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家规模相当、业务相近、在业内同样领先的国有企业合并重组,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创新型思维。 ——中交集团董事长周纪昌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肆虐、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形势下,作为我国最大海外基建上市公司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交股份”),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资本运营效率等一直在稳步增长。
是什么原因,使中交股份能够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依然保持逆势上扬、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通过战略重组、强强联合、整体上市,中交股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而是已经脱胎换骨、逐步成为能够把握全球市场机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国际化企业。3年来我们迈出了三大步:2005年完成战略重组,2006年实现境外整体上市,2008年进入世界500强。”中交股份总裁、党委书记孟凤朝说。
中交模式
——探索央企改革发展新路径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与原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达成重组意愿。2005年12月,两家企业以强强联合、新设合并方式重组成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交集团的诞生,被视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实现战略重组、强强联合的标志和典型案例,是国家实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战略的一次有益实践。“两家规模相当、业务相近、在业内同样领先的国有企业合并重组,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创新型思维。”中交集团董事长周纪昌简洁地概括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开的这一重大重组。
2005年12月,中国港湾和中国路桥以强强联合的方式进行重组。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现实,两大集团公司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采取了新设合并的方式,成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合并过程中,通过定机构、定职责、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等一系列具体严格的措施,使一场重大的合并做到了工作不断,人心不乱。“国企改革中成功采取新设合并的方式重组,中交是第一次。”中交人自豪地说。
实现战略重组后,通过资源整合,整合原中港集团和路桥集团的各自优势,中交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经营稳步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攀升,集团经营、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重组并不是中交发展的最终目标。完成战略重组后,如何产生“一加一大于二”、“强联强变更强”的聚合效应,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是摆在新集团领导班子面前的重要课题。于是,在迈出重组第一步之后,中交在全面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确立了“独家发起,整体上市,谋求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改革思路。
在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中交用了不足9个月的时间,对609家下属机构进行了重组,对117家企业进行了改制,最终使535家法人单位和54家分支机构全部纳入上市范围。2006年10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全部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作为投入,独家发起创立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15日,经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批准,中交股份作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和第一家在境外资本市场整体上市的交通基建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共发行40.25亿H股,募集资金24亿美元。
整体上市后,中交股份创造了多项纪录:2006年全球十大IPO之一、全球基建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中央企业第一家整体上市、不留存续的企业。
重组后的中交股份,各项经济指标较重组前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中交股份资产总额由610亿元增长到1 760亿元,年均增长42.3%;新签合同额由808亿元增长到2 343亿元,年均增长42.5%;完成营业收入由674亿元增长到1 520亿元,年均增长31.1%;实现利润由15.8亿元增长到82.5亿元,年均增长73.3%。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中交股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根据业绩报告,2008年完成营业收入为1 788.98亿元,同比增长18.8%,税前利润为98.31亿元,同比增长2.2%,公司每股赢利人民币0.41元。
中交集团的战略重组之路,被国务院国资委誉为“中交模式”;2008年被中宣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国有企业典型”。
文化融合
——提升企业竞争“软实力”
战略重组改制、境外整体上市后,如何实现原中港、路桥两大集团的文化融合,在新形势下形成中交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是摆在中交股份领导班子面前的新课题。他们认识到,文化的融合首先是人心的融合。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中交上下的团结,是干好事业、干成事业的可靠保证。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中交股份在引进、吸收、融合国内外先进文化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秉承“诚信服务、优质回报、不断超越”的企业宗旨,全力打造“诚信中交、品牌中交、效益中交、和谐中交”,坚持“重合同、守信誉”,努力做到“完成一个项目,树立一座丰碑,创造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
首先是大力进行文化的对接、融合,以中交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统一的企业形象标识进行内部规范,实现中交对外形象的统一性,确定了新的企业宗旨理念、价值取向,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中交的整体形象。
其次是着重把握和处理好中交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对接与整合、融合与互补、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做到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原中港、路桥两大集团的优秀企业文化进行有机对接和整合再造,做到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促进文化融合,减少文化冲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文化的相融共进和优势互补。
第三是坚持在继承中创新,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对原有的企业文化传统进行提炼和升华,结合企业实际,赋予新的内涵,形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反映时代要求、又具有中交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四是坚持将企业文化建设根植于、渗透于企业发展战略与生产经营当中,使之成为推动中交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五是按照“四好班子”要求,建设好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关键。中交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放在第一位,紧紧围绕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扎实开展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团队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六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交股份注重吸收德才兼备的同志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做到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为人才成长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不断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中交股份现有从业人员8万多人,其中4万多人为管理、技术干部,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员工占30%以上,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结构。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广纳贤才,积极地从高校、企业外部引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
自主创新
——写下多项“中国与世界纪录”
2008年5月1日和5月25日,两座世界级的跨海、跨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苏通长江大桥相继建成通车。这两座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为复杂的跨海、跨江特大型桥梁,其主要设计、施工者是中交股份。
2009年1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交股份承担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先进疏浚技术与关键装备研发及产业化”、“ZPMC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制平台建设”、“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等5项研究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中交股份成立3年来,像这样的“中国与世界纪录”还有不少。而支撑着这些纪录的,是中交股份不断完善发展的自主创新机制和体制。
战略重组改制、境外整体上市后,中交股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使中交股份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十五”以来,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2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5项,获得国家专利109项,承担70%以上的公路和水运行业标准的编制、修订任务。港口码头、高等级公路、桥梁隧道、江河疏浚、围海造地等方面的设计水平和建设能力在世界同行业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据统计,世界排名前10位的4种桥型,在中国有23座:斜拉桥有8座,吊桥有5座,拱桥有5座,连续梁桥有5座,大多是由中交设计和建造的。其设计和承建的上海洋山港、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创造了我国乃至亚洲和世界水工、桥梁建设史上诸多“第一”和“之最”。过去,1 500吨以上的海上巨型浮吊都由发达国家建造,2008年5月,中交股份自行设计研发的7 500吨全回转浮吊“蓝鲸”浮出水面,从此改写了世界海上浮吊的建造格局。
近3年来,中交股份紧紧抓住国家大规模开展铁路建设的大好机遇,适时调整产业和经营结构,全力以赴进军铁路建设市场,全方位开展铁路基建、设计、监理等业务,截至目前,已承揽合同额近800亿元,先后承担了武汉——合肥铁路、太原——中卫——银川铁路、哈尔滨——大连铁路客运专线、北京——上海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等多条铁路建设,由铁路建设的新军迅速成长为主力军。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今天,中交股份正紧紧抓住国家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大好机遇,进一步调整经营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迎着金融海啸破浪前行!
[责任编辑 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