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它是本地区历史、文化的沉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挖掘其丰富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资源融进课堂教学中,优化国家课程结构,凸现和发展文化资源特色,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语文教学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别是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突破传统学科疆域束缚,以学生发展为基本,把它融进课堂教学中,优化国家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补充语文教材资源
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但由于区域和城乡的差异,教材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如何克服教材的局限性,丰富语文内涵呢?细细想一想,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有着普遍的联系,只要深入钻研,动脑筋,就能发挥本地区的乡土资源优势,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
乡土资源作为语文教材的延伸和补充,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语文世界的内涵异彩纷呈。如在学习唐朝诗人林杰的古诗《乞巧》时,我巧妙地运用乡土课程资源,除了上网搜集了各地“七夕”的风俗,还结合家乡“七姐旦”的风俗,让学生品味独特的风土人情。“乞巧”即是我们家乡的“七姐旦”,又名“女儿节”,这个传统民间节日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这个节日把中国人的信、情、爱等到多种情感集于一身,祈求世间美好的生活。古时,人们非常重视这一传统节日,到了现代则较为淡化,但近来却有兴起的迹象。在去年7月30日—8月4日一连6天,在天河区乞巧文化村——天河区珠吉街珠村举行第二届广州市乞巧文化节,重头戏是“乞巧女儿形象”选拔赛(全国海选),旨在令“乞巧节”更深入人心。而我区的化龙镇潭山村、石碁镇凌边村在七夕期间均有“飘色”活动。在我们家乡,一般人们的风俗习惯是在七月初六、七的当天,以多种水果来拜祭七姐,祈求幸福的生活。在诵读诗歌中,教师以浓浓的乡情,唤起了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情融于文,驰情其中,感悟诗歌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对这首诗的理解。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乡土资源充分地发掘和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源财富。
二、乡土课程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让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得到提高,学习教育必须从课内向课外进一步延伸,开展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磨练学生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使他们的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农村丰富多样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课堂自觉、自发地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为自身的学习、发展、探索性活动服务。通过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丰富的学生生活与学习内容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大学城建设,我们学校还开展了“走进谷围新村”的研究性活动。如对谷围新村的民房和人们文明行为的调查。从谷围新村的座座新楼房的间隔、环境以及饮水设备、厕所的位置、形式、选材和村民的卫生意识,发现了村民的卫生意识和文明行为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看出农村的变化发展速度,现阶段农村的文明程度;从对子女的教育和就业观的调查,发现村民受到了城镇居民的影响,村民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例增大了,但对自己的就业观较迷茫。特别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表现出较消极的心态。为更好地分析问题,我们的学生还做好实践活动的记录。
在“走进谷围新村”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活动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他们的研究专题超越了学科的局限,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学生们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去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机地渗透情感、道德、价值观以及做人道理的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了解哪些才是文明行为习惯;哪些是消极的心态,是不利于身心发展;哪些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在实践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精神素质,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尝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根本,增强了知识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真实性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探索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所在。
三、乡土资源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资源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我镇地处农村,虽经济相对落后,但物产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如:新造的红萝卜、大番薯、国萍花生……闻名遐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而古代建筑文化有如:各村的宗室祠堂、穗石村和练溪村的古庙、历经百年风雨的围仔石拱桥……及山岗上放牧的牛羊,屋前屋后空地上的鸡鸭、生机盎然的田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得天独厚的特有的农村风貌的课程资源,是城市无以伦比的。这就是农村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要好好地利用与开发它,要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方法,让学生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突现作文生活的意义。
法国的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乡土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我们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本地区乡土资源课程资源,树立学科知识、生活、社会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所谓读“活”书,做新人。这将打开了我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眼界,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也使我们脚下的路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陈永正.岭南文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张月标.让乡土课程资源走进课堂教学[J].中学语文,2005(08).
[3]徐继存,段兆兵,陈琼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02).
【关键词】新课程;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语文教学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别是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突破传统学科疆域束缚,以学生发展为基本,把它融进课堂教学中,优化国家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补充语文教材资源
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但由于区域和城乡的差异,教材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如何克服教材的局限性,丰富语文内涵呢?细细想一想,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有着普遍的联系,只要深入钻研,动脑筋,就能发挥本地区的乡土资源优势,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
乡土资源作为语文教材的延伸和补充,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语文世界的内涵异彩纷呈。如在学习唐朝诗人林杰的古诗《乞巧》时,我巧妙地运用乡土课程资源,除了上网搜集了各地“七夕”的风俗,还结合家乡“七姐旦”的风俗,让学生品味独特的风土人情。“乞巧”即是我们家乡的“七姐旦”,又名“女儿节”,这个传统民间节日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这个节日把中国人的信、情、爱等到多种情感集于一身,祈求世间美好的生活。古时,人们非常重视这一传统节日,到了现代则较为淡化,但近来却有兴起的迹象。在去年7月30日—8月4日一连6天,在天河区乞巧文化村——天河区珠吉街珠村举行第二届广州市乞巧文化节,重头戏是“乞巧女儿形象”选拔赛(全国海选),旨在令“乞巧节”更深入人心。而我区的化龙镇潭山村、石碁镇凌边村在七夕期间均有“飘色”活动。在我们家乡,一般人们的风俗习惯是在七月初六、七的当天,以多种水果来拜祭七姐,祈求幸福的生活。在诵读诗歌中,教师以浓浓的乡情,唤起了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情融于文,驰情其中,感悟诗歌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对这首诗的理解。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乡土资源充分地发掘和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源财富。
二、乡土课程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让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得到提高,学习教育必须从课内向课外进一步延伸,开展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磨练学生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使他们的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农村丰富多样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课堂自觉、自发地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为自身的学习、发展、探索性活动服务。通过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丰富的学生生活与学习内容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大学城建设,我们学校还开展了“走进谷围新村”的研究性活动。如对谷围新村的民房和人们文明行为的调查。从谷围新村的座座新楼房的间隔、环境以及饮水设备、厕所的位置、形式、选材和村民的卫生意识,发现了村民的卫生意识和文明行为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看出农村的变化发展速度,现阶段农村的文明程度;从对子女的教育和就业观的调查,发现村民受到了城镇居民的影响,村民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例增大了,但对自己的就业观较迷茫。特别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表现出较消极的心态。为更好地分析问题,我们的学生还做好实践活动的记录。
在“走进谷围新村”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活动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他们的研究专题超越了学科的局限,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学生们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去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机地渗透情感、道德、价值观以及做人道理的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了解哪些才是文明行为习惯;哪些是消极的心态,是不利于身心发展;哪些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在实践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精神素质,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尝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根本,增强了知识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真实性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探索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所在。
三、乡土资源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资源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我镇地处农村,虽经济相对落后,但物产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如:新造的红萝卜、大番薯、国萍花生……闻名遐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而古代建筑文化有如:各村的宗室祠堂、穗石村和练溪村的古庙、历经百年风雨的围仔石拱桥……及山岗上放牧的牛羊,屋前屋后空地上的鸡鸭、生机盎然的田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得天独厚的特有的农村风貌的课程资源,是城市无以伦比的。这就是农村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要好好地利用与开发它,要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方法,让学生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突现作文生活的意义。
法国的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乡土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我们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本地区乡土资源课程资源,树立学科知识、生活、社会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所谓读“活”书,做新人。这将打开了我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眼界,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也使我们脚下的路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陈永正.岭南文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张月标.让乡土课程资源走进课堂教学[J].中学语文,2005(08).
[3]徐继存,段兆兵,陈琼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