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形成数学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 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3-02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精彩有效的课堂生成一定源于精心的课堂设计。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设计理念,从有效提问、有效讲授和有效探究等方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1.有效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有效提问为纽带,启发学生思考,调节教学进程。新课程提倡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所谓数学问题的情境化策略是将数学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和要求转化成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蕴含着数学问题,在对这些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答往往是自然而有效的,它得到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强力支撑,满足了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因此,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来呈现数学问题更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比如教学名数的改写,常常遇到这样的例题:1米30厘米=()米。若将这一习题改成:冬冬和芳芳都认为自己比对方高,比来比去相持不下,于是他们找李老师当裁判,李老师给他们俩量了量,说“冬冬129厘米,芳芳1米30厘米。”你知道他们俩谁高一些吗?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能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运用己有经验进行理解。把“名数改写”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能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熟悉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场景,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有效讲授,促进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的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说明和呈现数学知识、解释数学算理,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行为。讲授法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向多人传授数学知识、概括数学方法,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
讲授要合理把握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呈现的内容太多、太难,会超出学生的知识理解范围而形成“困惑”,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讲授时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和理解能力出发,对讲授内容合理安排,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进行分解,逐层突破。
3.有效探究,塑造学生数学思维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学习活动中选择和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和失败。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是通过对比三组相等的算式,让学生从形式上来记忆乘法分配律,这样使得学生在运用时容易混淆和出错。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的探究过程:
教师:学校今年上半年购进25个足球,每个120元,下半年购进35个足球,价格不变。今年学校买足球共花了多少元?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学生:120X25+120X35,(25+35)/120
教师:这两个算式算得的结果相同吗?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算理吗?
教师:25个120加35个120得多少个120?
教师:你能用刚才的算理解释书上的三组算式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从上面四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对学生学习难点的准确把握,采取以上抽茧拔丝式的探究策略,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和规律的探寻两方面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获得,印象更加深刻持久。
总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应成为一个口号,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真正把关注学生发展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敏. 课堂有效提问的误区及其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4)
[2]何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 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3-02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精彩有效的课堂生成一定源于精心的课堂设计。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设计理念,从有效提问、有效讲授和有效探究等方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1.有效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有效提问为纽带,启发学生思考,调节教学进程。新课程提倡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所谓数学问题的情境化策略是将数学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和要求转化成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蕴含着数学问题,在对这些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答往往是自然而有效的,它得到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强力支撑,满足了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因此,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来呈现数学问题更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比如教学名数的改写,常常遇到这样的例题:1米30厘米=()米。若将这一习题改成:冬冬和芳芳都认为自己比对方高,比来比去相持不下,于是他们找李老师当裁判,李老师给他们俩量了量,说“冬冬129厘米,芳芳1米30厘米。”你知道他们俩谁高一些吗?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能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运用己有经验进行理解。把“名数改写”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能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熟悉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场景,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有效讲授,促进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的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说明和呈现数学知识、解释数学算理,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行为。讲授法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向多人传授数学知识、概括数学方法,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
讲授要合理把握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呈现的内容太多、太难,会超出学生的知识理解范围而形成“困惑”,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讲授时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和理解能力出发,对讲授内容合理安排,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进行分解,逐层突破。
3.有效探究,塑造学生数学思维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学习活动中选择和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和失败。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是通过对比三组相等的算式,让学生从形式上来记忆乘法分配律,这样使得学生在运用时容易混淆和出错。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的探究过程:
教师:学校今年上半年购进25个足球,每个120元,下半年购进35个足球,价格不变。今年学校买足球共花了多少元?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学生:120X25+120X35,(25+35)/120
教师:这两个算式算得的结果相同吗?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算理吗?
教师:25个120加35个120得多少个120?
教师:你能用刚才的算理解释书上的三组算式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从上面四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对学生学习难点的准确把握,采取以上抽茧拔丝式的探究策略,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和规律的探寻两方面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获得,印象更加深刻持久。
总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应成为一个口号,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真正把关注学生发展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敏. 课堂有效提问的误区及其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4)
[2]何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