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都会遇到一些刚进初中不久的学生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你是一个从教小学多年,任教初中近十年的有经验的老师,你帮我分析分析,为什么孩子在小学成绩那么优秀,到了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每次测试只能得七八十分。面对家长的困惑,笔者经过调查,认为我们做老师的要有所思考与改进,让小学升中学的学生衔接好学习状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责任心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是唯一每个人终身使用并发展的科学。”的确,好习惯受益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必备元素。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但有些习惯大部分在父母或老师包办到底的保姆式教育下形成的,是一种带有依赖性质的习惯,一旦离开他们,加上学生进入青春期的个性心理特点,即使已形成的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也会慢慢弱化。
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观念上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作为学生应该懂得努力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既然是自己的事情,就应该尽力而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在转型问题上,逐渐由小学的被动型学习转变为中学的主动型的学习。如完成作业不应该再由父母家人陪伴,遇上不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应尝试着自己找工具书或者资料独立去解决,不能再依赖父母的讲解或者依靠补习班老师的指导,形成一种独立自学的习惯。
根据专家研究,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一般在连续的二十一天后就会形成。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更应该注意刚刚从小学过来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在短时间内跟得上初中快节奏的学习步伐。
比如学会课前充分的预习,了解作家作品相关的资料背景,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会独立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揣摩作品人物的个性特征等;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描写细腻的情感等语文习惯。
当然,一些习惯还需要语文老师的指导。比如让学生每天阅读欣赏一篇美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是阅读一些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他们了解的只是一些故事情节,初中生仅仅了解这些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教会他们不同文体,从不同的角度去品位亮点,持之以恒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把阅读作为人生乐趣。
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假以时日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他们一生享用的宝贵财富。
二、讲究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钥匙
教育家埃德加富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不仅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学,这样才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拓展到生活。
在初中阶段每周仅有五六节语文课,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记忆为主的学习课堂,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语文学习上来,这种跨度不适宜太大,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策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训练空间,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钥匙。小学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只需学生能熟读成诵,能默写就达到相应的目标。
因而教师注重学生的识记,注重各种形式的亮度、背诵、默写的训练。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讲。阅读识记固然重要,与中考古诗词阅读接轨,仅仅阅读记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交给他们相应的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是一种阅读古诗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阅读之前,不妨让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有所了解,因为“言为心声”,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文中都能找到诗人情感的寄托点。了解相关的资料帮助理解诗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初中语文大门的钥匙,对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三、把握中小学教材体系,注重把教学内容形成知识链
翻阅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知识点相对较少,但基础性训练较强,每个单元都有相同形式的专项训练,各单元基本上都是以趣味性很强的散文或者童话故事为主。
进入初中,教材容量增多,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整个教材的体系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单元体系来说,课本增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古诗词的赏析阅读、篇幅较长的小说阅读教学以及综合实践与名著专项阅读。教学内容的难度加深加大。因此作为七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了让刚进初中的小学生能在教材这一跨度上,轻松度过,就必须通晓《小学语文新课标》,合理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脉络,进一步明确初中教学的要求,做到“吃透两头”教材,心中有纲,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为学生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做好一个衔接作用。
比如在教学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小学时候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回顾故事梗概和寓意,然后引导学生读读古人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叙述出来的,有了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学生学习起文言文来难度相对降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然,对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一些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例如“至之市”中的“之”理解为“到……去”,这种用法与小学学过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之”是同样的意思。
四、教学难度适当,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度
目前,初中阶段一般实行循环教学制度,任教七年级的教师大部分是刚从初三下来接任的,因为受中考指挥棒的导向,对刚进初中的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知识体系还不了解,检测过程中,有意无意与中考接轨,不管是题量还是题型上,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都难以适应。因而检测结果让老师瞠目结舌,让家长惊慌失措,让学生信心大跌。
笔者曾任教小学毕业班多年,进入初中教学后看到学生的第一次检测试题不管是容量还是题型,与小学阶段的训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不同概念的版本。适应固然重要,但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更需要语文老师的牵引。七年级的学生离开小学还不久,转型升级没有那么快,短时间内既要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又要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以及不同层次的考察,对一些十二三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措手不及,如果一开始的学习兴趣都被不理想的检测效果淹没的话,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挫伤,就会产生畏惧这么学科或者甚至放弃这么学科的念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为避免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注意在题型和体量上以及分值进行弱化,每次检测之前适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和回顾,等学生有了一学期的适应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复习。借鉴小学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扶上马再送一程”,不要让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不久,在语文学习上产生太大的心理差距。
五、提升教师魅力,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初中时候的第一篇周记或者作文中都会流露出对小学生活特别是对小学老师的一种留念,对中学生活的一种不适应。这其实是学生一个过渡期心理上的一种需求,作为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情感上的需求应该比起其他老师更具洞察力。
初中生开始有独立意识,抓住学生“心里无处着落”的关键期,接近学生,关心学生,他们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很具亲和力,就像原来的小学老师一样,他们就愿意亲近。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尽量放低自己的标准,给予他们跳一跳能摘得到的体验,对于他们的发言能多几分理解和宽容,能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稚气未脱的理解,原谅他们的失误和笨拙的话,也许他们心里很容易接纳这样的老师。
当然,作为语文老师,笔者认为个人的语文素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魅力,课堂上精美的语言表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会让学生从内心折服。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博览群书,用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226534)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责任心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是唯一每个人终身使用并发展的科学。”的确,好习惯受益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必备元素。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但有些习惯大部分在父母或老师包办到底的保姆式教育下形成的,是一种带有依赖性质的习惯,一旦离开他们,加上学生进入青春期的个性心理特点,即使已形成的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也会慢慢弱化。
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观念上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作为学生应该懂得努力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既然是自己的事情,就应该尽力而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在转型问题上,逐渐由小学的被动型学习转变为中学的主动型的学习。如完成作业不应该再由父母家人陪伴,遇上不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应尝试着自己找工具书或者资料独立去解决,不能再依赖父母的讲解或者依靠补习班老师的指导,形成一种独立自学的习惯。
根据专家研究,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一般在连续的二十一天后就会形成。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更应该注意刚刚从小学过来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在短时间内跟得上初中快节奏的学习步伐。
比如学会课前充分的预习,了解作家作品相关的资料背景,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会独立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揣摩作品人物的个性特征等;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描写细腻的情感等语文习惯。
当然,一些习惯还需要语文老师的指导。比如让学生每天阅读欣赏一篇美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是阅读一些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他们了解的只是一些故事情节,初中生仅仅了解这些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教会他们不同文体,从不同的角度去品位亮点,持之以恒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把阅读作为人生乐趣。
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假以时日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他们一生享用的宝贵财富。
二、讲究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钥匙
教育家埃德加富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不仅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学,这样才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拓展到生活。
在初中阶段每周仅有五六节语文课,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记忆为主的学习课堂,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语文学习上来,这种跨度不适宜太大,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策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训练空间,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钥匙。小学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只需学生能熟读成诵,能默写就达到相应的目标。
因而教师注重学生的识记,注重各种形式的亮度、背诵、默写的训练。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讲。阅读识记固然重要,与中考古诗词阅读接轨,仅仅阅读记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交给他们相应的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是一种阅读古诗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阅读之前,不妨让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有所了解,因为“言为心声”,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文中都能找到诗人情感的寄托点。了解相关的资料帮助理解诗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初中语文大门的钥匙,对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三、把握中小学教材体系,注重把教学内容形成知识链
翻阅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知识点相对较少,但基础性训练较强,每个单元都有相同形式的专项训练,各单元基本上都是以趣味性很强的散文或者童话故事为主。
进入初中,教材容量增多,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整个教材的体系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单元体系来说,课本增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古诗词的赏析阅读、篇幅较长的小说阅读教学以及综合实践与名著专项阅读。教学内容的难度加深加大。因此作为七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了让刚进初中的小学生能在教材这一跨度上,轻松度过,就必须通晓《小学语文新课标》,合理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脉络,进一步明确初中教学的要求,做到“吃透两头”教材,心中有纲,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为学生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做好一个衔接作用。
比如在教学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小学时候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回顾故事梗概和寓意,然后引导学生读读古人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叙述出来的,有了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学生学习起文言文来难度相对降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然,对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一些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例如“至之市”中的“之”理解为“到……去”,这种用法与小学学过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之”是同样的意思。
四、教学难度适当,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度
目前,初中阶段一般实行循环教学制度,任教七年级的教师大部分是刚从初三下来接任的,因为受中考指挥棒的导向,对刚进初中的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知识体系还不了解,检测过程中,有意无意与中考接轨,不管是题量还是题型上,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都难以适应。因而检测结果让老师瞠目结舌,让家长惊慌失措,让学生信心大跌。
笔者曾任教小学毕业班多年,进入初中教学后看到学生的第一次检测试题不管是容量还是题型,与小学阶段的训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不同概念的版本。适应固然重要,但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更需要语文老师的牵引。七年级的学生离开小学还不久,转型升级没有那么快,短时间内既要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又要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以及不同层次的考察,对一些十二三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措手不及,如果一开始的学习兴趣都被不理想的检测效果淹没的话,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挫伤,就会产生畏惧这么学科或者甚至放弃这么学科的念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为避免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注意在题型和体量上以及分值进行弱化,每次检测之前适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和回顾,等学生有了一学期的适应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复习。借鉴小学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扶上马再送一程”,不要让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不久,在语文学习上产生太大的心理差距。
五、提升教师魅力,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初中时候的第一篇周记或者作文中都会流露出对小学生活特别是对小学老师的一种留念,对中学生活的一种不适应。这其实是学生一个过渡期心理上的一种需求,作为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情感上的需求应该比起其他老师更具洞察力。
初中生开始有独立意识,抓住学生“心里无处着落”的关键期,接近学生,关心学生,他们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很具亲和力,就像原来的小学老师一样,他们就愿意亲近。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尽量放低自己的标准,给予他们跳一跳能摘得到的体验,对于他们的发言能多几分理解和宽容,能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稚气未脱的理解,原谅他们的失误和笨拙的话,也许他们心里很容易接纳这样的老师。
当然,作为语文老师,笔者认为个人的语文素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魅力,课堂上精美的语言表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会让学生从内心折服。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博览群书,用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22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