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就是要求我们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通过生活味十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施教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严密性的前提下,对数学概念、语言等进行加工、修饰,破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数学语言生活化;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把数学学习融入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情境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使数学作业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又一途径。
1. 破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数学语言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师生言语交流完成的。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施教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际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严密性的前提下,对数学概念、语言等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如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时,教师归纳顺口溜:“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等于带上边”。又如把“函数表达式”说成是加工实数的“机器”,“自变量”就是“原料”,“函数值”就是“产品”等等,通过生活味十足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生活实例融入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施教过程中,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面积的估计,每天的温度以及全班学生的身高的统计等等,都是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3.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探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新课程教材中不乏这样的内容。如“平移和旋转”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化这一理念,教材呈现的画面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如乘电梯、移窗户、大风车等,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而并不是高不可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又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4. 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使数学作业生活化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数学练习不仅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让数学贴近生活的基础上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让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得更真实、更紧密、真正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应用实际化。
如学习了统计知识,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会计算图形面积了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总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收稿日期:2008-12-22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又一途径。
1. 破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数学语言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师生言语交流完成的。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施教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际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严密性的前提下,对数学概念、语言等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如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时,教师归纳顺口溜:“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等于带上边”。又如把“函数表达式”说成是加工实数的“机器”,“自变量”就是“原料”,“函数值”就是“产品”等等,通过生活味十足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生活实例融入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施教过程中,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面积的估计,每天的温度以及全班学生的身高的统计等等,都是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3.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探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新课程教材中不乏这样的内容。如“平移和旋转”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化这一理念,教材呈现的画面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如乘电梯、移窗户、大风车等,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而并不是高不可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又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4. 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使数学作业生活化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数学练习不仅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让数学贴近生活的基础上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让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得更真实、更紧密、真正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应用实际化。
如学习了统计知识,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会计算图形面积了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总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收稿日期: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