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至今为止世界上价码最高的摄影师,
被誉为是摄影界里的左拉。
作为滚石杂志的首席摄影她几乎创造了一个时代,
拍下了约翰列侬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日薪十万,给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拍照,说服她取下了皇冠。
然而在她如日中天的几年做的唯一一件事,却是记录灵魂伴侣生命的最后几年,
她是安妮·莱波维兹,而她是苏珊·桑塔格。
车上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艺术家
1949年,安妮·莱波维兹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一个军官和舞蹈演员组成的家庭,在快乐而充满波西米亚精神的家中排行老三。由于父亲工作需要,莱波维兹家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在车上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艺术家。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通过车窗看到的一幅幅拍好的胶片,那就是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多年后,滚石乐队的吉他手依然疑惑道,安妮总能观察到别人从没发现的东西。
拍摄的传统或者说习惯于生活在镜头之下,是安妮·莱波维兹那位擅长舞蹈的母亲培养的。这位快乐的主妇喜欢用摄影机记录下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旅行时总是拿着相机不停地拍,而几个孩子自然从小就认为相机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从那时起,安妮对相机和镜头就没有了陌生感,它是她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家庭一直其乐融融。直到那场愚蠢的战争爆发,父亲被派上了越南战场,而孩子们则坚持自己的观点,参加了纽约的反战游行。父亲一度想将孩子们带到越南,让一家人恢复原状,但孩子们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安妮为了逃避父亲的“追缉令”,选择去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她买了生平的第一个相机,相机里有一个小指针,每次她都要把指针调整好位置才能有正确的曝光度。
大学的第二年对她来说意义非凡。正是这一年,她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团——一个真正爱好摄影的年轻人们组成的团体。他们白天各自分散到城市的角落,晚上则洗出当天拍的照片,彼此讨论分析各自的作品。那段时间她积累了不少今后事业发展必备的摄影技巧,认识了不少朋友,生活愉快充实,对创作有了新的观念。
其间,她看到了欧洲摄影大师布列松的作品,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摄影,第一次发现摄影可以环游世界。你是一个人,可你有方向有目标地前行,每一次的拍摄都能成为一次探险。
来自纽约的传奇
1966年的旧金山迎来了摇滚时代的萌芽期,空气中也孕育着骚动的气味,届时的信条是“为自己相信的而努力,说出看到的与听到的。”
《滚石杂志》应运而生,一本意味着前卫文化的音乐杂志,负载时事报道的功能,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还在上学的安妮·莱波维兹被当时的男友开车载到了杂志社的大门前,几乎是被推了进去。
莱波维兹拿着一袋自己拍的照片跟美编见了面,随后成为杂志社的一员。她的名声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一直坚信与众不同的才是好东西,她在《滚石杂志》这本白皮书上任意挥洒,几乎创造了一种风格。那个时代所有的王牌摇滚乐队都曾出现在她的镜头下,成为历史的纪念碑。当人们说到摇滚说到滚石,脑子里的第一个画面,便是安妮·莱波维兹拍下的那些精彩瞬间。约翰列侬在拍完那张著名的与大野洋子裸身在地板上相拥的照片后,24小时内便被刺杀,那张照片成了约翰列侬在这个世间最后的纪录。
安妮·莱波维兹逐渐爱上了为杂志拍摄,因为可以随时旅行,从一站到另一站,这和她小时候的生活没什么两样。1983年,她成为《名利场》的首席摄影师,并长期为《VOGUE》供稿,作品在世界各地出现,获奖无数,她从摇滚摄影圈进入了名人肖像摄影,并因此而享誉整个摄影界。
摄影明星与知识偶像,“请叫我们情人”
1980年,莱波维兹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摄影明星,然而于她而言,更为重要的事件却是在这一时期认识了年长她16岁的“美国最睿智的女作家与美国公众良心”的苏珊·桑塔格。此后两人相知相守了15年,亲密的关系一直持续到2005年苏珊·桑塔格因癌症不治病逝。
安妮·莱波维兹与苏珊·桑塔格,一个是当时文化界风华绝代的知识偶像,一个是时尚界炙手可热的摄影明星。两个明星闪闪却代表着不同文化圈子的代表人物,折射出了那个时期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正是接受了为苏珊·桑塔格的新书封面拍摄任务,才让安妮·莱波维兹认识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灵魂伴侣。拍摄期间里,苏珊·桑塔格带她去了很多她从未去过也从未想去的地方,让安妮彻底从她所熟悉的时尚圈中完全抽身而出,从波斯尼亚到塞拉耶佛再到庐安达,安妮将镜头对准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战争,贫穷,饥饿,死亡。
第一次为苏珊拍照,安妮·莱波维兹做足了功课,平日不爱看书的她甚至读了苏珊的著作。拍摄过程中两个人聊得很愉快。写过《论摄影》的苏珊非常自信,也知道在镜头下如何精确地表现自己。对于一向用镜头“操控”别人的安妮来说,苏珊太不可思议了,一下子被她完全迷住。
事实上,在安妮的一生中常常都是和男性打交道,但最终她愿意以“情人”相称的人,只有苏珊·桑塔格,“叫我们情人好了,我爱苏珊。”
在两人相识的15年里,安妮与苏珊·桑塔格从来没有住在一起过。两人比邻而居,彼此住的公寓都能够看到对方,让她们无比亲密的同时又能各自保持独立的自我。当1998年苏珊·桑塔格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时,安妮放下了所有的工作一直陪在她身边,两人一起飞到约旦,安妮为苏珊拍下了一生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正是从那时起,安妮将镜头专注于病中的苏珊·桑塔格。从1990年到2005年,从躺在病床上到尸体陈列在殡仪馆,所有的细节被她一一记录了下来。虽然外界对这些照片各持不同的态度,但安妮始终认为这是对的,“如果苏珊在世,她一定会为这些照片感到骄傲。我经历了所有情感和精神上的痛苦,两年后终于可以重看这些照片,可以很好地面对。我并没有双重生活,照片记录的就是我的人生。”
当安妮·莱波维兹50岁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忘了生一个孩子。2001年,她找了位代孕妈妈,在精子库中进行挑选,不久后,便迎来了自己的3个孩子。
当她抱着女儿,指着展览墙上的照片中已经去世的父亲说,“和外公说再见吧。你还记得我说过人要归于尘土吗?回到大地里,再度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外公就是去了那个地方,回到了土里,回到了地下,回到了世界,成为所有生命的一部分,苏珊也去了那里。”
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父亲和苏珊先后离她而去,随着失去,真正的失去,拍照成了一种慰藉。她对所有人说,我希望能拍到死,我没有两重生活,只有这一种。
被誉为是摄影界里的左拉。
作为滚石杂志的首席摄影她几乎创造了一个时代,
拍下了约翰列侬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日薪十万,给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拍照,说服她取下了皇冠。
然而在她如日中天的几年做的唯一一件事,却是记录灵魂伴侣生命的最后几年,
她是安妮·莱波维兹,而她是苏珊·桑塔格。
车上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艺术家
1949年,安妮·莱波维兹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一个军官和舞蹈演员组成的家庭,在快乐而充满波西米亚精神的家中排行老三。由于父亲工作需要,莱波维兹家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在车上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艺术家。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通过车窗看到的一幅幅拍好的胶片,那就是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多年后,滚石乐队的吉他手依然疑惑道,安妮总能观察到别人从没发现的东西。
拍摄的传统或者说习惯于生活在镜头之下,是安妮·莱波维兹那位擅长舞蹈的母亲培养的。这位快乐的主妇喜欢用摄影机记录下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旅行时总是拿着相机不停地拍,而几个孩子自然从小就认为相机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从那时起,安妮对相机和镜头就没有了陌生感,它是她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家庭一直其乐融融。直到那场愚蠢的战争爆发,父亲被派上了越南战场,而孩子们则坚持自己的观点,参加了纽约的反战游行。父亲一度想将孩子们带到越南,让一家人恢复原状,但孩子们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安妮为了逃避父亲的“追缉令”,选择去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她买了生平的第一个相机,相机里有一个小指针,每次她都要把指针调整好位置才能有正确的曝光度。
大学的第二年对她来说意义非凡。正是这一年,她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团——一个真正爱好摄影的年轻人们组成的团体。他们白天各自分散到城市的角落,晚上则洗出当天拍的照片,彼此讨论分析各自的作品。那段时间她积累了不少今后事业发展必备的摄影技巧,认识了不少朋友,生活愉快充实,对创作有了新的观念。
其间,她看到了欧洲摄影大师布列松的作品,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摄影,第一次发现摄影可以环游世界。你是一个人,可你有方向有目标地前行,每一次的拍摄都能成为一次探险。
来自纽约的传奇
1966年的旧金山迎来了摇滚时代的萌芽期,空气中也孕育着骚动的气味,届时的信条是“为自己相信的而努力,说出看到的与听到的。”
《滚石杂志》应运而生,一本意味着前卫文化的音乐杂志,负载时事报道的功能,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还在上学的安妮·莱波维兹被当时的男友开车载到了杂志社的大门前,几乎是被推了进去。
莱波维兹拿着一袋自己拍的照片跟美编见了面,随后成为杂志社的一员。她的名声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一直坚信与众不同的才是好东西,她在《滚石杂志》这本白皮书上任意挥洒,几乎创造了一种风格。那个时代所有的王牌摇滚乐队都曾出现在她的镜头下,成为历史的纪念碑。当人们说到摇滚说到滚石,脑子里的第一个画面,便是安妮·莱波维兹拍下的那些精彩瞬间。约翰列侬在拍完那张著名的与大野洋子裸身在地板上相拥的照片后,24小时内便被刺杀,那张照片成了约翰列侬在这个世间最后的纪录。
安妮·莱波维兹逐渐爱上了为杂志拍摄,因为可以随时旅行,从一站到另一站,这和她小时候的生活没什么两样。1983年,她成为《名利场》的首席摄影师,并长期为《VOGUE》供稿,作品在世界各地出现,获奖无数,她从摇滚摄影圈进入了名人肖像摄影,并因此而享誉整个摄影界。
摄影明星与知识偶像,“请叫我们情人”
1980年,莱波维兹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摄影明星,然而于她而言,更为重要的事件却是在这一时期认识了年长她16岁的“美国最睿智的女作家与美国公众良心”的苏珊·桑塔格。此后两人相知相守了15年,亲密的关系一直持续到2005年苏珊·桑塔格因癌症不治病逝。
安妮·莱波维兹与苏珊·桑塔格,一个是当时文化界风华绝代的知识偶像,一个是时尚界炙手可热的摄影明星。两个明星闪闪却代表着不同文化圈子的代表人物,折射出了那个时期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正是接受了为苏珊·桑塔格的新书封面拍摄任务,才让安妮·莱波维兹认识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灵魂伴侣。拍摄期间里,苏珊·桑塔格带她去了很多她从未去过也从未想去的地方,让安妮彻底从她所熟悉的时尚圈中完全抽身而出,从波斯尼亚到塞拉耶佛再到庐安达,安妮将镜头对准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战争,贫穷,饥饿,死亡。
第一次为苏珊拍照,安妮·莱波维兹做足了功课,平日不爱看书的她甚至读了苏珊的著作。拍摄过程中两个人聊得很愉快。写过《论摄影》的苏珊非常自信,也知道在镜头下如何精确地表现自己。对于一向用镜头“操控”别人的安妮来说,苏珊太不可思议了,一下子被她完全迷住。
事实上,在安妮的一生中常常都是和男性打交道,但最终她愿意以“情人”相称的人,只有苏珊·桑塔格,“叫我们情人好了,我爱苏珊。”
在两人相识的15年里,安妮与苏珊·桑塔格从来没有住在一起过。两人比邻而居,彼此住的公寓都能够看到对方,让她们无比亲密的同时又能各自保持独立的自我。当1998年苏珊·桑塔格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时,安妮放下了所有的工作一直陪在她身边,两人一起飞到约旦,安妮为苏珊拍下了一生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正是从那时起,安妮将镜头专注于病中的苏珊·桑塔格。从1990年到2005年,从躺在病床上到尸体陈列在殡仪馆,所有的细节被她一一记录了下来。虽然外界对这些照片各持不同的态度,但安妮始终认为这是对的,“如果苏珊在世,她一定会为这些照片感到骄傲。我经历了所有情感和精神上的痛苦,两年后终于可以重看这些照片,可以很好地面对。我并没有双重生活,照片记录的就是我的人生。”
当安妮·莱波维兹50岁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忘了生一个孩子。2001年,她找了位代孕妈妈,在精子库中进行挑选,不久后,便迎来了自己的3个孩子。
当她抱着女儿,指着展览墙上的照片中已经去世的父亲说,“和外公说再见吧。你还记得我说过人要归于尘土吗?回到大地里,再度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外公就是去了那个地方,回到了土里,回到了地下,回到了世界,成为所有生命的一部分,苏珊也去了那里。”
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父亲和苏珊先后离她而去,随着失去,真正的失去,拍照成了一种慰藉。她对所有人说,我希望能拍到死,我没有两重生活,只有这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