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育大环境下,学生的个性成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更多来自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因此,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健康更宽阔的成长平台。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家校共育的途径与方法开展工作,而且注意家校共育下对家庭教育的几点要求。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生成长;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新时代的小学生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的共同特点: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有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意识比较差;害怕承担责任;学习被动,缺少思考等。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更多来自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很重要,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在社会教育的依托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因此,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健康更宽阔的成长平台。
一、家校共育的作用
家校共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一方面,家校共育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很多时候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能够跟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给予正确的指导,就能够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另一方面,家校共育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情况。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也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内容、要求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并监督学生改正不良习惯,配合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因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连贯的,只有家校配合一致,才能让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二、家校共育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家校间有效的合作沟通,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如何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平时经常使用并且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家长会。家长会前教师要准备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并且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也要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及时改进教育方式。2. 有效的家访。家访可以让教师和家长直接面对面沟通,针对学生突出的表现或不良习惯,可以直接进行表扬或商量教育对策,能够非常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3. 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方式,建立微信群,随时随地跟家长相互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状态。
三、家校共育下对家庭教育的几点要求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对于学校教育,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共育能够促使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教育就是学校的任务,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很明显具有很大的偏差。那么,家校共育之下,对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心理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父母又是这座港湾的创造者,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前提是父母及家人关系融洽,相互关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观念,方法科学
父母的传统教育观念如“不打不成器”“父母是孩子的权威”,或者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包揽了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的方式都不利于和孩子形成良好有效的沟通,甚至会加剧孩子的叛逆或者导致孩子缺乏自主独立能力的不良后果。新时期下父母和孩子其实是平等的人格关系,要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能给孩子什么,往往我们给予孩子的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将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是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发挥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想进行有效的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四)家庭成员要统一对孩子的教育要求
父母双方都担负着家庭教育的责任,两者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态度要一致,要求要统一。如果一方放任不管,一方却管得特别严格,容易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甚至养成在父母面前“两面派”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做到,不能因为孩子的撒娇哭闹而放弃正确的教育原则,否则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五)陪伴与全面关心
孩子是一个身心发展的个体,作为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物质需要,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有的家长忙于工作,虽然能带给孩子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但孩子缺乏最需要的关爱和家庭温暖;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做什么事都代劳,不管对错一律以表扬鼓励方式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基本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上学了,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高质量的陪伴,是用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且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
只有学校教育而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行为,就像无源之水,无法支撑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只有进行有效的家校共育,才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健康更宽阔的成长平台。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赤岗小学,广州510000)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生成长;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新时代的小学生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的共同特点: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有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意识比较差;害怕承担责任;学习被动,缺少思考等。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更多来自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很重要,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在社会教育的依托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因此,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健康更宽阔的成长平台。
一、家校共育的作用
家校共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一方面,家校共育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很多时候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能够跟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给予正确的指导,就能够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另一方面,家校共育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情况。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也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内容、要求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并监督学生改正不良习惯,配合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因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连贯的,只有家校配合一致,才能让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二、家校共育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家校间有效的合作沟通,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如何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平时经常使用并且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家长会。家长会前教师要准备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并且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也要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及时改进教育方式。2. 有效的家访。家访可以让教师和家长直接面对面沟通,针对学生突出的表现或不良习惯,可以直接进行表扬或商量教育对策,能够非常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3. 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方式,建立微信群,随时随地跟家长相互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状态。
三、家校共育下对家庭教育的几点要求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对于学校教育,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共育能够促使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教育就是学校的任务,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很明显具有很大的偏差。那么,家校共育之下,对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心理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父母又是这座港湾的创造者,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前提是父母及家人关系融洽,相互关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观念,方法科学
父母的传统教育观念如“不打不成器”“父母是孩子的权威”,或者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包揽了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的方式都不利于和孩子形成良好有效的沟通,甚至会加剧孩子的叛逆或者导致孩子缺乏自主独立能力的不良后果。新时期下父母和孩子其实是平等的人格关系,要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能给孩子什么,往往我们给予孩子的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将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是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发挥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想进行有效的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四)家庭成员要统一对孩子的教育要求
父母双方都担负着家庭教育的责任,两者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态度要一致,要求要统一。如果一方放任不管,一方却管得特别严格,容易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甚至养成在父母面前“两面派”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做到,不能因为孩子的撒娇哭闹而放弃正确的教育原则,否则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五)陪伴与全面关心
孩子是一个身心发展的个体,作为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物质需要,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有的家长忙于工作,虽然能带给孩子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但孩子缺乏最需要的关爱和家庭温暖;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做什么事都代劳,不管对错一律以表扬鼓励方式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基本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上学了,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高质量的陪伴,是用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且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
只有学校教育而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行为,就像无源之水,无法支撑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只有进行有效的家校共育,才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健康更宽阔的成长平台。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赤岗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