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固体废弃物是指城市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按照其来源一般将固体废弃物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三大类。我国规模以上城市一般建设综合固废处置场所,用以完成区域内各类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在“十三五”及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固体废弃物主要采取的是“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置措施,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深入人心,国家对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视以及末端处置工艺的逐步成熟,全社会对综合固废处置基地的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关键词】固废处置基地;发展路径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以下简称“老港基地”)作为上海市唯一的综合固废处置基地,承担着上海市这个特大城市的多品类固废处置托底保障功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老港基地环保、循环发展的实现路径,为“十四五”及之后全国综合固废处置基地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现状分析
老港基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濒临东海,占地面积29.5平方公里(基地范围15.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控制范围14.2平方公里),承担着市中心城区70%的生活垃圾处置任务及多种废弃物末端处置任务。基地于1985年开工建设,从最初的生活垃圾单一填埋作业逐渐向如今多元化、科学化、工厂化处置模式发展,当前基地内设有干垃圾焚烧发电、湿垃圾生物处理、建筑垃圾再利用、渗沥液水质净化等多个资源处置项目,并陆续增设了多品类的废弃物填埋、危险废弃物处置等无害化处置项目,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综合固废处置基地之一。根据上海市规划,老港基地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针对生活垃圾,仅保留应急填埋功能。
近年来,随着全市废弃物数量的不断增长,老港基地承担的废弃物消纳量已远高于末端设施的设计产能,加之以往对臭气、渗滤液及其他处置产出物的管控技术手段有限,老港基地存在一定的污染防控压力;各类末端处置设施由五家不同的公司独立运营,各个单位之间对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衔接缺乏相应沟通。
近期,老港基地成立了统一管理机构,目标是实现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特别是在废弃物末端处置的运营方面,探索整个基地运营统一的管理模式,力争对污染的防控治理及各个项目的资源化利用衔接逐步形成合力。
二、遵循原则
老港基地按照“安全、有序、整洁、高效”的城市环境运营要求,执行上海市政府“作业全规范、废气全收集、监测全覆盖、过程全监管、标准全提升”运营管理标准要求,結合垃圾分类新时尚带来的业态转变,对标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成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化循环利用、环保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综合性生态环保基地。
(一)规范运营
以政策法规为准绳,严格遵循环保法律法规,恪守作业规范,坚决执行环保排放标准,确保老港基地在“水”“气”“土”等各方面指标达标;以安全生产为底线,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安全生产设施,常抓安全生产管理,确保老港基地生产安全。
(二)循环发展
通过做好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改变原有经济模式,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升级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在老港基地内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末端处置的一体化,推动老港基地内产业的整体升级,带动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三)注重效益
老港基地的生态、循环发展应当注重三个方面的效益。一是环境效益,通过标准化作业和精细化管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控,特别是加强臭气的控制措施,减少“邻避”现象的发生;二是社会效益,通过对外展示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等,不仅体现了老港基地担负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处置的托底保障重任,更是为上海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经济效益,探索、提升末端设施的资源化利用效率,让末端处置项目可持续运行,切实减少政府财政补贴投入,并让老港基地真正成为全国综合固废处置的示范样板。
(四)科技创新
增强老港基地的创新氛围,加强与世界一流水准的合作,提升在环境控制及末端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科技研发能力,做好前沿领域的技术储备,具备实验性生产以及转化投入量产的能力。让老港基地成为全国综合固废处置在环保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旗帜引领与技术高地。
三、主要措施
老港基地以实现固废安全处置、保障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制定适合老港基地发展的规章制度,完善符合老港基地功能定位的规划方案,在做好原有环境控制的基础上,通过统一协调各环节点的运营,突出标准、精细管理,注重优化配置,实现功能衔接,并构建成为品类完备、系统完整的综合固废处置基地。
(一)严格入场及处置标准
老港基地的固废处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废弃物品类繁杂,涵盖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拣残渣、干化污泥、一般工业固废、螯合飞灰、医疗废弃物、灰渣等固体废弃物;二是废弃物体量庞大,当前进入老港的废弃物总量约为2.6万吨/天,随着新设项目的陆续投入使用,未来老港每日的接纳量将会更多;三是末端处置方式多样,焚烧、填埋、生物处理、建材分选重塑等,并根据固废处理产生的污水和沼气,配备了渗滤液处置及沼气发电设施。
为落实基地生态环境控制。一方面在统一基地大门管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各类废弃物入场标准,一是严控运输途中的“跑冒滴漏”,防止对场区造成污染;二是严格做好进入基地固废的品质监控,避免在处置中发生污染及生产事故。另一方面在作业标准上,通过严格对照、考核末端处置工艺设计中规范的产出标准,一是倒逼各设施落实标准化生产运营,二是倒逼固体废弃物达到相关入场标准。 (二)统一物流调配
一是做好场区内车辆调配。每日进入老港基地的生产运输车辆多达一千多辆,且场内短驳车辆也多达一百辆,给基地内的道路运输带来较大压力,通过优化场内物流路径,控制进入基地车辆流量,合理调整作业时段,避免场内道路拥堵影响作业效率。
二是探寻双向物流,深挖物流成本效益。一是利用运输车辆的通用性,在场内探寻两次的两点往返運输改变为一次的三点接力运输,可节约一定的空载运输成本;二是利用水运船舶反向带货,船舶将废弃物运送至老港基地,再将废弃物的资源化产成品运回市区,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成本。
(三)以信息技术统管基地运营
通过“绿色老港生态数字平台系统”这一智慧园区信息化系统平台,将老港基地相关生产数据和指标以及核心环节的运行实况整合进系统,利用信息化平台业务端到自动化端操作,通过动态式看板、集成式汇报、多维度统计、移动端协同等,减少沟通成本,可提前预防、发现和解决问题,让生产运营精准可控。实时了解到各生产系统和处置设施的运作生产情况,及时发现运营生产中的问题,便于全面掌控基地内各设施的运营与生产,促进了基地的基础管理。
(四)做好资源化及循环利用
当前老港基地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主要以发电为主,包含了干垃圾焚烧发电、填埋场沼气收集发电以及湿垃圾沼渣发酵产沼气发电等,并从餐饮垃圾中分离少部分生物制柴油原油。未来,老港基地将提升全域资源利用水平,积极融入全局发展,实现废弃物的处置“转化能源”升级为“转化资源”。在老港基地建设固废高值绿色利用技术创新实证和产业化推广平台,实现循环资源产业园的建设,提升垃圾消纳量,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拓展再生市场效益。
1.对外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根据上海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依托老港基地的集合优势及水运物流成本优势,探寻“干垃圾里淘黄金”,从干垃圾中分选低值可回收物,实现生活垃圾减量。二是响应政府号召与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成品,在重视环保的同时凸显循环,作好“分类新时尚”的续篇文章。
2.对内建立循环运行体系
在统一老港基地物业管理的基础上,发挥“制度建渠”优势,探寻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循环运行体系,做到从“设计循环”到“实际循环”。渗滤液处置方面,在原有各设施所产渗滤液纳管进入老港渗滤液处置厂的基础上,增设反向管网,将渗滤液处置厂所处理产出的“中水”(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虽无法纳管排放但满足生产使用效益的水)用于各生产设施的冲洗、降温等用途,达到循环使用,节约用水资源。建筑垃圾再生方面,明确在老港基地内拆除的建筑垃圾统一进入老港再生建材利用中心处置,基地内新建项目及基础设施维护所需的建筑材料优先使用再生建材利用中心资源化利用后的产成品。
(五)做好新技术的孵化转化
为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生产运营发展所需,做好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艺处置知识的积累与更新等技术储备工作。掌握垃圾治理转、运、处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的各环节综合附加值。充分结合上海市废弃物处置布局及发展趋势,借鉴全国乃至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对标无害化处理高要求,提高垃圾处置能力,持续提升资源化处置水平。与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深入了解市场,对接产业链进行布局,完善废弃物产业链环节,在技术储备相对成熟的技术的条件下开展工程化建设,实现废弃物规模处置。
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拟以建设循环资源产业园区为目标,加大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健全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培养企业配套专业人才,最终形成“一核多元”的科创体系及运营模式——即一个核心,建立“产学研”机制下的科创中心,实现开放共享、引领共创、服务共研的科创功能;多元领域,建立四分类体系下除有害垃圾以外的末端绿色响应机制,建立基于多级智能分类技术下的成套末端资源化实证体系。将老港基地打造成集固废综合处置、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环保科创科普、绿色智慧等功能于一体、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智慧化绿色生态园区,成为上海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老港基地通过联合基地内各处置设施协同发展,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能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处置,建设成管理先进、技术一流、环境可控、资源充分利用的生态环保基地。老港基地作为上海建设韧性生态之城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运行安全提供根本性保障,成为展现上海生态之城的重要窗口,也为大中型城市综合固废处置基地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单位: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固废处置基地;发展路径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以下简称“老港基地”)作为上海市唯一的综合固废处置基地,承担着上海市这个特大城市的多品类固废处置托底保障功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老港基地环保、循环发展的实现路径,为“十四五”及之后全国综合固废处置基地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现状分析
老港基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濒临东海,占地面积29.5平方公里(基地范围15.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控制范围14.2平方公里),承担着市中心城区70%的生活垃圾处置任务及多种废弃物末端处置任务。基地于1985年开工建设,从最初的生活垃圾单一填埋作业逐渐向如今多元化、科学化、工厂化处置模式发展,当前基地内设有干垃圾焚烧发电、湿垃圾生物处理、建筑垃圾再利用、渗沥液水质净化等多个资源处置项目,并陆续增设了多品类的废弃物填埋、危险废弃物处置等无害化处置项目,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综合固废处置基地之一。根据上海市规划,老港基地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针对生活垃圾,仅保留应急填埋功能。
近年来,随着全市废弃物数量的不断增长,老港基地承担的废弃物消纳量已远高于末端设施的设计产能,加之以往对臭气、渗滤液及其他处置产出物的管控技术手段有限,老港基地存在一定的污染防控压力;各类末端处置设施由五家不同的公司独立运营,各个单位之间对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衔接缺乏相应沟通。
近期,老港基地成立了统一管理机构,目标是实现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特别是在废弃物末端处置的运营方面,探索整个基地运营统一的管理模式,力争对污染的防控治理及各个项目的资源化利用衔接逐步形成合力。
二、遵循原则
老港基地按照“安全、有序、整洁、高效”的城市环境运营要求,执行上海市政府“作业全规范、废气全收集、监测全覆盖、过程全监管、标准全提升”运营管理标准要求,結合垃圾分类新时尚带来的业态转变,对标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成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化循环利用、环保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综合性生态环保基地。
(一)规范运营
以政策法规为准绳,严格遵循环保法律法规,恪守作业规范,坚决执行环保排放标准,确保老港基地在“水”“气”“土”等各方面指标达标;以安全生产为底线,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安全生产设施,常抓安全生产管理,确保老港基地生产安全。
(二)循环发展
通过做好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改变原有经济模式,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升级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在老港基地内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末端处置的一体化,推动老港基地内产业的整体升级,带动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三)注重效益
老港基地的生态、循环发展应当注重三个方面的效益。一是环境效益,通过标准化作业和精细化管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控,特别是加强臭气的控制措施,减少“邻避”现象的发生;二是社会效益,通过对外展示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等,不仅体现了老港基地担负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处置的托底保障重任,更是为上海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经济效益,探索、提升末端设施的资源化利用效率,让末端处置项目可持续运行,切实减少政府财政补贴投入,并让老港基地真正成为全国综合固废处置的示范样板。
(四)科技创新
增强老港基地的创新氛围,加强与世界一流水准的合作,提升在环境控制及末端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科技研发能力,做好前沿领域的技术储备,具备实验性生产以及转化投入量产的能力。让老港基地成为全国综合固废处置在环保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旗帜引领与技术高地。
三、主要措施
老港基地以实现固废安全处置、保障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制定适合老港基地发展的规章制度,完善符合老港基地功能定位的规划方案,在做好原有环境控制的基础上,通过统一协调各环节点的运营,突出标准、精细管理,注重优化配置,实现功能衔接,并构建成为品类完备、系统完整的综合固废处置基地。
(一)严格入场及处置标准
老港基地的固废处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废弃物品类繁杂,涵盖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拣残渣、干化污泥、一般工业固废、螯合飞灰、医疗废弃物、灰渣等固体废弃物;二是废弃物体量庞大,当前进入老港的废弃物总量约为2.6万吨/天,随着新设项目的陆续投入使用,未来老港每日的接纳量将会更多;三是末端处置方式多样,焚烧、填埋、生物处理、建材分选重塑等,并根据固废处理产生的污水和沼气,配备了渗滤液处置及沼气发电设施。
为落实基地生态环境控制。一方面在统一基地大门管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各类废弃物入场标准,一是严控运输途中的“跑冒滴漏”,防止对场区造成污染;二是严格做好进入基地固废的品质监控,避免在处置中发生污染及生产事故。另一方面在作业标准上,通过严格对照、考核末端处置工艺设计中规范的产出标准,一是倒逼各设施落实标准化生产运营,二是倒逼固体废弃物达到相关入场标准。 (二)统一物流调配
一是做好场区内车辆调配。每日进入老港基地的生产运输车辆多达一千多辆,且场内短驳车辆也多达一百辆,给基地内的道路运输带来较大压力,通过优化场内物流路径,控制进入基地车辆流量,合理调整作业时段,避免场内道路拥堵影响作业效率。
二是探寻双向物流,深挖物流成本效益。一是利用运输车辆的通用性,在场内探寻两次的两点往返運输改变为一次的三点接力运输,可节约一定的空载运输成本;二是利用水运船舶反向带货,船舶将废弃物运送至老港基地,再将废弃物的资源化产成品运回市区,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成本。
(三)以信息技术统管基地运营
通过“绿色老港生态数字平台系统”这一智慧园区信息化系统平台,将老港基地相关生产数据和指标以及核心环节的运行实况整合进系统,利用信息化平台业务端到自动化端操作,通过动态式看板、集成式汇报、多维度统计、移动端协同等,减少沟通成本,可提前预防、发现和解决问题,让生产运营精准可控。实时了解到各生产系统和处置设施的运作生产情况,及时发现运营生产中的问题,便于全面掌控基地内各设施的运营与生产,促进了基地的基础管理。
(四)做好资源化及循环利用
当前老港基地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主要以发电为主,包含了干垃圾焚烧发电、填埋场沼气收集发电以及湿垃圾沼渣发酵产沼气发电等,并从餐饮垃圾中分离少部分生物制柴油原油。未来,老港基地将提升全域资源利用水平,积极融入全局发展,实现废弃物的处置“转化能源”升级为“转化资源”。在老港基地建设固废高值绿色利用技术创新实证和产业化推广平台,实现循环资源产业园的建设,提升垃圾消纳量,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拓展再生市场效益。
1.对外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根据上海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依托老港基地的集合优势及水运物流成本优势,探寻“干垃圾里淘黄金”,从干垃圾中分选低值可回收物,实现生活垃圾减量。二是响应政府号召与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成品,在重视环保的同时凸显循环,作好“分类新时尚”的续篇文章。
2.对内建立循环运行体系
在统一老港基地物业管理的基础上,发挥“制度建渠”优势,探寻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循环运行体系,做到从“设计循环”到“实际循环”。渗滤液处置方面,在原有各设施所产渗滤液纳管进入老港渗滤液处置厂的基础上,增设反向管网,将渗滤液处置厂所处理产出的“中水”(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虽无法纳管排放但满足生产使用效益的水)用于各生产设施的冲洗、降温等用途,达到循环使用,节约用水资源。建筑垃圾再生方面,明确在老港基地内拆除的建筑垃圾统一进入老港再生建材利用中心处置,基地内新建项目及基础设施维护所需的建筑材料优先使用再生建材利用中心资源化利用后的产成品。
(五)做好新技术的孵化转化
为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生产运营发展所需,做好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艺处置知识的积累与更新等技术储备工作。掌握垃圾治理转、运、处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的各环节综合附加值。充分结合上海市废弃物处置布局及发展趋势,借鉴全国乃至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对标无害化处理高要求,提高垃圾处置能力,持续提升资源化处置水平。与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深入了解市场,对接产业链进行布局,完善废弃物产业链环节,在技术储备相对成熟的技术的条件下开展工程化建设,实现废弃物规模处置。
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拟以建设循环资源产业园区为目标,加大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健全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培养企业配套专业人才,最终形成“一核多元”的科创体系及运营模式——即一个核心,建立“产学研”机制下的科创中心,实现开放共享、引领共创、服务共研的科创功能;多元领域,建立四分类体系下除有害垃圾以外的末端绿色响应机制,建立基于多级智能分类技术下的成套末端资源化实证体系。将老港基地打造成集固废综合处置、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环保科创科普、绿色智慧等功能于一体、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智慧化绿色生态园区,成为上海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老港基地通过联合基地内各处置设施协同发展,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能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处置,建设成管理先进、技术一流、环境可控、资源充分利用的生态环保基地。老港基地作为上海建设韧性生态之城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运行安全提供根本性保障,成为展现上海生态之城的重要窗口,也为大中型城市综合固废处置基地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单位: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