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艺术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教师是以语言为载体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纯洁、文明、健康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一)教师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融合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科学文化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的爱。鲁迅先生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使第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的心里。
  (二)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
  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通过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多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多用恰当的比喻,让课文中的文字“活”起来。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鼓励性和思考性上,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以鼓励学生去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设疑、激疑,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
  (三)简洁明了,规范科学
  简洁明了是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对传授的知识不能信口开河,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我们选取的是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明白。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也要诚恳认错,及时纠正。
  语言的规范科学表现在教师语言的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三个方面。精炼性是指语言要言简意赅、干净利索,能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 最丰富的内容;逻辑性是指 阐述论证要严密周详、无懈可击;系统性是指条理要清楚,前后要连贯。教师语言的规范科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如果忽视了教师语言的规范科学,那么知识的准确性就无从谈起。
  (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充分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课,首先教师自己要进入父子惜别的情景中去,体会饱经沧桑的老父亲的爱子情,才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讲到这里,文中儿子的眼泪叩动教师的心弦,教师的声音颤抖了,眼泪流下来了;听到这里,学生也流下泪来。正是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课文中父亲的背影,师生产生了共鸣,为父亲拳拳爱子之情而感动,为作者美妙的文笔而倾倒。
  (五)自然亲切,和谐悦耳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语速,控制好语言的节奏和音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和谐优美的语言就是高低相间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大小不同的音量和快慢分明的节奏的有机结合。
  另外,语言要有亲切感,让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更愿意听教师讲课。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一般比较紧张,教师要以亲切的目光、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错了没关系。”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而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己的语言也会文明起来,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一、后进生的成因  1. 自由散漫型。  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更多的农村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有限,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的个性。这类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甚至在课上睡觉。  2.逆反心理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家长就训斥打骂
期刊
自卑心理是指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是因为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无法赶上别人。 其实, 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只是轻重不同而已。 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不足,与周围人比较都有不如人的地方。但有的人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而有的人则由于种种原因
期刊
一、以问题为主线,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是:学生不仅要把握语文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把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能运用知识及技能进行创新和再发展,否则就会使教学失去其真正的内涵。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景,进而引发参与动机,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一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情景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情景时,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去寻找与教学内
期刊
第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需要在这个阶段夯实,信心需要在这个阶段树立,第一轮复习直接面向的是第一次模拟考试,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学生基本定型,所以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做的:第一,整块复习与常规复习相结合。第二,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第三,让学生明白复习任务,树立学生信心,争取更上一层楼。  第
期刊
对一个班级来说,学困生的存在并不奇怪,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在智商、学习环境、勤奋学习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在学习成绩上出现了差异。学困生往往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下课爱打闹,作业马虎,学生成绩提不上去,是班里的“老大难”。如何提高学困生生的成绩,使他们迎头赶上,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就自己曾尝试过的转化学困生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
期刊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2004年版的教材中,两篇文章是以一文两则的形式出现的,后分成两课。《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文精炼且生动。《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
期刊
一、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  纵观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父母之情;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
期刊
一位教育家曾如此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
期刊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
期刊
一、 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热爱学生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  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自然会淡泊名利,正确对待教学中的苦与乐,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会认真研读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在教学过程中饱含深情地面对教学任务。  一个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对学生投以亲切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