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老龄化问题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比较高和社会保障完善的环境下尚且没有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作为老龄人口超过一亿的人口大国,在面对未富先老的老龄化问题,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探讨山东省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需求快速增长与社会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需求;老龄化人口;老有所为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句话高度概括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为全方位开展老龄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本文把老年人需求划分为养的需求、医的需求、教的需求、学的需求、为的需求和乐的需求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需求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老有所养是基础,老有所医是保障,老有所教是手段,老有所学是动力,老有所为是方向,老有所乐贯串老年生活的始终。这些需求是有层次的,养的需求和医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处于最低需求,教的需求、学的需求处于中间需求,为的需求处于核心地位,乐的需求是老年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老龄事业的供给者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子女还有老年人本身,政府可以提供政策、资金上支持,社会可以提供养老服务,子女可以提供养老需求和精神赡养,老年人自身树立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想,走出家门更好融入社会。现阶段,由于我国老龄事业起步较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养老供给明显不足,与养老需求很大形成鲜明对比,需要尽快解决。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老龄人口全国第一,增长速度很快。
山东省属于老年人口第一大省,1994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还早5年。2010年60岁以上人口1413万人,占总人口的14.75%,高于全国13.26%的水平,未来几年年均增长将达到72万人。据预测,到2050年,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34.97%,平均不到3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可见,山东的老龄化人口总数居多,并且增长速度也很快。
2.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2000年全省80岁以上人口为106.47万,占年老年人口总数的10.20%;2010年为182.16万,占老年人口的13%,10年增长了75.69万人。同时,全省空巢老人69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9%,失能老年人口为12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9%,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高龄老年人口、空巢、失能老年人正是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需要政府更多给予关注。
3.人口老龄化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标准,山东省17个地市都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且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平均值比西部平均值高0.78个百分点,威海市是17个地市中最高达到12.7%,比最低的聊城市8.72%高出了3.35个百分点,探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人口增长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两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6.91‰。可见山东省地区之间老龄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2010年底,全省农村65岁以上人口558.81万,占65岁以上人口的57.93%,高于城镇8个百分点,城乡老龄化比重倒置。
二、山东省老龄事业的发展现状及供求缺口分析
1.养老的供求情况。
老有所养作为老龄人口最基本需求,包括老人的吃、穿、住、行等基本需要,如果连这种最原始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就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和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通过多方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居家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3种养老模式发展中都面临着种种困难,需要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完善。
(1)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家庭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模式。但是,在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的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受到了严峻考验,年轻子女上有老下有小,既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的确压力很大。
(2)社区养老有待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属于新兴养老模式,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地建成城镇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等养老服务机构649家,床位1.4万张,为社区老年人打造起15分钟生活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但是,按照国家养老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全省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而目前城市社区养老规模很小,农村社区发展严重滞后,完全满足不了老年人需求。而且全省平均每个社区仅有老年日间照料(托养)床位1.6张,社区养老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3)机构养老缺口很大。山东省近几年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资和税费优惠力度,机构养老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速,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需求来讲,仍显得严重不足。据测算,到 2015年,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 1923万人,按照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30张的要求, 2015年全省养老床位总数需达到 57.7万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有各类养老机构2323个,拥有床位35.2万张,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2.5%。要完成57.7万张养老需求,后 4年需增加22.5万张,以每张床位6万元建设成本计算约需要投入资金135亿元,难度非常大。
2.医疗的供求情况。
老龄人口由于机体的不断衰退,难免生病要看医生,但是我们国家由于医疗资源比较短缺,医生“拿、卡、要”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医药费用很高,很多人靠养老金看不起病,即使得了致命病也只能听之任之,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一系列医疗改革,但是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很大好转。 (1)山东省医疗机构存在每千人口卫生人力指标偏低、医护比例失衡、学历职称结构偏低现象。2010年全省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4.71人,在全国位列第12位;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为1.94人,在全国位列第12位;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为1.64人,在全国位列第11位。2010年山东省医护比为1:0.85,按照卫生部建议最低医护比1:1的标准配置,山东省护士缺口在2.3万人。而且医师学历以本科、专科为主,护士学历以大专、中专为主,医疗人员职称以中级、助理为主,高级职称人员很少。到2020年,山东省因老年人口增加所需要的医院床位数为38.05万张,医生数量为22.9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万张、6028人。
(2)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小病大治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绝大多数小病患者都选择到大医院治疗导致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经费不足导致医生资源不足、应有作用难以发挥、“缺医少药”的情况,医院之间差距越拉越大,一定程度上加重看病难现象。
3.教与学的供求情况。
老有所教与老有所学是老年教育的两个方面,办好老年教育,要学有目标,教有方向。而老年大学则是实现老年学习梦想的最佳模式。根据山东省政府印发的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到2015年全省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在校(注册)学员不低于老年人口的10%,条件好的地区力争达到15%以上的这一标准,到2015年,在校学员至少要达到192万,这3年要增加125万左右老年学员注册。
2012年,全省共建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5165所,在校学员达64.5万余人,仅占老年人口的4.3%,虽然老年大学办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依然满足不了老年人学习需求。有报道说,青岛市老年大学报名时,有些老年人为了取得一个学号半夜去老年大学排队,这说明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期望值很高,欲望非常强烈。同时一些老年大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课程设置随意、师资难以保证等方面的问题也相当突出,需要政府和社会来共同关注老年人学习的需求。
4.所为的供求情况。
“老有所为”从社会意义上讲,就是让老年人能在晚年时期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再做贡献,成为关心下一代、教育下一代的导师。据统计,目前全国城镇4000 多万离退休老年人口中有500多万各种类型人才,仅有不到20%得以继续发挥“余热”, 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存在不小的潜力。
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共有373万离退休人员,离休人员7.18万,退休人员362万人。离退休人员长期从事某类工作,积累了大量知识、技能和经验,再加上退休人员以低龄老人为主,具备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条件。山东省先后组织了“银龄行动”、“银龄建功”、“服务‘三农’百千万行动”、“省老专家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创建”等活动,还成立了山东省银龄爱心志愿团,为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很迷茫,无所事事。继续工作怕影响年轻人饭碗,导致国家人才资源极大浪费,需要政府正确引导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
5.所乐的供求情况。
“老有所乐”应该是老龄事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老年人可以充分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生活殷实,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身体健康长寿,安享晚年。根据《山东省2008~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显示,76.41%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93.96%的老年人认为比上一代幸福。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但离全民都满意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老龄产业发展缓慢,满足不了老年人需求。老年人属于比较特殊群体,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但是由于由于老龄产业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周转时间长,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少等现状,导致老龄产业、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据统计,2010年老年用品的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年产值378亿元。按国家相关部门的测算标准测算,到202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接近3600亿元,到203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达到1.1万亿元,山东省老龄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老年人心理脆弱,精神赡养需求很大。很多老年人由于受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丧偶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是纯消费者,是子女累赘,导致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每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老年心理关爱的迫切感越来越重要。
三、促进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政府的支持
在老龄化事业中,政府永远都是主导型的,政府应该确立老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促进各项养老事业的和谐发展。
(1)为老龄事业提供财力的支持。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的难题。山东应该借助海洋经济和城镇化两大动力,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把有限财力首先投入到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解决最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口生活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合力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
老龄事业的发展光靠政府财力和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力量来参与。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费用减免等配套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为更多老年人口服务。调整产业政策,培植极具潜力的老龄经济产业,把发展老龄经济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消费的热点和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来开发和扶持。 2.社会的支持
发展老龄事业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倡导尊老爱老的美德,营造全省和谐老年氛围。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就崇尚尊老爱幼,鼓励百善孝为先的美德,通过举办类似山东省十大孝星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坚决给予制止,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一个和谐祥和老年氛围。
(2)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来弥补人员短缺。
在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实行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上岗制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或相关专业学科,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争取“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与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养老服务职业培训体系。借鉴德国的储时养老制度,建立“义工”制度,鼓励他们利用休闲时间到老年公寓提供服务,加强护理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训,弥补护理人员不足,更好为老年人服务。
(3)提供符合老年人需要的配套设施,借助媒体宣传健康老龄化意识。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适当增加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居住、出行、就餐、就医、学习、健身、购物、休闲娱乐提供安全、便捷、良好的环境。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倡导健康老龄化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3.老年人树立积极的老龄化意识,提倡老年人自强、自立
新时代老年人要学会自立、自强,撇弃向子女“等、拿、要”的思想,树立积极的老龄化意识,鼓励老年人主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找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寄托,心怀“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活态度,强调自己不仅仅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鼓励高学历、高技能的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余热,担当技术顾问或者指导工作。既减轻家人负担服务社会,又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4.子女的支持
家庭养老短时间内仍是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子女的生活照料,家庭赡养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支持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且也是老年人最易得到的一种资本形式。老年人最想从子女那里得到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他们认为儿女孝顺是自己幸福的重要因素。因此子女不仅仅给予老人经济上的支持,平时还要和老人多谈心多沟通,多一些问候,甚至小辈们的亲近与求教,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多关注老年人精神赡养。
总之,要解决好老年人问题,必须以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各项养老制度,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尽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美满、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李晓哲.老人一年增加70万养老跟不上怎么办[EB/OL]. http://bddsb.bandao.cn/data/20120223/html/4/partindex.html,2012-02-23.
[2]贾瑞君.3年后,山东将迎来养老“大考”[EB/OL].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21014/Articel05002MT.htm,2012-10-14.
[3]张明凯.计划生育30年[EB/OL]. http://www.qlweekly.com/News/Vientiane/201303/307636.html, 2013-3-30
[4]丁希滨.在省老龄委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EB/OL]. http://www.sdpca.org.cn/zwgk/ldjh/2012-09-04/12295.htm,2012-8-29.
[5]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山东省2008~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对策研究[M].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2009.
[6]田雪原.老龄化影响不可忽视[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0(02).
[7]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110.com/fagui/law_388408.html,2011-11-23.
[8]齐连青.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老龄化问题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3(05).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关键词:养老需求;老龄化人口;老有所为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句话高度概括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为全方位开展老龄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本文把老年人需求划分为养的需求、医的需求、教的需求、学的需求、为的需求和乐的需求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需求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老有所养是基础,老有所医是保障,老有所教是手段,老有所学是动力,老有所为是方向,老有所乐贯串老年生活的始终。这些需求是有层次的,养的需求和医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处于最低需求,教的需求、学的需求处于中间需求,为的需求处于核心地位,乐的需求是老年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老龄事业的供给者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子女还有老年人本身,政府可以提供政策、资金上支持,社会可以提供养老服务,子女可以提供养老需求和精神赡养,老年人自身树立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想,走出家门更好融入社会。现阶段,由于我国老龄事业起步较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养老供给明显不足,与养老需求很大形成鲜明对比,需要尽快解决。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老龄人口全国第一,增长速度很快。
山东省属于老年人口第一大省,1994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还早5年。2010年60岁以上人口1413万人,占总人口的14.75%,高于全国13.26%的水平,未来几年年均增长将达到72万人。据预测,到2050年,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34.97%,平均不到3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可见,山东的老龄化人口总数居多,并且增长速度也很快。
2.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2000年全省80岁以上人口为106.47万,占年老年人口总数的10.20%;2010年为182.16万,占老年人口的13%,10年增长了75.69万人。同时,全省空巢老人69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9%,失能老年人口为12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9%,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高龄老年人口、空巢、失能老年人正是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需要政府更多给予关注。
3.人口老龄化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标准,山东省17个地市都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且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平均值比西部平均值高0.78个百分点,威海市是17个地市中最高达到12.7%,比最低的聊城市8.72%高出了3.35个百分点,探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人口增长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两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6.91‰。可见山东省地区之间老龄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2010年底,全省农村65岁以上人口558.81万,占65岁以上人口的57.93%,高于城镇8个百分点,城乡老龄化比重倒置。
二、山东省老龄事业的发展现状及供求缺口分析
1.养老的供求情况。
老有所养作为老龄人口最基本需求,包括老人的吃、穿、住、行等基本需要,如果连这种最原始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就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和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通过多方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居家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3种养老模式发展中都面临着种种困难,需要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完善。
(1)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家庭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模式。但是,在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的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受到了严峻考验,年轻子女上有老下有小,既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的确压力很大。
(2)社区养老有待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属于新兴养老模式,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地建成城镇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等养老服务机构649家,床位1.4万张,为社区老年人打造起15分钟生活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但是,按照国家养老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全省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而目前城市社区养老规模很小,农村社区发展严重滞后,完全满足不了老年人需求。而且全省平均每个社区仅有老年日间照料(托养)床位1.6张,社区养老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3)机构养老缺口很大。山东省近几年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资和税费优惠力度,机构养老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速,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需求来讲,仍显得严重不足。据测算,到 2015年,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 1923万人,按照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30张的要求, 2015年全省养老床位总数需达到 57.7万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有各类养老机构2323个,拥有床位35.2万张,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2.5%。要完成57.7万张养老需求,后 4年需增加22.5万张,以每张床位6万元建设成本计算约需要投入资金135亿元,难度非常大。
2.医疗的供求情况。
老龄人口由于机体的不断衰退,难免生病要看医生,但是我们国家由于医疗资源比较短缺,医生“拿、卡、要”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医药费用很高,很多人靠养老金看不起病,即使得了致命病也只能听之任之,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一系列医疗改革,但是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很大好转。 (1)山东省医疗机构存在每千人口卫生人力指标偏低、医护比例失衡、学历职称结构偏低现象。2010年全省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4.71人,在全国位列第12位;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为1.94人,在全国位列第12位;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为1.64人,在全国位列第11位。2010年山东省医护比为1:0.85,按照卫生部建议最低医护比1:1的标准配置,山东省护士缺口在2.3万人。而且医师学历以本科、专科为主,护士学历以大专、中专为主,医疗人员职称以中级、助理为主,高级职称人员很少。到2020年,山东省因老年人口增加所需要的医院床位数为38.05万张,医生数量为22.9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万张、6028人。
(2)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小病大治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绝大多数小病患者都选择到大医院治疗导致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经费不足导致医生资源不足、应有作用难以发挥、“缺医少药”的情况,医院之间差距越拉越大,一定程度上加重看病难现象。
3.教与学的供求情况。
老有所教与老有所学是老年教育的两个方面,办好老年教育,要学有目标,教有方向。而老年大学则是实现老年学习梦想的最佳模式。根据山东省政府印发的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到2015年全省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在校(注册)学员不低于老年人口的10%,条件好的地区力争达到15%以上的这一标准,到2015年,在校学员至少要达到192万,这3年要增加125万左右老年学员注册。
2012年,全省共建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5165所,在校学员达64.5万余人,仅占老年人口的4.3%,虽然老年大学办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依然满足不了老年人学习需求。有报道说,青岛市老年大学报名时,有些老年人为了取得一个学号半夜去老年大学排队,这说明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期望值很高,欲望非常强烈。同时一些老年大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课程设置随意、师资难以保证等方面的问题也相当突出,需要政府和社会来共同关注老年人学习的需求。
4.所为的供求情况。
“老有所为”从社会意义上讲,就是让老年人能在晚年时期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再做贡献,成为关心下一代、教育下一代的导师。据统计,目前全国城镇4000 多万离退休老年人口中有500多万各种类型人才,仅有不到20%得以继续发挥“余热”, 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存在不小的潜力。
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共有373万离退休人员,离休人员7.18万,退休人员362万人。离退休人员长期从事某类工作,积累了大量知识、技能和经验,再加上退休人员以低龄老人为主,具备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条件。山东省先后组织了“银龄行动”、“银龄建功”、“服务‘三农’百千万行动”、“省老专家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创建”等活动,还成立了山东省银龄爱心志愿团,为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很迷茫,无所事事。继续工作怕影响年轻人饭碗,导致国家人才资源极大浪费,需要政府正确引导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
5.所乐的供求情况。
“老有所乐”应该是老龄事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老年人可以充分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生活殷实,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身体健康长寿,安享晚年。根据《山东省2008~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显示,76.41%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93.96%的老年人认为比上一代幸福。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但离全民都满意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老龄产业发展缓慢,满足不了老年人需求。老年人属于比较特殊群体,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但是由于由于老龄产业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周转时间长,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少等现状,导致老龄产业、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据统计,2010年老年用品的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年产值378亿元。按国家相关部门的测算标准测算,到202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接近3600亿元,到203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达到1.1万亿元,山东省老龄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老年人心理脆弱,精神赡养需求很大。很多老年人由于受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丧偶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是纯消费者,是子女累赘,导致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每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老年心理关爱的迫切感越来越重要。
三、促进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政府的支持
在老龄化事业中,政府永远都是主导型的,政府应该确立老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促进各项养老事业的和谐发展。
(1)为老龄事业提供财力的支持。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的难题。山东应该借助海洋经济和城镇化两大动力,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把有限财力首先投入到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解决最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口生活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合力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
老龄事业的发展光靠政府财力和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力量来参与。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费用减免等配套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为更多老年人口服务。调整产业政策,培植极具潜力的老龄经济产业,把发展老龄经济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消费的热点和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来开发和扶持。 2.社会的支持
发展老龄事业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倡导尊老爱老的美德,营造全省和谐老年氛围。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就崇尚尊老爱幼,鼓励百善孝为先的美德,通过举办类似山东省十大孝星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坚决给予制止,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一个和谐祥和老年氛围。
(2)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来弥补人员短缺。
在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实行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上岗制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或相关专业学科,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争取“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与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养老服务职业培训体系。借鉴德国的储时养老制度,建立“义工”制度,鼓励他们利用休闲时间到老年公寓提供服务,加强护理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训,弥补护理人员不足,更好为老年人服务。
(3)提供符合老年人需要的配套设施,借助媒体宣传健康老龄化意识。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适当增加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居住、出行、就餐、就医、学习、健身、购物、休闲娱乐提供安全、便捷、良好的环境。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倡导健康老龄化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3.老年人树立积极的老龄化意识,提倡老年人自强、自立
新时代老年人要学会自立、自强,撇弃向子女“等、拿、要”的思想,树立积极的老龄化意识,鼓励老年人主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找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寄托,心怀“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活态度,强调自己不仅仅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鼓励高学历、高技能的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余热,担当技术顾问或者指导工作。既减轻家人负担服务社会,又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4.子女的支持
家庭养老短时间内仍是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子女的生活照料,家庭赡养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支持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且也是老年人最易得到的一种资本形式。老年人最想从子女那里得到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他们认为儿女孝顺是自己幸福的重要因素。因此子女不仅仅给予老人经济上的支持,平时还要和老人多谈心多沟通,多一些问候,甚至小辈们的亲近与求教,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多关注老年人精神赡养。
总之,要解决好老年人问题,必须以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各项养老制度,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尽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美满、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李晓哲.老人一年增加70万养老跟不上怎么办[EB/OL]. http://bddsb.bandao.cn/data/20120223/html/4/partindex.html,2012-02-23.
[2]贾瑞君.3年后,山东将迎来养老“大考”[EB/OL].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21014/Articel05002MT.htm,2012-10-14.
[3]张明凯.计划生育30年[EB/OL]. http://www.qlweekly.com/News/Vientiane/201303/307636.html, 2013-3-30
[4]丁希滨.在省老龄委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EB/OL]. http://www.sdpca.org.cn/zwgk/ldjh/2012-09-04/12295.htm,2012-8-29.
[5]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山东省2008~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对策研究[M].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2009.
[6]田雪原.老龄化影响不可忽视[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0(02).
[7]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110.com/fagui/law_388408.html,2011-11-23.
[8]齐连青.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老龄化问题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3(05).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