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朝阳教育始终围绕“三个优先”策略(规划优先、投入优先、政策优先),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优质化建设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着力推进学区化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八项工程等工作,不断提升朝阳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全面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本期,我们将呈现朝阳教委做大教育、做强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及三里屯一中、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学校、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改革经验。
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这是朝阳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朝阳人民的殷切期望。为了让孩子“好上学”,更是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朝阳教委采取了诸多举措。
1.“外引”“内推”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为了让朝阳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十二五”期间,朝阳区通过调整学校布局、集团化办学、深度联盟、引入名校、名校办分校、城乡教育一体化、高校联合等“外引”“内推”方式,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近几年,朝阳区引进全国优质学校合作办学达37所,转型升级中小学83所,全区优质资源校址数增加到236址,占中小学校址数的83.6%,较2012年提高了30%。有效满足了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显著增强了全区教育发展的底气与活力。
2.学区化改革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
为了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寻找区域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2014年,朝阳区拉开学区化改革的大幕。
朝阳区整体分析全区学校资源,根据城市空间布局、区域功能定位、学校分布特点和学龄人口变化情况,形成“4带—15学区—40片区”的学区化发展格局。资源重组后,将工作重点放在构建学区治理新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在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以“共商共治”为核心思想,构建义务教育学区治理新模式,逐步构建广泛参与的共商共治机制;组建“五位一体”(学区理事会、党建研究会、督学责任区、培训共同体、教研共同体)的学区组织框架;深化“协同發展”的学区评价方式;搭建教育资源“四共享”(共享设施设备、骨干师资、优质课程、信息网络)平台;构建特色人才“一贯制”培养体系。
3.课程课堂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建立课程领导、学术指导、课程准入、课程创生、课程运行机制,建构区域课程培训、审批、视导、指导团队聘任使用、校本课程审议评估等制度,完善课程资源库,加强区域层面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规划管理与指导。围绕提高课程领导力开展系列培训,鼓励学校自主实验,体现办学特色。指导学校做好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结构创新,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现中小课程衔接,持续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育人导向。坚持学科主渠道育德,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整体构建与实施、课堂主渠道育人方法与途径、德育课题的研究与引领,三课并举,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体系,实现全员、全科、全程育人。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为目标,围绕着“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题,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构建开放的教与学模式。
加强综合实践育人功能。深入落实学科改进意见,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和学科实践课程建设。借助“社会大课堂”资源,跨学科联动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互动教学平台正式推出,启动了百所“智慧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基于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路径,形成了常态化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策略。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和探索微视频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验。
借力社会资源服务教育发展。充分利用首都及区域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市教委统一推动下,朝阳区全面加强与中科院、社科院等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走进朝阳大讲堂”“专家进校园”等活动,探索育人新模式。
4.“人才强教”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近年来,朝阳区进一步加大教育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一是突出能力建设,基础性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分层分类、提高效益”的原则,融通教研、科研、培训3条主线,着重提升了干部依法治教、教师科学执教的能力。二是突出高端引领,大力开展“双名工程”(名校长、名师工程)。先后启动了四轮“双名工程”,加强高层次骨干人才建设。建立健全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塑造、激励等工作机制,坚持“课题引领”,强调“机制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队伍梯次建设初步形成。三是突出区域优势,人才队伍国际化特色凸显。重视全社会教育人才资源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涉外教育资源,建设境外培训基地,引进外国教育专家。四是突出城乡一体,促进干部教师配置均衡。组建市区级示范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发展的“城乡发展共同体”,融通教研、科研、培训,探索城乡学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制定《关于校级领导干部交流的实施意见》和《朝阳区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工作办法(试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方式,大大提升了干部教师的均衡分布程度。
目前,全区特级教师人数达到202人,居全市前列。市级学科带头人56人,市级骨干教师281人,均占北京市总量的1/7。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8.34%,实现了每一所学校都有骨干教师任教。
近些年,朝阳区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一是区域群众持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朝阳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随着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教育资源将面临入园入学高峰的严峻挑战;三是教育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区域教育高效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教育新常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抓好“两贯彻一落实”,落实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提出的“创强争先”的要求(“创强”即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争先”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保优势、补短板、增动力、提品质”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朝阳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二是深入教育环境感召力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三是深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四是坚持人才强教,进一步提高教育专业化水平;五是统筹教育协调多元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六是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合力。
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这是朝阳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朝阳人民的殷切期望。为了让孩子“好上学”,更是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朝阳教委采取了诸多举措。
1.“外引”“内推”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为了让朝阳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十二五”期间,朝阳区通过调整学校布局、集团化办学、深度联盟、引入名校、名校办分校、城乡教育一体化、高校联合等“外引”“内推”方式,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近几年,朝阳区引进全国优质学校合作办学达37所,转型升级中小学83所,全区优质资源校址数增加到236址,占中小学校址数的83.6%,较2012年提高了30%。有效满足了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显著增强了全区教育发展的底气与活力。
2.学区化改革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
为了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寻找区域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2014年,朝阳区拉开学区化改革的大幕。
朝阳区整体分析全区学校资源,根据城市空间布局、区域功能定位、学校分布特点和学龄人口变化情况,形成“4带—15学区—40片区”的学区化发展格局。资源重组后,将工作重点放在构建学区治理新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在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以“共商共治”为核心思想,构建义务教育学区治理新模式,逐步构建广泛参与的共商共治机制;组建“五位一体”(学区理事会、党建研究会、督学责任区、培训共同体、教研共同体)的学区组织框架;深化“协同發展”的学区评价方式;搭建教育资源“四共享”(共享设施设备、骨干师资、优质课程、信息网络)平台;构建特色人才“一贯制”培养体系。
3.课程课堂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建立课程领导、学术指导、课程准入、课程创生、课程运行机制,建构区域课程培训、审批、视导、指导团队聘任使用、校本课程审议评估等制度,完善课程资源库,加强区域层面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规划管理与指导。围绕提高课程领导力开展系列培训,鼓励学校自主实验,体现办学特色。指导学校做好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结构创新,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现中小课程衔接,持续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育人导向。坚持学科主渠道育德,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整体构建与实施、课堂主渠道育人方法与途径、德育课题的研究与引领,三课并举,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体系,实现全员、全科、全程育人。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为目标,围绕着“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题,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构建开放的教与学模式。
加强综合实践育人功能。深入落实学科改进意见,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和学科实践课程建设。借助“社会大课堂”资源,跨学科联动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互动教学平台正式推出,启动了百所“智慧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基于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路径,形成了常态化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策略。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和探索微视频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验。
借力社会资源服务教育发展。充分利用首都及区域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市教委统一推动下,朝阳区全面加强与中科院、社科院等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走进朝阳大讲堂”“专家进校园”等活动,探索育人新模式。
4.“人才强教”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近年来,朝阳区进一步加大教育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一是突出能力建设,基础性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分层分类、提高效益”的原则,融通教研、科研、培训3条主线,着重提升了干部依法治教、教师科学执教的能力。二是突出高端引领,大力开展“双名工程”(名校长、名师工程)。先后启动了四轮“双名工程”,加强高层次骨干人才建设。建立健全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塑造、激励等工作机制,坚持“课题引领”,强调“机制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队伍梯次建设初步形成。三是突出区域优势,人才队伍国际化特色凸显。重视全社会教育人才资源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涉外教育资源,建设境外培训基地,引进外国教育专家。四是突出城乡一体,促进干部教师配置均衡。组建市区级示范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发展的“城乡发展共同体”,融通教研、科研、培训,探索城乡学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制定《关于校级领导干部交流的实施意见》和《朝阳区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工作办法(试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方式,大大提升了干部教师的均衡分布程度。
目前,全区特级教师人数达到202人,居全市前列。市级学科带头人56人,市级骨干教师281人,均占北京市总量的1/7。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8.34%,实现了每一所学校都有骨干教师任教。
近些年,朝阳区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一是区域群众持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朝阳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随着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教育资源将面临入园入学高峰的严峻挑战;三是教育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区域教育高效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教育新常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抓好“两贯彻一落实”,落实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提出的“创强争先”的要求(“创强”即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争先”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保优势、补短板、增动力、提品质”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朝阳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二是深入教育环境感召力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三是深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四是坚持人才强教,进一步提高教育专业化水平;五是统筹教育协调多元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六是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