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振华,男,88岁,浙江湖州人,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为江浙地区一代名老中医,任职于浙江湖州南浔久安医院。
1920年6月17日,朱振华诞生于浙江湖州的一个农民家庭,生肖属猴。但朱振华生性安静,专心研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皮肤疾病,特别是经过多年研究发明朱氏膏药,治疗牛皮癣有特效,深得患者欢迎和赞誉,被称为“华陀神医”。
农民子弟农家风
朱振华家所在的村名叫“胡家坝桥”,座落在湖州水乡的一隅,有十几户人家。村里农民的房舍大多是草屋,也有一些砖瓦房。朱家世代务农。传到朱振华父亲一代,家里虽然有了几亩薄田,却不够种,又向地主租了几亩耕种。朱振华兄妹四人,他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他父母信奉基督教,极为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尽力让孩子上学读书。
朱振华9岁进入私塾读书,地点在陆家兜。他每天要从家里走出,经过一座桥,再走一些路,才来到私塾所在的村子。教书的老夫子在两个村轮流教学,一处有十多个到二十个学生。当时,老师教他和同学读的是《百家姓》、《三字经》……
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朱振华天天步行来回,每天都是吃咸菜,自己带的饭,天热用开水泡泡吃,或者就吃冷的,冬天则烫烫热了吃。
凡是农民家庭出身的人,大都知道风雨耕种的艰难,衣食来之不易,从小就养成忠厚、朴实、勤劳、节俭的品行。生活穷苦的朱振华,同样从小受父母亲和乡亲们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勤劳、忠厚、节约、俭省的优良品德和生活作风。这是农民家风,也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的传统美德。
在久安医院、久安老人公寓,以及患者那里,流传着许多朱老先生省吃俭用的佳话。人们说:他吃粥,每次都要把碗舔干净,不剩一粒饭米,吃饭也是一粒饭粒都不浪费。更不要说掉到桌上的米粒,那是一粒粒都要捡起,再放进嘴里的。 “锄禾日当午”这首唐诗,他不仅从小背熟,而且诗意早已深深浸入他的骨髓和心灵之中,没有一次违背的。
朱倍得介绍他父亲生活节俭的习惯时说:“老人一生省吃俭用,经常吃素,很少吃肉,而在吃肉时,先把骨头上的肉吃完,肉骨头还不肯丢,还要敲敲开,再煮汤吃。”又说,“朱老的节俭习惯甚至到了一般人不可理解的地步。例如,对于有些发馊的饭菜,他也不肯轻易地倒掉,而是用水冲洗几次,再加热烧煮,杀灭病菌后再吃。还有,他一张纸都不扔掉,一针一线都不浪费……”
人们说,朱老先生穿衣服,也是非常地节省。夏天炎热季节,他穿一条衬衫,布料是的确良的,但那衣裳上有好多破洞。千翁宾馆经理罗华跟他开玩笑说:“阿爹,你这件衬衫蛮好!”接着一板一眼地说道:“的确良,不算凉,洞洞眼里乘风凉!”朱老听了也笑起来……
有一天,笔者对他提起人们说他“三节毛豆能吃一餐饭”,问他有没有这回事?
他答道:“我吃一口饭,只须吃半粒臭毛豆。这是我自己显本事,能够吃到这样的省!”他又说,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要他们也这样,而要懂得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节俭的精神,这在任何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是需要的。
朱振华老中医常说的一句格言是:“学向勤中得,富从俭里来。”随后,他又一边说,一边品味着:“学向勤中得……富从俭里来……”好像在说,你懂吗?你记住了吗?
师从名医勤修习
朱振华14岁时拜师于老中医沈亦农门下,学习内外科。朱老说,当学徒,早上很早就要起来搞卫生,扫地,擦洗,整理东西,晚上要把灯罩和油灯揩干净,还要干各种杂活。
沈亦农医生平时爱吃(吸)水烟,烟管很长的那种,抽起来呼噜呼噜响,点烟时油灯要亮。朱振华作为徒弟,就要帮助老医生往油灯里加“洋油”(煤油)。
沈先生要读医书了,他要在一边侍候,递茶端水。或者听先生的吩咐,做其他的事。
朱振华说,那时他也有一个小洋油灯,供自己看医书、药书,或者抄写药方子,或者练习写毛笔字。
每天夜晚,他总是在这盏小煤油灯下,捧卷苦读,不论寒暑,好学不倦。
按照规定,学徒期间,朱振华每天夜晚不过9点钟是不能睡觉的;做学徒、学“郎中”的辛苦,外人是觉察不到,也没法体会的。
他和其他几个徒弟,就这样艰苦地跟着沈医生,在学习中度过平凡的春夏秋冬……
16岁首次代替师傅出诊,即获成功,受到患者赞扬,师傅肯定。17岁,第一次执刀手术,即治愈一脓肿病人。
19岁,为进一步掌握医术,又到湖州北门外,拜江浙一代名老中医潘春林为师。
潘春林,1900生,原籍德清曲溪湾,为潘家第五代业医。潘氏对外用药的炮制及外病内治有独家之法,在浙东、太湖一带很有名气。建国后在湖州中医院行医。1968年5月31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堪迫害,自尽身亡。
朱振华说,跟潘春林先生做学徒,中医内外科都学。当时,他们那些“学生子”帮着挂号,抄方,除脓,换药。
朱先生对我说,当时已经远近闻名的他们的老师——潘春林先生,每次出门诊病,都要坐轿子,有两个桥夫为他抬轿。
“你跟先生一起去吗?”我问。
“不跟先生去的。学‘郎中’,什么事都要自己钻研。看病不用心钻研不行。先生看病的方子要学生子抄,抄了的方子自己到手。只有用心的人才抄。有两本方子都是毛笔抄的,他儿子拿去,没有还我。”
朱先生又说:“潘来江也是外科,但没有先生(潘春林)好。一个医生,看毛病要对病人耐心,收费应平心,不能病没看好收费多,传出去就没有人会找他看。”
就这样,日夜辛劳,寒来暑往,三度春秋,终于在潘春林先生那里学徒期满。朱先生对笔者说:“我在湖州住了三年,吃包饭,5元一个月,自己的。老师看病的挂号费,由学徒们分。还跟李修来医生进修,他教了《黄帝内经》等。”
21岁,他离开湖州潘春林医生,回到轧村,正式开业行医,地点就在胡家霸桥老家。
此时正逢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日军步步进逼,侵略到了湖州。不久,他们朱家的一间房子被日军放火烧掉。还有一次夜里,当地土匪把朱振华的妻子和三岁的小孩抓去。后来经过交涉,讲了许多好话,交了八担米,才算放人。
三年满师,个人开业。朱振华先于胡家坝桥村行医,后到轧村,与妻子李雪珍(妇产科医生)共同行医,治病救人。
1946年,朱振华参加了当时国民政府考试院的医师资格考试。11月,他以优秀成绩完成了各门考试,获得了一张《医师考试及格证书》(医中检字第一一零五七号),证书内文称:“朱振华,34岁,男性。浙江省吴兴县人。应医师考试,以中医检核及格,依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第十二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考试院院长戴传贤,考试委员会委员长陈大斋”。
建国之后的1951年8月,朱振华又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颁予的开业许可证。
1953年春天,朱振华获得了一个进修提高的机会:由县卫生院提名、推荐,先在菱湖集中,再乘轮船去嘉兴南湖医院报到,参加嘉兴地区专员公署举办的中医进修西医的培训班学习。
其时他已40岁,但是学习很认真。中医进修西医,许多都要从头学,如生理学、药物学、解剖学、病理学,还有传染病学。过去都不大懂,要学懂,记住,需要下功夫。老师在黑板上写,他就在下面记笔记。星期天不休息,也不回家,有时夜里还上课。为了学好,甚至躲到厕所里看书。除了听课,还要考试,大约考了三四次。整整进修了半年。
六十年代,朱振华又报名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函授学习。业余则坚持攻读各种医学报刊和医书。他的藏书中就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图解》、《疡医大全》、《增补临证指南医案》、《中国药物学》、《实用药性辞典》、《浙江中医临床经验选辑(外科专辑)》、《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等,除了医书、药书,还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书,如《汉字正义》、《真草尺牍合璧》等多种。
朱原载华还十分喜爱读报,多年来养成了一种读报、剪报的习惯。到了晚年,在久安老年公寓他住室外间的桌子上,还堆积着他经常阅读的书报刊物……
治病救人克顽症
朱振华长期在轧村联合诊所从事医疗工作,悬壶济世,高标杏林。他一心为病人考虑,悉心观察患者病情,诊断准确,从无误诊发生。
患者屠志坤脚上肿痛,大医院里机器拍照,都没照出。患者说:“脚踏不下去,痛死!要人性命。”
朱振华为他用心治愈。诊费和药钱应是200元,朱医生看他为了这个小病已经花了许多钱,就只收他50元。
患者说:“你呆!你说2000元,我也肯的啊!”他看患者一片诚心,坚持要多给他钱,坚持不能多收,最后才收了100元。
朱振华在行医中善于诊治疑难病症,尤其精于各种疡症的治疗。如走马牙疳,患者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很难医治。60多年前,朱振华收治一小女孩,他观察小女孩腮色发黑,有恶臭味,快要穿孔。患者母亲哭着求朱医生想办法。他说:“黑的肉已坏死,没有办法,现用药先将好的肉保牢,否则再烂下去生命难保。”朱振华为她用了“砒枣散”,嘱病人每隔四小时用一次,隔一星期复诊一次,一个多月,孔洞新肌长满,不久治愈,把命保住。患者60岁时带了两只鸡和蛋来看朱医师。朱振华说,“我已经不认识她……”
朱振华对骨槽疯症也善于诊治。患者殷耀林右面部生一个肿块,穿溃流脓,肿痛,牙关不利,病史三年。遍访外科名医就医,三次手术无效。朱医师深知此病短期无法治愈,为了治病救人,要求病人两天来一次。他煞费苦心,遍查医书,根据临床经验,悉心研究确定治疗方案。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治愈了恶症。第二年,病魔复至,有名老军医看了一口回绝。朱医生只好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再对病情认真研究,反复思考,用了很多秘方,终于使他彻底痊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朱振华在轧村、织里等地医院工作,他和其他医生、徒弟一起开办土药厂,试制针剂,解决贫困农民缺医少药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1995年精心撰写了医学论文:《“复方樟皮注射液”局封治疗跌打伤疗效临床观察》,参加了全国中医学术会议,受到专家和同仁的好评。
退休后,朱振华来到久安老年医院,专门医治皮肤病患者。很多病人是一些大医院治疗无效来找他诊治的。由于他对待病人如亲人,治病特别细心、耐心、专心、精心,尤其以一个基督信徒的爱心对待病人,先后治愈了许多危难患者。
进入21世纪,朱振华集中精力研究和医治牛皮癣顽症,经过悉心钻研,反复实践,临床治疗,发明了“朱氏膏药”,治疗牛皮癣有特效。先后治愈牛皮癣患者多人。如曾患牛皮癣16年的患者茹月珍,在他的精心医治下,终于治愈了此一顽症。特地写长文叙说十多年来求治牛皮癣症的经过,说他2005年以后,使用“朱氏膏药”,待用到第4张,“全身上下的皮肤都变得平滑有光泽,许多人都说我简直是换了一个人。这几张膏药如此神奇的疗效我如何也没有想到,我真的十分感谢朱老先生给我带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让我又一次可以健康地生活,也祝愿天下所以深受牛皮癣折磨的人们可以像我一样早日解除痛苦,重新得到人生的快乐! ”
朱振华还用他发明的膏药治愈了已经被某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烂腿患者凌浩的腿病。
还治愈了基督教会工作人员张少华患了十多年的神经性、脂溢性皮炎。
近日,他已经撰写了《临床治疗“牛皮癣”特效验方(朱氏膏药)》一文,决心把自己的治疗方法和心得体会传授给青年人,让他们得以治疗更多需要诊治的病人。
朱振华老中医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平日十分俭省,而在圣诞节拿出工资买圣诞果子送给老年公寓的老人和久安公司员工,还捐款数万元给贫困和受灾地区的民众。
朱老先生还在2006年5月25日公开贴出告示:“凡到久安医院中医外科、皮肤科治疗的农民患者,其医药费可享受八折优惠。”而患者却不知道,这些优惠病人的20%医药费,都是从他个人的收入内扣除的。仅半年多,累计已达8.82多万元。
情怀医者父母心
他的二儿子朱倍得说:“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的父亲朱振华、母亲李雪珍的人生虽然平凡,但他们都是富有宝贵精神和崇高信仰的人。我想,父母亲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信仰,将会转化为一种最为难能可贵的社会的财富……”
他的小儿子朱复得说:“在我记忆中,父亲对凡是找他求诊治病的患者,都能以‘热心、耐心、尽心’的亲和力和‘细致、入微、严谨’的态度相待。在给患者诊治过程中,父亲充分运用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或深入浅出的道理,给患者精心治疗,解惑释疑,为他(她)们既疗伤又疗‘心’。许多患者经父亲诊治病愈后,‘医患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类似的‘亲戚关系’,多少年以后双方仍保持着交往。父亲的医术、为人和医患之间的情结,之所以在当地闻名遐迩,我想,这与父亲的行医理念和情怀‘医者父母心’有关。”
朱振华医师的心声则是:“人生在世,不是单靠衣食住行,一心一意追求高楼大厦、美观、舒适的生活,应当要勤劳节约,全心全意关心偏辟地方的同胞的艰苦生活。我之所以要学一桩事,必须从勤劳中得到,搞一种试验,必须亲自动手,对于皮肤病用药,要看、尝、嗅,在自己的皮肤上上药、肌肉注射等取得经验,是因为看好一个难治疗的病,比给我多加一年岁数更加快乐。多看一个病人,就多增添、多积累一份经验。所以我看病甚至到下午2、3点钟,肚子也不觉得饿,精神也好,不觉疲劳……”
朱振华就是这样一个白求恩式的名老中医——把爱心化成火炬照亮患者人生道路的大写的人!
1920年6月17日,朱振华诞生于浙江湖州的一个农民家庭,生肖属猴。但朱振华生性安静,专心研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皮肤疾病,特别是经过多年研究发明朱氏膏药,治疗牛皮癣有特效,深得患者欢迎和赞誉,被称为“华陀神医”。
农民子弟农家风
朱振华家所在的村名叫“胡家坝桥”,座落在湖州水乡的一隅,有十几户人家。村里农民的房舍大多是草屋,也有一些砖瓦房。朱家世代务农。传到朱振华父亲一代,家里虽然有了几亩薄田,却不够种,又向地主租了几亩耕种。朱振华兄妹四人,他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他父母信奉基督教,极为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尽力让孩子上学读书。
朱振华9岁进入私塾读书,地点在陆家兜。他每天要从家里走出,经过一座桥,再走一些路,才来到私塾所在的村子。教书的老夫子在两个村轮流教学,一处有十多个到二十个学生。当时,老师教他和同学读的是《百家姓》、《三字经》……
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朱振华天天步行来回,每天都是吃咸菜,自己带的饭,天热用开水泡泡吃,或者就吃冷的,冬天则烫烫热了吃。
凡是农民家庭出身的人,大都知道风雨耕种的艰难,衣食来之不易,从小就养成忠厚、朴实、勤劳、节俭的品行。生活穷苦的朱振华,同样从小受父母亲和乡亲们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勤劳、忠厚、节约、俭省的优良品德和生活作风。这是农民家风,也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的传统美德。
在久安医院、久安老人公寓,以及患者那里,流传着许多朱老先生省吃俭用的佳话。人们说:他吃粥,每次都要把碗舔干净,不剩一粒饭米,吃饭也是一粒饭粒都不浪费。更不要说掉到桌上的米粒,那是一粒粒都要捡起,再放进嘴里的。 “锄禾日当午”这首唐诗,他不仅从小背熟,而且诗意早已深深浸入他的骨髓和心灵之中,没有一次违背的。
朱倍得介绍他父亲生活节俭的习惯时说:“老人一生省吃俭用,经常吃素,很少吃肉,而在吃肉时,先把骨头上的肉吃完,肉骨头还不肯丢,还要敲敲开,再煮汤吃。”又说,“朱老的节俭习惯甚至到了一般人不可理解的地步。例如,对于有些发馊的饭菜,他也不肯轻易地倒掉,而是用水冲洗几次,再加热烧煮,杀灭病菌后再吃。还有,他一张纸都不扔掉,一针一线都不浪费……”
人们说,朱老先生穿衣服,也是非常地节省。夏天炎热季节,他穿一条衬衫,布料是的确良的,但那衣裳上有好多破洞。千翁宾馆经理罗华跟他开玩笑说:“阿爹,你这件衬衫蛮好!”接着一板一眼地说道:“的确良,不算凉,洞洞眼里乘风凉!”朱老听了也笑起来……
有一天,笔者对他提起人们说他“三节毛豆能吃一餐饭”,问他有没有这回事?
他答道:“我吃一口饭,只须吃半粒臭毛豆。这是我自己显本事,能够吃到这样的省!”他又说,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要他们也这样,而要懂得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节俭的精神,这在任何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是需要的。
朱振华老中医常说的一句格言是:“学向勤中得,富从俭里来。”随后,他又一边说,一边品味着:“学向勤中得……富从俭里来……”好像在说,你懂吗?你记住了吗?
师从名医勤修习
朱振华14岁时拜师于老中医沈亦农门下,学习内外科。朱老说,当学徒,早上很早就要起来搞卫生,扫地,擦洗,整理东西,晚上要把灯罩和油灯揩干净,还要干各种杂活。
沈亦农医生平时爱吃(吸)水烟,烟管很长的那种,抽起来呼噜呼噜响,点烟时油灯要亮。朱振华作为徒弟,就要帮助老医生往油灯里加“洋油”(煤油)。
沈先生要读医书了,他要在一边侍候,递茶端水。或者听先生的吩咐,做其他的事。
朱振华说,那时他也有一个小洋油灯,供自己看医书、药书,或者抄写药方子,或者练习写毛笔字。
每天夜晚,他总是在这盏小煤油灯下,捧卷苦读,不论寒暑,好学不倦。
按照规定,学徒期间,朱振华每天夜晚不过9点钟是不能睡觉的;做学徒、学“郎中”的辛苦,外人是觉察不到,也没法体会的。
他和其他几个徒弟,就这样艰苦地跟着沈医生,在学习中度过平凡的春夏秋冬……
16岁首次代替师傅出诊,即获成功,受到患者赞扬,师傅肯定。17岁,第一次执刀手术,即治愈一脓肿病人。
19岁,为进一步掌握医术,又到湖州北门外,拜江浙一代名老中医潘春林为师。
潘春林,1900生,原籍德清曲溪湾,为潘家第五代业医。潘氏对外用药的炮制及外病内治有独家之法,在浙东、太湖一带很有名气。建国后在湖州中医院行医。1968年5月31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堪迫害,自尽身亡。
朱振华说,跟潘春林先生做学徒,中医内外科都学。当时,他们那些“学生子”帮着挂号,抄方,除脓,换药。
朱先生对我说,当时已经远近闻名的他们的老师——潘春林先生,每次出门诊病,都要坐轿子,有两个桥夫为他抬轿。
“你跟先生一起去吗?”我问。
“不跟先生去的。学‘郎中’,什么事都要自己钻研。看病不用心钻研不行。先生看病的方子要学生子抄,抄了的方子自己到手。只有用心的人才抄。有两本方子都是毛笔抄的,他儿子拿去,没有还我。”
朱先生又说:“潘来江也是外科,但没有先生(潘春林)好。一个医生,看毛病要对病人耐心,收费应平心,不能病没看好收费多,传出去就没有人会找他看。”
就这样,日夜辛劳,寒来暑往,三度春秋,终于在潘春林先生那里学徒期满。朱先生对笔者说:“我在湖州住了三年,吃包饭,5元一个月,自己的。老师看病的挂号费,由学徒们分。还跟李修来医生进修,他教了《黄帝内经》等。”
21岁,他离开湖州潘春林医生,回到轧村,正式开业行医,地点就在胡家霸桥老家。
此时正逢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日军步步进逼,侵略到了湖州。不久,他们朱家的一间房子被日军放火烧掉。还有一次夜里,当地土匪把朱振华的妻子和三岁的小孩抓去。后来经过交涉,讲了许多好话,交了八担米,才算放人。
三年满师,个人开业。朱振华先于胡家坝桥村行医,后到轧村,与妻子李雪珍(妇产科医生)共同行医,治病救人。
1946年,朱振华参加了当时国民政府考试院的医师资格考试。11月,他以优秀成绩完成了各门考试,获得了一张《医师考试及格证书》(医中检字第一一零五七号),证书内文称:“朱振华,34岁,男性。浙江省吴兴县人。应医师考试,以中医检核及格,依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第十二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考试院院长戴传贤,考试委员会委员长陈大斋”。
建国之后的1951年8月,朱振华又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颁予的开业许可证。
1953年春天,朱振华获得了一个进修提高的机会:由县卫生院提名、推荐,先在菱湖集中,再乘轮船去嘉兴南湖医院报到,参加嘉兴地区专员公署举办的中医进修西医的培训班学习。
其时他已40岁,但是学习很认真。中医进修西医,许多都要从头学,如生理学、药物学、解剖学、病理学,还有传染病学。过去都不大懂,要学懂,记住,需要下功夫。老师在黑板上写,他就在下面记笔记。星期天不休息,也不回家,有时夜里还上课。为了学好,甚至躲到厕所里看书。除了听课,还要考试,大约考了三四次。整整进修了半年。
六十年代,朱振华又报名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函授学习。业余则坚持攻读各种医学报刊和医书。他的藏书中就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图解》、《疡医大全》、《增补临证指南医案》、《中国药物学》、《实用药性辞典》、《浙江中医临床经验选辑(外科专辑)》、《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等,除了医书、药书,还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书,如《汉字正义》、《真草尺牍合璧》等多种。
朱原载华还十分喜爱读报,多年来养成了一种读报、剪报的习惯。到了晚年,在久安老年公寓他住室外间的桌子上,还堆积着他经常阅读的书报刊物……
治病救人克顽症
朱振华长期在轧村联合诊所从事医疗工作,悬壶济世,高标杏林。他一心为病人考虑,悉心观察患者病情,诊断准确,从无误诊发生。
患者屠志坤脚上肿痛,大医院里机器拍照,都没照出。患者说:“脚踏不下去,痛死!要人性命。”
朱振华为他用心治愈。诊费和药钱应是200元,朱医生看他为了这个小病已经花了许多钱,就只收他50元。
患者说:“你呆!你说2000元,我也肯的啊!”他看患者一片诚心,坚持要多给他钱,坚持不能多收,最后才收了100元。
朱振华在行医中善于诊治疑难病症,尤其精于各种疡症的治疗。如走马牙疳,患者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很难医治。60多年前,朱振华收治一小女孩,他观察小女孩腮色发黑,有恶臭味,快要穿孔。患者母亲哭着求朱医生想办法。他说:“黑的肉已坏死,没有办法,现用药先将好的肉保牢,否则再烂下去生命难保。”朱振华为她用了“砒枣散”,嘱病人每隔四小时用一次,隔一星期复诊一次,一个多月,孔洞新肌长满,不久治愈,把命保住。患者60岁时带了两只鸡和蛋来看朱医师。朱振华说,“我已经不认识她……”
朱振华对骨槽疯症也善于诊治。患者殷耀林右面部生一个肿块,穿溃流脓,肿痛,牙关不利,病史三年。遍访外科名医就医,三次手术无效。朱医师深知此病短期无法治愈,为了治病救人,要求病人两天来一次。他煞费苦心,遍查医书,根据临床经验,悉心研究确定治疗方案。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治愈了恶症。第二年,病魔复至,有名老军医看了一口回绝。朱医生只好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再对病情认真研究,反复思考,用了很多秘方,终于使他彻底痊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朱振华在轧村、织里等地医院工作,他和其他医生、徒弟一起开办土药厂,试制针剂,解决贫困农民缺医少药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1995年精心撰写了医学论文:《“复方樟皮注射液”局封治疗跌打伤疗效临床观察》,参加了全国中医学术会议,受到专家和同仁的好评。
退休后,朱振华来到久安老年医院,专门医治皮肤病患者。很多病人是一些大医院治疗无效来找他诊治的。由于他对待病人如亲人,治病特别细心、耐心、专心、精心,尤其以一个基督信徒的爱心对待病人,先后治愈了许多危难患者。
进入21世纪,朱振华集中精力研究和医治牛皮癣顽症,经过悉心钻研,反复实践,临床治疗,发明了“朱氏膏药”,治疗牛皮癣有特效。先后治愈牛皮癣患者多人。如曾患牛皮癣16年的患者茹月珍,在他的精心医治下,终于治愈了此一顽症。特地写长文叙说十多年来求治牛皮癣症的经过,说他2005年以后,使用“朱氏膏药”,待用到第4张,“全身上下的皮肤都变得平滑有光泽,许多人都说我简直是换了一个人。这几张膏药如此神奇的疗效我如何也没有想到,我真的十分感谢朱老先生给我带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让我又一次可以健康地生活,也祝愿天下所以深受牛皮癣折磨的人们可以像我一样早日解除痛苦,重新得到人生的快乐! ”
朱振华还用他发明的膏药治愈了已经被某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烂腿患者凌浩的腿病。
还治愈了基督教会工作人员张少华患了十多年的神经性、脂溢性皮炎。
近日,他已经撰写了《临床治疗“牛皮癣”特效验方(朱氏膏药)》一文,决心把自己的治疗方法和心得体会传授给青年人,让他们得以治疗更多需要诊治的病人。
朱振华老中医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平日十分俭省,而在圣诞节拿出工资买圣诞果子送给老年公寓的老人和久安公司员工,还捐款数万元给贫困和受灾地区的民众。
朱老先生还在2006年5月25日公开贴出告示:“凡到久安医院中医外科、皮肤科治疗的农民患者,其医药费可享受八折优惠。”而患者却不知道,这些优惠病人的20%医药费,都是从他个人的收入内扣除的。仅半年多,累计已达8.82多万元。
情怀医者父母心
他的二儿子朱倍得说:“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的父亲朱振华、母亲李雪珍的人生虽然平凡,但他们都是富有宝贵精神和崇高信仰的人。我想,父母亲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信仰,将会转化为一种最为难能可贵的社会的财富……”
他的小儿子朱复得说:“在我记忆中,父亲对凡是找他求诊治病的患者,都能以‘热心、耐心、尽心’的亲和力和‘细致、入微、严谨’的态度相待。在给患者诊治过程中,父亲充分运用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或深入浅出的道理,给患者精心治疗,解惑释疑,为他(她)们既疗伤又疗‘心’。许多患者经父亲诊治病愈后,‘医患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类似的‘亲戚关系’,多少年以后双方仍保持着交往。父亲的医术、为人和医患之间的情结,之所以在当地闻名遐迩,我想,这与父亲的行医理念和情怀‘医者父母心’有关。”
朱振华医师的心声则是:“人生在世,不是单靠衣食住行,一心一意追求高楼大厦、美观、舒适的生活,应当要勤劳节约,全心全意关心偏辟地方的同胞的艰苦生活。我之所以要学一桩事,必须从勤劳中得到,搞一种试验,必须亲自动手,对于皮肤病用药,要看、尝、嗅,在自己的皮肤上上药、肌肉注射等取得经验,是因为看好一个难治疗的病,比给我多加一年岁数更加快乐。多看一个病人,就多增添、多积累一份经验。所以我看病甚至到下午2、3点钟,肚子也不觉得饿,精神也好,不觉疲劳……”
朱振华就是这样一个白求恩式的名老中医——把爱心化成火炬照亮患者人生道路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