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开发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它是本地区历史、文化的沉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挖掘其丰富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资源融进课堂教学中,优化国家课程结构,凸现和发展文化资源特色,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语文教学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别是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突破传统学科疆域束缚,以学生发展为基本,把它融进课堂教学中,优化国家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补充语文教材资源
  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但由于区域和城乡的差异,教材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如何克服教材的局限性,丰富语文内涵呢?细细想一想,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有着普遍的联系,只要深入钻研,动脑筋,就能发挥本地区的乡土资源优势,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
  乡土资源作为语文教材的延伸和补充,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语文世界的内涵异彩纷呈。如在学习唐朝诗人林杰的古诗《乞巧》时,我巧妙地运用乡土课程资源,除了上网搜集了各地“七夕”的风俗,还结合家乡“七姐旦”的风俗,让学生品味独特的风土人情。“乞巧”即是我们家乡的“七姐旦”,又名“女儿节”,这个传统民间节日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这个节日把中国人的信、情、爱等到多种情感集于一身,祈求世间美好的生活。古时,人们非常重视这一传统节日,到了现代则较为淡化,但近来却有兴起的迹象。在去年7月30日—8月4日一连6天,在天河区乞巧文化村——天河区珠吉街珠村举行第二届广州市乞巧文化节,重头戏是“乞巧女儿形象”选拔赛(全国海选),旨在令“乞巧节”更深入人心。而我区的化龙镇潭山村、石碁镇凌边村在七夕期间均有“飘色”活动。在我们家乡,一般人们的风俗习惯是在七月初六、七的当天,以多种水果来拜祭七姐,祈求幸福的生活。在诵读诗歌中,教师以浓浓的乡情,唤起了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情融于文,驰情其中,感悟诗歌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对这首诗的理解。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乡土资源充分地发掘和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源财富。
  二、乡土课程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让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得到提高,学习教育必须从课内向课外进一步延伸,开展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磨练学生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使他们的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农村丰富多样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课堂自觉、自发地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为自身的学习、发展、探索性活动服务。通过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丰富的学生生活与学习内容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大学城建设,我们学校还开展了“走进谷围新村”的研究性活动。如对谷围新村的民房和人们文明行为的调查。从谷围新村的座座新楼房的间隔、环境以及饮水设备、厕所的位置、形式、选材和村民的卫生意识,发现了村民的卫生意识和文明行为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看出农村的变化发展速度,现阶段农村的文明程度;从对子女的教育和就业观的调查,发现村民受到了城镇居民的影响,村民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例增大了,但对自己的就业观较迷茫。特别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表现出较消极的心态。为更好地分析问题,我们的学生还做好实践活动的记录。
  在“走进谷围新村”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活动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他们的研究专题超越了学科的局限,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学生们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去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机地渗透情感、道德、价值观以及做人道理的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了解哪些才是文明行为习惯;哪些是消极的心态,是不利于身心发展;哪些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在实践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精神素质,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尝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根本,增强了知识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真实性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探索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所在。
  三、乡土资源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资源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我镇地处农村,虽经济相对落后,但物产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如:新造的红萝卜、大番薯、国萍花生……闻名遐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而古代建筑文化有如:各村的宗室祠堂、穗石村和练溪村的古庙、历经百年风雨的围仔石拱桥……及山岗上放牧的牛羊,屋前屋后空地上的鸡鸭、生机盎然的田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得天独厚的特有的农村风貌的课程资源,是城市无以伦比的。这就是农村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要好好地利用与开发它,要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方法,让学生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突现作文生活的意义。
  法国的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乡土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我们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本地区乡土资源课程资源,树立学科知识、生活、社会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所谓读“活”书,做新人。这将打开了我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眼界,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也使我们脚下的路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陈永正.岭南文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张月标.让乡土课程资源走进课堂教学[J].中学语文,2005(08).
  [3]徐继存,段兆兵,陈琼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02).
其他文献
摘要:“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面临诸多挑战,无论是文化政策的宣传、文化安全的维护,还是文化系统的整合,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其中加以规范。在当今“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我们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加快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发掘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中华
【摘 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营造氛围,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指导学法,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大胆放手,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
摘要:建国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分为四个时期:发轫期(1949-195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时期(1978-),通过对各时期校园文化特征的分析,提出建构高校校园文化要“力求两个统一”、“把握三个支点”、“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关键词:校园文化; 改革开放;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14 文献标识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这个字,在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在学校,作为女教师的我们也应该保持一份既符合潮流又符合职业的时尚,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步入教室,因为这样,总能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一份好心情。美是一种选择。  我觉得,美不可旁观,一定要摄入。就读小学的孩子,年纪都还比较小,对美的了解、对美的分辨及对美的认识都还不是太深入。作为老师,衣着美一点,正是一条简单而又有效的渠道去引领学生进入美
摘 要: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感知、认识和思考,进而对其生态公民身份的高度自觉,关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蕴含着精湛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生态公民身份的建构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担当。“原理”课教学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启发性,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立场和自觉行为选择。  关键词:生态公民身份; 马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例,剖析数学课堂的问题所在,提出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培养;习惯;方法;训练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笔者发现,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并不强,现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片段一】  一、创设情境,明确计算任务  师:
成尚荣先生说:“教师的第一专业是研究儿童,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和孩子一起阅读,会让我们发现童年的很多秘密。”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是师生成长的共同需要。  一、基于“人性”的需要  我们知道儿童文学是写给儿童的,但它作为铅字出版的时候,它的受众就不仅仅是儿童了。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一个故事,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适合所有人去品读。  《长大做个好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儿童绘本,它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
【摘 要】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建立计量单位正确的表象,表象的参照物,表象深入化,表象生活经验丰富化,学习“空间化”,都能促进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效化。  【关键词】计量单位;表象;参照物;“空间化”  量与计量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学生对计量单位接触少,生活经验不足,感到难理解,常常只是记住单位名称,背好进率,做对题目。但要按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建立起长
【摘 要】由于几何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儿童的形象思维特征有一定的距离,故小学几何教学始终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本文结合两个教学案例阐明了传统课程观几何教学和新课程观几何教学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小学几何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几何;课程观;数学实践;教学策略  在人类知识系统中,几何固然是工程力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但如果仅仅看到几何学的应用层面,显然不能认识几何思维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重
【摘 要】“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广州市番禺区这块教育的热土绽放着璀璨之花。而数学作为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门学科,上到航天航空,下到生活日常,我们都需要运用到数学。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的教学需要有方法,不盲目,不僵化,对症下药地去制定我们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快乐,又能学习到数学知识,才是我们教数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研学后教;数学教学;兴趣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