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之地就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政治环境成为公认的文化中心,而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乃至今日,齐鲁仍然享有文化之都、礼仪之乡的美誉。齐鲁文化中心地位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学术文化传承、经济实力强大、政治地理形势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秦山时期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旨在推动齐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秦汉时期;齐鲁文化;历史地位
齐鲁之地主要是包括当今山东及苏北,而这一区域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多种不同文化。鲁地是儒学发源地,其儒家文化的发展水平由此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齐地文化庞杂,涵盖了滨海方士之学、黄老道家学派、阴阳家、纵横家等都能在此地找到痕迹。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渐渐融汇,在保留其源流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在秦汉时期后,政治大统一背景为齐鲁文化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而法家学说、阴阳五行说、儒学相继成为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一种依据,促使齐鲁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带有官方色彩的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秦山时期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家建设精神文明社会奠定有力基础。
一、秦汉时期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齐鲁文化得到进一步综合发展。早在戰国时期,齐国吞并鲁国,是黄河下游地区政治格局呈现出统一的状态,而百家争鸣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术文化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为齐、鲁两地文化的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一背景下,齐、鲁两地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并逐渐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这种一体化主要是表现在思想领域,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鲁学的揉合,均是齐鲁两地文化走向统一的重要标志。《管子》、《荀子》的出现,说明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在秦朝与汉初,齐学曾盛极一时,黄老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盛行,并且成为当权者较为崇尚的一门学术,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有机融合,更是为在此之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最终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局面。在此之后,齐鲁文化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齐鲁双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较大矛盾,同时又相互批判、相互渗透,直至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促使齐鲁文化有机融合,完成了两种文化一体化。齐鲁文化作为一种混合型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将齐文化和鲁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还将其他文化中的精髓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汉武帝之后,以经学治世的政治导向更是将齐鲁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而齐鲁文化也随之获得了政治、文化两方面的支配地位,并在政治统一的背景下逐渐成为一种官方文化,尤其是武帝以来以士大夫为中坚力量的士大夫政治逐渐形成。治学传经成为参与国家政治的途径,下至平民上至豪民宗室,都积极治经入仕参与国家政治,改变自身现状。而齐鲁做为儒学的发源地,在其文化传统上就具有本源的上优势,到了汉代更是担负其经学传播的重任,大批的名士学者都来自齐鲁地区,求学者皆自远方至。
二、齐鲁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与维系
秦汉时期,当权者以齐鲁为礼仪之邦,而齐鲁文化也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被广泛接受。在大一统专政体制的时代背景下,秦汉时期的重要城市、都城并不全都是处于齐鲁之地,然而齐鲁文化中心这一重要地位却始终影响着秦汉经济、政治等的发展。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如何维系好这一文化中心的地位,成为当代人们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目前,学者普遍认为以下几方面是维系齐鲁文化中心地位的主要因素:第一,战国文化格局的自然延续,早在战国时期,齐国吞并鲁国,而这也成为齐、鲁两地相互融合的一个契机,为齐鲁文化互相批判、互相融合造良好条件;第二,齐鲁为汉代诸多学术流派的发源地,随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局势的到来,各类学术流派应时而生,而这些文化流派大部分发源于齐鲁之地,丰富了齐鲁之地的文化底蕴;第三,齐鲁之地人才辈出,众所周知,孔子出身于鲁国,其儒家思想被广泛接受,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第四,齐鲁好学之风盛行,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学术流派分布众多,这也成为齐鲁之地人才众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五,经济实力强大。齐鲁地区良好的地理形势、发达的经济贸易均为齐鲁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促使齐鲁之地成为来朝历代当权者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起初,齐鲁之地经济发达并没有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然而通过分析史料,却发现这一因素是促成齐鲁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条件。齐鲁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山林川泽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盐铁桑麻之利为人们开辟了致富之路,再加之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些因素使得齐鲁农工商得到全面发展,而这种经济优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经确立,对秦汉时期的经济格局造成严重影响。
三、齐鲁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在秦统一六国后,虽然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政治上主要思想,但是阴阳五行学说在秦朝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至西汉初年,齐系文化的黄老之学成为国家管理的主要思想,在当时政治群体中好黄老之学者众多,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无为政治,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间,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在此之后,汉代根据“霸王道杂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家制度”,而这均是来自于齐鲁文化,可见齐鲁文化对汉代政治影响深远。齐鲁霸王之道,在汉代当权或者广泛接受的同时,被兼容并蓄,逐渐形成了“汉家制度”,并且直接影响到了适用于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治国方略等。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了汉武帝的广泛支持,而以儒术取士也成为中国思想史、政治史上一场大的变革。作为儒学的继承者,董仲舒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还结合了阴阳五行进一步发展儒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齐鲁文化统一。至东汉末年,齐鲁地区又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大经学家,即何休、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促使齐鲁文化有机融合,完成了两种文化一体化。
结论:
综上所述,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秦汉时期齐鲁文化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齐鲁地区在政治文化领域中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秦汉时期,齐鲁文化的重要地位并不依靠政治权威,而是凭借齐鲁文化自身独特的学术积淀以及人才获取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秦汉时期的兴盛繁荣,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对齐鲁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精神文明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孟祥才、王克奇.齐鲁文化通史(秦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雷虹霁.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4]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卢云.区域控制与历史发展——论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文化重心及其相互关系[J].《福建论坛》,1987年,4期:19-24.
[6]卢云.秦汉时代滨海地区的方士文化[J].复旦学报,1988年,6(期):95-101.
【关键词】:秦汉时期;齐鲁文化;历史地位
齐鲁之地主要是包括当今山东及苏北,而这一区域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多种不同文化。鲁地是儒学发源地,其儒家文化的发展水平由此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齐地文化庞杂,涵盖了滨海方士之学、黄老道家学派、阴阳家、纵横家等都能在此地找到痕迹。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渐渐融汇,在保留其源流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在秦汉时期后,政治大统一背景为齐鲁文化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而法家学说、阴阳五行说、儒学相继成为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一种依据,促使齐鲁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带有官方色彩的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秦山时期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家建设精神文明社会奠定有力基础。
一、秦汉时期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齐鲁文化得到进一步综合发展。早在戰国时期,齐国吞并鲁国,是黄河下游地区政治格局呈现出统一的状态,而百家争鸣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术文化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为齐、鲁两地文化的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一背景下,齐、鲁两地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并逐渐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这种一体化主要是表现在思想领域,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鲁学的揉合,均是齐鲁两地文化走向统一的重要标志。《管子》、《荀子》的出现,说明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在秦朝与汉初,齐学曾盛极一时,黄老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盛行,并且成为当权者较为崇尚的一门学术,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有机融合,更是为在此之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最终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局面。在此之后,齐鲁文化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齐鲁双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较大矛盾,同时又相互批判、相互渗透,直至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促使齐鲁文化有机融合,完成了两种文化一体化。齐鲁文化作为一种混合型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将齐文化和鲁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还将其他文化中的精髓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汉武帝之后,以经学治世的政治导向更是将齐鲁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而齐鲁文化也随之获得了政治、文化两方面的支配地位,并在政治统一的背景下逐渐成为一种官方文化,尤其是武帝以来以士大夫为中坚力量的士大夫政治逐渐形成。治学传经成为参与国家政治的途径,下至平民上至豪民宗室,都积极治经入仕参与国家政治,改变自身现状。而齐鲁做为儒学的发源地,在其文化传统上就具有本源的上优势,到了汉代更是担负其经学传播的重任,大批的名士学者都来自齐鲁地区,求学者皆自远方至。
二、齐鲁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与维系
秦汉时期,当权者以齐鲁为礼仪之邦,而齐鲁文化也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被广泛接受。在大一统专政体制的时代背景下,秦汉时期的重要城市、都城并不全都是处于齐鲁之地,然而齐鲁文化中心这一重要地位却始终影响着秦汉经济、政治等的发展。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如何维系好这一文化中心的地位,成为当代人们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目前,学者普遍认为以下几方面是维系齐鲁文化中心地位的主要因素:第一,战国文化格局的自然延续,早在战国时期,齐国吞并鲁国,而这也成为齐、鲁两地相互融合的一个契机,为齐鲁文化互相批判、互相融合造良好条件;第二,齐鲁为汉代诸多学术流派的发源地,随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局势的到来,各类学术流派应时而生,而这些文化流派大部分发源于齐鲁之地,丰富了齐鲁之地的文化底蕴;第三,齐鲁之地人才辈出,众所周知,孔子出身于鲁国,其儒家思想被广泛接受,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第四,齐鲁好学之风盛行,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学术流派分布众多,这也成为齐鲁之地人才众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五,经济实力强大。齐鲁地区良好的地理形势、发达的经济贸易均为齐鲁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促使齐鲁之地成为来朝历代当权者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起初,齐鲁之地经济发达并没有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然而通过分析史料,却发现这一因素是促成齐鲁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条件。齐鲁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山林川泽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盐铁桑麻之利为人们开辟了致富之路,再加之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些因素使得齐鲁农工商得到全面发展,而这种经济优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经确立,对秦汉时期的经济格局造成严重影响。
三、齐鲁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在秦统一六国后,虽然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政治上主要思想,但是阴阳五行学说在秦朝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至西汉初年,齐系文化的黄老之学成为国家管理的主要思想,在当时政治群体中好黄老之学者众多,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无为政治,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间,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在此之后,汉代根据“霸王道杂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家制度”,而这均是来自于齐鲁文化,可见齐鲁文化对汉代政治影响深远。齐鲁霸王之道,在汉代当权或者广泛接受的同时,被兼容并蓄,逐渐形成了“汉家制度”,并且直接影响到了适用于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治国方略等。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了汉武帝的广泛支持,而以儒术取士也成为中国思想史、政治史上一场大的变革。作为儒学的继承者,董仲舒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还结合了阴阳五行进一步发展儒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齐鲁文化统一。至东汉末年,齐鲁地区又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大经学家,即何休、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促使齐鲁文化有机融合,完成了两种文化一体化。
结论:
综上所述,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秦汉时期齐鲁文化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齐鲁地区在政治文化领域中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秦汉时期,齐鲁文化的重要地位并不依靠政治权威,而是凭借齐鲁文化自身独特的学术积淀以及人才获取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秦汉时期的兴盛繁荣,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对齐鲁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精神文明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孟祥才、王克奇.齐鲁文化通史(秦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雷虹霁.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4]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卢云.区域控制与历史发展——论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文化重心及其相互关系[J].《福建论坛》,1987年,4期:19-24.
[6]卢云.秦汉时代滨海地区的方士文化[J].复旦学报,1988年,6(期):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