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插图,创设灵动课堂教研札记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celyns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继承与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往往是忽左忽右,左右摇摆不定:要么是全面现代化,一节课上“电灌”不停,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充斥着学生的大脑,以“机灌”代替“师灌”(这种情况多数为公开教学);要么是“保守”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老传统,教师喋喋不休,学生被动听讲(这种情况多数为日常教学)。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图文并茂,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其实,我们既不必费力去寻找其他图片,也不必自制成多媒体再让学生去观察,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插图,就可以在“电灌”与“师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语文教学充满灵动之美。
  一、 巧借课文插图,语言训练既扎实又灵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不断强化“语用”意识,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痕迹很浓,语文课越来越有语文味。例如,在低年级《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十分”这个词语,教师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去理解“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之后,往往许多教师就会引导学生运用“十分”进行说话练习,通过造句强化“十分”一词的运用。但是,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饶有趣味的练习:“爸爸十分爱看书。”“妈妈十分爱看电视。”“我十分爱吃巧克力。”……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突出了关键词语,强化了语言运用,似乎很有效果,但是细细思量,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设计虽然扎实,但是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一年级的学生说起爸爸、妈妈、巧克力等生活常用语时,他们的心也许早就飞离课堂,去享受父母之爱,感受巧克力的香甜了。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十分”,更要学会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观察与发现中不断强化“十分”的运用,让语文课堂既有实效又很灵动。比如,同样是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理解“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可以先通过“每天”“一个月过去了”等词句让学生感受“十分”一词的含义。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来强化“十分”的运用。具体做法是: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话:“画面上其他花朵都开得十分鲜艳,只有雄日面前的花盆是个空花盆。雄日摸着脑袋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花种就是不发芽呢?”这样的说话练习一举多得,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还强化了关键词语的训练与落实。如果教师继续做个有心人,同样可以利用课文最后的插图,引导学生继续练习:“旁边的孩子十分奇怪,国王最后为什么选雄日呢?”“国王十分开心,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诚实的孩子做继承人。”……
  同样是说话练习,由于这样设计巧妙借用了课文插图,既没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在多次反复中不断强化了词语的运用,真正做到了语言训练巧妙而不露痕迹,强化落实而不机械呆板。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之初,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真正发挥好插图的作用,而不是让插图仅仅起到一种美化书本的作用,成为一种摆设。
  二、 巧借课文插图,课文主旨既全面又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了践行课标这一理念,强化学生对某种精神与品质的理解,教师往往会搜集各种资料来补充完善,不断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组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为了体现单元整体教学主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含义,教师往往会搜集一些残疾人的图片资料,再配上感人的乐曲来烘托情感,于是,张海迪、海伦·凯勒、《千手观音》舞蹈演员……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大脑,他们感慨万分,充分感受到了残疾人之不易,更感受到了残疾人坚强的内心。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环节无可厚非,但是每每听到这里,总会让人内心感到不舒服。难道只有成为残疾人才会去珍爱生命,正常人的生命就应该去挥霍吗?细细想来,这就是执教者片面地理解了教材编写意图,没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而带来的误解。
  我们依然回到课本中去看看《触摸春天》的插图,画面上主要展现的是在美丽的春光中,一位可爱的盲童小姑娘放飞蝴蝶的一瞬间。那可爱的笑脸,那纯真的笑容,足以打动每一个看画面的人。仔细看这幅插图,除了这位小姑娘,远处还有一对老年夫妇在相携而行,一位妈妈推着婴儿车在缓缓前行……细细品味,这样的人物构图是否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无论是年轻的妈妈还是年幼的孩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再细细观察,明媚的春光中蝴蝶划过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找回了自己生存的权利;高高的大树,密密的小草,鲜艳的花朵,碧绿的树叶……这些画面是否也在传达一种信息——大树可以领略高处之美,小草也可以感受群居之幸福,是鲜花就应该绽放,是绿叶就不应该放弃一抹新绿……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画面中作者向我们传递着生命的意义——只要活着,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就能感受缤纷世界的美好!作为执教者,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这幅插图的内涵,是否比我们去寻找一些其他的图片更有意义呢?因为,我们的视野已经不再是残疾人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再挖掘得深一些,这幅插图为什么会成为本册书的封面?课堂上的学生一定会明白编者的良苦用心——珍爱生命,生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以此插图的开发与运用为例,是想告诫我们教师,面对课文插图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把它当成摆设,以为它仅仅起一个美化课文的作用。我们只有做有心人,才能感受到插图的魅力,才能充分利用其价值升华文本之价值,为课文的学习画龙点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最不应该放弃的就是课文中的插图。我们在备课时,如果能充分挖掘插图之作用,从语言训练、思维提升、主旨升华等多个角度去细细揣摩,把时间用在挖掘与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上,用好“已有”的资源,既能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又能让课堂扎实而灵动,充满趣味性。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认识“搂”“腼”“腆”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语气。  2.通过文本细读,理解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对于成长的不同意义,学会正确理解、判断和对待来自父母以及他人的表扬和批评。【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交流预习 疏通文本  因为是我所带的班级,所以一上课没废话,我直接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读,然后敲敲引号,学生们立刻喊出来:“引用文中父亲母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在作文时经常拿起笔不知从何下手,常常“谈作文色变”。老师们对作文教学也感到头疼。作文就像一头“拦路虎”挡在语文教学的途中。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段采取不同的策略,探索出了一条培养  学生作文兴趣、提升作文质量  之路。  一、写“告状书”,培养写话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带着无比耀眼的光环。然而,站在教育行业中的班主任,更像是战场中的先遣部队,第一时间把教学的思想传达给学生。作为小学班主任,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幸福感。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为每一位小学生树立情绪管理的榜样,采用积极的班级情绪策略进行班级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引领自己的工作走向良性的发展,同时对小学生的
张东兴老师在《共享语文每一天》一文中如是说:“教语文很简单,怎样使语文更可爱就怎样教吧。教出语文的味道,教出语文的魅力,也教出语文人的风采。”张老师的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语文,简单就好。但为了这“简单”,必须先让我们每一个教师自身不简单。几年来,我不断地取长补短,实践,改革,再实践,终于探索出一条在阅读道路上可远行之路——“两读两写”教学。  一读:批注式阅读  五年前,我开始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对比品读中关注学生  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领悟林肯胸怀坦荡、宽容大度、仁爱正义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高阶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聚焦词语表达,理清行文脉络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3课——《鞋匠的儿子》。  (
为了提高自己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我最近读了《跟窦桂梅学朗读》这本书。在这本书中,窦老师先介绍了理论指导,这一部分包括“为什么要朗读”“朗读新解”“朗读的基本方法”“朗读的规范”“朗读注意事项”“不同体裁的朗读指导举隅”六章。第二部分是课堂实践,第三部分是阅读感悟。与其他教育学书籍的最大区别是,本书中不仅有理论,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读来一点也不觉枯燥,反而觉得对于平常的语文教学很有指导性。  
2014年开春,周璐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语文教育专著——《在“以情导学”的语文行旅上跋涉》,我应邀躬逢其盛,第一个读了她的书稿,并遵嘱写了一篇短文,题为《周璐的“路”》,聊充序言。全文围绕“路”字来写,一是应了书题中“语文行旅上跋涉”之意,二是她走过来的这条语文路,确实非同一般。特别有意思的是,走这条“路”竟起步于童稚岁月,6岁时她就常和一群娃娃玩上课教语文的游戏,于是就有了之后不考普通高中而考中级师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与中低年级不同,低年级注重字词句教学,中年级注重段的教学,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篇的意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再把文章分得七零八落,需要立足全篇,从整体把握。那么,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下面以几个教学案例展开来进行说明。  一、抓教学主线,以主问题串讲  杨琴老师在《牵一“线”而懂全文》中谈到:“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抓准这条主线,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从而
“单元整合式小学语文教学法”由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丰奥嘉园小学王希锋校长提出,它是“单元整合多课渐进”语文主题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单元整合式小学语文教学法”将语文教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及综合性学习等围绕单元主题大胆取舍,有机重组,形成单元教学材料进行教学,以整合与实践为理念。为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王校长设计了11种课型。  王希锋校长带领学校语文学科团队坚守课改研
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佐藤学在其《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老师。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而已。……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是的,观课议课是一种最常见的教研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