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军帐 抚琴击缶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z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散文方阵中,军旅作家祁建青的独树一帜有目共睹。著名评论家燎原对他的创作成就有一番语惊四座的评价,谓之“一座崛起的散文高地”,毋庸置疑十分切合到位。
  眼前这四篇作品,又一次将他创作所载负的非同凡响的品格魅力悉数展露给读者。无论西汉战将、东汉国士,还是北宋东坡、诗文酒樽,在他娓娓道来的笔端,角度新颖切入精辟,而感觉阵阵气韵畅快通达。一般来说,像这样一些曾被人们写过无数遍的素材,弄不好往往会陷于重复干巴的无奈。我们看到的,却是作者成竹于胸再辟蹊径,进而驾轻就熟收获了一件件大散文精品成果----总好像怀有一双时不时觉悟开窍之慧眼格物致思,这就是常常教人眼前一亮而拍案叫绝的祁建青。《饮者东坡与北宋的酒》(载于《中国作家》2014年第9期)不惜浓墨重彩集中于一个“酒”上做文章,来洋洋洒洒说道苏东坡和北宋“那些事儿”。显然,作者选择了一个看似随意实则极受局限的命题。换句话说,避易向难而力辟一个新境地,正是祁建青书写呈現给我们的过人之处与得意之处。却原来,一再感念或深度认识我们的大师东坡居士,酒这“俗物”曾有意无意间被冷落了,“伟大的诗人必然配有伟大的酒,酒与诗文,是他生命的传世珍宝和灵魂的永恒祭品”。火辣的、温润的、既实亦虚却贴心贴肺的酒,让我们体悟“‘情’与‘志’的红花绿叶”(引自原文)如何绽开怒放,几乎就是宋词破婉约而举豪放气象一新的生动注脚。纵观迄今书写东坡的同题材作品,可以说这是一篇颇具突破而难得一遇的佳作。
  追求并保持某种自在的个性,警惕与惯常平庸为伍,凡优秀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家大抵都是如此。拿捏收放得道而引人入胜,同样也见于《汉之曙光与夕阳红》(载于《解放军文艺》2016年第2期)。作者紧扣一个汉中(人称秦巴“龙兴之地”),侃侃而谈绵延四个世纪的大汉朝老故事,从楚汉相争到三国演义,从那个汉中到这个汉中,或者更通俗地说,从“武”汉中到“文”汉中,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之所以有味,只因有新辟锐利的东西在里面。四百年何以精彩无尽?作者让我们别开生面于热闹里看出一些门道,而触摸到那依然热烫的文化精髓与英雄情怀。“隔着葱葱大秦岭,西汉与东汉的将帅士卒们,终还是遥遥相伴而眠,在古今无数个朝霞和夕阳里”,这般浓浓意境下,自然而然归落而又扬升在字里行间,力道遒劲入木三分,是宏大历史苍茫之谓叹,也是悠久军旅悲壮之弹歌。
  如果说上两篇皆似以“历史的使者”“当下的访客”引领着读者于国史文化或所谓“国学主题”里徜徉踟躅,《伍豪的花石峡兵站》(载于2014年3月31日《文艺报》,同年8月1日《青海日报》转载);《祁连山兵语:青稞绿菜花黄》(载于《解放军文艺》2015年第1期)则是当代军营身边经历积累的“非虚构”文学叙述,从内容到风格自然感觉又有所不同。高原花石峡,古今祁连山,伍豪突遇玉树地震飞快的两个年头,转眼难觅;祁连山下一群军人,国防安危系一身的十余载,谁人知晓。战争与和平的奋勇参与者、亲密知情人,一种穿越时空的诠释在作者的叙述里,会显得百感交集纵有千言万语而又何足道哉,应是作者并不随意涉及的军营题材的上乘佳作。
  与祁建青的相识,源自早先他的另一篇散文《瓦蓝青稞》。注意到这篇散文是因为文章独特的标题,出于好奇我通读了全篇。在作者优美的文笔下,我不但获得了更多有关青稞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对作者学养、才情的钦佩。于是,祁建青的名讳就留在了脑海之中。他的散文自有其恪守的审美层次及相应的审美特征,因而一篇文章常常出新出奇,在不知不觉间抓住人的眼球与神趣;他显然无意中在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为标准,以真情实意拿真文实作;擅长在于时空穿梭朝暮叠变中抚昔论今,文化视野开阔,文学底蕴浓郁,谋篇结构匠心独运,遣词用句精雕细琢,格局大而品位高,早已是云生水起一峰独秀。
  新颖的标题,独特的内容以及经纬交织的叙述铺陈,都是作者厚积薄发、才情勃勃的产物,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真实表现。正如中国古代著名文艺批评家钟嵘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想起,他面对高原植物之精灵青稞的由衷赞美“青稞将会成为酒,它也含有水的瓦蓝和透明”,叙事表物因鲜明寓意叫人过目不忘。《饮者东坡与北宋的酒》最后对苏轼最后一段评语,可以视作是继林语堂肖像式概括后多少年来的又一补充与延伸,且看:“他是位好哥哥;助危义士,扶贫模范;流放江湖悬壶济世的老中医;酒肆知己或庖厨能匠;帝后心中明星,朝野政敌眼中钉;以诗文取祸第一人;唐宋八大家团队首席;一贬再贬三贬的悲情英雄;绝望而决然的自杀未遂者;命大福大造化大之尊者;穷困而永未潦倒的精神富翁;不合时宜依然鲜衣怒马的带剑书生;真君子、好丈夫;风流高雅的酒肉朋友,不拘小节的哥们弟兄……”也许读到此,我们会蓦然惊讶:没有一个历史人物会拥有如此多的头衔与桂冠,而这就是东坡之为东坡的根本所在。那么,再来一次刷新,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这便是祁建青的不简单和了不起。而他笔下的高原山水人物则又形成又一种书写,这也许正是现代感与现实感的统一。面对生活,面对时代,只有肃然起敬,只有无比的可亲可爱,感慨历史之沧桑辉煌,希冀当下之伟大灿烂。“在祁连山这座天山,在新疆天山,在青藏高原众多可以称作天山的山峰,正如一座座伫立于世界的中国的和平大厦,让我们领略到,和平雕像已然铸就,那是智慧与力量的完美结构,亦是美轮美奂的巅峰艺术。”所有这些,都是作者触景生情,缘事而发的咏唱。祁建青散文的内在结构通常较大,文本特征个性非常鲜明,突出表现在想象联想的丰富与自由,是典型的形散神聚。其文笔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或以物起兴辐射时空,或以点带面贯穿古今,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无论是哪种方式、哪种修辞,作者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将散文的魅力呈现的这样淋漓尽致。
  祁建青的散文,对那些或风月笔墨千人一面,或华丽繁复自娱自乐,或无病呻吟鄙谑无味之作而言,不但多有慷慨风骨之气,金石之声,而且丰富多样的知识,文质美善兼具的风格都会使人收益感慨颇多。尤其是对当下一些创作者而言,更应学其真心真情,将小我放置于大我之中,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书怀。
  2 016年3月1日晨于虎台东
其他文献
2008年8月8日,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当奥运会的欢呼声响彻天空时,有太多的感慨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仅仅是奥运会的开幕,还因为今天是我小叔子刘小红结婚的大喜日子。娶妻生子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平常人家有时比国家大事都重要,同时他的成家,也意味着我们这个家庭的壮大,也代表着他的长大成人,同时也让我们对爱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感悟,回想往事那段记忆总浮现在眼前,久久难以忘怀。  (一)  我是在1989年
期刊
2004年秋天,在北京王府井的承古宅里,我看到雕饰考究的各种砚台,想买一个送给大哥。一方温润如玉的端砚,造形古朴典雅,包装盒上附有诗句:“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让人瞬即幻化出书法的美丽意象,于是就买下来。这是我购物记忆中最有文化分量的物件,大哥配用它。  我们的家族从祖父辈上起就有一点书香意味。爷爷曾做私塾先生,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文化。大哥的童年、少年时代,在爷爷的膝前与诗书经文相伴,
期刊
秋耕完了之后,各家的老步犁就闲了下来。老步犁是一种古老的犁地工具,笨重,需双牛拉,一个人在后面扶犁。田里淌过秋水之后,冬天便来了,老步犁一整个冬天躺在墙角或挂在粮仓的墙上,它似乎在眯着眼休息,听着西风渐渐尖利起来,看着河水凝成镜子般的冰面上打擦擦的娃娃们。爷爷和老步犁一样,入冬便闲下来,静静蹲在冬阳之下,眯着眼端着旱烟锅,吸着,吐着。偶尔咳嗽一声,面前觅食的鸡鹅们就张皇地跑开。  下過一场雪再消融
期刊
我断断续续总共念了将进二十年的书,说起来,同班同学也有几百个,可叫上名字来的恐怕也就百八十个,纯粹没有印象的至少也有一二百人。有的是多年不见,淡忘了,大部分是压根就没有交往过,或交际甚少,记忆中没多储存下珍贵信息,随着岁月的流逝,可憐的信息库如今变得一片空白。为此,还遭遇过不少讥诮,很尴尬,局促别扭的人要命;每逢如此境况,说心理话,总有股浓浓的烦躁局促不安的感觉油然而生。念、念、念、念那么些烂书有
期刊
2017年5月5日一7日,由中国西部散文学会、《西部散文选刊》、《天涯诗刊》和泽州县作家协会、山西省聚寿山文化景区联合举办了文学创作笔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文学创作探讨和深入交流。  当晚,举行了笔会开幕式。泽州作家协会主席、《吐月》主编李小鹏主持,并介紹各位来宾。聚寿山文化景区董事长刘公平致欢迎辞,并通过影象资料介绍了聚寿山文化景区。内蒙古作家协会名誉副主
期刊
牛羊们在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后,重新开始寻觅新鲜的食物。茫拉河两岸特有的黑藏羊毛色油黑发亮,卷曲美观,制作出的羔皮坚韧轻软,保暖性好,是青藏高原著名的黑裘皮羊种。此时的少年们也不甘寂寞,骑在牛背上,怂恿雄牛互相争斗。雨后的清新空气中,单纯而快乐的一天又开始了。  大姐依然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她背着水桶,跑步跟上去河边打水的女伴们。这是姑娘们的私人时光,虽然背水是辛苦的劳动,但看着她们说着悄悄话、微笑
期刊
初夏的傍晚,斜阳懒懒地照射着清爽的村庄。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色里跳跃着洁白的苦豆花,空气中有着淡淡的清香,这是家乡独有的味道,也是记忆最深处的美好。  走在崭新的水泥路上,望着这熟悉又陌生的景象,记忆的闸门随着飘香的风儿轻轻打開。  小时候的我,喜欢去刘大娘家和懂事的刘琴姐玩;喜欢看二大爷家的傻儿子徒手垒盖的村庄鸟瞰图;喜欢听万财婶婶拉家常;喜欢看手巧的五妈织着漂亮的毛衣;喜欢听四爷爷对我的亲切褒奖
期刊
1  每年的12月是父亲最高兴的月份。一进入冬季,他的话就多了起来,回老家拉羊肉是一年当中父亲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大的心愿。吃了许多地方的羊肉,他都觉着不如老家的好。从小养成的味觉是有记忆的,无论你走多远,都像一壶纯香的米酒,越酿越难以忘怀。  我的老家在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是蒙古族集中的地区。那里依旧按照祖上遗留下的习惯放牧。只是不再逐水草而居,每家每户居住在固定的草场固定的砖瓦房中。  父亲的
期刊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在《中国剪报》上看到一篇“百年小平吟联多”的文章,不知怎地,我也十分爱好对联,而且还写过两幅歌颂小平同志的对联。  我写对联,主要是为了在过年的时候装饰门面,增加喜庆色彩,顺便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家一直很穷,在白泥井公社立新大队平房营子生产队,是数一数二的“贫下中农”。那时候每逢过年,我的心情错综复杂,悲喜交加。喜的是过年能吃几顿好的,我又能增长一岁,
期刊
我父母已至耄耋之年,近两年都多次病重住院,饮食起居完全不能自理,见了我们这些儿女也难以看到过去那种喜形于色,连他们最疼爱的小孙子也没有精神理会,多数时间处于嗜睡状态。可父母最近总念叨着一个名字:高娃。父母说想见高娃,看我们能不能联系上。  高娃是五十多年前曾在我们家生活过五年多的一个女孩子。1964年2月,刚出生几天的高娃到了我们家,我母亲成了她的奶妈。在我们那盘农家大炕上,高娃由一个皱皱巴巴的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