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一个多情者的生命记忆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一:冷湖
  废墟。一幢,连着一幢。这是一个被时光淘洗而日渐荒芜的梦境,还是一座平躺的纪念碑,在苍茫的大地上,企图挽留昔日的辉煌?一种激情的记录,一种梦想与时光的抗衡。
  光中,浩瀚的戈壁蒸腾出汩汩岚气,这是丝丝缕缕来自地底的叹息。一切变得朦胧起来。山川、戈壁,甚至是天上的流云。河流是干涸的。干涸的河床,让你怀疑一条河曾经的存在。一只毡靴静静地躺在河岸上。是那种来自半个世纪之前的,粗笨的样式,这是石油人的象征。它为什么被遗弃,它的主人去了哪里?另一只半高跟的女式皮鞋被随意地丢弃在它的旁边。具有某种象征主义的色彩。一对苦难的情侣,还是夫唱妇随的和鸣?门窗洞开。因为缺少了门框的遮挡,像极了一只只空洞的眼。一只只干瘪空洞的眼眸仰望天地,可是记忆正在缓慢流逝。有什么能与时光抗衡,昔日的梦想,曾经壮怀激烈的一切?就连屋顶也已经消失,四壁在风中伫立,空空荡荡的四壁,盛不住一丝的风。土黄色的泥质砖块外露。这是一种被今天的人们淘汰了的建材,如若不然,它们的命运或许也如同那些木质的梁椽一样,成为一把锅底的烧材,一件粗笨的家具,或者篱笆丛中的一束。悲剧的命运。因为这些朴素的砖块的外露,让冷湖废墟更有了一种悲壮的氛围,这悲壮与雅典废墟有着本质的相同。它的诞生原本就无意彰显什么文明,它只是再现了一种生活情态。它就像是一株生长于戈壁滩上的骆驼刺,根紧紧地抓住大地,头颅坚挺于阳光下。朴素而坚强。它就这样静静地伫立着,恪守着一份记忆,和一份对往昔辉煌的缅怀。这或许也是这片废墟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雨后依旧没有坍塌、沦陷、淹没的缘由所在?
  有一栋类似于礼堂的建筑的墙壁上,还依稀可见另一个年代触目惊心的标语,而这也加重了这片废墟的时空感。
  假想中,这曾经应该是这片废墟上最热闹的地方。虽然不是摩肩接踵,虽然不是人潮涌动,可是当年,那些穿着厚重的土黄色工装的人们,还是将这里想象成了天安门、南京路。这是那个年代,那些激情燃烧的人们枯瘠的想象。


  从没有将他们,那些身上终日沾满油污的父兄,想象成英雄,他们只是在那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年代里,近乎决绝地选择了一种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生,可是他们伫立在高大井架旁的身影,因此有了青铜般的质地。我在想,虽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质,可是终究有一些共有的因子会被我们继承和发扬,而这就是这片土地真正的悲壮。
  这是一片充满了悲壮意味的土地,奉献和离弃,梦想和超越,都在这些废墟诞生的那一刻,得到了凸显。
  礼堂前的广场被黄沙掩埋,被掩埋的还有那些并不漫长和险绝的街衢。朋友来电话说,他曾經的家就在礼堂后众多平房中的一间,那里珍藏着他所有童年的记忆。戈壁滩上狂风呼啸,电话中他的声音飘飘忽忽,仿佛真的来自上个世纪。我按照他的指示,去找寻那间珍藏着他童年记忆的矮屋。找不到了。时光改变了大地的模样。也有可能记忆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东西,它因为加入了我们太多情感的修饰,而让一切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我坚信这栋颓圮的礼堂还具有某种浓郁的象征意义,它曾经代表着这片土地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威仪,如今也与那些被我称为矮屋的盛放着普通人爱恨情仇的土房子一样在时光中化作烟尘。时光的流速缓缓,什么才是最后的胜者?
  唯有那些散落在地面上的原油,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像一个偏执者,向每一个来访者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这是一种来自地底的神秘物质,我以为一旦它们从地层深处走出来,不是在空气中消散,就是重新渗透到地下。那里一定有它重返故乡的神秘通道。可是没有,几十年过去了,它就这样静静地躲在废墟一隅。小小的黑色的一片,依然散发着当年刚刚来到地面时的味道。它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时光的命题,可是它所想告诉我们的,在这个欲望如同戈壁狂风般狂戾的世界里,还有所少人会去留意?
  废墟,一幢,连着一幢……
  之二:花土沟
  巨大的温棚,模拟出南国湿热的气候。棚底,植物疯长。棕榈。剑兰。鸡蛋树……来自东北的腐殖土,散发着微微的酸气。植物腐枝发酵后的独特气息。或是,生命消散时,留给大地的最后的留恋。如果那样,这便是最真诚的叹息。
  每一枚叶片,都在努力彰显出生命的昂扬,但,这是一种假象。一座人造的绿洲,亦或是一个梦境。白雪公主和海的女儿。人们用最烂俗的字眼为它命名。比如水乡。比如梦境。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的高贵。在花土沟,在海西之西这片荒凉的戈壁深处,哪怕是再小的一片阴凉,也足以染绿梦境。而况,这真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一个植物的王国。
  这里的绿是虚弱的。南国植物的纤细,与漫游者黝黑的肤色形成反差。在这个充满了奢侈意味的湿热的温棚里,这样的反差成为了一种隐喻。寂寞的小镇,太阳的光芒在每个人的肌肤上,涂抹上了一层黑色的釉彩,而这些远道而来的植物们,却只能躲在玻璃瓦的庇护中,享受太阳虚拟的热度。它们是被高原的太阳鄙夷的病态者。南国的弃婴同样被这片土地拒绝。
  另一种花盛开在石头上。它们来自遥远的地质年代。万年,亿年,甚至更遥远的时光深处,它们是另一种形态的存在。鱼类娇嫩的肉身和植物玉石般的骨骼。那是一场革命。自然的伟力,将原始的地貌彻底颠覆。海水退却,如狂欢后的激情。沧海桑田。这场地质革命,是一次劫难,更是一次涅槃。大地重塑。总有一些东西被沉淀了下来。比如鱼的肉身和植物的骨骼。它们幻化成了土壤,或是一种介于土壤和岩石之间的类似沙的物质。白的,或是红的。它们沉睡在巨大的山体中,成为了这场革命的见证。这些山体,曾经是被海水淹没的海底。抬升,沉降。再抬升,再沉降。它们最终成为了今天的花土沟的地貌母体。
  风,最激情的行为艺术家。日复一日,它以极大的耐心完成了对大地的雕琢。一切脆弱的物质都被风摧毁、带走或是扬弃。留下来的,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是一种坚守。梦与理想。
  奇迹再次莅临,依旧超乎人们的想象。风在每一座山梁上都留下了吻痕。长长的,它对大地的爱该有多深呀,那么深的沟壑!宛如凝固的火焰,或是冻结的海浪,保持着锋利的棱角和原初的造型。这是一种对那场地质革命的怀想。亦或是一种记忆。那些沉睡在巨大山体深处的鱼的肉体和植物的骨骼,成为了这个艺术品上的镶嵌。白的,或者红的。它们是风的同谋者,它们为这些耸立的或是逶迤的山体,披上了一袭华丽的锦袍。大地的盛装。白的,或是红的。花土沟因此得名。
  鱼类的精魂,沉潜在海底。那些黑色的石油,是这些精魂的凝聚。有着火焰般的激情和热度。粘稠的,散发着海洋生物咸腥的体味。磕头机一下,又一下。不是叩首,而是吮吸。大地的乳汁,那些黑色的鱼类的精魂,将再次被点燃。生命的延续。生命是流动的?就像是他所对应着的时光。那些鱼和植物的精魂等待亿万斯年,它们以另一种形态,完成了生命的礼赞。仿佛所有的等待,为的就是这最后的那次燃烧。
  那些黑色的,油质的,鱼和植物的精魂,与那些男儿和女儿们的肤色属于同一谱系。阳光的赐予和时光的铸炼。他们是太阳的娇子。他们是这片土地伫立。他们的头颅仰向蓝天,他们的脚趾紧抓大地。人,写在大地上的纪念碑。误解或是赞誉都很正常。工业时代的必然。一种攫取或是一种挖掘,有的时候,并不重要。大地的孩子,谁执意做穿越时空的智者?
  尕斯库勒,花土沟不远处的一个湖泊。湖水咸涩,它是古地中海的弃儿,与那些被南国的土地抛弃的植物不同,它是一个古老年代的残梦。如同一滴泪,再暴虐的太阳也晒不干它对海的相思。一下,又一下。大湖之滨。磕头机唤醒的是人们对古老海洋的记忆。黑色的精魂流淌,奔涌或是喷薄。和蓝汪汪的咸涩的湖水一样,也是在抒发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其他文献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在《中国剪报》上看到一篇“百年小平吟联多”的文章,不知怎地,我也十分爱好对联,而且还写过两幅歌颂小平同志的对联。  我写对联,主要是为了在过年的时候装饰门面,增加喜庆色彩,顺便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家一直很穷,在白泥井公社立新大队平房营子生产队,是数一数二的“贫下中农”。那时候每逢过年,我的心情错综复杂,悲喜交加。喜的是过年能吃几顿好的,我又能增长一岁,
期刊
我父母已至耄耋之年,近两年都多次病重住院,饮食起居完全不能自理,见了我们这些儿女也难以看到过去那种喜形于色,连他们最疼爱的小孙子也没有精神理会,多数时间处于嗜睡状态。可父母最近总念叨着一个名字:高娃。父母说想见高娃,看我们能不能联系上。  高娃是五十多年前曾在我们家生活过五年多的一个女孩子。1964年2月,刚出生几天的高娃到了我们家,我母亲成了她的奶妈。在我们那盘农家大炕上,高娃由一个皱皱巴巴的初
期刊
西部散文方阵中,军旅作家祁建青的独树一帜有目共睹。著名评论家燎原对他的创作成就有一番语惊四座的评价,谓之“一座崛起的散文高地”,毋庸置疑十分切合到位。  眼前这四篇作品,又一次将他创作所载负的非同凡响的品格魅力悉数展露给读者。无论西汉战将、东汉国士,还是北宋东坡、诗文酒樽,在他娓娓道来的笔端,角度新颖切入精辟,而感觉阵阵气韵畅快通达。一般来说,像这样一些曾被人们写过无数遍的素材,弄不好往往会陷于重
期刊
一  “苏州织造衙门是我母校振华女校的校址。园里有两座高三丈、阔二丈的天然太湖石。一座瑞云峰,透骨灵珑;一座鹰峰,层峦迭嶂,都是帝王家方有而臣民家不可能得到的奇石。苏州织造府,当是雍正或是康熙皇帝驻驿之地。所以有这等奇石。”这是时年99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在《漫谈》里的一段话(《当代》2010年第4期)。  瑞云峰,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出嫁珍贵的嫁妆,曾经是苏州织造府西花园的奇石,曾经是皇上行宫后花
期刊
故乡,是一个人离开才拥有的地方。  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连在一起,小长假变成8天,许多人选择了驾车远游,而我依然选择了携妻子回故乡。在故乡生活了许多年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让我迷恋的地方。在少年时代那贫苦的岁月里,我曾把逃离故乡作为勤奋努力学习的动力。可是,从离开故乡的那天起,却又对它生出许多无端的牵挂与眷恋。回想故乡,它既清晰,又朦胧。可以清晰成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难忘的事,一幅具体的土庄廓和土庄
期刊
一  假如,除却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也就无所谓存在了。  我们不妨把背景设定为一个空旷的广场。它之所以空旷是因为目光所及处空无一物。其上,天空浩荡。四周,可见边际。边际之外是大地。这便是空间。空间的存在有无穷无尽的可能,这对时间的无限性也提供了可能。否则,时间就毫无意义。  假如,我一直站在那空旷的边缘,目睹空旷。接下来,我会看到,早晨,太阳从东面升起。我看到了阳光下自己的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影
期刊
一  花石峡位于通往玉树、果洛两州陆路交会枢纽处。由省城西宁出发经400多公里,海拔净增2000多米。沿途,高原物象渐次突兀奇峻展开,直到花石峡小镇,似乎谁都还未及反应过来:眼前已是地老天荒的世外极境,高原的高原到了!  “藏族同胞精心打理着牧区家园,年轻官兵忠诚驻守在高原河山。”这不是诗句,是兵站及其环境真实写照。  新兵伍豪说,可这咋就不是诗呢?老兵早有言,在此随手拍个照它即是上佳作品!壮哉花
期刊
我的妈妈出生于1954年,我姥爷家说不上是书香门第,但在那个年代能称得上是知识分子家庭了吧。因为我的姥爷从我记事起就是校长,从东沿滩的榆林子到西沿滩的大树湾,一直在教育一线上,鞠躬尽瘁。在我小时候的意识里,校长一定是一位博学多识、绝顶聪明的人。在后来姥爷去世的很多年里,妈妈陆陆续续地给我们讲述姥爷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姥爷十三岁入学,十八岁便考入伊盟师范,五年时间完成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而且成绩优异。
期刊
“很高兴来到帕米尔。”公格尔雪峰下斯人独语。“很高兴,”塔什库尔干防区的战友仿佛在接话,“帕米尔系古波斯语,意为‘平顶的房屋’。这地方处在祖国最西边陲,还是亚洲的一个大山结穴。”  真的?那太棒了。能来边防走走实在机会难得。该区域看似不大,却有六七个国家接壤于此。我发现我很在意“结穴”一说。山有“结穴”?在这之前我委实知之甚少。一个念头闪过——山既有结穴,那水有没有?  攀入了山的结穴,就等于重重
期刊
之一  又是一季春来到,这一年于我注定不会寻常,因为几经辗转,我决定来兴达阳光工作。  我是个业余作者,靠写作既没有成大名,也没有得小利,唯庆幸身边因此有一帮文友,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喜怒真实、爱憎分明。当初见我犹豫,众口指向兴达,说:你去那里就对了,杨喜林是个很有德行的儒商。  因为胡雪岩、邵逸夫等人,我对儒商敬仰尊崇,但鄂尔多斯的儒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记得金融危机之前,我们身边曾哗啦啦冒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