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涉优质教学的十个基本命题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4433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张楚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遵循他所主张的一些先进教学思想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将“培养大写的人”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达到“形而上”是大学教学应有的追求,利用“自反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提倡“自以为是”有助于改善思维品质,多用“或然性命题”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为了获得真正的学问就要“学会提问”,为了更好地走向创造必须“尊重直觉”,“会讲故事”才能激发兴趣,“站着讲课”是为了尽情流淌思想,实践“五I”是为了成全“I”(人、我)。张楚廷在教学等活动中充分实施了他的教学理论,从而在积极意义上影响了无数的学子与听众。
  关键词:优质教学;基本命题;张楚廷;张氏风格;人主义;教学理论;五I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4-0061-09
  收稿日期:2017-06-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国家一般项目“地方高师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常用模式研究”;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教学理论借鉴与创新研究”(161212)
  作者简介:黎利云(1971-),男,湖南新化人,教育学博士,衡阳师范学院教育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育哲学研究。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古往今来,很多专家、学者从理论或实践层面做了积极探索。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依然闪烁着光辉。在当代中国学者型教师中,张楚廷教授是对优质教学、好的教学做过深入研究的一位。他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或书记18年,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民办高校)任校长8年、名誉校长4年,共计30年[1]。业界学者对其颇多褒扬与赞誉。喻岳青教授称张楚廷为“当代著名教育家”,眭依凡博士称张楚廷为“学问家出身的校长教育家”,杨德广教授称张楚廷为“哲学家”,张应强教授称其为“思想家”。韩延明教授在2016年召开的“张楚廷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称张楚廷为仁人、哲人、达人、强人、诗人,王洪才教授称张楚廷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2]。
  张楚廷早年从事数学教学,先后写了《数学方法论》等7部与数学有关的著作。后来,他做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边教边写中《课程与教学哲学》《高等教育哲学通论》等著作相继问世。从教学理论角度,他出版了《教学原则今论》《教学细则一百讲》《数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纲》《大学教学学》《“五I”教学细说》等多部著作。在1999年出版的《教学论纲》一书中,张楚廷将教学细则概括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猜测与论证、直觉与逻辑等51对关系,对教学的复杂性做了精细阐述。在2002年出版的《大学教学学》一书中,张楚廷在批判继承国外学者凯洛夫、布卢姆、布鲁纳以及国内学者潘懋元、王伟廉、李定仁等人提出的教学原则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综合构成、讲述思路为主、增强学生参与、结合研究学习、指导自由选择、心理协调发展”等六条大学教学原则。这个原则体系充分考虑了大学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区别,体现了大学教学的独特性。张楚廷发表了1 340多篇论文。截止2017年3月2日,中国知网收录了他直接研究教学的论文32篇。其中,《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再论教学与科研关系》《发现学习与发现教学》《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等文章,探讨了教学中“发现教学”“元学习”等比较重大的理论问题。有的论文在比较宏观的层面探讨教学,如《论教学环境与课程》《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的关系》、《文理渗透与教学改革》等。这些站在管理者角度撰写的文章,有助于充分认识教学与学校各方面的关系。优质教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支撑?笔者认为,充分学习和利用具有鲜明人本性和实践性的张楚廷教学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是十分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的。
  一、人本为本:张楚廷教学理论的人本性
  张楚廷高度重视人、喜欢探究人、将人视为教育的起点。他围绕人的各种特性,出版了《人力学引论》《人是美的存在》《人怎样变得更智慧》等著作。他还在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人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与人俱进》《上天之下的人本》《自由是人的同义词》《人的固有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兼论教育目的》《教育学与人学》《教育因培养独特的人而独特》《人的意义》《与人本相对的东西是什么》《人主义谓何》《创造——人的天性》《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课程来支撑》等多篇专论人的文章。这些论著构建了张楚廷具有“人主义”特質的教育思想天地。
  在张楚廷心中,人本为本,人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他喜欢用“人主义”,而不喜欢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他的人主义关注的是纯粹的人,是没有任何历史背景和任何标签的人,是天地之间神奇、神圣、神气、神性的人。“人主义既区别于人文主义,也区别于人本主义……人本为本,你因为明白了这一点而去以人为本,那正是理性指导了行为。如果你以别的什么为本了,那就是丧失理性,也就是失去或丢掉了根底。”[3](P206)张楚廷认为,教育理论最基本的前提与哲学要探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相同的,即都是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他将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写进了论著和诗歌当中。“人是神圣的思想者,人是神奇的缔造者,人是神通广大的呼唤者,人是千神万圣的创立者”[4]。他写了长诗《人颂》,尽笔头之所能放声讴歌人,对人的“伟大、神奇、神妙、强大、无私、崇高、豪迈、亲和”等特质做了淋漓尽致的概括。如何通过教学让人更显神气、更有神性?在教学中落实张楚廷主张的以下十个命题,将有利于学生精气神的建立与提升。
  1. 培养大写的人
  张楚廷主张,整个教学都是让人看到自己,让人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他创造了这样一个表达式:人→课程→人。“这是个简单的表达式,却也包含着值得人们凝望的内涵:课程通过让人获得新生活、创造新生活而成为新人……那后一个‘人’字就是大写了的”。[5]一个“大”字,代表的就是变化,代表的就是进步,代表的就是发展。大写的人,是一个隐喻。这个“大”,是基于“小”的;这个大,是指向心胸与能力的,是指向人格与实力的。张楚廷曾把教学目的定位在:学生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教学应使学生更富有、更聪明、更崇高。这与“大写的人”都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表达。   2. 达到形而上
  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是传承与创造知识的地方。我们可以将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关于事物的事实、现象、外表的知识是形而下知识;关于事物是如何存在、变化和发展的知识是形而中知识;对事物蕴含的观念、思想、原理进行再考察,以形成关于观念的观念、思想的思想、原理的原理的知识,是形而上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易到艰深,三种知识循序渐进,都很重要。张楚廷认为,大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获取形而上知识。“大学是专门进行思考的,大学是为思想本身而活着的,它为思想而思想。这是大学的一个根本特征”[6]。张楚廷希望为本科生的教学最好能达到形而上,至少要包含一些形而上意味。对于研究生的教学,达到形而上是不可或缺的。走到形而上,其实就是走到了哲学、走到了辩证法。“一堂优秀的课,不是先验的,而是生成的;不是线性的,而是婉转的;不是机械性的,而是哲学性的。”[7](P75)张楚廷盼望大学教学走到形而上,是希望大学充满哲思,是希望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自我和世界的好奇心,从而愿意做一个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思想者。
  3.激发反身性
  “自我对象化,对象自我化,这就是反身性。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3](P349)先进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正确的人性观之上的。张楚廷把“人性”归纳为:自反性、自增性、自语性、自美性、自群性。张楚廷是把自反性与反身性作为同义词使用的。他认为“自反性乃人的根本特性”[8]。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能“对象自我化、自我对象化”这一自反特性,帮助他们自己审视自己、自己鞭策自己、自己鼓舞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自己贬低自己、自己无视自己、自己欺骗自己、自己嘲笑自己、自己恐吓自己、自己折磨自己、自己毁灭自己。这种理念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发挥能动性。通过“自反”而大写了的人是思维品质改善了的人。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反性,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更高大的自己,张楚廷强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询问、去批判、去欣赏。
  4.提倡“自以为是”
  张楚廷喜欢自以为是,也常常鼓励他人“自以为是”。他主政湖南师范大学时提出要将该校办成自由的大学、自信的大学,将学生培养为自由的人、自信的人。“人难道只能自以为非吗?如果不“自以为是”,我们几乎寸步难行,不知所措。判断力,是人的智力中基本的要素之一,而判断就是以‘自以为是’为基础的……”[3](P82-83)他在为研究生讲授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哲学等课程时,引导学生“自以为是”,质疑了很多耳熟能详甚至被奉为圭臬的理论。他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等理论都有错误。这些理论成为主流思想极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意识也是可以决定物质的、主观也是可以决定客观的、规律特别是人间的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流行哲学中的三个基本原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谁的呢?人的。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谁的呢?人的。这两条都在说:人是被决定的,活的被死的决定。还有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之说,也是说人是被转移的。总之,人是被动的,被决定的,人是没有地位的。这种哲学是目中无人的哲学,非人的哲学。这种让人没有地位的哲学为何能在我们的社会里传播和流行呢?也正因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下,普通的人确是没有地位的,而这种哲学只是为这种社会特征作了哲学的解说,为它的合理性作了辩护。”[3](P359-360)张楚廷激扬文字鞭辟入里,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思维的力量。他这种挑战主流、挑战所谓权威的做法就是一种“自以为是”。张楚廷在教学中主张“离经叛道”,无疑是为了让学生咨诹善道,让学生特立独行,也就是成为所谓“大写的人”。
  5.多用或然性命题
  人们说出的句子其实就是命题。“学校应当有规章、学校是会形成规章的、学校在多大程度上是需要规章的呢”,同一件事,可用三类命题表达。 张楚廷把第一类称为应然性命题,第二类称为实然性命题,第三类为或然性命题。针对学生更喜欢哪类命题,他做过多次调查。在一次有61人听讲的课堂上,他写下了三类命题的例句,请每人只选一类自己最喜欢的命题。统计结果是:喜欢或然性命题的41人(占67%),喜欢实然性命题的19人(占31%),喜欢应然性命题的1人(不到2%)[7](P76)。这些数字既是现象,又是规律。“喜爱与否属于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表明,人们更乐意由自己来思考,乐意让自己有更大的思维空间。”[3](P171)而或然性命题给人留下的思想空间最大、回旋余地最大。他将发现的这个规律運用于教学,借此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鼓励学生自由地思想。这种现象对教学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尽量运用或然性语句,这样可使学生自我及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几率更大,产生的思想火花更多,课堂气氛会更活跃,生成的教学质量也更高。
  6.鼓励提问
  事实证明,多提问、会质疑有益于改善思维品质。“作为结果而获得的学问,正是学会问而结出的果实。学着问,学会问,既是获得学问的过程,也是获得学问的结果。”[7](P74)张楚廷希望学生能问得很奇特、问得很深入、问他人之未曾问。张楚廷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常问者,好学生;常问且会问者,更好的学生;会问且问得很刁钻者,最好的学生。”[9](544)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包含了一种愿望、一种期待,希望学生通过教学养成爱问的习惯、培养善问的能力,从而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真正的学问,乃至成为会问天、问地、问己的学问家。张楚廷一向重视提问。他发表了《“学问”三部曲》、《论问题教学》《学生还在问吗》《像小孩一样去问》等文章阐述提问的作用与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他发表的论文中,标题为疑问句式的有49篇。提问与质疑是他写文章、从事教学与管理的一贯做法,已经形成为一种“张氏风格”。他于2001年出版的《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就是用107个提问串起来的一部著作。“通书采用了提问的形式……每章每节都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来开展讨论……”[10]全书十六章,自问自答了“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教育、素质教育距离我们有多远”等问题。2006年出版的《教育哲学》也是“张氏风格”的代表作,对“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吗”、“规律是‘铁’的吗”、“哲学对于大学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自问自答,从而实现破旧立新。他曾就“学会关心”提出了58个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关心不可能自然而然知道, 确实需要学习……”[11]   张楚廷通过提问获得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就是学问,就是真理性知识,就是形而上知识。“能引发出学生许多问题的课是好课,能引发出难倒教师的问题的课是更好的课。”[7](P73)提问与质疑、批判与反思,实际上是将课堂教学变成“优质教学”必需的条件。因为没有给提问与质疑以崇高地位,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课堂表现出普遍的沉闷。课堂本应是一个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我们的很多课堂却寂静得可怕。鼓励提问、学会提问,能让学习者处在极为主动与清醒的状态,这是眼下我们应该努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
  7.尊重直觉
  “并非演绎、逻辑、结论等方面不重要,而是对两者关系的正确处理更重要,归纳、直觉、疑问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更值得关注,仅有逻辑与演绎是走不了多远的。”[12]张楚廷认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更需要直觉相助。他列举了科学家、艺术家都很重视直觉的事实。爱因斯坦在解释如何得到普遍的基本定律时说:“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杨振宁指出:“在所有物理与数学的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力量要花在猜想上。”[13]猜想实际上是要依靠直觉的。“至于直觉思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教学理论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当下的教学所偏重的多是逻辑。”[14]张楚廷旗帜鲜明地主张:“更高水平的教学是在增强逻辑能力的同时发展了直觉。这更体现了人本身的发展在教学中占据更高地位的观念。”[3](P354)
  直觉既是人的一种天赋能力,也是在后天可得到发展的能力。张楚廷特别强调要创造有利于直觉发挥作用的教学氛围。“那种直觉、顿悟、奇思妙想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在过于紧张、僵硬的条件下,那种大聪明就难以出现。”[15] 他自己上课时,喜欢旁征博引,喜欢讲故事、讲笑话,喜欢和颜悦色与人交流,喜欢鼓励学生直接说出想法,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在思想的自由中、在自由的思想中发展直觉能力,从而走向创新与创造。
  8.会讲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持久的兴趣可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会成为一种可贵的学习动力。”[16]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很高的学识水平,也需要教师很高的教学技巧,因此,老师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张楚廷要求自己“把讲授原理(或传授知识)与讲述故事结合起来;把逻辑与直觉结合起来;把明晰与隐喻结合起来;把严谨与诙谐、幽默结合起来”[17]。他常常将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运用于教学,在课堂上抛问题、讲故事、让学生开展讨论,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快乐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状态。张楚廷在为学生上课时,尽可能将学问通过相关故事、相关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张楚廷看来,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历史意识浓厚、知识渊博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也应该是充满激情、逻辑严密、诙谐幽默的演说家。“兴趣从何而来?我以自己的教学经历部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并且我相信,任何艰深难懂的问题都是可以讲出味道来的,就看功夫下得有多深。”[18]张楚廷在其《“五I”教学细说》一书中,以数学教学为例,总结了“讲故事”对于提升学生兴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9.站着讲课
  以什么样的姿态讲课,也是必须讲究的。张楚廷认为,讲课是思想流、意识流、情感流,那应该是滔滔江水。而坐着讲课,“江水”会流淌不起来。讲课,是交往与对话,应该尽量关照在场者。这是站着讲比较方便做到的。张楚廷上课或做报告,几乎全是站着,从20多岁站到了81岁,有时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他很高兴站到了今天。他说:只要有可能,我还愿意站立着。他在76岁时写了《我站着》来回应“你为什么还要站着讲”这一问题。他认为站着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能力。对于站着讲课或讲演的好处,他做了相当充分的阐述,“站着便于尽兴地讲述,而尽兴则最有利于灵感的产生……”[19]在张楚廷看来,坐着讲,是大有学问、大有裨益的;站着讲,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对于站着讲,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平时备课阅卷、搞研究写文章,坐的时候多着呢,站着讲,不仅能焕发精神,而且能活动身体,何乐而不为?
  10.实践“五I”成全“I”
  为了特别强调兴趣、质疑、直觉等理念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张楚廷创立了“‘五I’课程构想”。这是他追求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我们特指的构想,是一个‘五I’方案: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课程应当给学生‘五I’,或者说‘五I’构成课程。”[20]其实,我们可以将这一构想称为“‘五I’教学构想”或“‘五I’教育构想”。“五I”是从“I”(我)出发,又回到“I”(我)的,“五I”是为成全“I”(我)的。张楚廷对“五I”的看重,直接体现了对“I”(我,人)的看重,对人的天赋的看重,对人的潜能的看重,对人的无限发展可能的看重。“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传递信息(Information),然而,效果更好的传递必然会更关注学生的质疑(Inquiry)、直觉(Intuition)、兴趣(Interest)和智慧(Intelligence)。如能这样,我们就不仅是传递了知识,而且传递了智慧。这就是关于‘五I’的一个教学方案。”[7](P76)我们可以用“五I”构想对教学做如下定义:教学是师生以智慧生成为目标,以知识、情感、价值观等信息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兴趣、质疑、直觉等为重要心理条件而开展的对未知的探究活动。我们还可以用“五I”对教学进行诗意的描述:教学是为建造人类思想的万丈高楼,这座高楼,起于平地,信息为基,集思广益;目标多元,智慧第一;重在过程,兴趣助力;质疑直觉,齐飞比翼。
  美国人泰勒创造了一种课程理論,被后人称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是一种课程设计程序:首先确立目标,其次是根据目标选择经验,再次是组织这些经验,最后是评估是否实现了设定的目标[21]。这一理论对教学是有指导作用的,诚然具有可取性和生命力。但它也存在先验性、线性性、外在性、知识至上、倾向于科学主义等显而易见的缺点。美国人多尔针对泰勒原理的不足,提出了“四R”课程观,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或严谨性(Rigor)[22]。“四R”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主要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谈论课程、谈论教学,只见知识不见人。多尔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后现代主义的,而泰勒原理是现代主义的。其实,“四R”与泰勒原理一样,都还是现代主义范畴内的思想。   “五I”课程构想是对泰勒原理以及多尔“四R”的扬弃。“五I”较之泰勒原理与“四R”,前者直接为人、处处见人,具有十分明显的人本性。“五I”是将“质疑与确信”“直觉与逻辑”等作为一对对的范畴来探讨的,因而具有更丰富的哲理内涵。有学者指出,“五I”课程构想“中西结合、结构严谨、充满人文关怀、直指教育本质”[23];将该理论运用于教学,“有利于发展自由教育,有利于打造生态课堂,有利于培养美好的人,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24]。可以说,“五I”课程构想,既是课程观,也是教学论;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是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它的出现,表明中国人是具有较高理论创造能力的。该理论是具有强烈“人主义”思想的当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教育理论所做的重要贡献。
  以上十个命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人为本、直面生命、激发活力、激荡心灵。如果要将上述十个命题确定一个中心的话,那这个中心就是学生(I)的成长。至此,我们可以将优质教学定义为: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教师以站着的姿态,充分利用质疑、直觉、自反等心理条件,鼓励学生“自以为是”,通过讲故事、使用或然性命题等形式,帮助并促进学生将占有的各种信息内化为精神财富(智慧)的过程。
  二、知行合一:张楚廷教学理论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产生理论需求,在教学中检验理论成果,在理论推动下深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理论,这是张楚廷教学理论的基本逻辑。“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25]。身处纷繁复杂教育现象中的张楚廷迷恋于学生的成长,不断检讨教学现实的不足、不断思考教学的成败与因果。正是这种将理论思考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的做法,使张楚廷的教学理论具备了充分的实践特性。
  1.讲台一站就是50多年
  张楚廷1955年考上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1959年留校任教,先后任班主任、数学系副主任、系主任、学校副校长。1983~1985年担任该校党委书记,1986~1989年兼任校长和书记。1990~1994年任校长,1995~2000年兼任校长和书记。
  张楚廷从事学校管理的时间长达30年,行政兼职也是持续的,直到2009年才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同时,他还兼任过湖南省委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3](P66)。但他喜欢做教师胜过喜欢搞行政管理或其他社会兼职。1989年,当时的湖南省教委主任、党组书记龙禹贤问张楚廷“在书记与校长之中愿意选哪一职”时,他立刻回答“校长”。按照惯常的理解,他应该选择书记,因为书记是“一把手”,校长是“二把手”,但他更喜欢做能与教学直接打交道的所谓“二把手”。他真正热衷的岗位是做校长、做教师。1986年11月,中央有关部门找他谈话,要他去做副省长。“搞学术,搞管理,我可以同时做,但如果择其一,我选择学术。”[3](P61) 他果断拒绝了纯行政,虔诚地选择了教书、选择了搞学术研究。对此,文东茅教授说:“因为明确了要以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本,先生才会在各种权威和诱惑面前坚守自我,明辨是非,活出了真正的人生。”[26]
  张楚廷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但很多时候是搞教学、做研究、任校长、任党委书记一肩挑。50多年来,张楚廷教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给本科生讲授过数学,后期也给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讲授高等教育学、教育哲学、课程哲学、高等教育哲学等课程。张楚廷是不退休的教授,他的教学工作一直连续着,现在也仍然在为博士生上课。如何解释他对三尺讲台的眷恋?主要不是因为坚持,而是喜欢,不是意志,而是兴趣。不感兴趣的事,长久坚持是很难的;能长久坚持,又可变为不靠坚持而靠兴趣了。他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开展理论研究,他对教育的热爱与痴迷支撑了他的持之以恒,伴随了他的孜孜不倦,成就了他的著作等身与桃李满园。
  2.开设的课程多达25门
  张楚廷从事教学的时间长,教的课程也很多。他喜欢教书,喜欢教自己未曾教过的书,喜欢教从未有人教过的书。“我心中有一个信念,只要学得会、学得懂,就可以教。然而,又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结果,我已教过22门不同的课程了。”[3](P217)实际上,到2017年,他已经教了25门课程,分别是:《微积分》《复变函数》《数学教学法》《实变函数》《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法》《数学方法论》《泛函分析》《大学数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拓扑学》《教育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课程哲学》《哲学原理》《人才学》《校长学》《学校管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教育原则论》《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人论》。
  张楚廷喜欢开设新课程,他通过开设新课程去完成育人使命,去实现与不同的人的交往,去探索不同的教法学法。他以教课、备课为契机扩展自己,每次讲课都求新求异,故总有收获。他喜欢挑战自己,看自己到底能教多少门。他希望大学老师都有开设新课程的能力、都有研究教学理论的能力,因为这是老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3.影响了无数学子和听众
  张楚廷从教50多年,直接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他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分别有60多位)成千上万。张楚廷渊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感染了听众。张楚廷讲课时,外来听众常常比“嫡系”学生更多。他做演讲时,也是听者云集。其魅力就在于其所持有的先进理念、所运用的独特方法、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刘阳科博士说:“张楚廷从事数学教学20多年,他對数学史、数学故事的珍视,对数学事实与活动背后活跃着的思想的着迷,使得他讲授的数学课程独具魅力、广受学生欢迎。”[27]杨莉君教授认为张楚廷教学具有多方面特点:“教学方式:生命的对话……教学过程:生命的体验……教学的追求:自由创造。”[28](p98-102)刘旭教授听张楚廷课的感受是:“教师和学生处在良好的主客体融合的状态,此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之间是零距离……”[28](p242)张楚廷的研究生颜桂花说:“张教授的课后会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学生们纷纷围在他的身旁,或是就某一问题提出质疑,或是就某一理论进行交流,即便是站在一旁的学生也是如此虔诚和专注地听着,以期获得某种启发和灵感……”[28](p140)   除了日常教学外,张楚廷还在全国各地做过650多场学术报告或演讲。某种意义上讲,做报告或演讲也是一种教学,一种广义的教学。《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9卷为“巡回演讲提纲卷”,该书记录了他在2003~2010年间所做的111场演讲的提纲,北京大学等全国很多知名大学都有他演讲的足迹。巡回演讲中,直接探讨教学的有在华中科技大学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在湖北赤壁一中做的《我怎样做教师》,在怀化学院做的《论课堂教学》等。在《我怎样做老师》演讲中,张楚廷这样定位教学目的与方法:“一定给学生新知,一定让学生开心,一定让学生有疑惑,一定不炒现饭。要让学生自由地听,自由地问,自由地反驳,自由地说错。”[9](P516)他认为学生有思想权、表达权、选择权、拒绝权、尝试权、讲错权,所以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他在《论课堂教学》演讲中主张,老师去课堂应带上“喜悦和热爱,自信和兴奋,智慧和良心,满腹经纶和满袋问题”[9](P542);他认为问得好才算学得好,“教学应是教问”[9](P544),即教学生会提问。
  张楚廷在上课或演讲时,喜欢自己发问,也欢迎听众提问。2013年10月11日,他在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做了《教育五公理①与“五I”课程观》演讲,笔者有幸聆听。该演讲持续2个小时,有299处提问,引发笑声或掌声76次。张楚廷就“人是什么、什么是人、是认识宇宙难、还是认识人难、数是什么、什么是数、公理是什么、教育可以有公理吗”等问题发问。张楚廷的提问让很多人觉得平时不是问题的问题一下子变得似乎真是问题了。听众或沉默不语,或积极回答;或眉头紧锁,或笑逐颜开。张楚廷满脸的笑容、期待的眼神、平和的态度、探究的语气、广博的知识、连环的问题、频繁的互动、水到渠成的启示使师生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笔者听张楚廷讲课或演讲的主要感受是:他讲课或演讲,总能围绕主题发散开去,能打破知识之间的界限,做到融会贯通收放自如。他教学时,能信手拈来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古今中外知识,让学生忽而飞翔蓝天,忽而驰骋大地;忽而如坠云雾,忽而恍然大悟。他的教育哲学课往往渗透数学的严密,他的数学课常常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他的管理学课经常结合做校长、书记的经历现身说法。张楚廷为人随和,讲课时严谨性中伴随趣味性,绘声绘色中饱含风趣幽默,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让学生在亲近他的同时产生爱学的心理。听他的课,身心共同在场,时间很容易过;听他的课,意味深长,又意犹未尽。多年来,笔者研读张楚廷著作,听张楚廷讲课,受张楚廷思维方式和教学风格的熏陶,将他创造的“五I”课程构想等理论自觉运用到教学工作中,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几十年来,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张楚廷的教学或演讲而受到感染与启迪。新疆吐鲁番地区教育局陈书国(湖南援疆干部)局长于2012年5月邀请张楚廷去做了《“五I”课程思想》报告。此次新疆行,张楚廷先后被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教育学院、石河子大学等单位请去,就教育哲学、课程哲学、教学理论等主题做演讲。很多老师在其思想的启发下深入钻研教学与科研,撰写学术论文,获得专业成长。湖南援疆教师周琦勋发表了《基于“五I”课程观的中学英语社团活动探索》、湖南援疆教师胡观湘发表了《用“五I”课程观激活历史课堂》等文章。“在张楚廷“五I”课程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袁万源、周琦勋等老师的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双语背景下的新的课改之路……”[29]张楚廷在新疆的讲学是打造湖南教育援疆“坎儿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贵州铜仁学院于2017年6月6~8日邀请张楚廷去做学术讲座。他3天内为干部、教师、学生分别讲了《如何做好高校管理》《如何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如何读书和做学问》。到会的有600多人,这是直接获益者。还有大量的人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获得启发。“张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饱满的精神、精彩的讲座多次赢得了在场师生阵阵热烈的掌声。在场学生也踊跃进行提问交流,与张教授一起探讨如何读书和做学问,大家一致表示受益匪浅。”[30]事实上,张楚廷所到之处都会给学生和同行带去惊喜,他能让听众享受到一场场与众不同的思想盛宴。
  三、启示
  不管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张楚廷都高度重视教育科研。他做了校长后,为了发展教育学,直接由数学转身而投入到了教育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之中。他认为,师范院校尤其要关注教育科学。在“没有强大科学研究支持的教学,是生命力不强的教学”[31]等理念的支持下,张楚廷持之以恒甘之如饴地研究管理与教学,并产生了系列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理论成果。胡弼成教授认为,张楚廷先生象伯特兰·罗素一样,写作了“多样且重要的作品”,张楚廷先生在“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32]。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教授在2016年5月28日召开的“张楚廷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指出:“张楚廷教授的理论成果之多,涉及领域之广,学术影响之深,不仅在我校历史上首屈一指,在整个高等教育界也是屈指可数……张楚廷教授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不断追求学术真理;同时还爱校如家,竭力推动我校事业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光大。”[33]胡教授和蒋校长的话言简意赅、情感真挚,是对张楚廷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務实,才能站得更稳;务虚,才能看得更远。”[34]张楚廷热爱人生,热爱教育,热爱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务虚与务实结合,创造了大量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展了深入的教学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要想让自己的教学优质起来、让自己优秀起来,至少可以从张楚廷身上获得以下启发: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敢于推陈出新;要以教学为乐;要以教研为乐;如果有机会,还要愿意且善于做教育管理者,将教学与管理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从而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透,说得更清,获得的成果更多,发挥的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张楚廷诗集(三)[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201.
  [2] 王洪才.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有感于《教育工作者的自省》[J].大学教育科学,2016(5):4.
  [3] 张楚廷.思想的流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张楚廷.人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5:242.
  [5] 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7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9.
  [6] 张楚廷.大学思想的特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2.
  [7] 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8]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0.
  [9] 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9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0] 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8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00.
  [11] 张楚廷.“关心”需要学吗[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4):92.
  [12] 张楚廷.再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3(3):10
  [13] 张楚廷.数学与创造[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31.
  [14] 张楚廷.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J].教育研究,1999(1):72.
  [15] 张楚廷.我们能让学生更聪明吗[J].当代教育论坛,2011(5):卷首语.
  [16] 张楚廷.试论课堂教学的深入浅出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3):100.
  [17] 张楚廷.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8):1-4.
  [18] 张楚廷.“五I”教学细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1-32.
  [19] 张楚廷.我站着[J].当代教育论坛,2013(2):120.
  [20]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
  [21]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0:P1-2
  [22] [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
  [23] 黎利云.张楚廷之“五Ⅰ课程方案”特点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2 (5):77.
  [24] 黎利云.张楚廷“五I”课程观的教育价值[J].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6(7):35.
  [25] [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8.
  [26] 文东茅.人本自由——先生治学和为人之道[J].学园,2008(2):16.
  [27] 刘阳科.由科学而人文:五I课程观的生成路径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7):37.
  [28] 燕良轼,刘宇文.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98-102.
  [29] 湖南省新一轮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打通湖南到吐鲁番的教育坎儿井[EB/OL].http://tlf.xjkunlun.cn/xwpd/xwdt/tlfxw/2012/3137057.htm,2012-07-30.
  [30] 彭仕巧.如何读书和做学问——著名教育学家、管理学家张楚廷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专题讲座[EB/OL].http://www.gztrc.edu.cn/index.php/cms/item-view-id-6813.shtml
  [31] 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32] 胡弼成,王祖霖.張楚廷教育与管理思想及其背后[J].山东高等教育,2016(11):82.
  [33] 蒋洪新.教育家张楚廷——一位理想与行动兼备的人
  [EB/OL].http://special.univs.cn/ttzt/fmxy/xct/2016/0623/1138406.shtml,2016-06-23.
  [34] 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20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6.
  (责任编辑 黄建新)
其他文献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20世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金阁寺》《假面自白》《丰饶之海》《近代能乐集》等等。凭籍这些优秀作品,三岛由纪夫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也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三岛由纪夫在世界文坛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是对日本社会深刻的反映和批判。面对二战后日本的社会现实,三岛由纪夫感到了深深的
期刊
舞蹈作为一种极具特殊性的文化象征,主要通过身体动作实现感情的传遞和沟通。其中,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里蕴含着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奉、风俗风尚等文化特点,呈现了各民族绮丽多彩的艺术文化现象。舞蹈工作者只有深刻理解了不同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才能使舞蹈动作更具张力和表现力,从而更多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现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的交融日益受到重视。舞蹈教学中,施
期刊
当前,国内高校外语教育学科基本都以“语言文学”为学科专业名称,日语当然也不例外。“日语语言文学”这一学科名称凸显出高校日语教育中重视日语语言基本技能培养的目标而轻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反映社会文化。荷兰文化学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文化维度,就是从国家层次的视角来衡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标
期刊
高等教育质量受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离不开政府、高校的努力,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也十分重要。那么,社会是如何影响和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余小波教授的新著《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从社会调节这一全新角度,紧扣内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解析了社会调节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奥秘,读后受益匪浅。  一是深刻揭示
期刊
摘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先生的人生丰富多彩,是富于传奇的教育人生。研究潘先生的教育人生,从他求学、从教和研究等志向和阅历中可以发现,他的学术人格中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曰“诚”,二曰“闯”。其一,他赤诚向学,是个有志于学的勤奋学子。赤诚向学的经历,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受益终身、扎实宽广的学问基础以及科学管理时间的“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其二,他忠诚教育事业,是个幸福的好老师。从15
期刊
在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须通过长远规划来应对环境和自身的变革,以提升自身反应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相应地,高等教育战略管理显得愈加重要。但我国高等教育战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从理论层面看存在不少误区,由此衍生出实践层面的短板:高等教育战略管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还停留在战略决策和规划的初级阶段,战略管理过程重制定而轻执行等。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管理研究》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产生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底蕴渗透在各个领域,独特的建筑文化就是众多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中国历代建筑在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发展变迁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设计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明显的木质结构特点,这些木质结构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自然风化或者人为破坏,有许多依然还留存于世。虽然可能有些地区建筑材料的使用存在差
期刊
我国参加世贸组织以来,商务活动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对相关人才“跨文化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商务英语这一学科作为“专用”专业,其教学目的及内容都颇为明确化。商务英语旨在培养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国际商务管理知识,具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个涉及对外英语社交领域中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商务英语与一般通用英语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如何去学习这门“与众不同”的英语呢?“一体双翼”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为“
期刊
摘要: “国培计划”课程设置应以《“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当前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在确立课程目标时忽视具体项目要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忽视农村教育教学需求;在确定课程结构时忽视课程内容维度的比例要求;在选择课程实施方式时忽视案例教学和观摩学习。为了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需要兼顾学科特点与项目特色,增强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兼顾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城
期刊
摘要: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即便没有得到充分解释也至少耳熟能详的概念。通常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卓越的科研产出、优秀的文化、一流的设备以及超越国界的声誉。但是最重要的也许是,这类院校在一个或多个盈利或非盈利机构每年发布的排名榜中名次靠前。对许多政府教育部长和全世界大多数大学来说,跻身排名榜前列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证据。确实如此吗?我不是要否定当前排名指标的实用性与有益性。问题在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