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课改实验以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可喜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提出的一些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致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与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
一、关于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课堂氛围变得民主、平等、和谐,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处理好宽容、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乱哄哄的。
人们初始对这种现象怀着宽容的态度给予谅解,甚至赞扬,然而,课改至今,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作一番认真的审视与反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宽容善待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放任。对课堂中违反纪律行为,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理直气壮的给予告诫、指正,要使课堂活而不乱,教师应做到:1、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遵守课堂纪律和规则;2、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聆听、思考。
二、关于满堂读书与引导理解的反思
新课改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曾盛行一时,而随着小语界的权威人士大力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可喜的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终于得到了重视,现在,朗读被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朗读教学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偏差。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读起来了,从头到尾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无深度,没有内化(理解、感受、思想感情运动)上的指导,也没有外化(朗读表达)上的指导,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学生有读无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有走人“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感悟、理解和积累,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地不加思考地读,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的度,要有辩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三、关于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反思
从历史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教育,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纯粹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更多的是继承,很少有发展。由此,造成了学生唯书唯上,不敢怀疑、习惯被动,缺少求知欲等弊端。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改变接受学习的现状,变为主动性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这已是无可厚非的潮流。
当然,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否定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然而。我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合作探究学习,任何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性学习却在无意中被搁置了。课堂上教师“不敢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自主去讨论,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事实上,小学生还处在人的幼年期,他们的经验、认识、理解和感悟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的发展就十分缓慢而漫长了。我们的教育任务是要促进学生最优化地发展,促进发展当然就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乃至讲解,离开了教师的作用,那学生只能在低水乎上重复,但是,对教师的讲解要注意几点原则:1、要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由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行解惑;2、在新的知识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的延伸处需要讲解的地方,教师该理直气壮地讲。但也别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四、关于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反思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偏差。
在我听的一些课特别是公开课中,均有一雷同现象,就是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某个学生发现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交流讨论,不管适合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体现该课有渗透新的教学理念。其实,学生根本就来不及思考,要么起哄,要么泛泛而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一定深度的讨论?只见形式上的热热闹闹,那只能证明学习方式在变革,但成效可想而知。凡此种种,都是没有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意义的合作学习,首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排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其次:要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篇一律,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
五、关于多媒体运用的反思
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丰富了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因此,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得到老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也确实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这是不可置疑的。但当前,有一些人把评价一些语文课的优劣,以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主要依据,那只能是对现代技术教育含义的片面的、肤浅的理解,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不顾教学内容,滥用多媒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师,这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体课件适时地使用,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我们要理性地面对课改,决不能把课改新理念当做新的教条和框框来约束或限制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一、关于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课堂氛围变得民主、平等、和谐,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处理好宽容、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乱哄哄的。
人们初始对这种现象怀着宽容的态度给予谅解,甚至赞扬,然而,课改至今,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作一番认真的审视与反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宽容善待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放任。对课堂中违反纪律行为,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理直气壮的给予告诫、指正,要使课堂活而不乱,教师应做到:1、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遵守课堂纪律和规则;2、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聆听、思考。
二、关于满堂读书与引导理解的反思
新课改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曾盛行一时,而随着小语界的权威人士大力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可喜的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终于得到了重视,现在,朗读被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朗读教学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偏差。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读起来了,从头到尾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无深度,没有内化(理解、感受、思想感情运动)上的指导,也没有外化(朗读表达)上的指导,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学生有读无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有走人“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感悟、理解和积累,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地不加思考地读,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的度,要有辩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三、关于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反思
从历史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教育,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纯粹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更多的是继承,很少有发展。由此,造成了学生唯书唯上,不敢怀疑、习惯被动,缺少求知欲等弊端。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改变接受学习的现状,变为主动性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这已是无可厚非的潮流。
当然,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否定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然而。我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合作探究学习,任何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性学习却在无意中被搁置了。课堂上教师“不敢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自主去讨论,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事实上,小学生还处在人的幼年期,他们的经验、认识、理解和感悟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的发展就十分缓慢而漫长了。我们的教育任务是要促进学生最优化地发展,促进发展当然就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乃至讲解,离开了教师的作用,那学生只能在低水乎上重复,但是,对教师的讲解要注意几点原则:1、要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由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行解惑;2、在新的知识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的延伸处需要讲解的地方,教师该理直气壮地讲。但也别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四、关于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反思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偏差。
在我听的一些课特别是公开课中,均有一雷同现象,就是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某个学生发现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交流讨论,不管适合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体现该课有渗透新的教学理念。其实,学生根本就来不及思考,要么起哄,要么泛泛而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一定深度的讨论?只见形式上的热热闹闹,那只能证明学习方式在变革,但成效可想而知。凡此种种,都是没有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意义的合作学习,首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排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其次:要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篇一律,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
五、关于多媒体运用的反思
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丰富了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因此,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得到老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也确实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这是不可置疑的。但当前,有一些人把评价一些语文课的优劣,以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主要依据,那只能是对现代技术教育含义的片面的、肤浅的理解,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不顾教学内容,滥用多媒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师,这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体课件适时地使用,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我们要理性地面对课改,决不能把课改新理念当做新的教条和框框来约束或限制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