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应用题在教学中是一个难题,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难点,在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讲解。正确的遵循数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生活语言和数学用语的转换,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举出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多种形式的应用题训练,理解题目的变化,多方面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更灵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应用题能力;思维训练;情境教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知识,是对学生综合数学水平的考虑,将知识整合起来对小学生进行测试,是评判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标准。由于数学知识间是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的,知识点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强化应用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
一、重视侧题教学前的训练,做好解答应用题的准备工作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恰当地提出隐藏的中间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在两步应用题的例题教学前,要根据所学的两步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对学生继续进行上述的各种训练,充分做好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准备工作。
如先出示“小红做了9个红五角星,小明做了18个黄五角星”要求学生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①一共做了多少个五角星?②黄五角星比红五角星多多少个?(或红五角星比黄五角星少多少个?)③黄五角星的个数是红五角星的几倍?在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指出: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三个问题,如果在这一题的后面,加上这样的条件和问题:“送给幼儿园17个,还剩多少个?”那么就只能提出哪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时就只能提出“一共做了多少个?”这一个问题。在练习中让学生初步领悟到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求出一共做了多少个?
在此基础上我再出示三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上再提出问题。出示:①跳绳的有6人,拍球的有8人,打乒乓球的有14人,怎样提出更多的条件和问题。②鸡55只,鸭23只,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再提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倾听,相互诉说,相互合作,共同体验,分享成功。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只看两个或三个已知条件,可以提出多个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能作为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条件的都只有一个。要求学习补充的问题能为解答第二问服务,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确定思维的方向,为找两步应用题中隐藏的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如: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黃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
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打破思维定势,重视逆向思维,产生创新设想
事实证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具有逆向思维能力,他们能理解加减互逆、乘除互逆。温度计的发明,是源于对水的温度变化引起体积变化的逆向思维,有许多大发明家他们的独特思维方式就产生于此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需要倒过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
例3:某印刷厂卖出5批图画本,第一批占总数的一半,第二批占余下总数的一半,以后每批都卖出前次剩下的一半。第五批卖出后,剩下的本全部分给甲、乙、丙三个同学,甲得1/2,乙得1/3,丙得到8本。最初厂里有多少图画本?这道题,按卖出的顺序来分析,简直无从下手。如果倒过来想,从最后一批算起,一步步逆向推理,便很容易解决。第五批卖出后剩下的本数是:8÷[1-(1/2+1/3)]=48(本)最初的本数为:48×2×2×2×2×2=1536(本)。
四、联系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那些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感受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反之,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的题材,在其头脑中并没有多少概念,很可能他的学习也是无意义的。但提供情境,要注意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对已有知识加以组合并进行思考,将成功的经验组合到其认知结构中,然后把它应用到身边的同类问题。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将“某人带50元,买了8支笔,每支6元,还剩多少元”。此类题改编为“某老师去文具店买六一节奖品给8个同学,带50元够买这些东西吗”。改编后的问题现实意义比较大,又不能套用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迫使学生自己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应用题能力;思维训练;情境教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知识,是对学生综合数学水平的考虑,将知识整合起来对小学生进行测试,是评判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标准。由于数学知识间是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的,知识点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强化应用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
一、重视侧题教学前的训练,做好解答应用题的准备工作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恰当地提出隐藏的中间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在两步应用题的例题教学前,要根据所学的两步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对学生继续进行上述的各种训练,充分做好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准备工作。
如先出示“小红做了9个红五角星,小明做了18个黄五角星”要求学生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①一共做了多少个五角星?②黄五角星比红五角星多多少个?(或红五角星比黄五角星少多少个?)③黄五角星的个数是红五角星的几倍?在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指出: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三个问题,如果在这一题的后面,加上这样的条件和问题:“送给幼儿园17个,还剩多少个?”那么就只能提出哪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时就只能提出“一共做了多少个?”这一个问题。在练习中让学生初步领悟到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求出一共做了多少个?
在此基础上我再出示三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上再提出问题。出示:①跳绳的有6人,拍球的有8人,打乒乓球的有14人,怎样提出更多的条件和问题。②鸡55只,鸭23只,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再提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倾听,相互诉说,相互合作,共同体验,分享成功。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只看两个或三个已知条件,可以提出多个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能作为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条件的都只有一个。要求学习补充的问题能为解答第二问服务,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确定思维的方向,为找两步应用题中隐藏的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如: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黃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
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打破思维定势,重视逆向思维,产生创新设想
事实证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具有逆向思维能力,他们能理解加减互逆、乘除互逆。温度计的发明,是源于对水的温度变化引起体积变化的逆向思维,有许多大发明家他们的独特思维方式就产生于此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需要倒过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
例3:某印刷厂卖出5批图画本,第一批占总数的一半,第二批占余下总数的一半,以后每批都卖出前次剩下的一半。第五批卖出后,剩下的本全部分给甲、乙、丙三个同学,甲得1/2,乙得1/3,丙得到8本。最初厂里有多少图画本?这道题,按卖出的顺序来分析,简直无从下手。如果倒过来想,从最后一批算起,一步步逆向推理,便很容易解决。第五批卖出后剩下的本数是:8÷[1-(1/2+1/3)]=48(本)最初的本数为:48×2×2×2×2×2=1536(本)。
四、联系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那些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感受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反之,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的题材,在其头脑中并没有多少概念,很可能他的学习也是无意义的。但提供情境,要注意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对已有知识加以组合并进行思考,将成功的经验组合到其认知结构中,然后把它应用到身边的同类问题。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将“某人带50元,买了8支笔,每支6元,还剩多少元”。此类题改编为“某老师去文具店买六一节奖品给8个同学,带50元够买这些东西吗”。改编后的问题现实意义比较大,又不能套用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迫使学生自己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