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脱离语境的语法教学容易造成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分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目前的预科班语法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孤立地讲授语法,忽视了语法在使用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虽然能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却不能恰当地表达思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摆脱传统语法教学的束缚,探索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语法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准确、流利、恰当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关键词]语法 语法教学 语境语法教学
一、研究背景
英语语法教学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传统观念强调学习语法知识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课堂环境的限制, 教师在无法给予足够的输入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从中总结出语法规则, 再加上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和方法上的不当, 语法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于很多教师还习惯于把语言作为学习目标, 将各种语法结构以显形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被动地模仿记忆, 并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 这些教学模式没有体现课程的创造性和趣味性, 留给学生的空间极为狭小, 给人们的印象就是生动不足, 刻板有余。运用语境理论进行语法教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途径。如果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创设并利用各种语境, 使英语语法教学形象化、具体化, 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话, 就能提高其学习语法的兴趣, 树立学好语法的信心, 进而提高语法教学的效率。
二、语境
语境, 指的是产生语言活动的环境。语境这一术语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的概念, 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并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一概念, 又在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一概念。后来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ohn Rtlber Firth)在吸收了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把语境概念引入语一言学的研究, 并对情景语境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把情景语境定义为包括所有言语的文化背景和参与者的个人历史, 而不是与目前在进行的人类活动的语境一样简单。他把语境切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类。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liday,1973)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 场景、交际者和方式。莱昂斯(Lyons)在讨论话语的合适性时也谈到了语境, 他认为语境是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与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及话语的意义。1965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Fishnla 提出“语义场(domain)”概念, 认为语义场是受共同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 包括地点、身份和主题。他认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总是适合一定的言语环境。Fisllman和Halliday对语境研究的角度不同, 所用术语不同, 但都肯定了语言环境对语一台.使用的影响和作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 我国的一大批语言学家们也加入了语境研究的行列。他们引进并借鉴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陈望道先生的语境理论基础上, 从不同的视野对语境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代表人物何兆熊教授指出,对语境的确切理解必须考虑语言外的因素。他将其分为三类: 一是背景知识, 二是情景知识, 三是对交际双方的相互了解。胡壮麟教授认为语境包括三个方面: 一、上下文语境, 指语篇内部的环境;二、情景语境, 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 事件的性质, 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 三、文化语境, 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属该言语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
三、在语境中教语法
基于上述的讨论,在语境中教授语法既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又能突出语法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学生都会通过一定的话题学习语法点,并通过语法教学,给学习者提供有用的,有意义的技能和基本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不局限于机械性练习,而是会安排二人对话、小组对话、游戏和讨论等形式,互相启发。此外,还会适时的布置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练习等方式,让学习者拓展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会穿插一定的美国文化语境。教学步骤如下(以虚拟语气为例):语法点:虚拟语气语境:科幻小说;时间旅行;一百年前的生活;到火星旅行第一步:热身。(教师会跟学生进行对话,引出语法点)第二步:阅读相关文章,回答相关问题,并让学生有意识的在文章找出即将学习的虚拟语气。阅读完之后,老师会跟学生进行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文章里的句子归纳语法点。第三步:巩固阶段(设计主题相关的活动,创建情境,包括两人对话进行语言点练习)。第四步:布置课后阅读(提供学生相应的阅读书目等拓展该主题的理解)。在上述的教学步骤中,笔者首先通过对话让学生进入一种主题相关的情境中去,并通过学生自己找出语法点相关句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跟学生一起归纳出语法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分析它的意义和用法,并在接下来的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义和用法。那么这个过程既能保证学生有效的使用语言,又可以让他们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且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穿插了游戏等活动,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语法的兴趣。
综上所述,语境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一直认为枯燥无味的语法课由于注入了鲜活语境, 学生们有了新鲜感, 并且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尤其是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的调查问卷来看, 很多同学明确表示很高兴自己的成绩提高了, 他们对这种通过语境进行语法教学的方法很喜欢。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启-的能力众所周知,语法规则是相对静态的,而语言的使用却是动态的,通过在语法课课堂上各种语境的设计和运用, 使得语法规则与相应的语言事实结合起来, 让语法教学和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力。此外, 语法课堂上输入大量的语境, 也能帮助学生调动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去认识、总结、练习语法规则, 在不同的语境中使语法知识的形式, 实现了语法功能和意义的和谐的统一,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语法知一识的灵活使用能力问题。
参考文献
[1]Barton, G. Grammar in Context: Students Book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Batstone, R. Grammar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Chrzan, J. Absolute Anthropology: Alcohol Use in Cultural Context [M]. London: Routledge Press, 2012.
[5]T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6]Weaver, C. Teaching grammar in context [M]. H: Heinemann, 1996.
[7]Yule, G. Explaining English Grammar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关键词]语法 语法教学 语境语法教学
一、研究背景
英语语法教学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传统观念强调学习语法知识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课堂环境的限制, 教师在无法给予足够的输入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从中总结出语法规则, 再加上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和方法上的不当, 语法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于很多教师还习惯于把语言作为学习目标, 将各种语法结构以显形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被动地模仿记忆, 并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 这些教学模式没有体现课程的创造性和趣味性, 留给学生的空间极为狭小, 给人们的印象就是生动不足, 刻板有余。运用语境理论进行语法教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途径。如果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创设并利用各种语境, 使英语语法教学形象化、具体化, 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话, 就能提高其学习语法的兴趣, 树立学好语法的信心, 进而提高语法教学的效率。
二、语境
语境, 指的是产生语言活动的环境。语境这一术语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的概念, 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并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一概念, 又在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一概念。后来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ohn Rtlber Firth)在吸收了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把语境概念引入语一言学的研究, 并对情景语境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把情景语境定义为包括所有言语的文化背景和参与者的个人历史, 而不是与目前在进行的人类活动的语境一样简单。他把语境切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类。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liday,1973)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 场景、交际者和方式。莱昂斯(Lyons)在讨论话语的合适性时也谈到了语境, 他认为语境是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与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及话语的意义。1965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Fishnla 提出“语义场(domain)”概念, 认为语义场是受共同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 包括地点、身份和主题。他认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总是适合一定的言语环境。Fisllman和Halliday对语境研究的角度不同, 所用术语不同, 但都肯定了语言环境对语一台.使用的影响和作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 我国的一大批语言学家们也加入了语境研究的行列。他们引进并借鉴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陈望道先生的语境理论基础上, 从不同的视野对语境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代表人物何兆熊教授指出,对语境的确切理解必须考虑语言外的因素。他将其分为三类: 一是背景知识, 二是情景知识, 三是对交际双方的相互了解。胡壮麟教授认为语境包括三个方面: 一、上下文语境, 指语篇内部的环境;二、情景语境, 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 事件的性质, 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 三、文化语境, 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属该言语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
三、在语境中教语法
基于上述的讨论,在语境中教授语法既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又能突出语法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学生都会通过一定的话题学习语法点,并通过语法教学,给学习者提供有用的,有意义的技能和基本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不局限于机械性练习,而是会安排二人对话、小组对话、游戏和讨论等形式,互相启发。此外,还会适时的布置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练习等方式,让学习者拓展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会穿插一定的美国文化语境。教学步骤如下(以虚拟语气为例):语法点:虚拟语气语境:科幻小说;时间旅行;一百年前的生活;到火星旅行第一步:热身。(教师会跟学生进行对话,引出语法点)第二步:阅读相关文章,回答相关问题,并让学生有意识的在文章找出即将学习的虚拟语气。阅读完之后,老师会跟学生进行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文章里的句子归纳语法点。第三步:巩固阶段(设计主题相关的活动,创建情境,包括两人对话进行语言点练习)。第四步:布置课后阅读(提供学生相应的阅读书目等拓展该主题的理解)。在上述的教学步骤中,笔者首先通过对话让学生进入一种主题相关的情境中去,并通过学生自己找出语法点相关句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跟学生一起归纳出语法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分析它的意义和用法,并在接下来的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义和用法。那么这个过程既能保证学生有效的使用语言,又可以让他们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且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穿插了游戏等活动,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语法的兴趣。
综上所述,语境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一直认为枯燥无味的语法课由于注入了鲜活语境, 学生们有了新鲜感, 并且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尤其是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的调查问卷来看, 很多同学明确表示很高兴自己的成绩提高了, 他们对这种通过语境进行语法教学的方法很喜欢。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启-的能力众所周知,语法规则是相对静态的,而语言的使用却是动态的,通过在语法课课堂上各种语境的设计和运用, 使得语法规则与相应的语言事实结合起来, 让语法教学和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力。此外, 语法课堂上输入大量的语境, 也能帮助学生调动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去认识、总结、练习语法规则, 在不同的语境中使语法知识的形式, 实现了语法功能和意义的和谐的统一,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语法知一识的灵活使用能力问题。
参考文献
[1]Barton, G. Grammar in Context: Students Book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Batstone, R. Grammar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Chrzan, J. Absolute Anthropology: Alcohol Use in Cultural Context [M]. London: Routledge Press, 2012.
[5]T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6]Weaver, C. Teaching grammar in context [M]. H: Heinemann, 1996.
[7]Yule, G. Explaining English Grammar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