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或不看,原创漫画它就在那里

来源 :文化月刊·动漫游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jie2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我和人聊天,说到自己是搞原创漫画的,往往就要面对这么一个问题,“中国(大陆)漫画是不是不太行啊?”这些人里,有些从来不看漫画,有些则是积年的日漫读者,这两者给人的感觉明明截然相反,但他们问出来的问题,或说脑海里的认知,倒是出人意料的一致。
  实际情况是否如他们所想一般?恐怕恰恰相反。
  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大陆的原创漫画产业正处于一个平台与作者纷纷涌现的时期(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皆然)。以创作环境而论,虽然还有着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但相较于5155时代后期那恶劣的条件,如今新人作者出道的难度之低,优秀作者的工作回报之厚,至少已经让他们可以从一种“挣扎求生”的状态中解放出大部分的精力,并将之投入创作中,以期得到更出色的作品。
  而在期刊行业整体萎靡收缩的形势下,原创漫画期刊更使实现了强势的逆市上扬——以我自己所在的全彩原创漫画杂志《漫画SHOW》为例,零九年底创刊,仅用一年时间,便迅速实现了从 64页半月刊到100页旬刊的三级跳,达到25万册的单期销量。更将在杂志两周年之即,升格成为内地继《漫画世界》和《知音漫客》之后的第三本漫画周刊——同样是周刊之路,这两本杂志之前都走了整整五年。
  《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MAGAZINE》、《周刊少年SUNDAY》——即便是日本这样的漫画大国数十年的积累,也不过上述三本漫画周刊而已,还全都是少年向。少女、青年向漫画平台最多也就只能做到半月刊。这当然还不能说明我们具备了如他们一般的底蕴,“JUMP”的黄金时期,《龙珠》连载还健在的时候,单期六百万的销量如今看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神话……
  不过我们进步的速度终归是肉眼可见的。
  人民邮电出版社筹办了《尚漫》,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则投资了《特别优漫》,更多的资本正向这个新兴的行业涌来。日本角川书店业已在内地成立了合资子公司天闻角川,从自己拿手的轻小说领域入手,开始向这个市场进军;实力不弱于它的日本讲谈社,也已经在广西开始了出版业务上的合作洽谈。
  那么,为何在这种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还总有人继续抱着“中国原创漫画没什么发展”的老观念不放手(或者说到中国动漫,就轻蔑地觉得只有喜羊羊这样的幼儿向产品)?这种认识的盲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诚然,如我一般身处行业内的人(不仅仅是出版者和创作者,也包括渠道商等关系群体),不会出现这种偏颇的认知,但这个依旧年轻的行业,本身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渗透到主流文化圈之中。即便读者群持续扩大,但相对低龄化的市场,同样不具备能够左右他人认知的话语权。
  近年来能让大陆原创漫画走入公众视野的,较有影响力的事件,算来算去,恐怕也就只有夏达春晚送画这么一件了。而在这一事件中,受到最多关注的还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极其反感的“美女漫画家”头衔。不管是对于她本人,还是对于整个原创漫画行业而言,这都不算是什么有趣的结果……
  类型文学总沾上了文学二字,动画则可以往影视方向靠拢,大家认知起来相对容易。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几大门类里,大概就只剩下鼓吹了多年第九艺术的概念,但是依旧没人理会的游戏这个难兄难弟陪着漫画一起了。或许有人觉得,“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世事本来如此”,但事实上,如果无法朝正确的方向引导公众认知,得不到外力的推动,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举步维艰。
  如何才能对外传递更多的信息,这是我们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们这样画漫画”
  
  从世界范围来看,能够形成成熟,且可复制的商业模式的漫画类型,其实不算很多。采用助手与责编协助制度的日式漫画,美国两大漫画公司主导下的美式漫画,以及创造性的设立流水线分工生产模式的香港漫画,大体上也就是这三者鼎足而立。大陆的原创漫画创作,主要的参考与学习对象是日式漫画,不过在其基础上,也因为内地的实际情况,具备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由主要作者完成故事脚本、分镜、勾线等主要工作,由助手完成贴网点,画背景等次要工作——这个是日式漫画创作的基本模式。日本搞了几十年漫画,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和成熟的职业体系。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漫画家,但即便你不具备独立创作的才能,也可以以助手为职业,在这个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我们却并不具备这种“专职助手”的产生条件。当所有人都是抱持着成为漫画家的理想而投于这个行业时,也许他们一开始会选择在助手的位置上学习和磨练,但在机会出现时,没有人会轻易把机会放过。而如前所述,我们现在所处的,又恰恰是一个平台众多,资源却相对较少,新人容易出头的阶段。
  于是当漫画家的助手出现状况时,寻求可用的替补人员就成了一个让人特别为难的问题。作品质量反复波动,创作量难以稳定,作者在培训新助手时疲于奔命等状况也会随之陆续发生。
  吸血鬼题材漫画《血族》的作者爱欧,对于这一点即深有体会。由于对助手的技能要求较高,他一直无法真正组成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精锐小团队。“我对助手的能力要求,甚至高过目前的很多杂志连载作者的水平,但有这个水平的人,谁还做助手?”
  带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是以工作室的形式将有限的创作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更细致的分工与合作,建立从助理到主笔的垂直体系,以期保持创作状态的稳定。和香港漫画的模式有些相似,只是分工一般不会细到“一个人专画头发,另一个人专画眼睛”的程度。个人看来,香港漫画流水线的模式过于机械,对创造力可能造成消极影响。而香港漫画近年的衰落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
  工作室模式下,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调配与运用,三剑客工作室,夏天岛,潜艇工作室,天津神界等,都是国内运作的较为成功的案例。
  
  “你需要一个责编”
  
  大场鸫和小畑健的《食梦者》里,对日本漫画杂志的编辑部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确切地说,故事里的编辑部,就是以现实中的《周刊少年JUMP》编辑部为原型)。虽然多少有理想化的嫌疑,但大体上来说,还是能很容易的通过故事了解日本编辑的工作方式。
  在日式漫画创作的过程中,“责任编辑”是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和传统意义上的责任编辑略有区别,漫画责编不但要深入的参与到作品创作中,对脚本、分镜、上色等各个环节提出意见与建议,更要积极主动的与作者进行沟通,从创作到生活,对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这是因为漫画创作有其特殊性。一部长篇连载,动辄画上五到十年,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持作者的创作状态稳定,是相当考验人的问题。而由于长期处于关在家中埋头赶稿的状态,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漫画作者的平均人际交往能力,与普通人比也相差甚远……
  日本的漫画责编,采取的是一对一的跟进模式。一般而言,一个责编面对的,最多也不会超过三位连载作者。加上众所周知的,日本人的职业素养普遍较高,因此这个模式确实能流畅运转。到了我们这边,水土不服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来是我们的杂志,除了漫画之外,往往还要插入一些其他的企划内容;二来我们的作者,职业性也难比日本同行,这更加大了沟通与跟进的难度;三来……以这种十项全能式的要求来进行选拔,想招到令人满意的人选,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资格老一些的责编,多半有着动漫撰稿人的经历,或者根本就是从早年的动漫资讯志编辑转职而来,要应付这样的要求,还算行有余力,又或者能很快适应。但新入行的编辑们,其素质往往就与这样的标准相差甚远。他们可能拥有不错的文字素养,但对动漫游等青少年流行文化领域接触偏少;精通宅文化的,又可能在基本的编辑能力上有着严重欠缺。
  缺乏合用的人才,导致现有的编辑必须同时面对更多的作者,挂一漏万的各类失误,也就成了不算罕见的现象。现在各级学校里动漫相关类的专业已经不算少了,“漫画责编”这一方向,却还是个空白,若有有识之士,真不妨试着做上一做……
其他文献
漫画产业是动漫产业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以往经常忽视的一个部分。漫画不仅可以为动画提供创意,还能为成本不菲的动画片提供先期检验市场的平台。在国外,强大的漫画产业都是一个能创造巨大效益的动画产业的有力支撑。  中国漫画产业的现状是怎样的?我们怎样实现漫画从创意到出版的对接?在漫画的图书出版、杂志出版、新媒体出版和海外出版等方面,我们需要吸取怎样的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观念?以第十二届世界
期刊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市场销售收入由五年前的65.4亿元增长到323.7亿元,当之无愧的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领跑者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迎来了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一、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发展环境    (一)政策环境    中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发轫于2000
期刊
2011年10月5日,一个憔悴却挺拔的男人永远地睡去了。他在人生中做得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栽种了一棵苹果树。这是一棵让全世界几十亿人都享用不尽的苹果树,这棵苹果树也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一家上市公司。正像路透社所说的那样,“他重新塑造了计算机、音乐和手机行业,改变了人们工作、娱乐和通信的方式。”  这个人就是史蒂夫·乔布斯。  当然,或许路透社不是个动画迷,因为它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乔布斯同样重塑了
期刊
Brice Morrison简介  据他自己描述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实践自己各种奇怪的游戏设想(曾在弗吉尼亚大学设立学生游戏开发者组织,为学生实践游戏研发打开了一个窗口),至今为止开发了数款成功的独立游戏,其中包括Jelly Wars和QuickQuests(休闲MMORPG)。    Brice Morrison提出了游戏设计的五个基本层面:核心体验(玩家游戏进程感受)、基础机制(玩家和游戏的互动节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扶持和中国动漫从业者的持续努力,国产动漫产品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动漫产业保持着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也为我国的出版业带来了新的选题增长点,一大批动漫相关图书逐渐涌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刮起了一股“动漫出版”的旋风。  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敖幼祥创作的《乌龙院》系列漫画图书总销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册,根据《喜羊羊与灰太狼》相关动画片、动画电影开发的
期刊
记:您2005年的时候就到过北京,这些年您所看到的中国漫画有什么变化么?    帕:我第一次来中国是2005年,一下子已经六七年过去了。这些年,我看到的中国漫画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漫画作者本身。我觉得中国漫画作者的思想更加开放了。特别是通过北京天视全景公司跟法国市场有了更多交流之后,我发现中国作者特别善于通过改变自己的风格来适应各个市场的需求。像日本这样的国家,他们的漫画家在各个市场上画的漫画都是一
期刊
编者按:  讲谈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也是日本主要的漫画出版社之一。本期“高端论坛”栏目,我们对日本讲谈社社长野间省伸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请他来谈一谈讲谈社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合作、讲谈社的中国战略以及新媒体战略。这是“高端论坛”栏目首次邀请国际顶级企业的首脑来发表观点。    1、关于讲谈社和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合作    记:讲谈社和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合作都包括哪些具体项目?    野间:
期刊
记:您是在讽刺漫画领域非常有造诣的前辈。但是讽刺漫画这些年好像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讽刺漫画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    徐:其实关心时事评论漫画的人很多,它的生命力也不用担心。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讽刺漫画都可以说长盛不衰。我所在的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每天都有很多漫画。但是这些漫画与实际原来的味道确实有所区别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里,现在我们的讽刺漫画,
期刊
编者按  2011年10月4日至7日,中国内地首次非官方、非盈利,由民间机构共同发起、策划的动画电影艺术项目——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在北京798举行。我刊作为本次活动的特邀媒体,在第一时间为大家送上本次参赛作品的特别报道。    对我来说,发起这个独立动画的论坛,源于对国内动画现状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只不过当这个念头日渐迫切,并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慢慢成了专业的事,才发觉自己能力有限,做得缓慢且费力
期刊
一、要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文化产品与其承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文化内涵的关系,要高度清醒和高度自觉地坚守、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创新、丰富、充实多元从属性价值元素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兼容多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和不断强化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当代文化出口的典型显示:  好莱坞=视听享受+以丛林法则为背景的美国梦和所谓普适人权;  宝莱坞=载歌载舞+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的善恶有报和追求贫富平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