的特色、特点,针对企业具体产品特征,设计适应性强、针对性强又有产品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受到客户群体的好评,助推了区域经济腾飞,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义乌通宝”产品很有代表性,非常生动有效地解决义乌商户遭遇融资难问题,使义乌货郎的“小买卖”转变为举世闻名的“大市场”,体现了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由“官风”、“官商”、“官企”服务转变为“民风”、“民商”、“民企”服务。这些金融改革启迪我们,若再不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再不努力挖掘金融新产品,将被日益发展的资本市场所围困、所困惑。
(三)注重全新金融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前,国外学者将企业管理工程理论广泛地推广于现代金融银行,提出了银行流程再造概念,即在为获取管理成本、质量、效能等引入银行业考核机制,以流程为核心进行根本性变革,这对大胆地改革我国传统银行管理模式,是一大冲击、一大促进。
虽然,我国金融银行业绝大部分推行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但对“信贷工厂”模式的推广还处于试验阶段,不少人对新型管理模式持有偏见,总是对金融市场出现新鲜事物理解慢、反应迟钝,观望情绪浓厚,直呼对银行实施中小型微型企业业务的规模化、精细化、流程化的类似“工厂车间”的操作模块看不懂,对开拓信贷业务的“蓝海领域”更是有忧虑。当今金融市场一定要彻底摆脱现代化金融银行业传统的、沿袭的经营管理模式,金融产品导向必须向客户导向转轨,这才是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 五年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情况与2008年工作重点[J].中小企业简报,2008(1)
[2]周天勇. 中国究竟有多少中小企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3—10—14
[3]池仁勇.2005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综述[J].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06
[4]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课题组.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调研报告[J].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06
[5]王永鸿.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际启示[J]. 大经贸,2006(6)
[6]申义,糜仲春. 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徐洪水,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与政策路径[J]. 金融研究,2001(11)
[8]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体系的研究[J].金融论坛,2003(12)
(黄冰容,福州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