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已成为解决市场经济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甘肃省平凉市企业外部信用评级自2009年实现零的突破以来,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分析比较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优势,寻找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难的原因,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25-03
在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已成为解决市场经济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评级产品使用不广泛、企业参评不主动,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平凉市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分析与调查,寻找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而提出开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对策和建议。
一、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现状及成因——以平凉市为例
1.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以地方性商业银行推荐为主。2006年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和《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提出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管理要求。平凉市企业信用评级处于政府平台已搭建、银行体系较封闭、企业认识不到位的阶段,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参与的力度依然不足。人民银行平凉市中心支行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成立了平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并由市政府批转执行《关于加强平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平凉市企业信用评级实施办法》。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平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平凉市也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的殊荣。联合信用评级公司进入辖区借款企业评级市场,评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4户,其中3户为借款企业,1户为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结果中A级以上的企业占全部评级企业的33%。评级机构主要与地方性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即由市商业银行推荐企业,联合信用管理公司对借款企业开展信用评级。
2.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通过内部信用评级确定企业授信额度。据调查,地方性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审核信贷业务主要依据现场调查和审核财务报表。辖区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通过评级确定的信用等级对企业授信,对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从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信用记录和基本面风险进行评价。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大多分为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内部经营管理、履约情况以及发展能力与潜力。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的等级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规模大小、内部经营管理的优劣、财务制度是否健全等方面,一般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级指标体系,基本上遵循“基层网点收集资料→二级分行审核→一级分行审定”的内部评级程序。各商业银行对有信贷业务往来的企业内部信用评级模式基本相同,数据信息来源基本上都是依靠现场采集及企业的各类财务会计报表,对不同的信用级别企业实行不同的授信额度,信用等级越高的企业,贷款授信也越高。
3.企业和银行认识上的差距是外部信用评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近60%的企业认为信用评级暴露了自身风险,可能对自己获得贷款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对企业信用评级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甚至不配合评级机构开展实地调查、跟踪评级等工作,有的得不到满意的评级级别就拒绝支付评级费用。近80%的企业认为,评级结果的使用价值不大,政府选定财政贴息扶持项目、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地方信用企业评优等,都还没有参考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报告。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外部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方法、分析过程对“借”和“贷”的信息披露不够;评级机构执业过程较为简单,受利益驱动,出具的信用评级报告可信度不高。部分商业银行不认可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在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方面,除农村信用社、尚未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外,多数商业银行以内部信用评级为信贷决策的依据,一般不参考企业信用评级的结果。
二、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优势比较
1.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不能证明借款企业信用状况。银行不能获取企业在市场监管、生产销售、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依法纳税、参与公益事业、接受处罚等信息。银行获取的只是“贷”与“借”的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只是一小部分,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只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手段,它不具备第三方信用评级的基本特征和广泛用途。作为主要信用风险控制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处理均存在不足。在实践中,由于银行信息不全面或操作差错,造成对于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的误判,出现信用企业和个人在征信系统中有“不良贷款”“还款不及时”的现象时常出现。银行根据借款企业是否按期偿还评定信用等级,结果只能供系统内部使用,不得向社会公布。银行对贷款客户评定信用等级,由于标准不一、方法各异,缺乏专业化、公信力和权威性,其评级结果没有信用状况证明的效力。
2.银行内部评级各自为阵导致银企信用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普遍采用评分法,评级的财务数据多依赖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指标和权重的设定缺乏客观依据,缺乏准确的行业分析和现金流量的分析,难以反映受评对象未来真实的偿债能力。据调查了解,评级分析人员的结构与素质差异对资信评级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部分行按信用等级管理客户的授信准入和标准,有时为了迎合客户业务需求,会有意调高信用等级。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用模型来评定借款企业等级,大多数是以人为判断为主,以借款者违约率统计为辅,有时也借助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分析来修正内部评级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一般由信贷人员负责,受人员素质、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评级工作难以达到客观性、独立性要求,因而,各行内部信用评级结果难以做到标准统一。
3.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可以满足市场对信用信息的需要。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既是信用建设的实践者,更是信用建设的维护者,由于其信息涵盖相对较宽的优势,能够将风险揭示得更广更深,特别是普遍存在的集团关联企业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跨贷款行、跨经营行业风险。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注重对主体偿债能力及意愿的判断,主要是主体自身的资产结构、经营成果、现金流等,对偿债意愿的评级主要是从评级主体实际控制人、高管、公司治理结构综合分析。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还努力发现市场主体,为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的金融环境,促使地方政府改进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信贷资源公平分配。以江苏省为例,有八家评级机构向人民银行备案开展企业信用评级业务,主营担保机构及借款企业评级,也开展招投标评级、项目咨询等业务。当地人民银行联合中小企业局等政府部门,组织商业银行共同推动评级机构开展企业信用评级。随着评级业务的发展,评级企业总数也逐年增长,2005年达到最高峰11 657户,参评担保机构2008年也达到238户。企业广泛参与外部信用评级满足了市场对信用信息的需要。
三、加快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建议
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要面向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且生产经营正常、财务制度完备的企业单位,特别是已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准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企业开展。
1.建立信用协调联动运行机制。应建立以外部评级为主、银行评级为辅的企业信用评级构架,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由已经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企业信用评级的协调管理工作,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企业信用评价、信用征集、信用使用、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企业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运行。外部评级机构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难的主要原因是难以摆脱行业系统内部控制,银行机构没有一个统一、规范、共用的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因此,应制定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和处罚办法,银行按照统一的评级标准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为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参评机会。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办法要明确规定,对尚未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中小金融机构,组织其在受理大额授信申请时,要求企业提供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信用评级报告;要联合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全面推进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担保机构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都应参加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人员深入企业信用评级作业现场,监督评级工作,督促信用评级机构严格遵守评级程序,禁止评级诈骗、以级定价或以价定级等不正当行为,要组织成立专家评议委员会,抽查核实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报告,确保评级工作质量。人民银行要及时向企业公布依法成立的外部评级公司名单,当好外部评级机构与当地企业的桥梁纽带,尽快引进评级公司到当地开办分支机构,并加强对评级公司的评级行为监督,制止不公平竞争,努力提高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提高对外部信用评级重要作用的认识。就企业而言,信用评级既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了压力和动力。企业通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信级别,享受高信用等级带来的更多优惠政策,有效降低筹资成本。就银行而言,在发放和管理企业贷款时,对其经营活动、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给予科学的评价,是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措施。由于未充分关注企业的信用状况而造成贷款坏账损失的教训,对商业银行可谓深刻。从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多年实践来看,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人民银行推动的外部信用评级结果进入企业征信系统,可以建立企业信用身份证,在工程招投标等活动中展示自身的资质情况。二是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和商业银行、企业都没有厉害关系,能更有效揭示企业存在的风险隐患,信用评级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三是外部信用评级可以避免企业多头评级,为政府评选信用企业建设统一标准,为银行发展银团贷款提供信用条件。
3.完善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应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发新产品,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用评级衍生产品,积极主动地为银行提供咨询和服务,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由于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的不同,评级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外部评级机构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不断完善借款企业评级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其揭示企业行业经营风险、操作风险、跨行贷款和信用风险的优势,提供一些有利于银行防范企业风险的参考,充当内部评级的“防火墙”。银行也要将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作为授信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内部信用评级结合使用,在信贷审批手续、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浮动等方面采取必要优惠或优先措施,推动企业信用评级工作规范开展。
4.赢得借款企业信任。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要求其分支机构引入依法设立的社会信用评级机构,按照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发展前景和三等九级的评级标准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以此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中,人民银行已为评级机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完成并出具信用报告后,应当回访了解企业对信用评级的看法及结果的满意程度,解答企业提出的问题,指出企业在管理、生产、经营、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让企业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信用评级机构也要加强征信市场培育,为企业提供有关信息支持,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根据自己掌握的国内外行业的信息资源优势,定期不定期的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好企业参谋,赢得企业的信任和支持。
5.扩大评级结果应用和优惠评级费用。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做法,通过应用信用评级产品培育市场需求,助推信用评级业发展;对获得外部评级信用等级高、发展前景好的生产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国家和地区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项目;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专项资金、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政府贴息扶持的项目评定、政府采购、政府相关扶持基金以及政府组织的评优、评选或表彰活动中,把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报告作为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方面。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企业信用评级,让企业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结果不单纯是企业畅通与银行信贷渠道的需要,更是企业树立自身信用品牌的内在需求,进而提高企业信用评级的积极性。企业交纳评级费用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减免评级费用应提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有两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政府单方埋单,即由当地政府全部负责评级费用支出;二是政企分担,即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财政按照一定比例补贴,受评企业承担一定比例评级费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优势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试图寻找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难的原因和对策。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调、银行参与、市场运作、企业自愿的原则,重点面向已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准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企业开展。评级对象可以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交通、建筑、房地产、旅游、银行、保险、担保等各类公司企业、企业集团、金融组织。在具体措施上要建立地方信用协调联动运行机制,加快评级结果应用和实行评级费用优惠,不断完善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注重借款企业和担保机构信用培育。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为解决市场经济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欠发达地区要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大力开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
参考文献:
[1]陈莹.企业信用评级的结构性矛盾及对策建议——以江苏为例[J].中国金融,2010,(5).
[2]张继红.信贷市场外部信用评级有关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08,(6).
[3]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EB/OL].人民银行网站.
关键词: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25-03
在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已成为解决市场经济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评级产品使用不广泛、企业参评不主动,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平凉市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分析与调查,寻找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而提出开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对策和建议。
一、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现状及成因——以平凉市为例
1.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以地方性商业银行推荐为主。2006年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和《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提出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管理要求。平凉市企业信用评级处于政府平台已搭建、银行体系较封闭、企业认识不到位的阶段,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参与的力度依然不足。人民银行平凉市中心支行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成立了平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并由市政府批转执行《关于加强平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平凉市企业信用评级实施办法》。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平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平凉市也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的殊荣。联合信用评级公司进入辖区借款企业评级市场,评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4户,其中3户为借款企业,1户为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结果中A级以上的企业占全部评级企业的33%。评级机构主要与地方性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即由市商业银行推荐企业,联合信用管理公司对借款企业开展信用评级。
2.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通过内部信用评级确定企业授信额度。据调查,地方性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审核信贷业务主要依据现场调查和审核财务报表。辖区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通过评级确定的信用等级对企业授信,对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从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信用记录和基本面风险进行评价。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大多分为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内部经营管理、履约情况以及发展能力与潜力。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的等级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规模大小、内部经营管理的优劣、财务制度是否健全等方面,一般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级指标体系,基本上遵循“基层网点收集资料→二级分行审核→一级分行审定”的内部评级程序。各商业银行对有信贷业务往来的企业内部信用评级模式基本相同,数据信息来源基本上都是依靠现场采集及企业的各类财务会计报表,对不同的信用级别企业实行不同的授信额度,信用等级越高的企业,贷款授信也越高。
3.企业和银行认识上的差距是外部信用评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近60%的企业认为信用评级暴露了自身风险,可能对自己获得贷款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对企业信用评级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甚至不配合评级机构开展实地调查、跟踪评级等工作,有的得不到满意的评级级别就拒绝支付评级费用。近80%的企业认为,评级结果的使用价值不大,政府选定财政贴息扶持项目、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地方信用企业评优等,都还没有参考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报告。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外部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方法、分析过程对“借”和“贷”的信息披露不够;评级机构执业过程较为简单,受利益驱动,出具的信用评级报告可信度不高。部分商业银行不认可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在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方面,除农村信用社、尚未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外,多数商业银行以内部信用评级为信贷决策的依据,一般不参考企业信用评级的结果。
二、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优势比较
1.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不能证明借款企业信用状况。银行不能获取企业在市场监管、生产销售、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依法纳税、参与公益事业、接受处罚等信息。银行获取的只是“贷”与“借”的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只是一小部分,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只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手段,它不具备第三方信用评级的基本特征和广泛用途。作为主要信用风险控制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处理均存在不足。在实践中,由于银行信息不全面或操作差错,造成对于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的误判,出现信用企业和个人在征信系统中有“不良贷款”“还款不及时”的现象时常出现。银行根据借款企业是否按期偿还评定信用等级,结果只能供系统内部使用,不得向社会公布。银行对贷款客户评定信用等级,由于标准不一、方法各异,缺乏专业化、公信力和权威性,其评级结果没有信用状况证明的效力。
2.银行内部评级各自为阵导致银企信用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普遍采用评分法,评级的财务数据多依赖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指标和权重的设定缺乏客观依据,缺乏准确的行业分析和现金流量的分析,难以反映受评对象未来真实的偿债能力。据调查了解,评级分析人员的结构与素质差异对资信评级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部分行按信用等级管理客户的授信准入和标准,有时为了迎合客户业务需求,会有意调高信用等级。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用模型来评定借款企业等级,大多数是以人为判断为主,以借款者违约率统计为辅,有时也借助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分析来修正内部评级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一般由信贷人员负责,受人员素质、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评级工作难以达到客观性、独立性要求,因而,各行内部信用评级结果难以做到标准统一。
3.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可以满足市场对信用信息的需要。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既是信用建设的实践者,更是信用建设的维护者,由于其信息涵盖相对较宽的优势,能够将风险揭示得更广更深,特别是普遍存在的集团关联企业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跨贷款行、跨经营行业风险。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注重对主体偿债能力及意愿的判断,主要是主体自身的资产结构、经营成果、现金流等,对偿债意愿的评级主要是从评级主体实际控制人、高管、公司治理结构综合分析。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还努力发现市场主体,为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的金融环境,促使地方政府改进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信贷资源公平分配。以江苏省为例,有八家评级机构向人民银行备案开展企业信用评级业务,主营担保机构及借款企业评级,也开展招投标评级、项目咨询等业务。当地人民银行联合中小企业局等政府部门,组织商业银行共同推动评级机构开展企业信用评级。随着评级业务的发展,评级企业总数也逐年增长,2005年达到最高峰11 657户,参评担保机构2008年也达到238户。企业广泛参与外部信用评级满足了市场对信用信息的需要。
三、加快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建议
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要面向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且生产经营正常、财务制度完备的企业单位,特别是已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准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企业开展。
1.建立信用协调联动运行机制。应建立以外部评级为主、银行评级为辅的企业信用评级构架,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由已经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企业信用评级的协调管理工作,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企业信用评价、信用征集、信用使用、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企业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运行。外部评级机构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难的主要原因是难以摆脱行业系统内部控制,银行机构没有一个统一、规范、共用的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因此,应制定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和处罚办法,银行按照统一的评级标准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为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参评机会。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办法要明确规定,对尚未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中小金融机构,组织其在受理大额授信申请时,要求企业提供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信用评级报告;要联合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全面推进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担保机构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都应参加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人员深入企业信用评级作业现场,监督评级工作,督促信用评级机构严格遵守评级程序,禁止评级诈骗、以级定价或以价定级等不正当行为,要组织成立专家评议委员会,抽查核实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报告,确保评级工作质量。人民银行要及时向企业公布依法成立的外部评级公司名单,当好外部评级机构与当地企业的桥梁纽带,尽快引进评级公司到当地开办分支机构,并加强对评级公司的评级行为监督,制止不公平竞争,努力提高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提高对外部信用评级重要作用的认识。就企业而言,信用评级既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了压力和动力。企业通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信级别,享受高信用等级带来的更多优惠政策,有效降低筹资成本。就银行而言,在发放和管理企业贷款时,对其经营活动、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给予科学的评价,是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措施。由于未充分关注企业的信用状况而造成贷款坏账损失的教训,对商业银行可谓深刻。从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多年实践来看,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人民银行推动的外部信用评级结果进入企业征信系统,可以建立企业信用身份证,在工程招投标等活动中展示自身的资质情况。二是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和商业银行、企业都没有厉害关系,能更有效揭示企业存在的风险隐患,信用评级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三是外部信用评级可以避免企业多头评级,为政府评选信用企业建设统一标准,为银行发展银团贷款提供信用条件。
3.完善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应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发新产品,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用评级衍生产品,积极主动地为银行提供咨询和服务,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由于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的不同,评级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外部评级机构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不断完善借款企业评级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其揭示企业行业经营风险、操作风险、跨行贷款和信用风险的优势,提供一些有利于银行防范企业风险的参考,充当内部评级的“防火墙”。银行也要将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作为授信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内部信用评级结合使用,在信贷审批手续、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浮动等方面采取必要优惠或优先措施,推动企业信用评级工作规范开展。
4.赢得借款企业信任。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要求其分支机构引入依法设立的社会信用评级机构,按照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发展前景和三等九级的评级标准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以此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中,人民银行已为评级机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完成并出具信用报告后,应当回访了解企业对信用评级的看法及结果的满意程度,解答企业提出的问题,指出企业在管理、生产、经营、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让企业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信用评级机构也要加强征信市场培育,为企业提供有关信息支持,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根据自己掌握的国内外行业的信息资源优势,定期不定期的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好企业参谋,赢得企业的信任和支持。
5.扩大评级结果应用和优惠评级费用。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做法,通过应用信用评级产品培育市场需求,助推信用评级业发展;对获得外部评级信用等级高、发展前景好的生产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国家和地区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项目;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专项资金、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政府贴息扶持的项目评定、政府采购、政府相关扶持基金以及政府组织的评优、评选或表彰活动中,把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报告作为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方面。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企业信用评级,让企业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结果不单纯是企业畅通与银行信贷渠道的需要,更是企业树立自身信用品牌的内在需求,进而提高企业信用评级的积极性。企业交纳评级费用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减免评级费用应提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有两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政府单方埋单,即由当地政府全部负责评级费用支出;二是政企分担,即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财政按照一定比例补贴,受评企业承担一定比例评级费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优势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试图寻找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难的原因和对策。欠发达地区企业外部信用评级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调、银行参与、市场运作、企业自愿的原则,重点面向已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准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企业开展。评级对象可以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交通、建筑、房地产、旅游、银行、保险、担保等各类公司企业、企业集团、金融组织。在具体措施上要建立地方信用协调联动运行机制,加快评级结果应用和实行评级费用优惠,不断完善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注重借款企业和担保机构信用培育。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为解决市场经济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欠发达地区要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大力开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
参考文献:
[1]陈莹.企业信用评级的结构性矛盾及对策建议——以江苏为例[J].中国金融,2010,(5).
[2]张继红.信贷市场外部信用评级有关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08,(6).
[3]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EB/OL].人民银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