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初期,扬州南区(江都、仪征及甘泉为扬州盐业区,文中称之为南区;北部非盐业区称之为北区)居民以务农为主,随着盐业发展、财团的入驻,出现“农人酌盈济虚,权衡于金粟生死之际”,开始对末业的追逐。但少量农人,仍是顶住金钱的诱惑,坚守在田地上,“游客三月盛,农人四体勤。麦田青已满,辛苦尚耕耘”,继续从事农业耕作。那些“良田亘阡陌”的富户,自然是“有田不自耕”的,他们将土地租佃给灾民及无法生存的土著居民,成了坐享其成的地主。所以,农人中间存在着自耕农与佃户两种形式。
一、农业耕作状况
扬州农人依据土质的差异,选择种不同的植物。山田多宜釉,所种为占城稻;湖荡草场种菱、茭草等;平原沃土宜稻、麦;城郊则多为“豆棚瓜架蔬畦”等。同时,随着城市消费的需求,经济作物在南区也有所种植。种花就是当地一大特色,诗称“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牧竖眠牛是一家,太平何必在桑麻。宝城一片风流地,只需千秋人种花”、“只栽杨柳莲花埂,不种桑麻芍药田”。《扬州画舫录》载,傍花村居人,就多种菊,且薜罗周市,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街荫,极其规模。这样的大片种植在扬州有着一定的普遍性。江南与扬州本地染色业的发展,又带动农人对蓝靛的种植。早在洪武时期,仪征地区就置有蓝靛所,“种青蓝以供染事”;也有部分傍水农人,以蒲渔菱芡是利,间亦放鸭为生。
南区农人在作物的选择上已经突破单一的形式,经济作物亦有所种植,这是亏北区有所不同的。然而,扬州地区不事纺织,所需布匹大多由江南地区贩来,是称“吴女缫丝吴儿络,上货多替扬州作”、“蚕饥不为吴娘叹,扬州哪有好锦缎”。所以,桑、麻在民间少有种植,即使有零星为之者,也是“或蚕绩,然罔识纺织”,仅仅作为原料的生产。花和蓝靛也均直接投入市场,所以家庭手工业没能发展起来。
南区以春麦、秋稻的两熟为主,由于没有风车,全靠人力,所以每家只能耕种二三十亩。我们以北湖平原为例,来看看农耕的基本流程:开秧之时,农田繁忙,庸人相助,以麦煎饼馈之;立秋处暑之交,各早色稻俱陆续收割,八月刈粳,九月刈糯,卖谷得钱,欢饮于市;冬月则是农户纳科,佃客算租。初春取湖泥沃田。稻、麦两熟地带,四月即可收获,“弥望黄云连畛域,四月江南民得食”。南区,土肥地沃,水源充足,精耕细作,亩产较北区稍高。
二、农人生活状况
小农生活,受着田地丰歉的影响,以及赋役与田租的支配。明清频发的水旱灾害,往往也波及南区。“昨夜横风吹急雨,田禾一夕化秋烟”,辛劳成果瞬间皆无。水灾来临,“淮扬城廓云气中,远近田庐水光上”,向者膏腴之地,已付波臣。大旱之季,则是“大麦欲枯小麦休”,收成受损,而蝗灾往往伴之。蝗虫来临,遮天蔽日,所过之处,草木皆尽,对农业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嘉庆甲子三四月间,突有巨蚊,相传为蝗卵所化,喜而作赋:“蝗来食我粟,蚊来食我肉。愿食我肉,勿食我粟。食肉肉瘦人尚存,粟尽饥寒啼一村。田祖有神再拜谢,鸣铙击鼓翳桑下。”可见农人对蝗虫的恐惧。灾荒之年,农人无以为赖,或以借贷度日,或则流亡城中。
扬州为漕粮汇集之所,“数百万漕艘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徙之人,往还其下,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所需纤夫数万,是以“官河船夫,昼夜络绎,苦无协助,防废耕获”,给扬民造成极大劳役负担。诗有“世平才有归耕处,田家更说征徭苦。县官追比无程期,皂隶下乡猛于虎”。频繁的征集影响了田间耕作,农田大多为之荒废。
自耕农还必须承担一定的赋税,而“扬民之赋视他府不轻也”。即使是“喜见黄云遍丘垄”的丰年,输的“半赋人官粮”后,也所剩无几了。佃户的生活还要贫苦,“终年胼胝手足龟,徒为豪家供租赋。新逋虽完旧逋深,朝朝榜掠创难禁。潜归泣向妻孥计,卖子希完积贳金。鬻尔鬻尔尔莫哭,有年将尔来回赎”。终年的辛勤,在豪家的剥削后,仍落下妻离子散的结局。
小民除了农田劳作外,往往是“耕渔兼一身”,以求鱼麦双利。其中有的则是现实所逼而为之,如江都邵伯镇下的崔许高庄、碾子头、蔡王庄、宋赵庄、白鹤垛五庄,其“民田多取土供堤用,今居人率易农而渔”。南区靠近郡城,富室需求较大,“有鱼只向扬州卖,带的扬州明月来”,且有珍稀之鱼时,富家能不惜千金以购之。如鲥鱼一上市,“扬州鹾估喜争先,十千五千不惜钱”。同时,扬州湖多鱼,如蔷薇沟、瓜洲深港、艾陵、甓社、邵伯诸湖,产鱼尤众,所以沿湖诸村镇中人,多以此谋生。渔户于鱼行自行交易,挑者输于城中,以迟速分优劣。渔人生活也是十分艰辛的,“朝打鱼甓湖头,暮打鱼甓湖头。年年不怕风波恶,今日风波看却愁。网疏水阔得鱼少,扬州市上价空好。官府例是催鱼租,谁叹渔人生计小?卖鱼买米无一饱”。渔人整天穿梭于风波之中,加以沉重渔科,也仅糊口而已,难达富庶。
总之,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扬州农人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即使扬州最盛之时,也还是保持着相对的俭素。所以称“于今纵有客商翁,土著无人不穷困”。同时,扬州农人是不幸的,这不仅在于生活的贫瘠,而且周围是富人的世界,贫富悬殊所带来的生活差异,往往造成农人极大的心理失衡。
一、农业耕作状况
扬州农人依据土质的差异,选择种不同的植物。山田多宜釉,所种为占城稻;湖荡草场种菱、茭草等;平原沃土宜稻、麦;城郊则多为“豆棚瓜架蔬畦”等。同时,随着城市消费的需求,经济作物在南区也有所种植。种花就是当地一大特色,诗称“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牧竖眠牛是一家,太平何必在桑麻。宝城一片风流地,只需千秋人种花”、“只栽杨柳莲花埂,不种桑麻芍药田”。《扬州画舫录》载,傍花村居人,就多种菊,且薜罗周市,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街荫,极其规模。这样的大片种植在扬州有着一定的普遍性。江南与扬州本地染色业的发展,又带动农人对蓝靛的种植。早在洪武时期,仪征地区就置有蓝靛所,“种青蓝以供染事”;也有部分傍水农人,以蒲渔菱芡是利,间亦放鸭为生。
南区农人在作物的选择上已经突破单一的形式,经济作物亦有所种植,这是亏北区有所不同的。然而,扬州地区不事纺织,所需布匹大多由江南地区贩来,是称“吴女缫丝吴儿络,上货多替扬州作”、“蚕饥不为吴娘叹,扬州哪有好锦缎”。所以,桑、麻在民间少有种植,即使有零星为之者,也是“或蚕绩,然罔识纺织”,仅仅作为原料的生产。花和蓝靛也均直接投入市场,所以家庭手工业没能发展起来。
南区以春麦、秋稻的两熟为主,由于没有风车,全靠人力,所以每家只能耕种二三十亩。我们以北湖平原为例,来看看农耕的基本流程:开秧之时,农田繁忙,庸人相助,以麦煎饼馈之;立秋处暑之交,各早色稻俱陆续收割,八月刈粳,九月刈糯,卖谷得钱,欢饮于市;冬月则是农户纳科,佃客算租。初春取湖泥沃田。稻、麦两熟地带,四月即可收获,“弥望黄云连畛域,四月江南民得食”。南区,土肥地沃,水源充足,精耕细作,亩产较北区稍高。
二、农人生活状况
小农生活,受着田地丰歉的影响,以及赋役与田租的支配。明清频发的水旱灾害,往往也波及南区。“昨夜横风吹急雨,田禾一夕化秋烟”,辛劳成果瞬间皆无。水灾来临,“淮扬城廓云气中,远近田庐水光上”,向者膏腴之地,已付波臣。大旱之季,则是“大麦欲枯小麦休”,收成受损,而蝗灾往往伴之。蝗虫来临,遮天蔽日,所过之处,草木皆尽,对农业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嘉庆甲子三四月间,突有巨蚊,相传为蝗卵所化,喜而作赋:“蝗来食我粟,蚊来食我肉。愿食我肉,勿食我粟。食肉肉瘦人尚存,粟尽饥寒啼一村。田祖有神再拜谢,鸣铙击鼓翳桑下。”可见农人对蝗虫的恐惧。灾荒之年,农人无以为赖,或以借贷度日,或则流亡城中。
扬州为漕粮汇集之所,“数百万漕艘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徙之人,往还其下,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所需纤夫数万,是以“官河船夫,昼夜络绎,苦无协助,防废耕获”,给扬民造成极大劳役负担。诗有“世平才有归耕处,田家更说征徭苦。县官追比无程期,皂隶下乡猛于虎”。频繁的征集影响了田间耕作,农田大多为之荒废。
自耕农还必须承担一定的赋税,而“扬民之赋视他府不轻也”。即使是“喜见黄云遍丘垄”的丰年,输的“半赋人官粮”后,也所剩无几了。佃户的生活还要贫苦,“终年胼胝手足龟,徒为豪家供租赋。新逋虽完旧逋深,朝朝榜掠创难禁。潜归泣向妻孥计,卖子希完积贳金。鬻尔鬻尔尔莫哭,有年将尔来回赎”。终年的辛勤,在豪家的剥削后,仍落下妻离子散的结局。
小民除了农田劳作外,往往是“耕渔兼一身”,以求鱼麦双利。其中有的则是现实所逼而为之,如江都邵伯镇下的崔许高庄、碾子头、蔡王庄、宋赵庄、白鹤垛五庄,其“民田多取土供堤用,今居人率易农而渔”。南区靠近郡城,富室需求较大,“有鱼只向扬州卖,带的扬州明月来”,且有珍稀之鱼时,富家能不惜千金以购之。如鲥鱼一上市,“扬州鹾估喜争先,十千五千不惜钱”。同时,扬州湖多鱼,如蔷薇沟、瓜洲深港、艾陵、甓社、邵伯诸湖,产鱼尤众,所以沿湖诸村镇中人,多以此谋生。渔户于鱼行自行交易,挑者输于城中,以迟速分优劣。渔人生活也是十分艰辛的,“朝打鱼甓湖头,暮打鱼甓湖头。年年不怕风波恶,今日风波看却愁。网疏水阔得鱼少,扬州市上价空好。官府例是催鱼租,谁叹渔人生计小?卖鱼买米无一饱”。渔人整天穿梭于风波之中,加以沉重渔科,也仅糊口而已,难达富庶。
总之,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扬州农人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即使扬州最盛之时,也还是保持着相对的俭素。所以称“于今纵有客商翁,土著无人不穷困”。同时,扬州农人是不幸的,这不仅在于生活的贫瘠,而且周围是富人的世界,贫富悬殊所带来的生活差异,往往造成农人极大的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