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丧葬习俗的是是非非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30595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古往今来,那些悲欢离合无不体现在丧葬习俗中,家家躲不开,离不了。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自然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和文明。而俄罗斯——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国家也以一种神秘的姿态等待我们去探索。
  让我们先从两国的死亡观开始谈起。俄罗斯人多数信奉东正教。东正教认为,人死后有去往天堂和地狱之分,而一切均取决于逝者的灵魂。所以,通常亲属在死者葬后40天内不断地为死者祷告,以祈求进入天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无不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进入当今时代,人们更多地将死亡当做一种自然的归宿,认为死和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中俄在丧葬礼仪的形式上大有不同的。对俄罗斯来说,其丧葬礼仪的流程大致分为小殓、洗尸、奔丧、停灵、大敛、出殡等几个部分。停灵时,亲属则会按照死者生前的要求选择在教堂圣像前放几天。对于俄罗斯人,有意思的现象是他们常在棺木中放入面包,盐,或者放伏特加酒,钱,烟斗和干活的工具等。比较大型的葬礼是在教堂内举行,长者念例行陈词或神甫口诵经文,亲友向逝者告别。大殓环节,俄罗斯人在这个程序上十分讲究,通常入殓后,为了让死者在最后时刻能够“耳闻目睹”外面的世界,人们会在灵柩的右侧凿出一个小洞眼。除此以外,搬抬死者遗体时,头必须朝前,而且要从后门或者窗户抬出去。在棺材中死者必须要头东脚西,因为俄罗斯人认为太阳升起的东方是东正教的象征。在临出门时,亲属会端着饭菜浇灵柩一圈,随后便是扫地,泼水。最后,人们通常会用麻布为出殡送葬队伍铺路,俄罗斯民间称麻布路为桥,据说这样便使逝者亡灵沿桥去往天堂。葬礼归来,要设宴招待来客,宴请一般有鱼子酱、伏特加、蜜粥,灌饼和大米布丁等俄罗斯传统食物。归来后还要为死者安放灵位,灵位上放有照片并供奉各类食品和伏特加酒。看似如此繁琐的丧葬流程,却无不处处体现着俄罗人深厚的宗教信仰文化和对死者的敬畏之心。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丧葬形式则是各具特色,地域性特征十分显著。丧葬的形式如土葬、天葬、水葬、火葬、洞葬、树葬、沙葬、悬棺葬、风葬、木乃伊等。其中,土葬最为常用。而火葬是一种传统葬式。即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中国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其后藏、彝、纳西、拉祜、哈尼、普米、怒、傣等族在历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区仍保持此种习俗。
  对于葬后的习俗,中俄也是各具特色。俄罗斯人通常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九、二十、四十天举行祭奠活动。一周年后,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参加葬后宴,人们会聚在一起食用鹿肉,并将鹿角插在焚尸处的土地上以示祭奠。而在复活节开始后的第一个星期内开始的拉多尼查节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纪念祖先和逝者的重要节日,人们会举行游园会等活动。在中国的葬后习俗里,亲友需要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逝者名字的牌位。而每年的清明节、春节期间,亲友便会修理、打扫墓地并用祭品祭奠。在农村,有的地方还是保持着在逝者去世三年以内不准贴春联等习俗。在葬后的习俗里,中俄还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尽管祭奠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均表达了亲友对于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说起俄罗斯丧葬文化,那么有个景点是必须要介绍的——俄罗斯新圣女公墓,这个公墓早已成为一个著名景点并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位于莫斯科郊区,毗邻新圣女修道院。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如同一座神圣的艺术殿堂。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在这所艺术殿堂里每一个墓碑都是艺术家独具匠心的杰作。它以最感人、最精炼、最形象的艺术语言,概括了逝者一生的事业、成就和对俄罗斯人民的贡献。有近26000多位俄罗斯政客、艺术家等各类文化名人长眠于此,例如画家列维坦、科学家图波列夫、瓦维洛夫、文学家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及舞蹈家乌兰诺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王明也葬于此,也是新圣女公墓中唯一的中国人。每位逝者通过自己的墓碑,向世人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诉说着生命的辉煌。中国的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公墓,即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这里庄严肃穆,朱德、彭德怀、董必武等一代革命伟人去世后葬于此地。只是与俄罗斯新圣女相比较之下,八宝山便少了几分艺术性,看上去像一个冰冷的世界,墓地上或灵堂内排列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墓碑或骨灰盒,墓碑上只镌刻着姓名和生卒日期,没有对墓主进行任何的评价。在平时,陵园内悲凉、萧瑟、冷清。只有到了清明节,人们才蜂拥而至,烧纸,拜祭,忙乎一番。这样一种祭奠方式既不文明高雅,也会造成污染环境和交通堵塞。在祭奠方式上也许俄罗斯人的丧葬文明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而如何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更加深刻、持久、美好的表达出来,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课题。
其他文献
【摘要】:肌理是绘画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与探索。肌理在绘画创作中的独特运用使作品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情趣、形式美感。“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呈现出的交错、高低、粗糙平滑的外观形态,形成视觉和触觉上的特感受。  【关键词】:肌理;立体;写意;形式  一.肌理的平面形态  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中国当代油画气氛也随之活跃。艺术家在绘画肌理材料的探索与技法上
期刊
【摘要】: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生产力的绝对作用,过多的追求社会的物质化生产,从而忽视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人类传统文化的毁灭。而后现代主义,企图摆脱在日益技术化和商品化的社会,追求对人性的更大的自由和彻底解放,把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表达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中去,反对现代主义设计中片面追求功能和冷酷的理性主义的设计。通过对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生态建筑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是很大的。
期刊
【摘要】:中西方绘画受不同的哲学、文化、美学思想等影响,在各自的土壤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特征风貌,并随着各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关键词】:绘画;哲学;美学;差异  一、中西绘画理论思想  中国文化凝聚了东方传统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艺术。中国绘画成为独特的东方艺术类型,强调意象、笔墨,做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命题,被历代画家所推崇。意象和笔墨所依据的绘画美学理论,主要是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
期刊
【Abstract】: not only play a boundary wall, the division of space, the function of resisting foreign, in today's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wall, the wall o
期刊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色彩营销”战略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国外已被广泛承认和使用。色彩是产品最重要的外部形象,它给产品所创造的低成本高附加值作用是惊人的。同样的一种产品,色彩上的差别往往使其在消费层次、消费价格和受欢迎程度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合适及有特点的色彩可以使产品显得更令人瞩目,这就是色彩的功效。产品的包装能直接抓住消费者的视觉的注意力,使消费者通过鲜亮动人的象征性色彩,引发联想,
期刊
【摘要】: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方法归结为三维度“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的集中语言、文化、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也就是说,译者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达到转换,还要关注文化的传达和交际意图的实现(曹健,2010)。本文以胡教授提出来的生态翻译学为依据,以旅游英语研究为背景,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即“三维转换”: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翻译方法为指导,期待解决
期刊
【摘要】:歌唱是人们用来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声乐是以人声作为“乐器”,用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情感的表演艺术。由于演唱者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歌曲艺术处理的具体手段,也就成为完美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法和途径。  【关键词】:歌唱;艺术处理;表达形式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而歌唱在所有音乐表演形式中又是最美妙、最富感染力的一种用来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总有些东西应运而生,民间艺术既是社会发展衍生的产物,又是被另一些新的产物严重威胁着的特殊产物,可是正如传统文化是民族之基石,民间艺术是艺术之根本。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想要我们的国家屹立不倒,我们的民族长足发展,我们的文化灿若星河,我们必须把民间艺术重视起来,必须贯彻行之有效的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因为,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接下来,我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两部改编自韩国真实事件的电影在韩国掀起了巨大波澜。在这同时,着更是全亚洲引起了巨大反响,震撼了无数观众。这两部电影都是从小人物的生活作为切入点,通过其生活状态的转变映射韩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反省。充分体现了电影的道德教化功能和社会改造功能。  【关键词】:《熔炉》;《辩护人》;社会价值;韩国电影;真实事件  韩流在全亚洲的盛行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从20年代初
期刊
宋词本是歌词,都是可以吟唱的。目前,大多数宋词只留有文字——歌词,而旋律——音乐部分已经失传。唯独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是一部带有曲谱的歌曲集,可以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一窥宋代诗歌风格的音乐。因此,研究这份珍贵的古代乐谱资料,对于传承和发展宋词演唱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宋词的演唱情况,由于其文化背景的消失与文献之不足,我们现在很难将其真实面貌复原,仅可从宋词作品、宋人笔记以及词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