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看,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把握主体,因人设问
一个好的提问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选准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然后巧妙设问,才能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有几种情况,优生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有浓厚的求知欲;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优生的学习厌倦感,提问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反之,如果过于注重优生提问,课堂容易成为几个优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提不起。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组不同层次学生能都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可设计这样一组提问:1.课文中有哪些地方写到花儿的内容?(这一题,全班同学都能从文本中找到);2.爸爸与花儿的关系如何?(这一题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3.“爸爸的花儿”中“花儿”除了指生活中的“花儿”之外,还指什么?(这一题有一定的深度);4.如何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这一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了前一题的铺垫,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一组题目既能照顾到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去仔细阅读文本,又能激发好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入去了解文本蕴含的主题。
二、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一个好的切入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例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1.《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2.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3.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4.《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理解课文蕴含的深意。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搞循环,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设好主问,把握全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好“主问题”,用好这些能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能提高课堂效率。所谓“主问题”是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比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就抓住了小说人物彼此之间的联系去理解人物形象,既条理清晰,又便于学生领会。宁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鲁提辖、金老父女、郑屠等是怎样互相对待的?通过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明确:鲁提辖对金老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郑屠夫对金老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郑屠夫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露其罪行),三打(三拳打死);郑屠夫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最后把上述情况联系起来,鲁提辖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这样,教者从事件的人、事、理等方面入手去设计主问题,既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又有利于他们把握事件的线索,明确人物的形象,理解事件中所蕴含的道理。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如何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把握主体,因人设问
一个好的提问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选准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然后巧妙设问,才能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有几种情况,优生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有浓厚的求知欲;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优生的学习厌倦感,提问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反之,如果过于注重优生提问,课堂容易成为几个优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提不起。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组不同层次学生能都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可设计这样一组提问:1.课文中有哪些地方写到花儿的内容?(这一题,全班同学都能从文本中找到);2.爸爸与花儿的关系如何?(这一题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3.“爸爸的花儿”中“花儿”除了指生活中的“花儿”之外,还指什么?(这一题有一定的深度);4.如何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这一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了前一题的铺垫,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一组题目既能照顾到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去仔细阅读文本,又能激发好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入去了解文本蕴含的主题。
二、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一个好的切入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例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1.《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2.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3.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4.《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理解课文蕴含的深意。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搞循环,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设好主问,把握全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好“主问题”,用好这些能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能提高课堂效率。所谓“主问题”是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比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就抓住了小说人物彼此之间的联系去理解人物形象,既条理清晰,又便于学生领会。宁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鲁提辖、金老父女、郑屠等是怎样互相对待的?通过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明确:鲁提辖对金老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郑屠夫对金老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郑屠夫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露其罪行),三打(三拳打死);郑屠夫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最后把上述情况联系起来,鲁提辖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这样,教者从事件的人、事、理等方面入手去设计主问题,既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又有利于他们把握事件的线索,明确人物的形象,理解事件中所蕴含的道理。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如何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