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意识,实施“乐学教育”。
【关键词】激发兴趣;联系实际;分层教学
“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包括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是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出性,教师要能灵活驾驭课堂,善于因势利导,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探究的过程。那么中学化学教学课堂上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1 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明确学习任务,就好似学生在茫茫大海中看见了航标,使学生的学习不再盲目,他们可以目标明确地进行有意识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差异。如何使学生明确任务呢?我一般采用开宗明义法即在授课开始时,在黑板上板书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对于关联性不太强的知识或梯度性较明显的知识我采用分步揭示法,即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师要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激发兴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风趣幽默的语言奸夫学生的情趣。教师不能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上我经常面带笑容、用微笑去感染学生,涤荡他们心里的烦躁和恐惧。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喜欢上化学课,他们总是说化学课感觉轻松畅快,这样就为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创设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2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深处都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尤其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这种渴望更迫切。”新的教育改革又恰好倡导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要让学生积极地挖掘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在学习领域往往掌握不了新知识,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更无法发现问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进而指导他们去探究。比如:在讲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我没有直接去讲该怎么一步步计算,而是给学生展示两个计算步骤完整的计算过程,以此创设情景,让他们通过对比,自主发现此类题的计算步骤。这类题计算时的难点是相关量的代入,我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①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别写在哪里?②相对分子质量代入时该注意什么?③质量代入时该注意什么?④单位该怎么代?让学生组合成互帮小组,通过组内分析对比、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其中的细节。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与发现、探究,更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 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更增强了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参与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源于生活的教学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引人到教学中,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分子、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时,我风趣地举例生活中你喝水(水中有水分子)时中电了吗?你手拿一个铁块(铁中有铁原子)中电了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笑谈中轻松明白了分子、原子对外都不显电性。再如在讲燃烧的 条件时,我并没有向教科书上所编排的通过实验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因为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太多了,学生已有足够的经验。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石头能燃烧吗?酒精灯正燃烧时盖上灯帽,还能燃烧吗?纸放在空气中,但没有去点燃它,能燃烧起来吗?这些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轻松地就能回答出来。这样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自然就心知肚明了。接着引导学生猜想课本编排实验的现象,然后动手演示实验去验证学生的猜想。这样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还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吐过作为教师能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点燃他们探究“未知知识”的思维的导火线,并且用课堂 上获取的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那么学生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肯定会增强。
4 善于分层,为全体学生搭建参与学习的平台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智力水平都有所不同。课堂上往往尖子生比较活跃,教师的目光往往锁定在他们身上。这样很自然地便疏忽了一些学困生,忽视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记得一位同仁在作试卷分析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是学困生救了我。”从教师考核而言学困生少了,教师的教学成绩总评肯定就高。从学生整体发展的大局出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分层,要积极、有效地为学困生搭建参与平台。在课堂提问时不能遗漏了那些学困生,要设计好提问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那种面对学困生的困惑视而不见的“狠心”的做法或者干脆把结果和盘托出给学生的“好心”做法,都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时间长了,后进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就消失殆尽了。
在布置作业时,还可以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用要求,这样就做到了目标多元化,能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增强了他们自己参与学习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必须把“课堂”这一学生活动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只有聪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以生机勃勃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达到紧张、快乐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联系实际;分层教学
“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包括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是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出性,教师要能灵活驾驭课堂,善于因势利导,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探究的过程。那么中学化学教学课堂上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1 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明确学习任务,就好似学生在茫茫大海中看见了航标,使学生的学习不再盲目,他们可以目标明确地进行有意识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差异。如何使学生明确任务呢?我一般采用开宗明义法即在授课开始时,在黑板上板书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对于关联性不太强的知识或梯度性较明显的知识我采用分步揭示法,即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师要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激发兴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风趣幽默的语言奸夫学生的情趣。教师不能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上我经常面带笑容、用微笑去感染学生,涤荡他们心里的烦躁和恐惧。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喜欢上化学课,他们总是说化学课感觉轻松畅快,这样就为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创设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2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深处都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尤其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这种渴望更迫切。”新的教育改革又恰好倡导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要让学生积极地挖掘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在学习领域往往掌握不了新知识,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更无法发现问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进而指导他们去探究。比如:在讲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我没有直接去讲该怎么一步步计算,而是给学生展示两个计算步骤完整的计算过程,以此创设情景,让他们通过对比,自主发现此类题的计算步骤。这类题计算时的难点是相关量的代入,我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①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别写在哪里?②相对分子质量代入时该注意什么?③质量代入时该注意什么?④单位该怎么代?让学生组合成互帮小组,通过组内分析对比、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其中的细节。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与发现、探究,更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 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更增强了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参与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源于生活的教学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引人到教学中,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分子、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时,我风趣地举例生活中你喝水(水中有水分子)时中电了吗?你手拿一个铁块(铁中有铁原子)中电了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笑谈中轻松明白了分子、原子对外都不显电性。再如在讲燃烧的 条件时,我并没有向教科书上所编排的通过实验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因为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太多了,学生已有足够的经验。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石头能燃烧吗?酒精灯正燃烧时盖上灯帽,还能燃烧吗?纸放在空气中,但没有去点燃它,能燃烧起来吗?这些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轻松地就能回答出来。这样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自然就心知肚明了。接着引导学生猜想课本编排实验的现象,然后动手演示实验去验证学生的猜想。这样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还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吐过作为教师能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点燃他们探究“未知知识”的思维的导火线,并且用课堂 上获取的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那么学生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肯定会增强。
4 善于分层,为全体学生搭建参与学习的平台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智力水平都有所不同。课堂上往往尖子生比较活跃,教师的目光往往锁定在他们身上。这样很自然地便疏忽了一些学困生,忽视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记得一位同仁在作试卷分析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是学困生救了我。”从教师考核而言学困生少了,教师的教学成绩总评肯定就高。从学生整体发展的大局出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分层,要积极、有效地为学困生搭建参与平台。在课堂提问时不能遗漏了那些学困生,要设计好提问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那种面对学困生的困惑视而不见的“狠心”的做法或者干脆把结果和盘托出给学生的“好心”做法,都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时间长了,后进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就消失殆尽了。
在布置作业时,还可以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用要求,这样就做到了目标多元化,能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增强了他们自己参与学习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必须把“课堂”这一学生活动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只有聪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以生机勃勃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达到紧张、快乐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