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文学之水上泛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ru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个翻阅品读的动态过程,它需要生命的参与,需要读者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或体验融入相应的情境,并作出深入的思考。严格地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或文化吸收、熏陶感染的过程。高中阅读教学将直接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阅读,占据了高考试卷的半壁江山,它的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在新课改热浪的冲击下,在一卷定终身、分数说了算的应试制度下,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是:学生阅读热情普遍不高,阅读占高考分值大,教师教学压力大;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严重;当前的阅读环境对阅读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
  为解决以上问题,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究中,笔者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供同仁参考。
  
  一、出口入江
  
  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们的学生只有在书香中成长,精神才不会残疾。阅读,好比在天使的引领下去寻找精神的伊甸园。因此,每次在上阅读课时,我都会让学生抛开那些“文本主义”或“分数至上”的思想,并强调:我们是在不断攀登高考分数的高山,但这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上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但阅读却是我们生命的必需。缺少阅读的生命是干涩而苍白的,生命因阅读而深厚,人生因阅读而精彩。
  因此,我们需要阅读,阅读名人和大师的作品,让他们引领诱导自己去思考,进而归纳、分析、总结,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为此,在上阅读课前,我都会耐心地去梳理我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如淡然温馨的《诗经》、热情豪放的《楚辞》、璀璨而夺人心魄的唐诗、草根而吟咏有韵的宋词、婉转而丰韵十足的元曲、深邃而品赏无穷的明清小说。此外,我还会与学生交流我对一些作品的感悟,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和《未穿的红嫁衣》的古韵与活着的民俗;《茶花女》中折射出的忧伤与感叹,《飘》里散发出的历史与家园、亲情与爱情的气息……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在千锤百炼中铸就的思想丰碑,内蕴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包含着高尚的人文精神,给人们展开了广阔而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会将汩汩滔滔的文学之水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中把握生命的本质,激活生命的记忆,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让经典根植于血脉之中。
  
  二、导生泛舟
  
  兴趣培养后,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生身上,这就好比是“放虎归山”。人们“圈养老虎”以助老虎渡过难关,日后再放回大自然,让老虎过上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这想法虽然顺应民意,但恐怕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试想,习惯了从饲养员那儿获得现成食物的老虎,放回山野后,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捕获到食物吗?过惯了动物园与世无争的生活,它们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躲过更强大的猛兽的侵袭吗?……而我们的学生也就像这只虎,所以,我们的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得授之以渔。
  我常将阅读教学的情景模拟为水上泛舟,面对一片广阔的海域,四顾茫然。来到这里,学生除了望洋兴叹之外,很难找到泛舟水中央的技巧。没有这个过渡,他们就无法领略到其间的乐趣。因此,我们教师就要适时甚至尽可能地给予帮助,租给他们渡船,教会他们摆渡的技巧,将摆渡前的注意事项解说清楚。这也是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这片水域就是我们的书本,我们就是摆渡者,而这个技巧就是阅读文本的方法。什么地方应“深划”(就是精读),什么地方应“速划”(就是速读),凡此种种等,都是阅读前的准本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就是教师的导游时间。作为群体性旅游,我们的目的地是相同的,观察的几个主要景点是一样的。每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我们上阅读课的重点所在。为此,阅读教学不能随意的“纵虎归山”,而要列出一份阅读书目名单,分系列地上好佳作导读课。这样,让学生对其所游的景点有个大致的了解。
  到达目的地后,导游只需要在门口等待,规定他们集合的时间、地点就行了。学生进去后,可以在所有的景点中,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详或略,或精或粗地阅读与欣赏。书目及导读课上好后,我会让学生到校图书馆去随意借阅,找到系列里他最感兴趣的几本著作。
  生命的成长是需要适时点拨与启发的。生命化阅读也需如此,这是教师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是生命拥抱生命、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影响生命的开始。
  
  三、水上拍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抱着一只公鸡去大学演讲,他强按鸡头让鸡吃米,鸡却乱叫乱挣而不吃。他放掉鸡,不理睬它,过一会儿,鸡却主动吃起米来。阅读教学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强迫学生阅读,这样会适得其反。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它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不断地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所以,我把这个阅读过程叫作“水上拍摄”。
  既然在文学的长河里泛舟,我们就要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观赏、品评,让他们举起手中的相机,随性随喜地取景,在照片里投下自己的审美体验,将美丽的瞬间存贮在大脑里。在阅读教学中,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拍摄”:组织摘抄比赛,看谁抄的文段美,谁的摘抄更有品位;出班级小组报,看哪组的效果更好,班级学生更欣赏,并评出一二等奖各三组;进行早读摘录美言五分钟活动,让大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按次序上台展示;进行班级读后感比赛,并辑录成《读名著有感》集,让学生相互翻阅。现选一例文,如下:
  《红楼梦》里梦难断(董学红)
  
  侯于朱阁之际,日韵涟涟,天方好,无吝于案几教台之上,呈着暖暖的金,斯人静性而怡欣于红楼之中。
  阅其文,泪欲断,黛玉之遏何以悲,终不会释其怀,莫道此生如梦难解。
  携着轻轻和风,明明日光,盈盈流水,缓缓行云,你被四夫之轿抬入了荣国府。持疑惑,带好奇,没入豪院不见身,无可奈何亲人去,只过那寄人篱下苦生活,只知不说一句无用之话,不涉一步是非之地,恪守慈母临终遗训,日日沉浸于潇湘馆,日赏花、夜观月,闲来愁时感离恨……
  本以为看破尘世俗缘,便不曾渴望有一个人会闯进来,撒给自己一片灵光,扉门已关闭,泪眼尘封,禅坐在角落似一片静美的秋叶,让一孔忆雪在燃烧,带着飘,心在跳。可是无意中却有相恋于“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男子,从此,心相系,梦相连,顽石池旁共读西厢,你也浓,我也浓,两处痴情煞如烈酒醺心,只愿长醉不愿醒。
  终不及挽求,情若一支长胜之军,已占有了所有的领地,已是无处不在,长歌以当哭之郁,期待伴着心动共降。子之手,子之眸,子之精魂,直延进至心的尽头。
  ……
  或许上天注定石头与草相恋,只是一场意外。无亲之女终不祥,当你得知心爱之君宿配他人,你的心碎了,你只恨这世间薄情之郎负信于己,山盟海誓,似犹在耳畔,怎经得这情意变质得如此神速。
  感叹否?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今日爱恨情愁终了结,焚稿郁,火色酡红如醉,衬托着窗外无边加深之暮色、晚风,带着清澈之意,随着暮色浸染,恰一种绝世的凄美,让人流几行感怀人生之泪。病榻咳音随着婚床化蝶而去,而心中的那只蝶却只驮在你的期愿之中。鲜阳已降,彩云已游,繁星已隐,桃花已落……
  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最终却不知情为何物。
  爱爱恨恨聚聚散散,最终也说不清那往事如烟。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短,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明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成蝶。
  时过迁,页见底,重合轻本,心若空悬,红楼梦,梦难断,远遥朱阁之外,已是阴雨连绵,细雨成珠,翠打瓦台,道是声声怨。
  如此深切的感悟,没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及扎实的基本功是达不到的。像这样的名著感悟我班的学生中能抓出一大把,这就是“水上拍摄”的魅力所在!不要老是感慨学生没有灵性,学生群里蕴含着巨大的核力,关键是你如何去挖掘、去激发。
  
  四、师生竞渡
  
  教学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课堂的“堂”就是一个交流的场所,没有师生对话的课堂是沉闷而无趣的。课堂最高的境界就是师生和谐地交流、畅快地碰撞,在河流上尽情挥洒彼此的才情,放声高歌。师生竞渡,以智慧启迪智慧,与学生携手走进书的世界,打开一扇扇神奇的窗户,感受彼此呼吸的芬芳、心跳的律动与情感的飞扬,这就是生命化阅读的真谛所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总会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如上完《鸿门宴》后,我会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说给学生听,如“亦奸亦智之沛公”、“一掊尿所改变的历史”、“樊哙之慧来自何处?”、“项羽性格之我见”。我把想法同学生沟通后,他们都惊讶地囔着:“老师,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想法?”接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后面马上就有“假如我是曹无伤”、“我为项羽鼓与呼”、“也谈妇人之仁”等见解。还别说,学生的认识在材料的论证下,真的很深刻!
  此外,我还和学生一起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如在课堂上,我就援引过《斑羚飞渡》的材料,文中描述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在解读时,我对文中出现的对象作了多角度点拨及剖析,如老斑羚的牺牲精神、镰刀头斑羚的气魄和领导能力、彩虹的诱惑,反思人类屠杀的残忍。
  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多的套路,学生除了解读以上视角外,他们还读出了团结的力量、生与死的抉择、用爱固守家园、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着、用爱铸就的精确……
  
  如此多的主题,如此多的心声,让我欣慰不已,这就是独特的生命标签。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摒弃“教材至上”的理念,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生成独特的理解、体验。师生竞渡,在文学的港湾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就是生命化阅读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江河因独特的个体而蔚为壮观,解读是读者借助文本桥梁直达作者心灵的过程。这是生命对生命的靠近,这是生命涵养生命的恩惠,这是生命叩问生命的足音,这是生命慰藉生命的通道。让生命在阅读之水中绽放生机,让文学之江河活化出润滋滋的灵性,使学生在生活之海里遨游。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一、教育大环境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听说领先”、“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我们广大外语教师和专家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前辈的中学英语教师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为我们塑造了不少成功的课例。但是,如何将成功的课例,应用到我们实际的课堂,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探究。本文将就如何设计好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的听说课作初步探究。我根据多年英语教学
有效的预设与生成使课堂教学闪烁出智慧之光,更富有灵性与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够遇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我们认为预设不是教师为一堂课的教学事先设计的“教学地图”,生成不是教师为了完成预设,而牵着学生的鼻子沿着这张“地图”行走,预设与生成应如鸟之双翼,有效协作,巧妙运用,使课堂教学翱翔于知识的天空,和谐共生
EEPO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注重师生互动的个性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实施MS-EEPO有效课堂改革能够使语文课堂“动”起来,让语文课绽放光彩。    一、传统语文课堂的局限性    我校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教育设施、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窄
当前,“轻负担,高质量”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而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轻负担,高质量”?当然只有规范教学办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真正高质量!其中,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对于“轻负优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观当前我们英语教学中的作业布置,常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作业总量太大,学生无法按时完成,抄袭现象严重  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
韦志成先生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语文是一门极具美的魅力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语文课上,教师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
散文又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美读散文中要抓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散文要“美读”,读出散文的随意、自然。散文阅读教学,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品味体验”。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读作品: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读形象,一篇散文作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标志其最高成就的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最早被选录在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里,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一直沿用这一名称。《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为抒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世子的彷徨失意,反映了处于政治黑暗堕落、社会离乱骚动、人民生活贫困不堪的东汉末年,诗歌作者的那种时代的哀愁和苦闷,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艺术上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提问的艺术性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不能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技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
美国心理学家罗圣塔尔博士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结论:能够成材的孩子和不能成材的孩子在智商上相差无几,关键是谁对自己有信心——这就是罗圣塔尔定律。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个定律,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它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罢了。  怎样激励学生在学语文时对自己有信心呢7近年来,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实践证明,以下几种做法,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