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科书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是教师的“教本”,是学生的“学本”。树立“用教材教”和“学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一课一中心”,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关键词:研读;历史教材;教学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不等于教学内容,只是学生学习的中介和教师用来教的媒介。同时教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材料,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它变成适宜教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度驾驭教材,特别是科学整合教材的能力,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一、树立“用教材教”和“学本”的理念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基础知识最简洁、最清晰、最准确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最方便的学习工具,是学生的“学本”。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而传统的教科书立足于教师的教,是教师的“教本”,学生需在教师的阐释、引导、启发下,才能真正读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的教科书在结构上有导入、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设计了各种情景问题和学习延伸,编制了各种探究活动课,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充实有趣、文字生动流畅、叙述具体形象、头绪相对集中、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总之,新的教科书是学生阅读、自学的“学本”,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阅读与学习,建构起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备课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得出结论,或运用史实加以说明与印证正确的观点,并以此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1.巧妙使用“引言”导入课题。
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引言有文字组成,介绍范蠡弃官从商,取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导入:
(1)阅读引文,从范蠡的身份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2)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最后引入“商人”、“商业”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教师在设问时,要求要具体,如题目中时序限定在“春秋战国”和“商业”的范围内。此外,对学生某些补充或创造性回答要及时肯定,并因势利导。
2.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
图文并茂是历史教材的一大特色,历史教科书中选编的大量历史图片,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相辅相成,是历史教科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希腊文明的摇篮”一节,笔者结合书中《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先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文字描述,仔细观察示意图,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明白其地形特点:山多地少,三面环水,岛屿、港湾众多。再结合“资料回放”:“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学生分组讨论: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分布的影响?从自然环境入手,寻找其与社会历史发展相联系的能力。
比文字更直观,更生动,更简洁,更真实是图片,许多图片本身就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了历史的真实状态。运用这些图片,将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得以生动再现,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做到“史论结合”,突破重难点。
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资源,精心设计,精讲精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课一中心”,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一课一中心”即一节课围绕一个中心。高中历史课“内容多而学时少”,有的历史教师习惯教学上“求全”、“求深”,否则就觉得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必然时间紧,并致学生依赖教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备课时抓住中心,有的放矢,对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教学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丰富,但它只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并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让师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利于学生的自学,并不要求凡是教材上有的都要讲。
在各课的重难点确定好后,教师在备教学过程时就可以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对教材的内容围绕着课程标准进行适当的取舍。如果我们脱离了课标,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对教材内容面面俱到,这样的话恐怕很难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减,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删繁就简,突出主线,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为后一课的内容作好铺垫。
新课程历史教材在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入钻研新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原则、体例、特点及知识结构等,落实三维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不断地得到精益求精,促进自我专业成长,适应新课改所赋予的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主编.《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朱汉国主编.《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J].教育参考.2005,(5).
关键词:研读;历史教材;教学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不等于教学内容,只是学生学习的中介和教师用来教的媒介。同时教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材料,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它变成适宜教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度驾驭教材,特别是科学整合教材的能力,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一、树立“用教材教”和“学本”的理念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基础知识最简洁、最清晰、最准确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最方便的学习工具,是学生的“学本”。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而传统的教科书立足于教师的教,是教师的“教本”,学生需在教师的阐释、引导、启发下,才能真正读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的教科书在结构上有导入、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设计了各种情景问题和学习延伸,编制了各种探究活动课,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充实有趣、文字生动流畅、叙述具体形象、头绪相对集中、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总之,新的教科书是学生阅读、自学的“学本”,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阅读与学习,建构起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备课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得出结论,或运用史实加以说明与印证正确的观点,并以此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1.巧妙使用“引言”导入课题。
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引言有文字组成,介绍范蠡弃官从商,取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导入:
(1)阅读引文,从范蠡的身份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2)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最后引入“商人”、“商业”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教师在设问时,要求要具体,如题目中时序限定在“春秋战国”和“商业”的范围内。此外,对学生某些补充或创造性回答要及时肯定,并因势利导。
2.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
图文并茂是历史教材的一大特色,历史教科书中选编的大量历史图片,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相辅相成,是历史教科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希腊文明的摇篮”一节,笔者结合书中《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先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文字描述,仔细观察示意图,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明白其地形特点:山多地少,三面环水,岛屿、港湾众多。再结合“资料回放”:“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学生分组讨论: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分布的影响?从自然环境入手,寻找其与社会历史发展相联系的能力。
比文字更直观,更生动,更简洁,更真实是图片,许多图片本身就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了历史的真实状态。运用这些图片,将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得以生动再现,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做到“史论结合”,突破重难点。
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资源,精心设计,精讲精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课一中心”,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一课一中心”即一节课围绕一个中心。高中历史课“内容多而学时少”,有的历史教师习惯教学上“求全”、“求深”,否则就觉得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必然时间紧,并致学生依赖教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备课时抓住中心,有的放矢,对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教学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丰富,但它只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并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让师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利于学生的自学,并不要求凡是教材上有的都要讲。
在各课的重难点确定好后,教师在备教学过程时就可以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对教材的内容围绕着课程标准进行适当的取舍。如果我们脱离了课标,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对教材内容面面俱到,这样的话恐怕很难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减,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删繁就简,突出主线,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为后一课的内容作好铺垫。
新课程历史教材在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入钻研新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原则、体例、特点及知识结构等,落实三维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不断地得到精益求精,促进自我专业成长,适应新课改所赋予的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主编.《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朱汉国主编.《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J].教育参考.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