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那么,如何将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呢?
一、击破壁垒,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固定的黑板、讲台,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端坐如钟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传统的课堂,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和宽松的人际氛围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假如我们击破传统的壁垒,彻底打破这种传统的环境模式,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的教室布局。教室没有讲台,前、后和侧位三面墙都是黑板。学生的课桌摆放成六个组块,学生围坐在一起。在这样的“家庭课堂”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怎会不思潮涌动呢!儿童的世界有时就是童话的世界。我们在布置教室时也可以开辟出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角、科技园、艺术殿堂等,让可爱的小蜜蜂、小蝴蝶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漂亮的墙纸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船模、电子作品等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总之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
二、依托文本,延伸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1.内容的延伸
现行教材的编写虽然已经注意了贴近儿童的生活,但受儿童活动区域及生活积累相对贫乏的局限,我们在教学时仍需要将教材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延伸。首先,让教材贴近生活。例如:教学《早》一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的写作方法。学生大多数没亲自去过鲁迅的三味书屋,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按参观的路线模拟出来:画出有关三味书屋中的陈设的图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请学生竞争上岗作“导游”,带领“游客”进行“实地”参观。该设计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了按空间方位顺序描写的方法。其次,让学生参与生活。我们必须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个解放”。关键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和嘴,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借周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列举一周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鲜活事例,进行评析;春节,组织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利用双休日上街纠正商店、路牌的不规范用字等。这样地融入生活,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泉,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活泼的生活语文。
2.方法的创新
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本性活动方式都“拿来”。例如:(1)看。课间可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观察校园中的景点、花草树木、图片等,离开校园去踏春……布置学生抓住特点进行观察,这样就为学生学习、习作铺设了台阶。(2)听。如学习《二泉映月》时可以配上凄凉、忧伤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自然就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3)做。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如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按文中方法切开苹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4)演。学完《半截蜡烛》、《林冲棒打洪教头》等课文后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排演。学生入情入境,在学中玩、玩中学,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
三、融入现实,拓展贴近生活的教学时空
1.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拓展
作业的设计除了要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注重延伸其社会化、生活化,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现实,走入生活。如:(1)创作性的作业。学了《烟台的海》,让学生作连环画《烟台海的春夏秋冬》,并附上解说词……(2)查阅性的作业。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白鹭》、《恐龙》、《麋鹿》等课文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3)专题性的作业。利用“文明礼貌月”、“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围绕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设计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等,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学习的主人。
2.开发贴近生活的活动空间
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定的文化气息,有的还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一些现代公益设施,也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还可以搞一些公益活动,如与社会联谊、拜访敬老院的老人等,以此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捕捉生活焦点新闻。这些活动学生兴趣高,效果好。
丰富学生的生活,将教学与大千世界接轨,这正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应该把教材、课堂作为窗口,树立了人本位观,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拓开视野,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更应该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将语文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一、击破壁垒,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固定的黑板、讲台,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端坐如钟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传统的课堂,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和宽松的人际氛围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假如我们击破传统的壁垒,彻底打破这种传统的环境模式,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的教室布局。教室没有讲台,前、后和侧位三面墙都是黑板。学生的课桌摆放成六个组块,学生围坐在一起。在这样的“家庭课堂”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怎会不思潮涌动呢!儿童的世界有时就是童话的世界。我们在布置教室时也可以开辟出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角、科技园、艺术殿堂等,让可爱的小蜜蜂、小蝴蝶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漂亮的墙纸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船模、电子作品等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总之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
二、依托文本,延伸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1.内容的延伸
现行教材的编写虽然已经注意了贴近儿童的生活,但受儿童活动区域及生活积累相对贫乏的局限,我们在教学时仍需要将教材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延伸。首先,让教材贴近生活。例如:教学《早》一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的写作方法。学生大多数没亲自去过鲁迅的三味书屋,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按参观的路线模拟出来:画出有关三味书屋中的陈设的图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请学生竞争上岗作“导游”,带领“游客”进行“实地”参观。该设计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了按空间方位顺序描写的方法。其次,让学生参与生活。我们必须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个解放”。关键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和嘴,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借周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列举一周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鲜活事例,进行评析;春节,组织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利用双休日上街纠正商店、路牌的不规范用字等。这样地融入生活,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泉,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活泼的生活语文。
2.方法的创新
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本性活动方式都“拿来”。例如:(1)看。课间可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观察校园中的景点、花草树木、图片等,离开校园去踏春……布置学生抓住特点进行观察,这样就为学生学习、习作铺设了台阶。(2)听。如学习《二泉映月》时可以配上凄凉、忧伤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自然就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3)做。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如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按文中方法切开苹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4)演。学完《半截蜡烛》、《林冲棒打洪教头》等课文后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排演。学生入情入境,在学中玩、玩中学,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
三、融入现实,拓展贴近生活的教学时空
1.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拓展
作业的设计除了要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注重延伸其社会化、生活化,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现实,走入生活。如:(1)创作性的作业。学了《烟台的海》,让学生作连环画《烟台海的春夏秋冬》,并附上解说词……(2)查阅性的作业。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白鹭》、《恐龙》、《麋鹿》等课文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3)专题性的作业。利用“文明礼貌月”、“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围绕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设计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等,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学习的主人。
2.开发贴近生活的活动空间
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定的文化气息,有的还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一些现代公益设施,也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还可以搞一些公益活动,如与社会联谊、拜访敬老院的老人等,以此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捕捉生活焦点新闻。这些活动学生兴趣高,效果好。
丰富学生的生活,将教学与大千世界接轨,这正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应该把教材、课堂作为窗口,树立了人本位观,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拓开视野,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更应该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将语文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