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个翻阅品读的动态过程,它需要生命的参与,需要读者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或体验融入相应的情境,并作出深入的思考。严格地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或文化吸收、熏陶感染的过程。高中阅读教学将直接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阅读,占据了高考试卷的半壁江山,它的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在新课改热浪的冲击下,在一卷定终身、分数说了算的应试制度下,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是:学生阅读热情普遍不高,阅读占高考分值大,教师教学压力大;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严重;当前的阅读环境对阅读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
为解决以上问题,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究中,笔者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供同仁参考。
一、出口入江
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们的学生只有在书香中成长,精神才不会残疾。阅读,好比在天使的引领下去寻找精神的伊甸园。因此,每次在上阅读课时,我都会让学生抛开那些“文本主义”或“分数至上”的思想,并强调:我们是在不断攀登高考分数的高山,但这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上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但阅读却是我们生命的必需。缺少阅读的生命是干涩而苍白的,生命因阅读而深厚,人生因阅读而精彩。
因此,我们需要阅读,阅读名人和大师的作品,让他们引领诱导自己去思考,进而归纳、分析、总结,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为此,在上阅读课前,我都会耐心地去梳理我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如淡然温馨的《诗经》、热情豪放的《楚辞》、璀璨而夺人心魄的唐诗、草根而吟咏有韵的宋词、婉转而丰韵十足的元曲、深邃而品赏无穷的明清小说。此外,我还会与学生交流我对一些作品的感悟,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和《未穿的红嫁衣》的古韵与活着的民俗;《茶花女》中折射出的忧伤与感叹,《飘》里散发出的历史与家园、亲情与爱情的气息……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在千锤百炼中铸就的思想丰碑,内蕴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包含着高尚的人文精神,给人们展开了广阔而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会将汩汩滔滔的文学之水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中把握生命的本质,激活生命的记忆,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让经典根植于血脉之中。
二、导生泛舟
兴趣培养后,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生身上,这就好比是“放虎归山”。人们“圈养老虎”以助老虎渡过难关,日后再放回大自然,让老虎过上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这想法虽然顺应民意,但恐怕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试想,习惯了从饲养员那儿获得现成食物的老虎,放回山野后,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捕获到食物吗?过惯了动物园与世无争的生活,它们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躲过更强大的猛兽的侵袭吗?……而我们的学生也就像这只虎,所以,我们的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得授之以渔。
我常将阅读教学的情景模拟为水上泛舟,面对一片广阔的海域,四顾茫然。来到这里,学生除了望洋兴叹之外,很难找到泛舟水中央的技巧。没有这个过渡,他们就无法领略到其间的乐趣。因此,我们教师就要适时甚至尽可能地给予帮助,租给他们渡船,教会他们摆渡的技巧,将摆渡前的注意事项解说清楚。这也是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这片水域就是我们的书本,我们就是摆渡者,而这个技巧就是阅读文本的方法。什么地方应“深划”(就是精读),什么地方应“速划”(就是速读),凡此种种等,都是阅读前的准本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就是教师的导游时间。作为群体性旅游,我们的目的地是相同的,观察的几个主要景点是一样的。每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我们上阅读课的重点所在。为此,阅读教学不能随意的“纵虎归山”,而要列出一份阅读书目名单,分系列地上好佳作导读课。这样,让学生对其所游的景点有个大致的了解。
到达目的地后,导游只需要在门口等待,规定他们集合的时间、地点就行了。学生进去后,可以在所有的景点中,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详或略,或精或粗地阅读与欣赏。书目及导读课上好后,我会让学生到校图书馆去随意借阅,找到系列里他最感兴趣的几本著作。
生命的成长是需要适时点拨与启发的。生命化阅读也需如此,这是教师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是生命拥抱生命、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影响生命的开始。
三、水上拍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抱着一只公鸡去大学演讲,他强按鸡头让鸡吃米,鸡却乱叫乱挣而不吃。他放掉鸡,不理睬它,过一会儿,鸡却主动吃起米来。阅读教学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强迫学生阅读,这样会适得其反。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它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不断地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所以,我把这个阅读过程叫作“水上拍摄”。
既然在文学的长河里泛舟,我们就要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观赏、品评,让他们举起手中的相机,随性随喜地取景,在照片里投下自己的审美体验,将美丽的瞬间存贮在大脑里。在阅读教学中,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拍摄”:组织摘抄比赛,看谁抄的文段美,谁的摘抄更有品位;出班级小组报,看哪组的效果更好,班级学生更欣赏,并评出一二等奖各三组;进行早读摘录美言五分钟活动,让大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按次序上台展示;进行班级读后感比赛,并辑录成《读名著有感》集,让学生相互翻阅。现选一例文,如下:
《红楼梦》里梦难断(董学红)
侯于朱阁之际,日韵涟涟,天方好,无吝于案几教台之上,呈着暖暖的金,斯人静性而怡欣于红楼之中。
阅其文,泪欲断,黛玉之遏何以悲,终不会释其怀,莫道此生如梦难解。
携着轻轻和风,明明日光,盈盈流水,缓缓行云,你被四夫之轿抬入了荣国府。持疑惑,带好奇,没入豪院不见身,无可奈何亲人去,只过那寄人篱下苦生活,只知不说一句无用之话,不涉一步是非之地,恪守慈母临终遗训,日日沉浸于潇湘馆,日赏花、夜观月,闲来愁时感离恨……
本以为看破尘世俗缘,便不曾渴望有一个人会闯进来,撒给自己一片灵光,扉门已关闭,泪眼尘封,禅坐在角落似一片静美的秋叶,让一孔忆雪在燃烧,带着飘,心在跳。可是无意中却有相恋于“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男子,从此,心相系,梦相连,顽石池旁共读西厢,你也浓,我也浓,两处痴情煞如烈酒醺心,只愿长醉不愿醒。
终不及挽求,情若一支长胜之军,已占有了所有的领地,已是无处不在,长歌以当哭之郁,期待伴着心动共降。子之手,子之眸,子之精魂,直延进至心的尽头。
……
或许上天注定石头与草相恋,只是一场意外。无亲之女终不祥,当你得知心爱之君宿配他人,你的心碎了,你只恨这世间薄情之郎负信于己,山盟海誓,似犹在耳畔,怎经得这情意变质得如此神速。
感叹否?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今日爱恨情愁终了结,焚稿郁,火色酡红如醉,衬托着窗外无边加深之暮色、晚风,带着清澈之意,随着暮色浸染,恰一种绝世的凄美,让人流几行感怀人生之泪。病榻咳音随着婚床化蝶而去,而心中的那只蝶却只驮在你的期愿之中。鲜阳已降,彩云已游,繁星已隐,桃花已落……
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最终却不知情为何物。
爱爱恨恨聚聚散散,最终也说不清那往事如烟。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短,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明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成蝶。
时过迁,页见底,重合轻本,心若空悬,红楼梦,梦难断,远遥朱阁之外,已是阴雨连绵,细雨成珠,翠打瓦台,道是声声怨。
如此深切的感悟,没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及扎实的基本功是达不到的。像这样的名著感悟我班的学生中能抓出一大把,这就是“水上拍摄”的魅力所在!不要老是感慨学生没有灵性,学生群里蕴含着巨大的核力,关键是你如何去挖掘、去激发。
四、师生竞渡
教学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课堂的“堂”就是一个交流的场所,没有师生对话的课堂是沉闷而无趣的。课堂最高的境界就是师生和谐地交流、畅快地碰撞,在河流上尽情挥洒彼此的才情,放声高歌。师生竞渡,以智慧启迪智慧,与学生携手走进书的世界,打开一扇扇神奇的窗户,感受彼此呼吸的芬芳、心跳的律动与情感的飞扬,这就是生命化阅读的真谛所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总会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如上完《鸿门宴》后,我会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说给学生听,如“亦奸亦智之沛公”、“一掊尿所改变的历史”、“樊哙之慧来自何处?”、“项羽性格之我见”。我把想法同学生沟通后,他们都惊讶地囔着:“老师,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想法?”接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后面马上就有“假如我是曹无伤”、“我为项羽鼓与呼”、“也谈妇人之仁”等见解。还别说,学生的认识在材料的论证下,真的很深刻!
此外,我还和学生一起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如在课堂上,我就援引过《斑羚飞渡》的材料,文中描述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在解读时,我对文中出现的对象作了多角度点拨及剖析,如老斑羚的牺牲精神、镰刀头斑羚的气魄和领导能力、彩虹的诱惑,反思人类屠杀的残忍。
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多的套路,学生除了解读以上视角外,他们还读出了团结的力量、生与死的抉择、用爱固守家园、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着、用爱铸就的精确……
如此多的主题,如此多的心声,让我欣慰不已,这就是独特的生命标签。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摒弃“教材至上”的理念,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生成独特的理解、体验。师生竞渡,在文学的港湾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就是生命化阅读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江河因独特的个体而蔚为壮观,解读是读者借助文本桥梁直达作者心灵的过程。这是生命对生命的靠近,这是生命涵养生命的恩惠,这是生命叩问生命的足音,这是生命慰藉生命的通道。让生命在阅读之水中绽放生机,让文学之江河活化出润滋滋的灵性,使学生在生活之海里遨游。
(责任编辑 韦 雄)
然而,在新课改热浪的冲击下,在一卷定终身、分数说了算的应试制度下,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是:学生阅读热情普遍不高,阅读占高考分值大,教师教学压力大;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严重;当前的阅读环境对阅读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
为解决以上问题,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究中,笔者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供同仁参考。
一、出口入江
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们的学生只有在书香中成长,精神才不会残疾。阅读,好比在天使的引领下去寻找精神的伊甸园。因此,每次在上阅读课时,我都会让学生抛开那些“文本主义”或“分数至上”的思想,并强调:我们是在不断攀登高考分数的高山,但这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上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但阅读却是我们生命的必需。缺少阅读的生命是干涩而苍白的,生命因阅读而深厚,人生因阅读而精彩。
因此,我们需要阅读,阅读名人和大师的作品,让他们引领诱导自己去思考,进而归纳、分析、总结,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为此,在上阅读课前,我都会耐心地去梳理我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如淡然温馨的《诗经》、热情豪放的《楚辞》、璀璨而夺人心魄的唐诗、草根而吟咏有韵的宋词、婉转而丰韵十足的元曲、深邃而品赏无穷的明清小说。此外,我还会与学生交流我对一些作品的感悟,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和《未穿的红嫁衣》的古韵与活着的民俗;《茶花女》中折射出的忧伤与感叹,《飘》里散发出的历史与家园、亲情与爱情的气息……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在千锤百炼中铸就的思想丰碑,内蕴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包含着高尚的人文精神,给人们展开了广阔而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会将汩汩滔滔的文学之水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中把握生命的本质,激活生命的记忆,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让经典根植于血脉之中。
二、导生泛舟
兴趣培养后,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生身上,这就好比是“放虎归山”。人们“圈养老虎”以助老虎渡过难关,日后再放回大自然,让老虎过上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这想法虽然顺应民意,但恐怕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试想,习惯了从饲养员那儿获得现成食物的老虎,放回山野后,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捕获到食物吗?过惯了动物园与世无争的生活,它们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躲过更强大的猛兽的侵袭吗?……而我们的学生也就像这只虎,所以,我们的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得授之以渔。
我常将阅读教学的情景模拟为水上泛舟,面对一片广阔的海域,四顾茫然。来到这里,学生除了望洋兴叹之外,很难找到泛舟水中央的技巧。没有这个过渡,他们就无法领略到其间的乐趣。因此,我们教师就要适时甚至尽可能地给予帮助,租给他们渡船,教会他们摆渡的技巧,将摆渡前的注意事项解说清楚。这也是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这片水域就是我们的书本,我们就是摆渡者,而这个技巧就是阅读文本的方法。什么地方应“深划”(就是精读),什么地方应“速划”(就是速读),凡此种种等,都是阅读前的准本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就是教师的导游时间。作为群体性旅游,我们的目的地是相同的,观察的几个主要景点是一样的。每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我们上阅读课的重点所在。为此,阅读教学不能随意的“纵虎归山”,而要列出一份阅读书目名单,分系列地上好佳作导读课。这样,让学生对其所游的景点有个大致的了解。
到达目的地后,导游只需要在门口等待,规定他们集合的时间、地点就行了。学生进去后,可以在所有的景点中,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详或略,或精或粗地阅读与欣赏。书目及导读课上好后,我会让学生到校图书馆去随意借阅,找到系列里他最感兴趣的几本著作。
生命的成长是需要适时点拨与启发的。生命化阅读也需如此,这是教师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是生命拥抱生命、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影响生命的开始。
三、水上拍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抱着一只公鸡去大学演讲,他强按鸡头让鸡吃米,鸡却乱叫乱挣而不吃。他放掉鸡,不理睬它,过一会儿,鸡却主动吃起米来。阅读教学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强迫学生阅读,这样会适得其反。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它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不断地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所以,我把这个阅读过程叫作“水上拍摄”。
既然在文学的长河里泛舟,我们就要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观赏、品评,让他们举起手中的相机,随性随喜地取景,在照片里投下自己的审美体验,将美丽的瞬间存贮在大脑里。在阅读教学中,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拍摄”:组织摘抄比赛,看谁抄的文段美,谁的摘抄更有品位;出班级小组报,看哪组的效果更好,班级学生更欣赏,并评出一二等奖各三组;进行早读摘录美言五分钟活动,让大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按次序上台展示;进行班级读后感比赛,并辑录成《读名著有感》集,让学生相互翻阅。现选一例文,如下:
《红楼梦》里梦难断(董学红)
侯于朱阁之际,日韵涟涟,天方好,无吝于案几教台之上,呈着暖暖的金,斯人静性而怡欣于红楼之中。
阅其文,泪欲断,黛玉之遏何以悲,终不会释其怀,莫道此生如梦难解。
携着轻轻和风,明明日光,盈盈流水,缓缓行云,你被四夫之轿抬入了荣国府。持疑惑,带好奇,没入豪院不见身,无可奈何亲人去,只过那寄人篱下苦生活,只知不说一句无用之话,不涉一步是非之地,恪守慈母临终遗训,日日沉浸于潇湘馆,日赏花、夜观月,闲来愁时感离恨……
本以为看破尘世俗缘,便不曾渴望有一个人会闯进来,撒给自己一片灵光,扉门已关闭,泪眼尘封,禅坐在角落似一片静美的秋叶,让一孔忆雪在燃烧,带着飘,心在跳。可是无意中却有相恋于“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男子,从此,心相系,梦相连,顽石池旁共读西厢,你也浓,我也浓,两处痴情煞如烈酒醺心,只愿长醉不愿醒。
终不及挽求,情若一支长胜之军,已占有了所有的领地,已是无处不在,长歌以当哭之郁,期待伴着心动共降。子之手,子之眸,子之精魂,直延进至心的尽头。
……
或许上天注定石头与草相恋,只是一场意外。无亲之女终不祥,当你得知心爱之君宿配他人,你的心碎了,你只恨这世间薄情之郎负信于己,山盟海誓,似犹在耳畔,怎经得这情意变质得如此神速。
感叹否?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今日爱恨情愁终了结,焚稿郁,火色酡红如醉,衬托着窗外无边加深之暮色、晚风,带着清澈之意,随着暮色浸染,恰一种绝世的凄美,让人流几行感怀人生之泪。病榻咳音随着婚床化蝶而去,而心中的那只蝶却只驮在你的期愿之中。鲜阳已降,彩云已游,繁星已隐,桃花已落……
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最终却不知情为何物。
爱爱恨恨聚聚散散,最终也说不清那往事如烟。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短,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明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成蝶。
时过迁,页见底,重合轻本,心若空悬,红楼梦,梦难断,远遥朱阁之外,已是阴雨连绵,细雨成珠,翠打瓦台,道是声声怨。
如此深切的感悟,没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及扎实的基本功是达不到的。像这样的名著感悟我班的学生中能抓出一大把,这就是“水上拍摄”的魅力所在!不要老是感慨学生没有灵性,学生群里蕴含着巨大的核力,关键是你如何去挖掘、去激发。
四、师生竞渡
教学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课堂的“堂”就是一个交流的场所,没有师生对话的课堂是沉闷而无趣的。课堂最高的境界就是师生和谐地交流、畅快地碰撞,在河流上尽情挥洒彼此的才情,放声高歌。师生竞渡,以智慧启迪智慧,与学生携手走进书的世界,打开一扇扇神奇的窗户,感受彼此呼吸的芬芳、心跳的律动与情感的飞扬,这就是生命化阅读的真谛所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总会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如上完《鸿门宴》后,我会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说给学生听,如“亦奸亦智之沛公”、“一掊尿所改变的历史”、“樊哙之慧来自何处?”、“项羽性格之我见”。我把想法同学生沟通后,他们都惊讶地囔着:“老师,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想法?”接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后面马上就有“假如我是曹无伤”、“我为项羽鼓与呼”、“也谈妇人之仁”等见解。还别说,学生的认识在材料的论证下,真的很深刻!
此外,我还和学生一起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如在课堂上,我就援引过《斑羚飞渡》的材料,文中描述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在解读时,我对文中出现的对象作了多角度点拨及剖析,如老斑羚的牺牲精神、镰刀头斑羚的气魄和领导能力、彩虹的诱惑,反思人类屠杀的残忍。
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多的套路,学生除了解读以上视角外,他们还读出了团结的力量、生与死的抉择、用爱固守家园、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着、用爱铸就的精确……
如此多的主题,如此多的心声,让我欣慰不已,这就是独特的生命标签。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摒弃“教材至上”的理念,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生成独特的理解、体验。师生竞渡,在文学的港湾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就是生命化阅读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江河因独特的个体而蔚为壮观,解读是读者借助文本桥梁直达作者心灵的过程。这是生命对生命的靠近,这是生命涵养生命的恩惠,这是生命叩问生命的足音,这是生命慰藉生命的通道。让生命在阅读之水中绽放生机,让文学之江河活化出润滋滋的灵性,使学生在生活之海里遨游。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