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嗅辨师俗称“闻臭师”,通过监测与分析“臭味”对城市空气的污染,并为其划定级别,为治理臭源提供依据,是一项新职业。
为保持嗅辨能力放弃美食
44岁的徐舒就是温州市最早的一批嗅辨师。1997年,徐舒毕业于杭州大学環境化学专业。毕业后,徐舒在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每天待在实验室里和瓶瓶罐罐打交道。一开始,徐舒的工作大多是常规的理化实验,2009年,经过培训和训练,徐舒取得了国家颁发的嗅辨员资格证。
2010年,徐舒牵头组建开展恶臭检测项目的实验室。嗅辨任务的标配人员是6名嗅辨员、1名配气员和1名判定师。每次接到嗅辨任务后,徐舒都会从监测站内的各个科室挑选合适的嗅辨人员。嗅辨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出任务的前几天,不能抽烟、喝酒、喷香水、涂指甲油。而任务结束后,每个人也会再回到自己原本的岗位。
因为嗅辨工作的特殊性,喜食辛辣食物的徐舒吃得很清淡,家里的洗发水也被她换成了无香味的。对于所处的环境,徐舒也格外注意,尽量保持嗅辨能力不被干扰。有一次,徐舒和朋友在一个小餐馆吃饭,旁边桌上有人抽烟,徐舒饭没吃完就离开了,生怕自己沾染了烟味,对嗅觉有影响。朋友一脸不解,徐舒耐心地解释:“我过几天有个任务,刚刚旁边有个大哥一直在抽烟,不走不行啊,走吧,换一家吃饭。”听明白原由,朋友跟着笑了,表示理解。
嗅辨有科学依据,结果有法律效力
科里的小丫头小李,对工作很认真,也很好强。一次出发前,徐舒对小组成员进行检查,当走到小李身边时,敏锐的徐舒感觉到小李的不对劲。徐舒宣布散会,将小李带到了休息室。徐舒摸了摸小李的额头,言语关切:“怎么看起来气色不好,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听到徐舒的话,小李坦白了感冒的事实。徐舒耐心地解释:“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舒服就要休息,如果因为感冒对数据产生了影响,从头再来不是更耽误工作吗?”听到徐舒的话,小李重重地点头。
在嗅辨过程中,8个人分工明确。一名配气人员在三个袋子里分别充入干净的空气和污染的空气样品,其中有一个袋子是有样品混进去的。配气员将这三个袋子交给嗅辨师嗅辨,将每个样品进行编号,以便记录。每个人出三个数据,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嗅辨师还需要对空气样品进行多次嗅辨。以防嗅辨师嗅觉疲劳,每位嗅辨师工作30分钟,就需要休息一会。在测试过程中,组员之间不能相互沟通,询问数值。
2018年夏天,有居民向环保部门举报一家工厂有异味。因为附近工厂比较多,徐舒考虑到恶臭也有可能是隔壁其他工厂造成的,在采收气体前测量风向和风速,以方便嗅辨师去作出正确的判断。
尽管如此,但企业负责人还是不买账,质疑监测结果:“你们都是用鼻子闻的,凭什么让人信服,你要是机器,我就心服口服了。”徐舒说:“我们所有的数值都有依据可循,对于‘恶臭’的判定,我们有一套严密的科学计算体系和统计模型。从企业上方采集的气体超标,这一结论将提供给环保部门,如果有所质疑,可以看数据,或者和给环保部门提供不超标的证据。”判定结果是有法律效力的,并不是随意下定论的。
嗅觉灵敏立大功,避免一场火灾
和环境打交道了22年,做了9年的闻臭师,徐舒对气味很敏感。 2020年1月的一天,徐舒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刚下到二楼就闻到空气中飘散着一丝异样气味,到一楼气味又加重了一些。这让徐舒犯起了嘀咕,但这气味有很淡,几乎闻不到,更闻不出是什么气味。连续拦了两个路人都说没有气味后,不甘心的徐舒将女儿棵棵喊下来,“棵棵,你闻闻,这楼道里有异味没?”棵棵使劲地嗅了两下,摇了摇头:“我没闻到啥不同的。”
等晚上下班回来,徐舒再次闻到了味道,这次的味道比早上的气味加重了一些,似乎是橡胶的味道。气味变化了,浓度变化了,分布的空间范畴变化了,徐舒凭借20多年的工作经验断定,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
徐舒赶紧喊来丈夫,“这气味一定是有问题,感觉像是电路,不过我不敢肯定,我们打电话让小区的电工来看看吧。”
“都这么迟了,人家可能休息了,要不明天?”
徐舒摇摇头:“不行,这气味我感觉浓度和范围都变了,等明天肯定有危险。”说着,徐舒便立马给电工打了电话。电工查看后发现电表箱里有根线已经黑了,情况复杂无法处理。十分钟后,电业局派人赶来,把电表拆下来,发现后边的墙体已经黑了。“幸好你们发现及时,电路都老化了,如果夜里烧起来了,后果不堪设想。”
电表拆除,家里被断电,邻居都跑了出来,了解事情的缘由后,都对徐舒表示赞赏:“我晚上也有闻到异样的气味,还以为是外边传过来的,都没有太在意,还是徐舒厉害,你的鼻子可真灵啊,帮了我们一整栋楼的住户。”听到邻居如此夸赞,徐舒反倒不好意思了:“其实我只是因为职业原因,对气味比较敏感而已。”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