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因为存在着深厚的底蕴和财富,中国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基础。但因为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包袱,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市场经济和文明社会的大厦在不断地升高,但是却是在旧体制的地基上。
中产阶层,这个被中西方社会学者誉为社会稳定剂的阶层,但在中国一段时间以来却也成为舆论集中攻击的对象。有攻击公共事务管理者全面腐化者,有攻击工商业全为“原罪”者,有攻击中介服务业坑蒙拐骗者,记者变成“妓者”,教授成为“叫兽”,医生是“白眼狼”,宗教人士则被当做“神棍”,许多在西方职业声誉榜上位居前列的职业,到中国却都成了“臭名昭著”。
事实上,部分与职业伦理背道而驰的中等收入阶层,本身确实难以洗清“为虎作伥”嫌疑,其行为与其职业规范确实不符,甚至背离,如卖官鬻爵的公共管理者,化公为私的工商业,以“打关系”为能事的律师,协助假账的会计师等。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的发育,专业的、规范的、自治的中产阶层还是在许多领域逐渐成长了起来,他们还不能完全摆脱对旧体制的依赖,但已经更多地依靠专业能力和诚信来进行竞争,这种竞争不仅给他们自己带来了相对丰裕的生活和独立的人格,也对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推动作用。
中产阶层虽为老定义,但其生成和行为方式弥新,中产社会虽为老命题,但其对中国影响弥新;中产话题虽为老话题,但其意义思之弥新。
一言以蔽之,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中产,其命维新。
用企业的精神做社会的事
许多原来由政府包办的事,现在交给社会组织来做,政府和社会一边竞争,一边合作。
五道营,北京雍和官附近一条普通的胡同里。穿着牛仔裤,背着双肩运动包的段德峰把我们引进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几乎不用记者发问,健谈的他就把自己在NGO工作的感受和盘托出。
段德峰是江苏淮安人,由于家里贫困,18岁中专毕业,他就放弃升学,外出经商。后又通过自费考学,拿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在媒体工作几年之后,段德峰于2007年辞去《第一财经日报》北京新闻部主任的职务,接受了香港乐施会(Oxfam)的聘用,开始了他的NGO生涯,两年之后的今天,他已经是海仓慈善基金会的总千事。
现在虽然收入已经不菲,他还是总是一身轻便装束,到哪儿都带着自备筷子,尽量步行,这是典型的NGO人的风格。不过他的年龄和收入显然已经不同于一般读者想象中的NGO工作者:年轻风发,“除了理想一无所有”的志愿者。
“其实在西方成熟的NGO也是一种公共事务性的企业治理方式,”段德峰说,“比如乐施会在牛津城的总部是个很大的建筑,每层都有六七百名员工,在全球有几万名专职工作人员。而乐施会的研究中心,是英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数一数二的机构,他们做的不只是简单的扶贫项目,还通过自己的科研力量推动公共事务改革。”
西方国家NGO员工的收入,也和普通白领阶层的类似,“大的NGO的主管,也可以达到六位数的年薪。与企业不同的就是,NGO员工的收入是根据级别和年资确定的,不会根据业绩来分红。并且你做到顶级了,薪酬也就不再增长了”。
在乐施会,除了丰裕的薪资之外,段德峰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发13个月的工资。而到他自己开始主管一个全新的基金会之后,他发现中国本土的NGO并非都有这么舒服的工作。
在中国,NGO通常包括三种组织:民间社团(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学会)、基金会(包括公墓基金和非公募基金)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中很多行业协会和大型公募基金都有政府背景,与其说是NGO,不如说是事业单位。
、
“我看到一个数字说,中国NGO有几百万,估计是按照民政部的注册统计的吧。按照这个标准,全国红十字会就有几千个,妇联就更多了,每个都是一个独立的NGO呢。”而按照段德峰自己的估计,真正的“民间的”、本土的NGO,也就是所谓草根NGO,全职的工作人员也就是七八千人左右。
前不久,段德峰在国内NGO的负责人圈子里边做了个小调查,让他们提名国内十家最好的NGO。“大家只提出了180家备选机构,集中度很高。而其中排名前十的NGO,全部加起来的工作人员不到150个人。我们这么大国家,最优秀的NGO不到150个人,怎么能满足社会需求?”
“NGO发展不起来,当然有体制上的问题,比如注册难,但是缺钱是一个主要障碍。”他说,“没有钱,自然也就招不到优秀的人才,比如聘请一位资深的中年项目经理,小NGO的预算只有月薪五六千元,但同样职位在企业体系中可能达到月薪万元以上。“在国外,很多顶级商学院的毕业生会到NGO工作,给团队带来企业化的管理。但是,我们现在连社会工作系的学生也不愿意来NGO工作。”
在段德峰看来,缺少资金是中国草根NGO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大型公募基金应该为此负责:“在国外,公募基金的责任就是支持草根NGO,但是我们的公募基金只愿意把募到的资金留在自己的系统中使用。比如中国红十字总会有了一笔钱,就发给各个省的红十字会,省再分到县里,每分一次就要扣除一笔管理费。除了扶贫基金做了一些草根NGO的项目之外,我没看到哪家公募基金愿意捐钱给小NGO。小NGO又不允许募款,资金链都断了。还怎么发展?”
段德峰认为NGO和营利性商业机构一样,需要企业化的有效管理,更需要各种公司企业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参与NGO的项目。在他看来,美国T
因为存在着深厚的底蕴和财富,中国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基础。但因为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包袱,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市场经济和文明社会的大厦在不断地升高,但是却是在旧体制的地基上。
中产阶层,这个被中西方社会学者誉为社会稳定剂的阶层,但在中国一段时间以来却也成为舆论集中攻击的对象。有攻击公共事务管理者全面腐化者,有攻击工商业全为“原罪”者,有攻击中介服务业坑蒙拐骗者,记者变成“妓者”,教授成为“叫兽”,医生是“白眼狼”,宗教人士则被当做“神棍”,许多在西方职业声誉榜上位居前列的职业,到中国却都成了“臭名昭著”。
事实上,部分与职业伦理背道而驰的中等收入阶层,本身确实难以洗清“为虎作伥”嫌疑,其行为与其职业规范确实不符,甚至背离,如卖官鬻爵的公共管理者,化公为私的工商业,以“打关系”为能事的律师,协助假账的会计师等。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的发育,专业的、规范的、自治的中产阶层还是在许多领域逐渐成长了起来,他们还不能完全摆脱对旧体制的依赖,但已经更多地依靠专业能力和诚信来进行竞争,这种竞争不仅给他们自己带来了相对丰裕的生活和独立的人格,也对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推动作用。
中产阶层虽为老定义,但其生成和行为方式弥新,中产社会虽为老命题,但其对中国影响弥新;中产话题虽为老话题,但其意义思之弥新。
一言以蔽之,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中产,其命维新。
用企业的精神做社会的事
许多原来由政府包办的事,现在交给社会组织来做,政府和社会一边竞争,一边合作。
五道营,北京雍和官附近一条普通的胡同里。穿着牛仔裤,背着双肩运动包的段德峰把我们引进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几乎不用记者发问,健谈的他就把自己在NGO工作的感受和盘托出。
段德峰是江苏淮安人,由于家里贫困,18岁中专毕业,他就放弃升学,外出经商。后又通过自费考学,拿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在媒体工作几年之后,段德峰于2007年辞去《第一财经日报》北京新闻部主任的职务,接受了香港乐施会(Oxfam)的聘用,开始了他的NGO生涯,两年之后的今天,他已经是海仓慈善基金会的总千事。
现在虽然收入已经不菲,他还是总是一身轻便装束,到哪儿都带着自备筷子,尽量步行,这是典型的NGO人的风格。不过他的年龄和收入显然已经不同于一般读者想象中的NGO工作者:年轻风发,“除了理想一无所有”的志愿者。
“其实在西方成熟的NGO也是一种公共事务性的企业治理方式,”段德峰说,“比如乐施会在牛津城的总部是个很大的建筑,每层都有六七百名员工,在全球有几万名专职工作人员。而乐施会的研究中心,是英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数一数二的机构,他们做的不只是简单的扶贫项目,还通过自己的科研力量推动公共事务改革。”
西方国家NGO员工的收入,也和普通白领阶层的类似,“大的NGO的主管,也可以达到六位数的年薪。与企业不同的就是,NGO员工的收入是根据级别和年资确定的,不会根据业绩来分红。并且你做到顶级了,薪酬也就不再增长了”。
在乐施会,除了丰裕的薪资之外,段德峰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发13个月的工资。而到他自己开始主管一个全新的基金会之后,他发现中国本土的NGO并非都有这么舒服的工作。
在中国,NGO通常包括三种组织:民间社团(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学会)、基金会(包括公墓基金和非公募基金)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中很多行业协会和大型公募基金都有政府背景,与其说是NGO,不如说是事业单位。
、
“我看到一个数字说,中国NGO有几百万,估计是按照民政部的注册统计的吧。按照这个标准,全国红十字会就有几千个,妇联就更多了,每个都是一个独立的NGO呢。”而按照段德峰自己的估计,真正的“民间的”、本土的NGO,也就是所谓草根NGO,全职的工作人员也就是七八千人左右。
前不久,段德峰在国内NGO的负责人圈子里边做了个小调查,让他们提名国内十家最好的NGO。“大家只提出了180家备选机构,集中度很高。而其中排名前十的NGO,全部加起来的工作人员不到150个人。我们这么大国家,最优秀的NGO不到150个人,怎么能满足社会需求?”
“NGO发展不起来,当然有体制上的问题,比如注册难,但是缺钱是一个主要障碍。”他说,“没有钱,自然也就招不到优秀的人才,比如聘请一位资深的中年项目经理,小NGO的预算只有月薪五六千元,但同样职位在企业体系中可能达到月薪万元以上。“在国外,很多顶级商学院的毕业生会到NGO工作,给团队带来企业化的管理。但是,我们现在连社会工作系的学生也不愿意来NGO工作。”
在段德峰看来,缺少资金是中国草根NGO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大型公募基金应该为此负责:“在国外,公募基金的责任就是支持草根NGO,但是我们的公募基金只愿意把募到的资金留在自己的系统中使用。比如中国红十字总会有了一笔钱,就发给各个省的红十字会,省再分到县里,每分一次就要扣除一笔管理费。除了扶贫基金做了一些草根NGO的项目之外,我没看到哪家公募基金愿意捐钱给小NGO。小NGO又不允许募款,资金链都断了。还怎么发展?”
段德峰认为NGO和营利性商业机构一样,需要企业化的有效管理,更需要各种公司企业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参与NGO的项目。在他看来,美国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