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谁是你的重要他人》的文章,文章的内容讲述了作者对自己小学时音乐老师的回忆。当时,作者荣幸地被选中参加校歌咏比赛,节目是小合唱。那位音乐老师在排练时,发现她总唱得跑调儿,就狠狠地提出把她除名,但考虑到合唱队伍的排列平衡,又把她留了下来,要求是只对口型,不让她发出声音。后来,她就留下了再不能唱歌的毛病,也再没有唱过歌。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音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她的咽喉,也影响了她在工作中的演讲和发音。这件事成了她内心深处不可言喻的恐惧和哀痛。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读了这篇文章,心情十分沉痛,是对作者的同情?还是对那位老师的厌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多多少少地伤害过一些人。一些教师没有小心谨慎地对待孩子稚弱的心灵,使学生被烙下负面情感印迹,这是难以简单地用时间的橡皮轻易擦去的。今天的音乐教育的课改春风已吹进了每一个中小学校园,许多教师因对课程有新认识、体会,教学上随之出现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呈现出异彩纷呈、充满个性的景象。但在大胆创新、追求教学特色的同时,教师应该反思:是否忽略了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以及性格的塑造与完善;是否把爱洒向了每个学生。《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音乐教师有必要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对孩子心灵上多些关爱和倾注,让他们尽情地歌唱,快乐地成长。
一、学会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培养,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1.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主,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有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设计了各种活动形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等,使得课堂气氛虽然轻松、活跃,学生的自主性也有所发挥,但在这些活动背后,总存在着某些隐患:课堂提问中教师总是在等待“标准答案”;小组讨论后的回答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总结;合作表演时往往是有特长的学生担任主角,一般的学生作配角。所以,音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都以为学习音乐需要天赋。的确,每位学生在音乐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但每个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权利是平等的。音乐教师如果认为学习音乐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孩子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没有天分而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真心真意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不论他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爱应该像阳光、像雨露,渗透融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二、用发展性的眼光评价每一位学生
教学评价构建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作为基本思想,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以促进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教师可以学习中央三套的“星光大道”栏目,以及少儿频道的“少儿才艺表演”栏目的评价方式,运用那种“赞赏性”、“幽默性”、“机智性”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和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有敏锐的目光,激励学生在肯定中不断发展,当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对音乐的体验有同老师和课本不一致时,不能冷眼相对,漠然处置,而应给孩子适当的欣赏和鼓励,更多地要给予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发现、发展自身的潜力。
三、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
给他们一个成功的机会。教师常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当一旦发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缺乏这种细胞时,就会对他们失去信心。姑且不论《谁是你的重要他人》文章中,那位音乐老师态该如何起码用好的教学方式引导作者唱好歌,促使作者有所进步,而是让作者假唱,造成作者心灵的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学生某一方面的落伍并不代表他任何方面都不行,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必要时还应该给予帮助,从而让他悟到自身的价值,为今后的不断进取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得有一次教授《打击乐》学打锣鼓经时,我无意间发现一学生打的鼓点不仅节奏感强而且特别有力。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极内向,不爱说话,唱歌也不怎么发出声来的男孩,当时,我用欣赏与肯定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表现得更加激动了。课后,我觉得挺好奇,就请他来谈话,才发现他有口吃的毛病,他说他喜欢欣赏爵士鼓的演奏,也模仿着练过,就是没有人指导。听到这里,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在爵士鼓方面也不在行。后来,我每到书店或音响店时,都特别留意这方面的内容,给他带一些书籍和音响带,并上网给他找些资料,还联系专业老师对他进行指导。这样,他的爵士鼓的演奏水平进步更快了。当教授《电子空间站》一课时,我特意邀请他和我合作表演《西班牙斗牛士》(电子琴与爵士鼓合奏)。我们表演得其乐融融,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同学们投来的羡慕眼光里,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找回了自信。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音乐对促进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已获得了社会普遍的认同。教师应抓住这次课改契机,时常反思教学行为,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孩子随着音乐而歌唱,随着音乐而成长。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读了这篇文章,心情十分沉痛,是对作者的同情?还是对那位老师的厌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多多少少地伤害过一些人。一些教师没有小心谨慎地对待孩子稚弱的心灵,使学生被烙下负面情感印迹,这是难以简单地用时间的橡皮轻易擦去的。今天的音乐教育的课改春风已吹进了每一个中小学校园,许多教师因对课程有新认识、体会,教学上随之出现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呈现出异彩纷呈、充满个性的景象。但在大胆创新、追求教学特色的同时,教师应该反思:是否忽略了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以及性格的塑造与完善;是否把爱洒向了每个学生。《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音乐教师有必要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对孩子心灵上多些关爱和倾注,让他们尽情地歌唱,快乐地成长。
一、学会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培养,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1.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主,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有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设计了各种活动形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等,使得课堂气氛虽然轻松、活跃,学生的自主性也有所发挥,但在这些活动背后,总存在着某些隐患:课堂提问中教师总是在等待“标准答案”;小组讨论后的回答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总结;合作表演时往往是有特长的学生担任主角,一般的学生作配角。所以,音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都以为学习音乐需要天赋。的确,每位学生在音乐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但每个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权利是平等的。音乐教师如果认为学习音乐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孩子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没有天分而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真心真意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不论他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爱应该像阳光、像雨露,渗透融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二、用发展性的眼光评价每一位学生
教学评价构建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作为基本思想,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以促进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教师可以学习中央三套的“星光大道”栏目,以及少儿频道的“少儿才艺表演”栏目的评价方式,运用那种“赞赏性”、“幽默性”、“机智性”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和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有敏锐的目光,激励学生在肯定中不断发展,当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对音乐的体验有同老师和课本不一致时,不能冷眼相对,漠然处置,而应给孩子适当的欣赏和鼓励,更多地要给予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发现、发展自身的潜力。
三、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
给他们一个成功的机会。教师常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当一旦发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缺乏这种细胞时,就会对他们失去信心。姑且不论《谁是你的重要他人》文章中,那位音乐老师态该如何起码用好的教学方式引导作者唱好歌,促使作者有所进步,而是让作者假唱,造成作者心灵的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学生某一方面的落伍并不代表他任何方面都不行,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必要时还应该给予帮助,从而让他悟到自身的价值,为今后的不断进取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得有一次教授《打击乐》学打锣鼓经时,我无意间发现一学生打的鼓点不仅节奏感强而且特别有力。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极内向,不爱说话,唱歌也不怎么发出声来的男孩,当时,我用欣赏与肯定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表现得更加激动了。课后,我觉得挺好奇,就请他来谈话,才发现他有口吃的毛病,他说他喜欢欣赏爵士鼓的演奏,也模仿着练过,就是没有人指导。听到这里,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在爵士鼓方面也不在行。后来,我每到书店或音响店时,都特别留意这方面的内容,给他带一些书籍和音响带,并上网给他找些资料,还联系专业老师对他进行指导。这样,他的爵士鼓的演奏水平进步更快了。当教授《电子空间站》一课时,我特意邀请他和我合作表演《西班牙斗牛士》(电子琴与爵士鼓合奏)。我们表演得其乐融融,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同学们投来的羡慕眼光里,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找回了自信。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音乐对促进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已获得了社会普遍的认同。教师应抓住这次课改契机,时常反思教学行为,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孩子随着音乐而歌唱,随着音乐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