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王朝系列告一段落后,兰京的现代系列新书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兰窗绣柱玉盘龙,京华醉卧黄粱梦”。从古代跨越到现代,不仅故事构架迥然不同,笔法上用词也有所改变。当然,若是改变太过突兀,那么新颖中也许会有些许不适。而兰京则试验性地在这本小说中尝试改变,谓之“渐变”。下面,我们就首先来欣赏这个系列第一本——《兰色妖怪》。
改变
马兰32岁,朱丹雅26岁,差距为6。清王朝系列(包括时空穿梭与民国),男主角二十七八,女主角十五六,差距为12。不过遗憾的一点是年龄差距的缩小并没有带来理解沟通上的进一步顺利,因为兰京还是以男女存在的观念差别,对话矛盾别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自然无法兼顾。
元卿终于没有露面了,连一个相似的人物也找不到,兰京的淡化做得很努力,不过估计读者是怎么也要催债的。虽然大妹提到顺老,不过没有从中看出什么特别与线索(但他是医学名人,会不会帮元卿做出什么大事呢?)。觉得兰京的书关系太复杂而不敢看的,不妨从这一本开始看,与以往的人物没有关联,可以称之为单行本了。
兰京的书越发缺少风花雪月式的浪漫因素了,引入了更深层的思考。不能肯定她这样做是否值得(因为这样势必又要失去一些市场),但一次尝试也未尝不可。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平凡中流露的爱的真谛,在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省略。
传统
虽然有以上种种改变,但在《兰色妖怪》里以往的一些风格还是很明显的。且不说兰式专用词语的风光亮相,男女主角的思想、对话、动作、情感,都可以在以往的书里找到蛛丝马迹(比如马兰吻丹雅时的惊奇,与百祯如出一辙)。
男主角还是狂野健壮野兽派,女主角还是娇小艳丽(看她描写人小小的、脸小小的、手……真是忘不了那一群清代的格格们)。总是很奇怪兰京为什么执着于这样的组合设定,现在仔细想想,也许与她的美学观念有联系。一直觉得读兰京的书就像在欣赏油画,浓墨重彩而变化多姿。固执地认为鲁斯本是她人物造型的来源——鲁斯本的女子画像总是温和妩媚、丰腴质感,描绘女性润泽而有弹性的美。至于男主角,好歹有元家那些撑着,不可一概而论。
激情戏依旧存在,比例较之上一本小了些。说实在的,兰京的激情描写越来越没有美感了。不只因为野兽派的男主角,太过直白的语言,还缺少一种气氛(很难用语言描述,被以前的作品惯坏了)。
容量还是很大。真是腻了大段的心理描写与景色烘托,做到情景交融还好,可不少让人觉得是在凑字数,而且少了回味的余地。而看兰京小说时,以简练的对话、描写传递丰富的信息,节奏、行文流畅紧凑,时时攫住读者的视线。可以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整地交代内容而不仓促凌乱,还做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十分不易。
伏笔与线索。诸位不会忘了以撒和康乐琳这两个冤家吧,比较期待他们的故事,特别想看康乐琳如何整他的(如果他们会发展成情侣的话)。还有大妹与那个“烂人”,感觉好有张力,期待!马兰接近丹雅其实是早就被她吸引,却碍于面子与傲气不肯承认。投宿她家,故意接近的理由也在后面由大妹解释清楚。
主角
朱丹雅是兰京众女子中我比较喜欢的,因为她的真、她的纯、她的敏感多虑、她小小的自卑、她偷偷的幻想……让我觉得就像生活在周围,自然而又真实。看她因为马兰恍恍惚惚、患得患失、情绪起落,自己的心也跟着纠紧。
动情的总是女子,即使男方有意愿,也少不了以整恶来抗拒爱的萌发,这便注定女方总要吃点苦。抓不住的空虚,每当决定放弃却又在软语下的溃败不堪……不由联想到罗兰。巴尔特在《恋人絮语》中所写的 :我又沉浸在同样一种身不由己的恍惚中,常常这样,要么是惆怅,要么是欣喜……好端端便会失魂落魄,感到沉醉、飘飘悠悠、身轻如云……很是符合她的表现,哎,陷入爱情的女子啊。
可是在看到她因为要和马兰约会而兴奋的心情,又为她甜蜜。就算倾心马兰,还忘不了自己小小的矜持。脾气虽好,对原则问题可不含糊,差点出轨后毫不犹豫地将马兰扫地出门。为平复心情而读《圣经》(时刻不忘工作的好员工哦),却偏偏翻到最浪漫热情的爱之卷《雅歌》,笑死我了。建议她准备一本《孙子兵法》,修身养性,学学谋略,免得总是被马兰吃得死死的。还有她的韧性以及责任感、对婚姻的重视、急人所急、指挥大局……立体的性格丰满了人物形象,很容易心动的女子。
看马兰,总有一种幻想破灭的感觉,是因为太真实、太生活化,让小小的幻想空间都不存在了。虽然我一贯对肌肉男感冒,但并不影响对朱雀、阿尔撒兰、左北斗……的喜爱,是一种感动,一种神秘的想象,一种会心的微笑。
可是,马兰,在看他吃面打嗝、打呵欠、他外显的好色,真是喜欢不起来。但是,这是他私底下的表现,诸位应该不会忘记开篇餐厅里对他出色外表的描写吧。只能说,表象与真实的差异就是这么明显。小说里已经有了太多超完美的主角,完美到不食人间烟火,完美到一切细小的动作都能显露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完美到对比身边每一个人时都不由摇头。
马兰,无法喜爱,却忍不住欣赏。虽然他有种种缺点(有些未必就是缺点),比如对女主角的一再测试——巨型狗都是高级道具、他的心高气傲——一副吃定别人的欠扁样、狡诈圆滑——看到后来才知道他对丹雅早存“非分之想”,骗倒一片、深沉心机——不动声色就拐出丹雅就是“小处女”的事实,以及以上所述。
但更忽略不了的是他细节处流露的体贴。在要求与丹雅交往时用“NO”与“不NO”两种选择。即使对讨厌的艾蜜莉,为了摆脱,也使了“烂招”,留了面子。对跑步机旁的美女也是礼貌地寒暄几句,再把怒火发到跑步机上。他看不上艾蜜莉真是一大快事!那么虚伪狡猾,因为出身高贵头仰上天,损人不带脏字……的女子,也实在该有一个教训!
在整丹雅的同时,也不时给她意见。比如对妹妹问题的处理上,有些话是很中肯的,让我也感到他为她朦胧的不平。在朋友们围着丹雅询问价格时,怒吼“她不是你们的下女”,好痛快(结果是,彻底抓住了她的心——是他,她一直期待的人,就是他!)!
其实他对丹雅的感情比较复杂。为了她,去研究言情小说;他厌烦了许多女性痴等白马王子出面拯救的蠢笨与不负责任,但看到她这种无奈收拾各方烂摊子的温婉个性,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又令他忍不住想出面拯救。矛盾的心理,矛盾的感觉,矛盾的爱情,也许也是为什么总是欺负她的一方面吧(到底有些劣根性)。
爱情
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爱情并不十分浪漫,比之四灵与四府时的惊心动魄与爱恨纠葛,只是都市男女爱恋的一例。可是,兰京却在此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爱情这一主题的理念,并让这份爱情多了温馨与真实。
从一些序文几侧面报道知道兰京是基督教徒,在《兰色妖怪》中更是出现了《雅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将肉欲斥之为禽兽之欲,主张人们要克服作为原罪表现的肉欲,追求上帝永恒的真、善、美。对柏拉图情爱论的误解源于教会的禁欲主义,《旧约》里没有指责性爱,《新约》则认为爱情是不纯洁的东西,而《雅歌》是一曲对爱情热情洋溢的赞歌,在维多利亚时代被从《圣经》中删去)。
兰京笔下的男子不少都是“感觉型”,欲望之于他们是调剂品,没有道德的洁癖。马兰奉行的是伊比鸠鲁学派的享乐主义,这位西方享乐主义人生哲学的鼻祖、古希腊哲学家曾表白:如果抽掉嗜好的快乐,抽掉爱情、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样能够想象善。甚至宣称: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
马兰认为婚姻是“从一而终的枷锁”,认为“他大可和丹雅保持跟其他女伴一样的关系。虽然彼此各自已有对象,三不五时还是可以一起分享精彩的性爱。反正这只是肉体上的接触,彼此的感情还是属于各自的伴侣。肉体放荡,但心灵忠贞。哪有人会自虐到像丹雅那样,把初夜留到新婚?”虽然我不赞同(我想读小说的大多数也不会赞同),但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0年代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竞生就说:“虽不是夫妻,亦可性交,性交不等于爱情”。结果被斥为“衣冠禽兽”,远走他国。余杰对此评论:“如果是在今天,我相信大部分会作冷静的思考。”好了,这一思考,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便不是全盘否定了。在与丹雅的交往中也在不断反思,审视过去。尊重她,可以在关键时忍住(虽然火气冲天);并没有去找以往的玩伴,也没有因为她的坚持而放弃。决定了心意,求婚后,亲热时,却又满心歉意——为以前的放浪,为借口的自由,为理论化的放纵……婚姻的缔结逐渐重要,简单的一句“亚当只爱夏娃一个人”,让教会的丹雅最深刻体会他的爱。
丹雅则重视传统的婚姻价值。在与马兰的第一次交锋中,就明确表示,虽然父母很早就离婚,却不代表她就此认同马马虎虎的婚姻态度(我想这也代表大多数女性的观念)。而她的坚持也最终赢得了幸福——她是如此看重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灵,珍视那份日渐被人不当回事的婚姻。因为珍视,所以不会随便对待,不轻易背叛,这是他妻子给他的至宝——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特别在日渐开放的时代。
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寻死寻活,可是就能在不经意处感人。丹雅遭遇打击生病,是马兰疯狂地搜索住处,关怀佳人。听着虚弱的呼唤,狼狈地拎着购物袋赶来;听着动情的表白,以吼她吃药掩饰内心的激动。
他们的爱情渐入佳境,自己也跟着感动。这不是看以前的书可以尽情以泪水宣泄的激动,而是一种持久的、直抵心灵的幸福。所以眼睛一直是酸酸的,却无法恣情,这便是兰京带给我们的又一次惊喜。
随感
这是一个流行轻松与俏皮的年代,是崇尚返璞归真、平淡感人的年代。一个个作者努力改变风格,或是以求突破、或是顺应潮流。不少成功了,不少失败了,也有坚持着原来的风格而不去变化的。或是因为他们的套路本就受欢迎,或许是纯然的喜好而乐此不疲。可市场终究无情,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迅速窜红,也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正渐渐模糊。
不由想到兰京。在看惯柔情蜜意、简单平淡的童话小品,在尝遍美味可口的冰激凌,在沉醉美丽虚幻的泡沫时,又是否曾想过看看她的另类与特别?可是,她终究很固执。固执地写线索繁复、布局极多的清王朝系列,固执地在纯情当道时还在书里加入大段的激情宣泄,固执地设定年龄与身形的差距,固执地不去写相对轻松的单行本小说……这样的书,并不好读,也许,也不是非常卖座。套句挺流行的话:看言情还不是图个轻松?
可是,当我们走过青春的岁月,当我们满腔的热情遭到冷遇,当曾经的梦想褪去了色彩,当构筑的信念不再坚固……这时,翻开兰京的书,听听她对人性的感悟,对中间地带的全面阐述,对善恶相对的深刻演绎……也许,便会有另一层的感动。
总觉得,在桌案前打开兰京的小说,在黄昏时分细细品位。既有落日没入群山的悲壮、又有火烧彤云的绚丽,还有渐入黑暗的一丝迷离、一丝无奈……真是心情与景俱交融。
能不忆兰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