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呼麦又被称作为喉音唱法、双声唱法,是蒙古族一种独特的“喉音”演唱处理方式。蒙古族呼麦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民族民间艺术,在于它可以在一个人的喉咙中同时发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曲调,这一独特而又神奇的声乐发声方法已经逐渐引起了广大音乐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就目前蒙古族呼麦发展现状来说,了解呼麦演唱艺术的人很有限,呼麦演唱艺术元素在逐渐流失。因此,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历史资料法等研究手段,对蒙古族呼麦的发声技巧、演唱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体会这一独特和神圣艺术的奥秘,做好对蒙古族呼麦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保护和继承。
关键词:蒙古族; 呼麦; 发声; 演唱艺术
一、呼麦的历史发展沿革
(一)呼麦的起源
对于呼麦的起源,蒙古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先民在狩猎活动中逐渐掌握了同时候发出不同音调的技能,于是便产生了呼麦的艺术雏形。对于呼麦艺术曲目来说,正是因为受到这一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留存在世的并不多。对于呼麦艺术表现形式来说,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风格迥异的形态:第一种呼麦艺术类型,主要是讴歌大自然风景的美好,表达自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第二种呼麦的艺术形态,主要是通过对动物野兽声音的模仿,来讴歌和赞美对大自然动物的喜爱之情;最后一种呼麦艺术类型主要表达了对蒙古族骏马和草原的热爱之情。从呼麦的音乐演唱风格来说,呼麦音乐演唱方式大都以短调因为为主,长调则较少。
(二)呼麦发展现状
蒙古族呼麦艺术从诞生到发展一直深深根植于草原,目前对于呼麦的发展和继承也主要以草原家庭家族式传承为主。近些年,伴随着呼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其表现形式也逐渐更加多国元化。从呼麦音域的划分上,呼麦音域可以被划分为低音、中音以及高音呼麦;从呼麦的风格上进行划分,呼麦可以被划分为抒情性和豪放性呼麦;从呼麦的表现方式上进行划分,呼麦可以被划分为独立演唱和集体演唱知两种形式。目前呼麦也逐渐融入到了爵士乐、打击乐等音乐演唱中。在蒙古族传统的赛马比赛、摔跤比赛中,或者是在蒙古族祭祀、节日等严肃的场合中,都会进行规模不一的呼麦表演。
二、呼麦的演唱技巧
(一)发声原理
蒙古族呼麦是一种非常重视喉音演唱的艺术形态。在呼麦演唱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特殊的演唱技巧,一个人需要同时演唱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部。口腔发出的声音声部最高,属于泛音,而声带发出声音则属于低声部的基音。加上演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以在演唱的高声部中形成旋律,形成多声部艺术形态,这就是呼麦演唱的基本发声原理。对于呼麦高声部演唱过程中的音调高低来说,与演唱者演唱过程中口型的扁圆有着密切的关系。呼麦演唱过程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程,演唱高声部时,其声部的旋律有时候似口哨声,有时候似金属声。要想拉大高声部和低声部之间的音程,演唱者需要首先放松声带,使得气息能够进入口腔内,带动声带共鸣,产生基础低音。
(二)呼麦分类
呼麦艺术无论是种类还是表现形式都是多样化的。对于蒙古族呼麦的表演风格分类来说,其可以被划分为啸性呼麦和唱性呼麦。其中啸性呼麦在蒙古族表演中更为常见。啸性呼麦是利用基本气息技巧融合声带发声器官进行发声的,啸性呼麦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中持续发出低沉的基本低音。从啸性音乐的演唱方式来说,啸性呼麦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呼麦基本演唱技巧,是目前呼麦一种较为常见的表演方式;其次对于唱性呼麦來说,唱性呼麦的关键之处在于唱,需要运用低沉音唱出不同曲调的歌词。在呼麦的表现方式与啸性呼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唱性呼麦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强调哨音的追求,而是更加关注对歌曲歌词情感的表达,关注于对音乐内容情感的表达。唱性呼麦和啸性音乐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彼此之间相互结合,可以实现唱与啸的全面融合。对于蒙古族呼麦的表演方式来说,可以进一步的被划分为单人呼麦以及多人呼麦两种形式。单人呼麦在表现形式上指的是单个人进行演唱的呼麦,这种形式的呼麦也是呼麦最早的艺术形态。是蒙古族牧民在野外独自放牧为了排解寂寞,满足自己音乐爱好,表达自己对大自然敬畏之情的主要方式;而多人呼麦在表现形式上指的是两个人或者是没有具体人数限制的呼麦表现形式。这种呼麦表现形式主要运用于各种节日庆祝,在蒙古族节日庆典或者是祭祀集会上可以常见到这种艺术形态,是蒙古族原生态多声部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表现形式可以实现“啸音”和“唱音”的巧妙融合。
三、呼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和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逻辑关系,已经越来越清晰化,对待蒙古族呼麦的保护与开发,更应该通过政府等团体组织的合理引导,实现“团体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使得蒙古族呼麦文化的开发,完全符合法制化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在团体中开发蒙古族呼麦文化的同时,要注意符合资源、符合当代生态保护以及文化安全保护的要求,尊重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真正的使更多的游客了解蒙古族文化,理解蒙古族呼麦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李世相.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3]刘兆和.蒙古民族宗教文化[M].内蒙古文物出版社,2008
[4]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5]南飞雁.喉音演唱与呼麦[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6]乌云陶丽.蒙古族传统歌唱法述要[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31(6)
[7]崔玲玲.北元以来蒙古族古代宴飨习俗与宴歌发展轨迹("北元"——塞北时期至清代时期14世纪——20世纪初)[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
[8]敖云.试论古代蒙古族民歌中的战场歌曲[J].内蒙古艺术,2004(2)
[9]乌兰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断想[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1(1)
[10]达·布贺朝鲁.神起的喉音艺术蒙古“呼麦”——放蒙古人民共和国喉音艺术大师松迪[J].中国音乐,1992(1)
[11]斯琴毕力格.论蒙古族"呼麦"演唱艺术[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36(5)
关键词:蒙古族; 呼麦; 发声; 演唱艺术
一、呼麦的历史发展沿革
(一)呼麦的起源
对于呼麦的起源,蒙古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先民在狩猎活动中逐渐掌握了同时候发出不同音调的技能,于是便产生了呼麦的艺术雏形。对于呼麦艺术曲目来说,正是因为受到这一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留存在世的并不多。对于呼麦艺术表现形式来说,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风格迥异的形态:第一种呼麦艺术类型,主要是讴歌大自然风景的美好,表达自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第二种呼麦的艺术形态,主要是通过对动物野兽声音的模仿,来讴歌和赞美对大自然动物的喜爱之情;最后一种呼麦艺术类型主要表达了对蒙古族骏马和草原的热爱之情。从呼麦的音乐演唱风格来说,呼麦音乐演唱方式大都以短调因为为主,长调则较少。
(二)呼麦发展现状
蒙古族呼麦艺术从诞生到发展一直深深根植于草原,目前对于呼麦的发展和继承也主要以草原家庭家族式传承为主。近些年,伴随着呼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其表现形式也逐渐更加多国元化。从呼麦音域的划分上,呼麦音域可以被划分为低音、中音以及高音呼麦;从呼麦的风格上进行划分,呼麦可以被划分为抒情性和豪放性呼麦;从呼麦的表现方式上进行划分,呼麦可以被划分为独立演唱和集体演唱知两种形式。目前呼麦也逐渐融入到了爵士乐、打击乐等音乐演唱中。在蒙古族传统的赛马比赛、摔跤比赛中,或者是在蒙古族祭祀、节日等严肃的场合中,都会进行规模不一的呼麦表演。
二、呼麦的演唱技巧
(一)发声原理
蒙古族呼麦是一种非常重视喉音演唱的艺术形态。在呼麦演唱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特殊的演唱技巧,一个人需要同时演唱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部。口腔发出的声音声部最高,属于泛音,而声带发出声音则属于低声部的基音。加上演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以在演唱的高声部中形成旋律,形成多声部艺术形态,这就是呼麦演唱的基本发声原理。对于呼麦高声部演唱过程中的音调高低来说,与演唱者演唱过程中口型的扁圆有着密切的关系。呼麦演唱过程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程,演唱高声部时,其声部的旋律有时候似口哨声,有时候似金属声。要想拉大高声部和低声部之间的音程,演唱者需要首先放松声带,使得气息能够进入口腔内,带动声带共鸣,产生基础低音。
(二)呼麦分类
呼麦艺术无论是种类还是表现形式都是多样化的。对于蒙古族呼麦的表演风格分类来说,其可以被划分为啸性呼麦和唱性呼麦。其中啸性呼麦在蒙古族表演中更为常见。啸性呼麦是利用基本气息技巧融合声带发声器官进行发声的,啸性呼麦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中持续发出低沉的基本低音。从啸性音乐的演唱方式来说,啸性呼麦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呼麦基本演唱技巧,是目前呼麦一种较为常见的表演方式;其次对于唱性呼麦來说,唱性呼麦的关键之处在于唱,需要运用低沉音唱出不同曲调的歌词。在呼麦的表现方式与啸性呼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唱性呼麦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强调哨音的追求,而是更加关注对歌曲歌词情感的表达,关注于对音乐内容情感的表达。唱性呼麦和啸性音乐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彼此之间相互结合,可以实现唱与啸的全面融合。对于蒙古族呼麦的表演方式来说,可以进一步的被划分为单人呼麦以及多人呼麦两种形式。单人呼麦在表现形式上指的是单个人进行演唱的呼麦,这种形式的呼麦也是呼麦最早的艺术形态。是蒙古族牧民在野外独自放牧为了排解寂寞,满足自己音乐爱好,表达自己对大自然敬畏之情的主要方式;而多人呼麦在表现形式上指的是两个人或者是没有具体人数限制的呼麦表现形式。这种呼麦表现形式主要运用于各种节日庆祝,在蒙古族节日庆典或者是祭祀集会上可以常见到这种艺术形态,是蒙古族原生态多声部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表现形式可以实现“啸音”和“唱音”的巧妙融合。
三、呼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和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逻辑关系,已经越来越清晰化,对待蒙古族呼麦的保护与开发,更应该通过政府等团体组织的合理引导,实现“团体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使得蒙古族呼麦文化的开发,完全符合法制化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在团体中开发蒙古族呼麦文化的同时,要注意符合资源、符合当代生态保护以及文化安全保护的要求,尊重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真正的使更多的游客了解蒙古族文化,理解蒙古族呼麦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李世相.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3]刘兆和.蒙古民族宗教文化[M].内蒙古文物出版社,2008
[4]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5]南飞雁.喉音演唱与呼麦[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6]乌云陶丽.蒙古族传统歌唱法述要[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31(6)
[7]崔玲玲.北元以来蒙古族古代宴飨习俗与宴歌发展轨迹("北元"——塞北时期至清代时期14世纪——20世纪初)[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
[8]敖云.试论古代蒙古族民歌中的战场歌曲[J].内蒙古艺术,2004(2)
[9]乌兰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断想[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1(1)
[10]达·布贺朝鲁.神起的喉音艺术蒙古“呼麦”——放蒙古人民共和国喉音艺术大师松迪[J].中国音乐,1992(1)
[11]斯琴毕力格.论蒙古族"呼麦"演唱艺术[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