帔巾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hame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曾说过:“当我没有戴上丝巾的时候,我从没有明确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女人,美丽的女人。”当刻板的老板叫手下的白领女职员穿上黑色的工装时,如果脖颈上系一条色彩斑斓的丝巾,再严肃的的面孔也会变得温润起来,风吹过,一天的好心情便随那翩翩起舞的丝巾开始。
  丝巾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何时,考证起来比较困难。古文献资料表明,至少在2300多年前的秦代出现在中原地区,我国古代称之为披帛,也叫帔子,是绕于肩上起装饰作用的一种衣饰。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云:“秦有披帛,以丝帛为之,汉即以罗。” 《释名·释衣服》曰:“帔,披也,披之肩不及下也。”丝巾在历史古籍中记载颇多,但考古出土实物十分少见,好在新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时常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如1995年中日尼雅共同考察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发掘出土的一件汉晋时期红蓝色菱格纹丝巾,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丝编织佳品,其设计、编织、和染色工艺,浑然一体,与现代丝巾相比也毫不逊色,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红蓝色菱格纹丝巾出土于尼雅1号墓地3号墓,现陈列于自治区博物馆《瀚海霓裳——西域古代服饰的记忆》展览,长175厘米,宽37厘米,图案为蓝色、红地蓝纹和蓝地红纹3种菱形排列,丝巾正反两面图案同为菱形,但颜色互换,丝巾的两端缀有流苏。丝巾出土时系于女尸头部,但从形制上看很像是一件帔巾。这件红蓝色菱格纹丝巾,至少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构思之独特独特,编织之精美,色彩之鲜艳,而且保存之好,不仅在我国,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为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
  吐鲁番出土唐代文书中,有“绯罗帔子”“绿绫帔子”“紫小绫帔子”“白小绫领巾”“绯罗领巾”的记载,由此可知西域女子用的披帛质地和颜色多种多样,有红、绿、紫、白等多种色彩,这里所说的“领巾”,可能是一种三角形的帔巾。我们从克孜尔等处的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天空中翩翩起舞的飞天和虔诚的佛教供养人,也戴着披帛。
  帔巾的妇女形象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墓中比比皆是,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彩绘舞女俑、骑马仕女俑、劳动妇女泥俑、侍女立俑等,虽然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穿着的服饰各具特色,但她们手臂与肩上都帔着多姿多彩的帔巾。最引人注目的是1973年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一尊女舞俑,表现了一位活泼可爱、婀娜多姿的少女形象。头梳高耸的发髻,浓眉细眼,圆润的脸庞施薄胭脂、点妆靥,额间帖菱形花钿,脸颊两侧施斜红,红唇小口。女俑身着绿色窄袖短襦,紧身半臂衣穿于襦的外面,穿齐腰红黄间色曳地窄长裙,显示了唐初女子穿窄袖短上衣和长裙曳地的风范。女俑肩帔的披帛呈长方形,面料是橙黄色鱼子形的散点花纹绞缬罗,既轻盈又华丽,使舞女显得格外楚楚动人。帔巾也是古代舞女舞蹈时的主要道具之一,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在两臂之间,随着手臂的摆动,不时飘舞。有时舞女手执帔巾的一端,时而高举,时而伸展,时而旋转,舞姿翩跹,充满活力,动感十足,为舞台增添了青春、愉悦、欢快的气氛。
  披帛还流行于西亚地区,欧洲、美国、伊朗等国的博物馆收藏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图案中,也有披着帔子的波斯女子形象。如同《旧唐书·波斯传》记载:“波斯,其丈夫,衣不开禁,并有披帛。”
  最早使用帔巾的还是新疆且末古代居民,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如1985年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且末县扎滚鲁克4号墓中,发掘出土了一件保存较好的毛织帔巾,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该帔巾现陈列于自治区博物馆《瀚海霓裳——西域古代服饰的记忆》展览,用浅蓝色毛纱制作,呈长方形。长147厘米,宽60厘米,帔巾四周包缘,两端饰有流苏,流苏用毛纱合股而成,穗长20厘米。帔巾表面分别缝缀三条平行的红色窄条毛布,既美观,又可增强其牢固性。这件帔巾虽不及红尼雅蓝色菱格纹丝巾那样色彩鲜艳,但历史更为悠久,散发出原始、古朴的气息,地方特色浓郁,2800年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其他文献
一提起野草莓,我就会下意识地咽一口唾沫。野草莓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就会回荡在我的口舌之间,真切地给我味蕾强烈的刺激,使我禁不住连连咽口水,唤起童年的味道记忆。  遥远的山村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埋藏在天山深处。四面环山,绿水绕村,高高的台地托举着几十户人家,生息在山水的怀抱中。黄山台子,贴切而富有诗意的名字。那些重重叠叠的山脉,似乎没有哪座叫黄山,只是绕村而过的那条河叫黄山河,傍水有个牧业村叫黄山大
期刊
5月的一天,艳阳高照,我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水磨沟区温泉东路安平路北一巷22号的“祥云斋工作室”。  我是一个书画爱好者,总想收藏一些具有升值潜力的字画,结交一些书画名人。一踏进“祥云斋”的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墨香,一进去,看到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字画,有山水,有花鸟,还有一些书法作品。从他那真诚的态度和质朴的言语里,我敢肯定他是一个谦逊和蔼的人。  李胜林现为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
期刊
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16世纪后半期一个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移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2014年7月,在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一场以“东归”为主题、再现当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怀抱感人故事的实景演出拉开帷幕。  东归盛景感人至深  公元1771年,从中国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
期刊
7月19日晚一场以“东归”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剧《东归·印象》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的土尔扈特民俗文化村公演。  《东归·印象》共分《回家》和《土尔扈特故乡》两个部分,生动展现了东归历史,还原蒙古族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沿途历经千难万阻的过程,以及定居后土尔扈特部后裔们目前生产生活的现状。  《东归·印象》情景剧不仅是一部弘扬新疆各族人民爱国爱疆、团结奋进的生动教材,也生动诠释了蒙古族土尔扈
期刊
在海拔近3000米的天山山间盆地,山体自然舒展,高山草甸极目远方。Windows桌面那张开机图片(柔美的绿色大草原)就出自巴音布鲁克。这片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的丰饶之地堪称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  这一次我将跟随牧人走进巴音布鲁克,走进土尔扈特人的家园,走进有血有肉的巴音布鲁克。  对于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我心里一直有个谜一样的问题:当年站在步道上眺望远方,蜿蜒的河水闪着金光流向远方到底是
期刊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的“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被列入201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遗址群位于温泉县查干乌苏山口南麓山前台地草原。方圆7公里范围内,数十座形制相近、规模不等的石栅墓葬点缀在茵茵绿草间;查干乌苏山口处形制巨大的石堆建筑更展示了一个约4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先人留下的“石头迷宫”。  千百年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查干乌苏山口南麓山前台地草原上,一座座巨大的石堆耸立着
期刊
楼兰王是汉人?  楼兰王是汉人的说法源于北魏时期一位盗墓贼留下的“后遗症”:公元512年,北魏境内发现一块石刻,是一个叫鄯乾的楼兰人的墓志铭,上面刻着最后的楼兰王的世系:“君讳乾,司州河南洛阳洛滨里人也,侍中镇西将军鄯善王宠之孙,平西将军清平凉三州刺史、鄯善王临泽怀侯视之长子,考以真君六年归国。自祖以上,世君西夏”。真君六年为公元445年。比龙为“侍中镇西将军鄯善王宠”,“视”为真达。  很显然,
期刊
巴仑台黄庙位于和静县巴仑台镇老巴仑台沟内,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寺院。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宗教法名“夏尔布达尔杰楞”,意为“黄教圣地”,为1887年满汗王的父亲布彦蒙库在位时的建筑,是新疆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  2013年,经过国务院核定并公布1943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共有55处上榜,其中就有巴仑台黄庙古建筑群。  金秋时节,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新疆最大的黄教圣地——新疆巴音郭楞蒙
期刊
小吃,往往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域的风情,生活情感,甚至历史的印记。新疆的传统小吃中愈来愈少见的当属面肺子和米肠子。  面肺子与米肠子  面肺子和米肠子是维吾尔族最传统古老的美食,维吾尔语叫“欧普盖”与“叶斯普”,指用牛羊的肺脏和大肠做出的珍馐。根据其用料和烹制特点,前者汉译为“灌面肺”,后者意为“灌米肠”。把羊肺和羊肠买回家之后,首先是用清水灌洗。直到粉红色的肺叶血净发白,油肠壁冲洗得一干二净。其次是
期刊
博物馆的起因  2014年6月23日,新疆户外运动与旅行博物馆正式开馆了,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户外运动与特种旅游”为主题的博物馆。开馆当天,我们邀请了为博物馆提供展品的近百位户外旅行界的嘉宾,共同见证这一时刻。这一天,也是新疆民间登山家杨春风牺牲一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用这种方式,共同缅怀那些离我们而去的探险英雄!我们也期望通过博物馆中的展品,承载我们“户外人”对户外文化、精神以及理念的寄托,让更多“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