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30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重症医学的进展,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在不断提高,但院内感染亦呈上升趋势并构成对住院患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严重威胁,已成为所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面临的主要挑战。由于环境因素、广谱抗生素的联合使用还有各种有创诊疗手段的广泛开展,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感染机会较多,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一旦出现新生儿败血症,不少患儿危及生命,多数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大大增加住院费用。为进一步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特点,为院内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现将我院NICU2008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NICU诊治的3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包括细菌性败血症和真菌性败血症)患儿。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对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等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30例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早产儿24例(80.0%),足月儿6例(20.0%),低出生体质量儿19例(63.3%),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5例(50.0%),正常体质量儿11例(36.7%)。留置PICC20例(66.7%),气管插管19例(63.3%)。败血症发病时间为人院后5-35d,平均(15.3±9.75)d,临床表现发热10例(33.3%),体温不升8例(26.7%),纳差28例(93.3%),面色苍白或灰暗25例(83.3%),反应差28例(93.3%),腹胀25例(83.3%),体重不增23例(76.7%),黄疸加重15例(50.0%),反复呼吸暂停15例(50.0%),胃肠道出血5例(16.7%),肝脾肿大5例(16.7%),气促6例(20.0%),皮肤瘀點、瘀斑4例(13.3%),皮疹2例(6.7%)。
  2.2实验室检查
  30例患儿白细胞>25×109/L12例;20×109/L一25×109/L 8例,<5×109/L 8例,10×109/L~20×109/L 3例。血小板<100×109/L16例。30例有20例送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升高,30例中有15例送检PCT均>0.5 ug/L。
  2.3 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8例血培养结果阳性,其中革兰阴性菌18例(占64.3%)包括大肠埃希菌8例,肺炎克雷伯菌5例,阴沟肠杆菌2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革兰阳性菌4例(占17.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溶血葡萄球菌1例。真菌6例(占21.4%),分别为白色念珠菌2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例,真菌感染均为早产儿。药敏试验结果:大肠埃希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5例均为多重耐药,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敏感。真菌对氟康唑均敏感。
  3 讨论
  新生儿院内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难题,目前已成为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因其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均未成熟,对病原菌高度易感。且住院时间较长,因进行胃肠外营养和各种有创诊治手段的不断开展,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以院内感染败血症最为严重的。本组资料显示30例患儿中早产儿24例(80.0%),低出生体质量儿19例(63.3%),说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危对象。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本组资料显示,主要表现是纳差、面色苍白或灰暗、反应差、体重不增、黄疸加重等非特异性症状,此外反复呼吸暂停、腹胀发生率较高,且较早出现。目前血培养仍为主要确诊手段,但是检验报告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早期提供临床明确诊断有困难。故应密切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如反应、奶量、体温波动、呼吸情况等以及早发现感染征象,及时送检实验室相关检查。本组资料显示30例中有20例送检超敏C反应蛋白均升高、30例中有15例送检PCT均>0.5 ug/L。目前认为hsCRP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相对于传统CRP而言〔3〕,有较高的预测、诊断及评估价值。PCT与hsCRP在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上具有同样的优势〔4〕,可同时作为早期诊断败血症的实验室指标。故有疑似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时,PCT异常可作为诊断败血症的有效辅助指标之一。本组研究显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真菌感染也占有一定比例,少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也开始出现,如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本组资料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常用的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等多耐药,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故一旦临床考虑院内感染败血症,可首选该类药物。本组研究显示真菌对氟康唑均敏感,临床怀疑真菌感染的高危儿,可以考虑氟康唑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 庄晓岚.何丽,朱铯.等.新生儿败血症c反应蛋白的检测和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36—138.
  [4] 任艳丽,杨长仪,陈涵强,等.降钙素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J].中国新生儿杂志,2009.24:335-338.
其他文献
患者女,28岁。因皮肤黄染8d,周身瘀斑、血尿2d,于1999-09-17上午入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入院前5个月,在某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口服华法令3mg/d,抗凝治疗
目的 探究蒽环类为主序贯紫衫类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44例三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化疗方案分成
继发于胸腺瘤的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 red cell aplasia,PRCA)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红细胞性疾病,较为少见。我们遇到5例,现将收治结果报道如下。
【關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丹参  为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治疗措施,现就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 ①发生在术后3~7天,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
本文回顾性分析香砂养胃片治疗急性胃肠型食物中毒后消化不良症状的病例.
目的 探讨多种群体性干预措施在中小学视力低下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县2017届中小学的13个班级的65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学生5个班级共计241名学生,小学生8个
【摘要】 目的 研究MRI和CT图像对于原发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4月——2010年4月经活检检测确诊为原发直肠癌并行手术切除的患者40例,其中22例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27例患者术前进行CT检查,其中有9例患者术前同时进行了MRI和CT检查。根据MRI和CT的检查结果对原发直肠癌局部淋巴结进行术前N分期。所有患者在经MRI和CT检查后均行原发直肠癌根治手术,术后
期刊
目的 调整阴道菌群失调在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300例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晚期孕妇,以检查结果 为依据分组,其中140例为菌群失调组,160例为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脑内脑脊液(CSF)循环后其存活、迁移规律及接受移植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105新鲜人源胚胎
【摘要】 目的 分析胃肠吻合术后输出袢-残胃套叠的原因、诊断及预防。方法 结合文献研究,回顾性分析3例胃肠吻合术输出袢-残胃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术前诊断明确,均切除坏死肠管改行残胃-空Roux-en-Y吻合术,患者均痊愈,未发生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输出袢-残胃套叠的产生主要与胃肠蠕动失调有关,CT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合理的胃肠重建是预防的关键。  【关键词】 胃肠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