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阅读成为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阅读的质量大为提高。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则要依靠长期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因此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成为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呢?
一、勤读多背
勤勉是读书作学问的根本。韩愈当年教诲太学诸生曰:“业精于勤,荒于僖;形成于思,毁于随。”学习语文离不开一个勤字。杜甫是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后才“下笔如有神”的。宋濂是进入“口不知甘味,身不知苦寒,披文以娱情”的境界之后才成为一代宗师的。入学之初就要向学生申明这些道理以震撼其心灵,打消其任何投机取巧的念头,并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读书要勤,但更要讲究效果。现在有些人往往片面强调理解,而忽视最基本最有效的背诵和记忆,从而造成老师不敢抓背诵,学生不屑于背诵的坏风气。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戒学生,趁年青之时利用记忆力强的优势多背一些诗文佳作,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是非成重要的。并且向学生介绍历代文学大师重视背诵精于背诵的活生生的事例,使大家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教学中不仅课本上要求背诵的一律人人过关,而且还经常补充介绍一些课外内容要求学生背诵。为了有效的督促,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首先背熟,使学生心服口服,自觉自愿的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持续不断的督促与身体力行的影响,一般都能使之形成定势,养成重视背诵爱好背诵的好习惯。
二、读书要常动笔
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就是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要达到“四到”就必须“边读边思考边点、圈、注”。点、圈、注,是促使学生读、思结合的好形式,随着阅读认识的深化而展开。孙中山先生有个好习惯,不动笔便不读书,一翻书便要动笔。毛泽东所读过的书无不圈圈点点,详加评注,有时一本书读完,书页上往往面目全非了,弄得朋友们的好书都怕借给他。读书动笔是极好的习惯。一方面可以随时记下自己阅读时的心得,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对于孩子来说,看书尤其要做一点笔记。因为孩子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热闹,很快地翻,哪热闹我看看,没热闹就过去。这样他对书的理解是不够的。毛泽东在回忆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时,就总结了一个读书的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读过的一些书,有很多加了眉批,就是在书的边上加了批注。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读书时,顺手记点什么,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一般说来,读书要记住作者,记住年代,弄清背景,读出它的精华奥妙所在。而且在他动笔记录的过程中,也会使他养成动脑筋的习惯,如作者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呢?孩子会一边记一边思考。
人们常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经常动笔会使记忆牢靠、长久、准确,积累更丰厚。我自己一向喜欢动笔写一写,做些知识卡片,从中学时代起就养成了这一习惯,自己觉得很有收益,于是我便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要求学生也这样去努力。由于有我这个模范,所以,学生觉得亲切、可信,于是都乐于尝试。
三、勤于习作是关键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阅读是积累,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是运用。以写作促阅读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积累不丰厚无以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具备了很强协作能力的人,其阅读能力必然也很强。单纯由阅读来抓阅读很难刺激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好检验。因此,我向学生提出:每个人都要练好一支笔,养成勤读爱写的好习惯。
在语文这门课中下工夫,指导学生读范文,摹范文,把摹写作为读与写的连接点。带着摹写的目的去阅读,去剖析范文,更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其次,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做到乐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读书。而兴趣要从小培养,低年教师在培养学生爱看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爱听——教师读给学生听。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孩子喜欢听什么,喜欢做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读给他们听。对于孩子们来说,等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就可自己主动读这些生动的故事了。这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多识字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是急剧升温。
再次,明确阅读的目的。即让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人仅是一叶扁舟,盲目地读书,会使人迷失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情、心境,以及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并指导学生吸收不同书籍的优秀之处。读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时,要让学生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书中的深刻道理;读优秀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科普类作品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做到学以致用……
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它们在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长期以往,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并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书中,要学到什么!把刺激兴趣、创造情境作为以写促读的直接动力。对此我有两点很深的体会:一是教师亲自下水写作,二是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使他们能够做到身临其境,有感而写。老师的领航可以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有东西可写。
要使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关键还在于教师严格的要求和持续不断的督促,否则很难让学生养成习惯。因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重复或训练”,然后才能“变成需要和自觉行动”,最终成为我们所希望形成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既以形成,可使学生终生获益。抓好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把他们的学习转化成为一种自己需要的自觉行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呢?
一、勤读多背
勤勉是读书作学问的根本。韩愈当年教诲太学诸生曰:“业精于勤,荒于僖;形成于思,毁于随。”学习语文离不开一个勤字。杜甫是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后才“下笔如有神”的。宋濂是进入“口不知甘味,身不知苦寒,披文以娱情”的境界之后才成为一代宗师的。入学之初就要向学生申明这些道理以震撼其心灵,打消其任何投机取巧的念头,并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读书要勤,但更要讲究效果。现在有些人往往片面强调理解,而忽视最基本最有效的背诵和记忆,从而造成老师不敢抓背诵,学生不屑于背诵的坏风气。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戒学生,趁年青之时利用记忆力强的优势多背一些诗文佳作,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是非成重要的。并且向学生介绍历代文学大师重视背诵精于背诵的活生生的事例,使大家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教学中不仅课本上要求背诵的一律人人过关,而且还经常补充介绍一些课外内容要求学生背诵。为了有效的督促,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首先背熟,使学生心服口服,自觉自愿的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持续不断的督促与身体力行的影响,一般都能使之形成定势,养成重视背诵爱好背诵的好习惯。
二、读书要常动笔
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就是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要达到“四到”就必须“边读边思考边点、圈、注”。点、圈、注,是促使学生读、思结合的好形式,随着阅读认识的深化而展开。孙中山先生有个好习惯,不动笔便不读书,一翻书便要动笔。毛泽东所读过的书无不圈圈点点,详加评注,有时一本书读完,书页上往往面目全非了,弄得朋友们的好书都怕借给他。读书动笔是极好的习惯。一方面可以随时记下自己阅读时的心得,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对于孩子来说,看书尤其要做一点笔记。因为孩子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热闹,很快地翻,哪热闹我看看,没热闹就过去。这样他对书的理解是不够的。毛泽东在回忆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时,就总结了一个读书的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读过的一些书,有很多加了眉批,就是在书的边上加了批注。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读书时,顺手记点什么,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一般说来,读书要记住作者,记住年代,弄清背景,读出它的精华奥妙所在。而且在他动笔记录的过程中,也会使他养成动脑筋的习惯,如作者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呢?孩子会一边记一边思考。
人们常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经常动笔会使记忆牢靠、长久、准确,积累更丰厚。我自己一向喜欢动笔写一写,做些知识卡片,从中学时代起就养成了这一习惯,自己觉得很有收益,于是我便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要求学生也这样去努力。由于有我这个模范,所以,学生觉得亲切、可信,于是都乐于尝试。
三、勤于习作是关键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阅读是积累,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是运用。以写作促阅读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积累不丰厚无以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具备了很强协作能力的人,其阅读能力必然也很强。单纯由阅读来抓阅读很难刺激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好检验。因此,我向学生提出:每个人都要练好一支笔,养成勤读爱写的好习惯。
在语文这门课中下工夫,指导学生读范文,摹范文,把摹写作为读与写的连接点。带着摹写的目的去阅读,去剖析范文,更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其次,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做到乐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读书。而兴趣要从小培养,低年教师在培养学生爱看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爱听——教师读给学生听。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孩子喜欢听什么,喜欢做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读给他们听。对于孩子们来说,等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就可自己主动读这些生动的故事了。这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多识字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是急剧升温。
再次,明确阅读的目的。即让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人仅是一叶扁舟,盲目地读书,会使人迷失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情、心境,以及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并指导学生吸收不同书籍的优秀之处。读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时,要让学生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书中的深刻道理;读优秀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科普类作品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做到学以致用……
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它们在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长期以往,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并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书中,要学到什么!把刺激兴趣、创造情境作为以写促读的直接动力。对此我有两点很深的体会:一是教师亲自下水写作,二是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使他们能够做到身临其境,有感而写。老师的领航可以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有东西可写。
要使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关键还在于教师严格的要求和持续不断的督促,否则很难让学生养成习惯。因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重复或训练”,然后才能“变成需要和自觉行动”,最终成为我们所希望形成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既以形成,可使学生终生获益。抓好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把他们的学习转化成为一种自己需要的自觉行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