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欣赏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能开拓视野,陶冶性情,激发艺术情感,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是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实现美育功能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塑造完美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人文素质;人格塑造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本身是一门经过人们创作、加工、整理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人们要想领会和欣赏音乐艺术的魅力,就必须具备欣赏它的能力,没有这种欣赏能力,再好的艺术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然而,音乐欣赏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就其本质来看,是丰富情感、完善认知的过程,是培养个性、塑造人格的手段,是一项提高修养、凝练气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工程。音乐欣赏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高尚品质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高职音乐欣赏课是引导大学生培养审美情感、提高人文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能唱几首流行歌曲、听几首经典名曲,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赋予了大学生音乐欣赏课更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放松心情、愉悦精神、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更要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教育目的。这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导致的教学方法滞后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高职音乐欣赏课更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摇篮, 然而,目前的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沿用以培养音乐专才为目的的“循规蹈矩式”教学法:先教相关的基本知识,如音准、节奏,并对一些“点”进行深入分析,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却让很多喜欢音乐的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就是教学观念落后导致的教学方法的滞后,特别是没有意识到以下两点差别:第一,音乐学院的任务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的,而高职音乐欣赏课的任务是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而高职的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知识。认清这些,便不难发现,把高职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学院式的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
(二)知识和能力关系把握失衡
目前,有些高职音乐课教师教师由于教育观念滞后,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多样性关系不能科学处理,课堂教学或重知识轻技能,将教知识提高到不适当位置,课堂上不顾实际讲授大量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或重能力轻知识,课堂上机械地教学生反复练唱,将应该教学的知识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效率。 难以实现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放松心情、愉悦精神、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更要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和塑造人格的方式和途径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在闲暇时间里最常做的事就是听音乐,很多学生手机、随身的数码产品中都存有歌曲,音乐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已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诚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已远远超过上一代人的发展程度,他们追求情感、追求品味、追求时尚、追求独特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因而我们更需满足和保护他们。然而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精神非常颓废,经常沉浸在一些内容消极,旋律低迷的音乐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慢慢精神越来越颓废,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低沉。这种状况对音乐教师教师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音乐欣赏中逐渐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塑造告上完美的人格成了高职音乐欣赏课的当务之急。
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听音乐是欣赏与鉴赏音乐的基础,只有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谈得上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但欣赏音乐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慢慢对学生浸润、感染、培养并采取有效方法。相对的安静是养成良好鉴赏习惯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分辨音乐,理解乐句结构,感受情绪的变化。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培养鉴赏能力:(1)选择作品富有感染力的部分,设计鉴赏的重点,如:速度、音乐拍子等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倾听的侧重点,使学生专心倾听,并对这一段音乐产生兴趣。(2)初听全曲找出音乐的高潮部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学生闭目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少讲,让教室里回荡的只有音乐声。(3)有了欣赏的印象,还要进一步深化。如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可用挥拍、内心节奏感、轻哼鸣或选一段学生能演奏旋律,让学生参与教师范唱、范奏等。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把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目标上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比如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保持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图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为素材创作的杜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每当听到《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情景文化带给人们自然而然的想象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性鉴赏
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通过鉴赏可置身于音乐艺术熏陶之中,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如刘欢、关牧村、宋祖英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的分析与鉴赏。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的歌曲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聆听出美的感觉。
3、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做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溶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教育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近现代音乐中,特别是一些革命歌曲,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吴文静.《音乐欣赏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开封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李晓丽.《对高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安徽文学??2008年04期.
[3]卞小艺.《论音乐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年01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人文素质;人格塑造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本身是一门经过人们创作、加工、整理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人们要想领会和欣赏音乐艺术的魅力,就必须具备欣赏它的能力,没有这种欣赏能力,再好的艺术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然而,音乐欣赏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就其本质来看,是丰富情感、完善认知的过程,是培养个性、塑造人格的手段,是一项提高修养、凝练气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工程。音乐欣赏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高尚品质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高职音乐欣赏课是引导大学生培养审美情感、提高人文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能唱几首流行歌曲、听几首经典名曲,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赋予了大学生音乐欣赏课更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放松心情、愉悦精神、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更要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教育目的。这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导致的教学方法滞后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高职音乐欣赏课更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摇篮, 然而,目前的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沿用以培养音乐专才为目的的“循规蹈矩式”教学法:先教相关的基本知识,如音准、节奏,并对一些“点”进行深入分析,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却让很多喜欢音乐的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就是教学观念落后导致的教学方法的滞后,特别是没有意识到以下两点差别:第一,音乐学院的任务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的,而高职音乐欣赏课的任务是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而高职的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知识。认清这些,便不难发现,把高职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学院式的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
(二)知识和能力关系把握失衡
目前,有些高职音乐课教师教师由于教育观念滞后,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多样性关系不能科学处理,课堂教学或重知识轻技能,将教知识提高到不适当位置,课堂上不顾实际讲授大量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或重能力轻知识,课堂上机械地教学生反复练唱,将应该教学的知识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效率。 难以实现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放松心情、愉悦精神、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更要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和塑造人格的方式和途径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在闲暇时间里最常做的事就是听音乐,很多学生手机、随身的数码产品中都存有歌曲,音乐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已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诚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已远远超过上一代人的发展程度,他们追求情感、追求品味、追求时尚、追求独特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因而我们更需满足和保护他们。然而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精神非常颓废,经常沉浸在一些内容消极,旋律低迷的音乐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慢慢精神越来越颓废,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低沉。这种状况对音乐教师教师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音乐欣赏中逐渐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塑造告上完美的人格成了高职音乐欣赏课的当务之急。
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听音乐是欣赏与鉴赏音乐的基础,只有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谈得上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但欣赏音乐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慢慢对学生浸润、感染、培养并采取有效方法。相对的安静是养成良好鉴赏习惯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分辨音乐,理解乐句结构,感受情绪的变化。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培养鉴赏能力:(1)选择作品富有感染力的部分,设计鉴赏的重点,如:速度、音乐拍子等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倾听的侧重点,使学生专心倾听,并对这一段音乐产生兴趣。(2)初听全曲找出音乐的高潮部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学生闭目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少讲,让教室里回荡的只有音乐声。(3)有了欣赏的印象,还要进一步深化。如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可用挥拍、内心节奏感、轻哼鸣或选一段学生能演奏旋律,让学生参与教师范唱、范奏等。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把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目标上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比如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保持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图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为素材创作的杜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每当听到《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情景文化带给人们自然而然的想象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性鉴赏
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通过鉴赏可置身于音乐艺术熏陶之中,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如刘欢、关牧村、宋祖英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的分析与鉴赏。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的歌曲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聆听出美的感觉。
3、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做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溶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教育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近现代音乐中,特别是一些革命歌曲,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吴文静.《音乐欣赏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开封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李晓丽.《对高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安徽文学??2008年04期.
[3]卞小艺.《论音乐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