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实验课是小学科学課的主要课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却不易掌握,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为例探讨科学实验课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课程整体设计、课堂问题优化、实验材料的准备、学生实验前的再指导与实验后的应用。
【关键词】课堂设计 优化 材料准备 再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4-01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活动是最能反应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在苏教版的教材中,以实验为主的课程不占少数,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老师们思考较多的问题。下面就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色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
一、课堂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习惯。
一节科学课的好课,首先应该有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做为依托,优秀的标准应该符合学生的科学认知习惯,这种尊重科学认识习惯的设计不但有利于执教者本人理清上课的主线,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这比直接教给他们什么是科学研究对他们的帮助更大一些。以《变色花》为例,本课教材编排的结构是:以小魔术“变色花”导入——认识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阅读资料——自制酸碱指示剂——检测各种物品的酸碱性。如果按这样的过程来上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只不过是被动的接受,不符合科学的认知顺序,于是我按照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将教学过程改进为:以魔术“变色花”导入——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分别研究可能的因素——自制酸碱指示剂——分组设计实验研究认识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用实验验证猜想——拓展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可以改变——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课的结构一目了然,更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习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不断验证猜想,重复,直至成功——得出结论——将科学的结论应用于实践。而《变色花》一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清晰的“主线”,才使一个个看似松散的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一环扣一环地创设了师生探究的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同学们有动手实践的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大胆地猜想,用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二、课堂中要优化问题设计。
要想上好科学实验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对于课堂的导向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绝不能是随意的,而是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的的需要,掌握好问题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开放性问题是指“暗”含多个变量的问题,封闭性问题则往往只含两个或以下的变量。对于低年级或探究能力弱的学生要多采用封闭性的问题,如“溶解的快慢和搅拌有什么关系?”;对高年级或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采用开放性问题,但也要掌握好开放的度,如在展示完变色花时,向学生提问“它怎么会变色呢,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在一个局限的范围内思考,而是全面地考虑变色花变色的原因是什么了。然后再提出,“在研究问题时碰到有多种可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帮助学生在开放性思考后,确定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教学活动。
三、课前重视实验材料的准备。
科学实验课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科学老师应当把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视作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中不论是演示实验材料还是分组实验材料都应具有一定的系统和结构,使学生看到材料后能清楚地弄明白要做什么样的实验,对于一节有多个实验的课,则应将实验材料分类或分先后次序发放,以免给学生造成困挠。
四、注重实验前步骤与方法的再指导。
科学实验课对于学生来说,直观、形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有时却也正是因为学生急于要做实验而忽略了老师在实验前提出的注意事项,导致实验失败,或同一个实验出现很多不同的结果。学生必竟是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事都该由学生讨论自行解决的,前人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和经验是必须要学习和借鉴的,而且科学本身既是具有重复性这一特征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来实验,能使他们在反复重复科学实验中的悟出科学的真谛,培养他们细致不浮澡的科学实验态度,因此,科学实验课应该让学生在实验前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然后再动手,所做的实验才是有效的、科学的,才能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
如在《变色花》一课中,做两个学生实验之前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关键的地方还做了示范,并且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在做实验时,做到了有的放矢,为下一步的探究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可以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素质起到潜移默化地养成作用。
五、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理论与实际联系是自然的一大特点,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现象中,解决实际问题,解开学生头脑中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这是他们学习的一大动力,也是兴趣的发源地。当他们发现所学能马上致用时,体验到的那种成功的快乐无疑又能催化他们进行下一步探究兴趣的生成。比如在本课中,当学生经过前三个探究步骤已经明白变色花变色的原因后,我又适时地引入了一个拓展实验——把已经变色的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新的思考,从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可以改变,将本课引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引发了他们继续探究这一知识的欲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执教的老师要想上好实验课,应注意在课堂设计、问题优化、实验准备、实验前再指导及联系实际方面多多思考,尽可能细化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设计 优化 材料准备 再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4-01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活动是最能反应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在苏教版的教材中,以实验为主的课程不占少数,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老师们思考较多的问题。下面就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色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
一、课堂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习惯。
一节科学课的好课,首先应该有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做为依托,优秀的标准应该符合学生的科学认知习惯,这种尊重科学认识习惯的设计不但有利于执教者本人理清上课的主线,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这比直接教给他们什么是科学研究对他们的帮助更大一些。以《变色花》为例,本课教材编排的结构是:以小魔术“变色花”导入——认识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阅读资料——自制酸碱指示剂——检测各种物品的酸碱性。如果按这样的过程来上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只不过是被动的接受,不符合科学的认知顺序,于是我按照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将教学过程改进为:以魔术“变色花”导入——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分别研究可能的因素——自制酸碱指示剂——分组设计实验研究认识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用实验验证猜想——拓展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可以改变——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课的结构一目了然,更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习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不断验证猜想,重复,直至成功——得出结论——将科学的结论应用于实践。而《变色花》一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清晰的“主线”,才使一个个看似松散的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一环扣一环地创设了师生探究的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同学们有动手实践的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大胆地猜想,用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二、课堂中要优化问题设计。
要想上好科学实验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对于课堂的导向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绝不能是随意的,而是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的的需要,掌握好问题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开放性问题是指“暗”含多个变量的问题,封闭性问题则往往只含两个或以下的变量。对于低年级或探究能力弱的学生要多采用封闭性的问题,如“溶解的快慢和搅拌有什么关系?”;对高年级或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采用开放性问题,但也要掌握好开放的度,如在展示完变色花时,向学生提问“它怎么会变色呢,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在一个局限的范围内思考,而是全面地考虑变色花变色的原因是什么了。然后再提出,“在研究问题时碰到有多种可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帮助学生在开放性思考后,确定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教学活动。
三、课前重视实验材料的准备。
科学实验课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科学老师应当把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视作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中不论是演示实验材料还是分组实验材料都应具有一定的系统和结构,使学生看到材料后能清楚地弄明白要做什么样的实验,对于一节有多个实验的课,则应将实验材料分类或分先后次序发放,以免给学生造成困挠。
四、注重实验前步骤与方法的再指导。
科学实验课对于学生来说,直观、形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有时却也正是因为学生急于要做实验而忽略了老师在实验前提出的注意事项,导致实验失败,或同一个实验出现很多不同的结果。学生必竟是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事都该由学生讨论自行解决的,前人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和经验是必须要学习和借鉴的,而且科学本身既是具有重复性这一特征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来实验,能使他们在反复重复科学实验中的悟出科学的真谛,培养他们细致不浮澡的科学实验态度,因此,科学实验课应该让学生在实验前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然后再动手,所做的实验才是有效的、科学的,才能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
如在《变色花》一课中,做两个学生实验之前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关键的地方还做了示范,并且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在做实验时,做到了有的放矢,为下一步的探究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可以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素质起到潜移默化地养成作用。
五、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理论与实际联系是自然的一大特点,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现象中,解决实际问题,解开学生头脑中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这是他们学习的一大动力,也是兴趣的发源地。当他们发现所学能马上致用时,体验到的那种成功的快乐无疑又能催化他们进行下一步探究兴趣的生成。比如在本课中,当学生经过前三个探究步骤已经明白变色花变色的原因后,我又适时地引入了一个拓展实验——把已经变色的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新的思考,从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可以改变,将本课引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引发了他们继续探究这一知识的欲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执教的老师要想上好实验课,应注意在课堂设计、问题优化、实验准备、实验前再指导及联系实际方面多多思考,尽可能细化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