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昆曲润物无声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l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百年昆曲艺术传承之愿,十一折经典剧目赏鉴之道,一出大师与特殊少年的对手戏……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主创的《说戏》一书,甫出版即收获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英国D&AD Awards铅笔奖”等业内荣誉。腰封上几句推荐语,更显得本书戏味十足。
  该书以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联出柯军主演的十一出经典昆剧折子戏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昆艺秘技等,在图书立意、编辑思路以及呈现形态上均颇具匠心,以下分传承、对话、创意三点述之。
  一、传承之书
  对于“百戏之祖”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昆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柯军自有“考古”与“探险”一说,来作为他所致力的两个方向。据统计,国内约有八百名昆曲从业人员从事着这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作、演出与传播工作。柯军认为昆曲“考古队”要深挖底蕴,忠实地承续六百年昆曲表演技艺和戏曲文化积淀;而“探险队”需要多种实验创作,以激活这门古老艺术的当代生命力。概言之,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如果说《一桌二椅》(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是柯军主演的实验昆剧《夜奔》《朱鹮记》的舞台档案记录,那么《说戏》则是他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夜奔》《桃花扇·沉江》《铁冠图·对刀步战》《铁冠图·别母乱剑》《长生殿·酒楼》《牧羊记·望乡》《牧羊记·告雁》《九莲灯·指路闯界》《红楼梦·胡判》《邯郸梦·云阳法场》《邯郸梦·生寤》十一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以及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对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本书既能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作为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传承是饱含热泪的”,书中收录了柯军和师辈、徒弟之间精彩的幕后故事,鲜活展现了这位视昆曲为第二生命的“梅花奖”首奖得主的艺术人生。述说每折戏的正文后附有《那些老师教我的本领》《那一拜》《让我考虑考虑》等回忆随笔,透过这些笑中含泪、感人至深的点滴,尤其是柯军执掌江苏省昆剧院时向大家倡言“没有一百出戏不许退休”,對年轻演员们说“我们在台上演戏,不仅是演给台下的观众看,也是演给天上昆曲的祖宗看”等话语,可见一位当代昆坛领军人物的专业情怀与传承之愿。
  二、对话之书
  本书十一折经典剧目内容的展开或曰全书的叙事逻辑, 最大特点要数“对话”。
  开篇即为一张有意“摆拍”的照片,只见柯军戏装穿戴,面对着观众席上的资深戏迷陆诚,通过这位“兰苑小花郎”在台下发问的方式,引出柯军在台上的说戏。台上与台下,演员与观众,渔樵问答般将十一折剧目精粹、昆坛掌故等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如故事、人物、命运、情感、血肉、价值、理想等,生动细述。
  每折正戏开篇,柯军的演出角色定妆照与陆诚别具特色的水彩画形成序幕的“对话”;每折正文之末又附有陆诚与柯军的对话,陆诚既是自己在问,亦代观众发问,柯军在答疑解惑间,“演戏给你看,说戏给你听”,仿若尾声,袅袅回音,余韵无穷。
  此外,在每折剧目工尺谱唱词精选与柯军本人的手书笔记处理上,亦包含了古今对话;在《燃指之痛》一文中,既有柯军“燃烧自己,点亮角色”的艺术宣言,也从侧面反映了中英“汤莎会”实验剧作所探求的中西对话。
  而最重要也最打动人心的对话,来自陆诚。他本是位交流障碍症少年,在13岁那年受柯军之邀,走进昆曲剧场,从此一发不可收,沉睡多年的灵性被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所唤醒。他14岁开始自学绘画,创作题材多集中于昆曲,以戏中人物、场景为主,看似儿童画笔法,未经任何技法培训,画风质朴、纯稚,仿佛一切都发自内心。画作通常寥寥数笔,颇多留白,着色大胆,又很符合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他终日里看戏、画戏,每周组织戏迷到位于朝天宫的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赏剧,近几年年均看剧一百五十场,被戏迷亲切地称为“省昆吉祥物”。
  昆曲这一发源于14世纪苏州昆山的地方戏,经文人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领唱我国剧坛近三百年,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武术,以曲词典雅、唱腔细腻著称,多以帝王将相、英雄志士、才子佳人题材,作为文人雅士间的消遣,也有着启民智、宣人伦等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功能。
  《说戏》编辑立意别具匠心,将陆诚引入本书,既作为叙事辅线引发主角说戏,又以其画作呼应剧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百戏之祖”打开了陆诚的心扉,昆曲成为他与外界对话的方式。本书通过陆诚现象,引发大家对艺术当代社会功能的思考。可见,这出昆曲大师与特殊少年的对手戏,有着更深层面“对话”的探索。
  三、创意之书
  《说戏》一书尽现昆曲之美,既有以绘画、书法、摄影方式所展现的唱词和戏装之美,又有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传统艺术打开心扉直抵人心的性情之美,在书籍设计方面,还有着别出心裁的创意之美。
  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评委点评《说戏》:“整本书的设计十分简洁,纸质柔软且质感各异。手工装订的方式非常别致,每一帖之间松而不散。部分白色页面采用珠光白的油墨来印刷文字,书中页面的大小也不尽相同,大胆而新颖。各种表现手段都与昆曲优雅流畅的特点相得益彰。”
  上述评语基本上概括了《说戏》在视觉呈现方面的匠心所在,珍藏版《说戏》在诸多细节的设计处理方面还有其独到的妙处。譬如图文的处理,全书内文配图并未采用旧有的演出剧照,而是全部重新拍摄,以保证色彩、用光等摄影语言的基调一致。在版式处理上,以流线连接问答,将标题字号呈现动态分布;内容的版面分布大量留白,甚至将陆诚的问话印于夹页之间,若隐若现,以体现柯军说戏的主角“造型”;在装订形式上,一折戏为一帖,对应昆曲折子戏之意,全书以超薄艺术纸线装,松而不散。更有独家秘招,珠光白所印的并非文字本身,而是版面上文字以外的部分,即“镂空”式印刷,以使“白上印白”的局部处得以细微呈现,确保印刷效果不打折扣,如同篆刻中的“阴文”处理,直令治印三四十年的柯军击掌赞叹。
  作家毕飞宇在本书前言中感叹,柯军说六百年昆曲史成就的是一出出的戏而不是角色,这一点深深打动了他。就编辑在传统优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出版史亦如此,责任编辑与设计师苦思冥想,努力成就一本本的书以流传后世。
  《说戏》在主题立意、编辑理念和设计形态方面,均体现出主创团队对细节和品质的极致追求,打磨良久而惊艳亮相,不失为对传统文化在当代出版方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诚意尝试。
其他文献
年过半百的刘庆杰是一位以章草见长,兼攻篆、行、草,颇有禀赋的勤奋书法艺术追求者。近年来,他的作品因多次在国展中入展、获奖而书名远播,受到了诸多书法名家的关注和好评。诚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景岳先生所述:“刘庆杰的作品,不仅具有北方雄强的一面,还有南方抒情的特点,两者的结合代表着刘庆杰对美的一种个性化追求!”在熟悉刘庆杰的人眼中,他平实宽厚、坦荡正直,又天资聪颖,有着朴实而淡
期刊
今年1月《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迎来了第3次印刷,海外版版权也在积极洽谈中。一本看似只有专业人士才会研读的“厚重”学术书如何才能畅行在学生、大众读者和美术研究者之间,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当今艺术品不再只属于收藏家,艺术家不再封存自己的艺术作品。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只有使作品“流动”才能让作品获得生气,体现价值,让艺术走进大众,参与生活。这就需要在积极提高大众审美的同时让大众了解艺术的发展
期刊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陶瓷手工业迅速发展,工艺不断完善,技法不断成熟。景德镇御窑厂的设立使得陶瓷的艺术性大大增强,统治者的审美意志促使陶瓷装饰题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更新了陶瓷艺术的表现题材,版画“以线造型”的装饰方式影响了陶瓷艺术的技法体系,文人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理念又影响了陶瓷绘画的形式语言。这些因素使得陶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器形的约束,瓷上绘画不再是简单的器皿装饰而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
期刊
清初的画僧石涛(1642—1707),因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变的艺术面貌、反对法度的创新精神等,近百年来始终为海内外学界关注和研究。在其主要经历、书画诗歌创作、艺术思想等方面,学界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石涛的研究该如何出新,是很多学者都在思考的新问题。  2019年8月,张长虹教授推出新著《我用我法——石涛艺术与社会接受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这本关于石涛的研究著作,以广阔的
期刊
设想如果回到大唐盛世,我去拜谒许太学,那不用问童子,他一定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在大山里也不采药,一定是提着一支笔,坐对着大山,相看两不厌。待到日薄西山,他也就收拾好笔墨,飞鸟相与还。但这也绝不仅仅是设想。工作再繁忙,许太学一旦觅得空闲,就转进大山。如果问他为何如此乐此不疲,他一定会回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长在广西大山之中,许太学敦厚纯朴,胸次洒脱。大学毕业后,他入大化县
期刊
《秋江雨渡》是一幅简洁而别致的山水画。乍看之下,残崖断壁间,片片寒叶伴着秋风飘然而落,江面上泛起涟漪,一叶扁舟翩然而至,两位白衣船客端坐其中,舟行于山水之间。这仿佛是一幅来自南宋的诗意山水画。但是细细观来,船夫披蓑戴笠,弓背行橹,仿佛在奋力与自然博弈;乘舟者团坐于船,紧握伞柄,仿佛稍一放松,手中之伞就会被吹落江中。再加上飘零的落叶和满江的波澜,特别是画面上方水墨渲染下的光影明灭之感,这种风、光、雨
期刊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岭南印学理论与篆刻艺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展示岭南印人事迹和印学精神,岭南印社将在广州市举办“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颁发首届中国印学“颂契成果奖”“新士励学奖”,颂扬学术成果,奖掖后起之秀。春节刚过,曲斌社长召集研讨会组委会成员在文德路的千秋堂商榷此事,席间与岭南印社副社长黎向群先生交流,谈及皖籍篆刻艺术大师
期刊
内容提要:“山水人物皆空嵌,巧夺万代所未有”,芜湖铁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而驰名中外。铁画从字面上理解是“铁”与“画”,是艺术家与铁匠紧密合作产生的结果,两者形影不离,缺一不可。但纵观当下,芜湖铁画前行之路艰难,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究其缘由,就是有“铁”无“画”,有“艺”无“铁”。  关键词:“铁”与“画”;芜湖铁画;画稿  铁画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芜湖铁画自
期刊
一、硕学通儒 气节凌霜  王伯沆先生家学渊源,先辈数代业儒。其父名杰,字鹤臞,是饱读诗书的博雅之士,“喜属文”。其母陈氏知书达理,尤“喜读明史”。先生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聪慧好学,读书过目成诵。他6岁叩见南京词人端木埰,18岁入泮,19岁为廪生。其曾随金陵名宿端木埰、高子安研读《说文解字》及诗、古文辞。后其就读钟山书院,每试皆名列前茅,为书院山长黄翔云(黄侃之父)器重。  以
期刊
南朝谢赫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第一要义,其中“韵”者,本义乃指声韵,由此或可溯源绘画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清人王原祁曰:“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这是从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绘画与音乐的相通性。依宗白华之论:“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故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